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阳明学研究 第6辑 |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客观理性、开拓创新,从先秦儒道心性论、孔子心性论、思孟心性思想、宋明时期的心性论、明清之际的心性论、文本解读与问题探究等专题,较为系统地研究以思想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深入挖掘以及阳明后学的思想资源和当代价值,立足经典,面向现实,密切关注世界各地相关的研究成果,充分展示当代学人的思想智慧。深入研究与阳明后学各派各家的思想宗旨、学说特色、历史作用及其现代价值,深入研究阳明学与明清儒学、近现代新儒学及当代儒学发展的思想联系对于系统整理中国哲学遗产有较高学术价值。本辑包括先秦儒家心性思想研究、阳明**探寻、阳明后学研究、东亚阳明学、清代**研究、现代新儒学研究等专题。 目录 本辑特刊 论萧萐父的学术思想与交游——以20世纪80年代致韦政通书信为中心 先秦儒家心性思想研究 天人关系论说要义及其启示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命题的哲学意义——兼论中国哲学史的开端 《尚书》中“德”的概念及其政治哲学意蕴 论作为圆教文本的《中庸》 阳明**探寻 阳明**中的知性问题商议 胡宏核心政治理念及其生成机制析论 从现代学术视野看朱熹与的本体分歧 五百年来良知学的历史境遇与学理进路 阳明后学研究 张居正与阳明后学 “心地开明,道在现前”——罗近溪的良知、生活与经世之学 从道德救治到制度重建——明清之际经世观念的义理诠释进路刍议 东亚阳明学 阳明学的后退——论聂双江的思想 左派王学的经世济民思想——以王艮与李贽为中心 “阳明学”与“东亚”以及“近代日本” 清代**研究 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心”“性”“诚”伦理思想研究 论倭仁的身心修养观 “亦诗家之霸统也”——王夫之对李梦阳诗学思想的整体批评 明清之际的“性习之辨”及其当代意义重省——以陈确、王夫之、方以智及颜元为例 现代新儒学研究 徐复观论象山**的实践性格——与牟宗三的比较 熊十力习心论发微 文本辑佚与考证 江右王门王钊文献辑佚 知“评”论“人”:做一个真诚、坦荡的人文研究者 《阳明学研究》征稿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阳明学研究 第6辑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郭齐勇,武汉大学阳明学研究中心,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10235752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84 |
| 版次 | 1 |
| 装订 | |
| 字数 | 410000 |
| 出版时间 | 2021-10-01 |
| 首版时间 | |
| 印刷时间 | 2021-10-01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B248.25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