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禅林妙言集/佛语禅心
内容
编辑推荐

“佛语禅心”丛书是一部中国佛教文学经典作品选集,由南开大学张培锋教授主编,总计六册。张培锋主编的《禅林妙言集/佛语禅心》为丛书第三本,内容主要来源于《古尊宿语录》等经典中高僧们的富含哲理的语句。编者对所收录的作品作出了详细注释,是一部适宜于普通佛教文化爱好者收藏与阅读的图书,还能对中国佛教文学研究产生推动作用。

内容推荐

张培锋主编的《禅林妙言集/佛语禅心》精选禅门语录、灯录及格言、楹联等体裁作品,阐发其中的佛理禅意,既有明心见性之道,亦有为人处世之法,展现佛教真俗不二之宗旨。

目录

语录

 《善慧大士语录》

 《马祖道一禅师广录》

 《百丈怀海禅师广录》

 《潭州沩山灵佑禅师语录》

 《赵州和尚语录》

 《传心法要》

 《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

 《雪峰义存禅师语录》

 《云门匡真禅师广录》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

 《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

 《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语录》

 《宗镜录》

 《汾阳无德禅师语录》

 《石霜楚圆禅师语录》

 《黄龙慧南禅师语录》

 《黄龙晦堂心和尚语录》

 《景德传灯录》

 《投子义青禅师语录》

 《法演禅师语录》

 《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佛果圆悟真觉禅师心要》

 《正法眼藏》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禅林僧宝传》

 《虎丘绍隆禅师语录》

 《吴山净端禅师语录》

 《福州雪峰东山和尚语录》

 《荐福承古禅师语录》

 《古尊宿语录》

 《慈受怀深禅师广录》

 《普庵印肃禅师语录》

 《续古尊宿语录》

 《嘉泰普灯录》

 《宏智禅师广录》

 《密庵咸杰禅师语录》

 《联灯会要》

 《北涧和尚语录》

 《兀庵普宁禅师语录》

 《枯崖和尚漫录》

 《石溪心月禅师语录》

 《五灯会元》

 《通玄百问》

 《剑关子益禅师语录》

 《雪岩祖钦禅师语录》

 《元叟行端禅师语录》

 《天目明本禅师杂录》

 《古林清茂禅师语录》

 《石屋清珙禅师语录》

 《了庵清欲禅师语录》

 《竺仙和尚语录》

 《万峰和尚语录》

 《楚石梵琦禅师语录》

 《恕中无愠禅师语录》

 《愚庵智及禅师语录》

 《续传灯录》

 《答四十八问》

 《缁门崇行录》

 《无异元来禅师广录》

 《紫柏尊者全集》

 《憨山老人梦游集》

 《指月录》

 《居士分灯录》

 《湛然圆澄禅师语录》

 《龙池幻有禅师语录》

 《永觉元贤禅师语录》

 《隐元禅师语录》

 《百痴禅师语录》

 《高僧摘要》

 《五灯全书》

 《正源略集》

 《御选语录》

 《揞黑豆集》

 《万法归心录》

格言

 《菜根谭》(节选)

 《娑罗馆清言》(节选)

 《续娑罗馆清言》(节选)

 《小窗幽记》(节选)

 《传家宝》(节选)

 《围炉夜话》(节选)

 《晚晴集》(节选)

 《格言别录》(节选)

楹联

 雍和宫万福阁联

 雍和宫法轮殿联

 法源寺大雄宝殿联

 柏林寺正殿联

 法海寺弥勒佛殿联

 大悲院联

 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联

 五台山塔院寺联

 五台山龙泉寺联

 沈阳般若寺大雄宝殿联

 镇江金山寺联

 苏州寒山寺联

 杭州灵隐寺联

 南昌天宁古寺联

 九江东林寺弥勒殿联

 开封相国寺联

 潮州开元寺方丈室联

 四川新都宝光寺大雄宝殿联

试读章节

【注释】

[1]善慧大士:傅翕(灯)(497~569),南朝梁代禅宗著名之尊宿。东阳郡乌伤县(浙江省义乌县)人,字玄风,号善慧。又称善慧大士、鱼行大士、傅大士、双林大士、东阳大士、乌伤居士。十六岁娶妻,生两子普建、普成。二十四岁时,遇梵僧嵩头陀知往因,在松山之双祷树间结庵,自称当来解脱善慧大士。苦行七年,宴坐之间,见释迦金粟定光三佛。据称有神异,深受梁武帝敬重。

[2]无为:无因缘造作,又无生、住、异、灭四相之造作。《华严大疏》十六:“以有所作为,故名有为。有为是无常,无所作为,故名无为。无为即是常也。”

[3]无方:无一定之方所,无一定之方法。方,方所、方法。

[4]攀缘:攀取缘虑,凡夫由于以妄想缘取三界诸法,故乃产生种种烦恼。

[5]结使:烦恼的异名。击缚心身,结成苦果,所以叫做结。随逐众生又驱使众生,所以叫做使。结有九种,使有十使。

[6]三界:佛教世界观用语。指众生所存在的三种界域。又称“三有”。分别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指有食欲、淫欲、睡眠欲之处,即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间及六欲天。色界,指有净妙色法之处,即四禅天。无色界,指无有色法之处,即四无色天.或说尚存微细色法之处。

[7]三涂:又作三途。指火涂、刀涂、血涂。分别指地狱、饿鬼、畜生三趣。又称作三恶趣、三恶道。

[8]意业、口业、身业合称三业。身业是身所作业,口业是口所说业,意业是意所起业。

2.问日:“夫物生有死,事成有败,生心趣道。宁得久住常乐,何者是魔业?”答日:“有为诸行。”“何谓诸行?”“悭心[1]是行地,贪心是行地,杀害心是行地,食瞰众生心是行地,偷盗心是行地,嗔心是行地,邪妒心是行地,损他利己心是行地,调戏心是行地,歌舞心是行地,绮语妄言心是行地,恶口两舌心是行地,嫉能妒贤心是行地,爱憎心是行地,彼我心是行地,互争胜负心是行地,相凌灭心是行地,相斗打心是行地,一切诸慢心是行地,我人心是行地,不慈不孝心是行地,无惭无愧心是行地,违恩背义心是行地,不谦让心是行地,相诽谤心是行地,毁呰心是行地,世间非道理心是行地,不恭敬心是行地,眼贪华艳之色是行地,耳贪非法之声是行地,鼻贪非法之香是行地,舌贪非理之味是行地,身贪细滑是行地,意缘恶境是行地。一切有为诸行,若善若恶,皆是魔业也。此诸行流转生死,无有休息,常处暗宅,永劫长夜,无有光明,急须远离。”

【注释】

[1]悭(qian)心:心被悭吝贪餍所迷惑,而不行布施;或虽行布施,也不将好的东西给别人,称为悭心。

[2]噉(dan):同“啖”,吃。

[3]嗔:生气。又作恚、怒、嗔恚或嗔怒,三毒之一。《成唯识论》卷六:“云何为嗔?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隐性。恶行所依为业,谓嗔必令身心热恼,起诸恶业,不善性故。”

[4]两舌:搬弄是非,挑拨离间,十恶业之一。

序言

佛法浩瀚精深,微妙广大。在佛教近三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传人中国以后的两千余年中。涌现出数量巨大的经典文本和演绎佛法宗旨的文学作品,皆演说佛教精深广博的思想,抒发超尘越世之情怀,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汉传佛教的宝藏,而佛教文学则是这座宝藏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佛教文学的概念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从狭义上说,只有佛教经典之中的文学创作才能叫做佛教文学作品。收于《大藏经》中的诸多佛陀本生、譬喻,乃至诸多大乘经典都堪称精美的文学作品;而从广义上说,既包括那些直接宣扬佛教教义的文学作品,也包括那些受到佛教某种影响,或者利用佛教题材以至在某些方面和佛教有关联的作品,都可以视为佛教文学创作。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不仅历代高僧们翻译了大量富有文学价值的佛经,其他诸如古代高僧名士之间的诗文酬唱、论辩演说乃至一句一偈甚或禅门之一棒一喝,皆包含深厚的文学意蕴,是中国古代文学遗产中价值巨大的无数瑰宝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中土的佛门龙象、历代大德以及广大的信徒,继承并发扬了佛教本有的文学传统,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创造出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佛教文学作品,其创作和传播之所以经久不衰。主要原因在于教团内外的广大信众对三世诸佛、诸大菩萨和佛陀教法有着强烈、热诚的信仰之心,文学创作则是表达这种信仰的极其方便、有效的手段。用这样的心灵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必然是杰出的作品,因为它是从吾人真心自然流现出来的,所谓“心光朗照”.“法喜充满”。一个人在这种状态下写出的作品,较之那些矫揉造作的作品要高明很多。历史上很多高僧似乎并没有在文学方面投入太多精力,但是他们写出的作品却相当高明,甚至可以说难以企及,其道理即在于此。

比如佛典翻译文学中艺术水平相当高的“本生”“譬喻”故事经典,不仅生动、风趣,而且具有普遍的训喻意义,它们赞美、宣扬了佛陀在无量的时空中自利利他、大慈大悲的伟大精神和勇于牺牲、济度有情的动人业绩,读来令人感动不已。大乘佛教经典的翻译更不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首楞严经》等语言典雅、义理丰厚的精彩译笔,这些佛典本身已成为中国古代语言艺术的经典和宝库。唐宋以来,禅宗丛林以及好佛士大夫之中更有许多文学修养非常高的人。他们本来就能诗善艺,运用佛门偈颂等形式以及中国传统诗文手法。演说佛法,表达志向,即使从一般诗文艺术角度看,他们的文字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堪称清新隽永。字字珠玑.列于历史上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中而毫无逊色。佛门中的论辩、说理文字更是文字晓畅,析理透彻,议论滔滔,颇有气势,显示出高超的论辩技巧;禅门语录则随机说法,头头是道,也显示出禅门大德高超的语言技能。明清以来的清言小品乃至名山古刹之楹联对句,皆渗透着“超以象外”的禅意,参悟人生,得意忘言,灵犀一点,心照不宣。总之,佛教文学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和佛教自身发展中占有双重的重要地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之一,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珍惜。

天津大悲禅院近年来在扩建寺院、营造、建设良好的寺院环境的同时,也高度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力求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人们精神境界的提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奉献。有鉴于佛教文学的重要作用,我们诚邀长期致力于佛教文学研究、成果卓著的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培锋教授担纲,主持编辑一套中国佛教文学作品丛书,定名为“佛语禅心”,参与编写者为南开大学主攻佛教文学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按照全书的设计体例,本套丛书共包含6册,分别为:

1.《佛典撷英集》

从佛教藏经中选择出最精彩、最精华的佛经全文或段落,体现佛教经典文辞之精、义理之美。一册在手,了解最基本的佛法佛理。

2.《佛经故事集》

精选譬喻类、本生类、传记类等佛教典籍,揭示其中体现的佛理,阐扬大乘佛教之菩萨精神,同时体现翻译佛典对于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深刻影响。

3.《佛教美文集》

精选历代僧俗阐发佛教之散文作品,包括论、序、记、赋、传、疏等各类文体,体现中国古人对佛教之深刻理解与发挥,展现佛教文道合一之精神。

4.《佛禅歌咏集》

精选历代僧俗阐发佛理之韵文作品,包括诗词、偈颂、歌赞等各类文体,以见佛教思想与中国古代诗歌的完美融合,展现佛教诗禅一体之精神。

5.《禅林妙言集》

精选禅门语录、灯录及格言、楹联等体裁作品,阐发其中的佛理禅意,既有明心见性之道,亦有为人处世之法,展现佛教真俗不二之宗旨。

6.《高僧山居诗》

以民国时期忏庵居士所编《高僧山居诗》为蓝本,对历代高僧山居诗详加注释,揭示其中深刻佛理,突出高僧大德绝尘离俗同时又融修行于日常生活之精神。

以上六册作品.基本涵盖了中国佛教文学的主要体裁和经典作品。编者对所选文本皆做了精细校勘和注释,力求简明扼要、准确无误而又深入浅出。通过文本的注释和解读.一方面揭示中国佛教文学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起到宣传和普及佛法的作用。本套丛书的这种设计、编撰思想应该说是很有新意的,期待它的出版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份精美的精神食粮,也为促进和推进中国佛教文学的研究提供一种有益的帮助借鉴。

我们一向认为,佛教信仰是一种理智的信仰,绝非盲从迷信。要做到智信而非迷信,将佛教文学融人到佛陀教育之中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学佛必须明理。明理就需要逐渐提高学佛者的文化层次,让人们浸润其中,陶冶性情,潜移默化,选读佛教文学中这些精华的作品则是发挥这种作用的一种良好而有效的途径。张培锋教授和各位编写者为这部丛书的完成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不懈的努力,在此深表谢意!是为序。

湛山门下 智如

2016年10月8日农历九月初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禅林妙言集/佛语禅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张培锋
绘者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1116631
开本 32开
页数 3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7-05-01
首版时间 2017-05-01
印刷时间 201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452
CIP核字 2017091296
中图分类号 B946.5-49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10
145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7:3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