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床前明月光(唐诗阅读笔记)/经典阅读笔记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唐诗就是夜晚洒在床前的一片如霜月光,没有形式上的造作,没有主体过分的伤感,一切都是一目了然。

本书通过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引领读者领悟中国诗歌的古典美,并在对唐诗的赏读中,使被世俗扰乱了的内心世界,恢复它原初的宁静与善良。

序言

床前明月光——关于唐诗精神的一些断想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这首《静夜思》,不知道自己读了多少遍,也不知道听别人读过多少遍。而真正感受到它的深长意味,却是由于一个偶然听到的当代故事。故事是讲香港一个理工学校校长的,此君特别重视抓学生的古典人文,其中又尤其是唐诗宋词的教育。据说起因和他的一次研究生面试有关。与一般的理工科学者不同,他在面试时出了一道完全意想不到的题目,就是-1每个学生都背诵一首唐诗。这一年校长本人要招收七名研究生,结果每上来一个,张口都是“床前明月光……”这个结果当然是校长无法满意的。大约是感喟之馀,也就直接成为他提倡古典人文教育的触媒。

但校长毕竟是搞理工科的,所以在他颇有不以“床前明月光”为意的意思。在我看来,这首小诗却是最适合表达唐代诗歌精神的,而由于唐诗代表着中国诗歌的最高境界,因而李白的《静夜思》无疑就是中国诗歌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如此看来,背诵《静夜思》有什么不好呢?再者说,理工科学生之所以把它当作唐诗的代表,我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不像文科学生,太容易受各种教科书的影响,特别是没有什么文学理论的条条框框,因而这种喜欢才显得纯粹和完全发自内心,有一种生命的天机在起作用。反过来问,难道叫他们背诵深沉如老杜的《秋兴》或更加道德化的元白新乐府,抑或其他不是过于理性化就是过于感伤的诗作,难道才能叫人觉得满意或以为有了人文精神么?当然不是。这首诗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它来得是如此自然、直接,其间根本不需要有任何理智和知识的活动,这难道还不是最上乘的诗歌吗?

大约在十几年前,我在一篇文章中曾写下“唐人的精神在唐诗中”。其实今天看来,它仍然属于所谓的“宏大叙事”一类,因为唐诗本身是一个过于复杂的精神世界,所以,如果能更具体地说出哪一首唐诗最能代表唐人的精神,或者说哪一首唐诗最能表现唐入的精神本色,那才是文学研究与鉴赏的最高目的。

如果要说《静夜思》的佳处,我想可以思想直白、情感朴素和形式单纯三语概之。而另一方面,这恰好也是唐人以及唐诗的精神内涵和意蕴所在。关于思想直白、情感朴素和形式单纯,是既用不着多费口舌,同时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但同时这也恰是诗这种长青的生命之树拒绝灰色的理性和理论的证明。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情感和淡淡的思念,在没有什么紧张和冲突的月夜中悄然而至,在一刹那间,不需要任何主体意识的加工和塑造就获得了表现自身的声音和节奏,这不就是诗和散文最根本的不同吗?不仅是作者本人,还有不同时代的读者,他的感动和情愫也是在“间不容声”的直观之中,不仅这种审美经验说不清道不明,甚至这种经验本身也是极其平淡的,是过于凄凉和寂寞的心灵无法承受和领略的。总之,这一切正如席勒说的“素朴的诗”,是“人淡如菊”的古典人格和月光如霜的素朴诗境的完美结合。而如果和其他时代诗歌中的月亮相比,则可知这种精神情调恰好是盛唐之音所特有的,没有形式上的造作,没有主体过分的伤感,更不需要知识和文史方面的工具,一切都是一目了然的。

从诗学理论上讲,“床前明月光”的特质有二:一是严羽说的“不涉理路”。最好的诗都是一种“目击而道存”的产物。这是古人反复强调的,如司空图说“取语甚直”(《诗品·实境》),而“郊寒岛瘦”的“苦吟”显然已落第二义。如钟嵘说:“‘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离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明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诗品·序》)而“意匠惨淡经营中”和“读书破万卷”的做法显然不为所取。如果与以“才学、议论”见长的宋诗一比就更加明显,由此亦可知为什么古人说“宋无诗”的原由。二是不滥于情。如宋元时期的方回说:“古之人,虽间巷子女风谣之作,亦出于天真之自然,而今之人反是。惟恐夫诗之不深于学问也,则以道德性命,仁义礼智之说,排比而成诗;惟恐夫诗之不工于言语也,则以风云月露、草木禽鱼之状,补凑而成诗。以哗世取宠,以矜己耀能。愈欲深而愈浅,愈欲工而欲拙。”(《桐江集》卷一)如王夫之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姜斋诗话》卷二);又曰“寓目成吟,不知悲凉之所以生。诗歌之妙,原在取景遣韵,不在刻意也”(《古诗选评》卷一)等。作诗当然需要情感,但所需要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东西,像春蚕出于天性要吐丝一样。甚至像宋词中那种过于艺术化、过于人工打磨的心灵,与此相比也只能是退而求其次的了。原因很简单,自然之情既不可人工刺激产生,也不可由刻意节制得来。前者多半属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鹦鹉学舌,因而也就免不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的谶语。后者则是为什么宋代理学诗人越强调以理节情,实际情况却只能使自身过于拘束和狭隘的原因。即使对李白本人来说,和他那些所谓充满浪漫想像的作品相比,由于这首诗代表着他对浓得化不开的情绪的一种超越,因而才显得真正识透诗中三味。而唐代一过,这种古典的素朴精神也就不可复闻矣。

清人叶燮在讲前人屡次言及的“理、事、情”时,在三者之上又特地加上一个“气”字。他说,“理、事、情”“三者缺一,则不成物。……然具是三者,又有总而持之、条而贯之者,曰气。”(《原诗·内篇》)引申言之,在唐以前,如果说国风长于叙“事”,汉魏得其深“情”,刘宋已开“理”路,那么唐诗正如古人评价李太白时的“以气盛”一语。同时,这也是唐诗无论于事、于理、于情都特别流畅,总是充满了一种气象万千、生机勃勃的音乐感的根本原因。就唐以后说,则无论叙事、抒情和言理,都陷于不是不及就是过火一路而无法自拔了。这尽管有历史的必然,但也不能不使人扼腕叹息。读了本书的朋友,只要能对中国诗歌的古典美有所领悟和体验,我想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像唐诗这样美丽的月光,会不会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呢?  这样的疑问当然是必要的,特别是针对对此过于乐观的人们。记得有一次参加一个诗歌方面的会议,一位女士兴冲冲地讲自己学龄前的孩子是如何喜欢背唐诗,以此证明唐诗是不可能消失的。其实,这个判断当然是不可靠的。对此我自己也深有体会,由于父亲喜欢唐诗的原因,当小女儿还在混沌一片的母体之中时,母亲就开始把唐诗和其他的早教录音带一起给她听了。在她大约11个月时,我就开始教她背《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诸如“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朝辞白帝彩云间”、“山中问童子”等,她也总是很快地就能把它们背诵下来。为此我当时也的确得意了好一阵子。但是很快就不行了,在女儿一岁半左右时,她就开始表现出稚嫩的个性,或是怎么都不肯再背诵新的作品,或是自己在许多诗句中加一个“不”字,比如说“床前‘不’明月光”、“朝辞白帝‘不’彩云间”等,来表达她对于唐诗的一种说不清的态度。起初我还觉得有趣,以为孩子开始长心眼了。但是很快我就发现自己错了,这和个体意识的发育无关,而完全是因为她已经兴趣别移。特别是在2002年暑假迷上了外婆家的卡通片“猫和老鼠”以后,不仅再不肯背一句“床前明月光”,而且很快就把我的辛苦教诲忘得一干二净。

我可爱的小女儿就这样不再读唐诗了,而她仅仅是成千上万的小卡通迷中的一个。甚至包括我现在教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和香港那个校长相似,我在给新生上课时,也总是要问一下有没有谁通读过《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当然,每次提问的结果也都是要以我的必然失败告终。而每当有学生希望提高他们的古典文化素养之时,我为他们支的一招就是每天睡觉前读一首唐诗宋词以及看一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但是很显然,我自己也清楚不会有什么学生认真去做或者能够坚持下来。这一切也许可以归因于文化的全球化吧,因为新一代生命所面临的是一个远远比唐诗、宋词的意境更加缤纷的精神世界。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他们把中国的唐诗、宋词都遗忘了,那恐怕也实在是一种无法挽救和计量的损失。这既是我的矛盾和困惑所在,同时也是我特别想把唐诗之美示之于人的原因。

中国有句老话,叫“睡不着的时候你想一想吧”,而我自己多年养成的一个习惯,是在睡觉前读上几首古代的诗词,而且完全是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一次次在白昼里必然被扰乱的内心世界,正是在这种默读中又恢复了它原初的宁静与善良。有人说,只有在黑夜中才能读懂古人,实际上不限于此,因为一个人也只有在黑夜里才能理解自己的灵魂。对我来说,唐诗就是在夜晚洒在我床前的一片如霜月光,正是在她美丽而苍白的目光隧道中,一个若隐若现的故乡才变得清晰和真实起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床前明月光(唐诗阅读笔记)/经典阅读笔记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士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01024
开本 16开
页数 3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22
丛书名
印张 19.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0
169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9:5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