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萧红写《呼兰河传》的时候,心境是寂寞的。
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虽然从未被忽视或冷落,但多少都被低估了。至少她的作品如《商市街》《呼兰河传》,短篇如《后花园》《小城三月》等,无论从艺术成就、内容层次或社会内容的涵涉面来说,绝不逊于同代的丁玲或张爱玲。
图书 | 呼兰河传/最美中国文系列 |
内容 | 编辑推荐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萧红写《呼兰河传》的时候,心境是寂寞的。 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虽然从未被忽视或冷落,但多少都被低估了。至少她的作品如《商市街》《呼兰河传》,短篇如《后花园》《小城三月》等,无论从艺术成就、内容层次或社会内容的涵涉面来说,绝不逊于同代的丁玲或张爱玲。 内容推荐 萧红编著的《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在书中,作者萧红通过一个四五岁女孩的视角,写下了她童年的生活。作品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以更加成熟的艺术笔触,写出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小说的风俗画面不仅仅为了增加一点地方色彩,它本身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的生命体验。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尾声 试读章节 所以那牙医生,挂了两三年招牌,到那里去拔牙的却是寥寥无几。 后来那女医生没有办法,大概是生活没法维持,她兼做了收生婆。 城里除了十字街之外,还有两条街,一条叫做东二道街,一条叫做西二道街。这两条街是从南到北的,大概五六里长。 这两条街上没有什么好记载的,有几座庙,有几家烧饼铺,有几家粮栈。 东二道街上有一家火磨,那火磨的院子很大,用红色的好砖砌起来的大烟筒是非常高的,听说那火磨里边进去不得,那里边的消信可多了,是碰不得的。一碰就会把人用火烧死,不然为什么叫火磨呢?就是因为有火,听说那里边不用马,或是毛驴拉磨,用的是火。一般人以为尽是用火,岂不把火磨烧着了吗?想来想去,想不明白,越想也就越糊涂。偏偏那火磨又是不准参观的。听说门口站着守卫。 东二道街上还有两家学堂,一个在南头,一个在北头。都是在庙里边,一个在龙王庙里,一个在祖师庙里。两个都是小学: 龙王庙里的那个学的是养蚕,叫做农业学校。祖师庙里的那个,是个普通的小学,还有高级班,所以又叫做高等小学。 这两个学校,名目上虽然不同,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分别的。也不过那叫做农业学校的,到了秋天把蚕用油炒起来,教员们大吃几顿就是了。 那叫做高等小学的,没有蚕吃,那里边的学生的确比农业学校的学生长得高,农业学生开头是念“人、手、足、刀、尺”,顶大的也不过十六七岁。那高等小学的学生却不同了,吹着洋号,竞有二十四岁的,在乡下私学馆里已经教了四五年的书了,现在才来上高等小学。也有在粮栈里当了二年的管账先生的现在也来上学了。 这小学的学生写起家信来,竟有写道:“小秃子闹眼睛好了没有?”小秃子就是他的八岁的长公子的小名。次公子,女公子还都没有写上,若都写上怕是把信写得太长了。因为他已经子女成群,已经是一家之主了,写起信来总是多谈一些个家政:姓王的地户的地租送来没有?大豆卖了没有?行情如何之类。 这样的学生,在课堂里边也是极有地位的,教师也得尊敬他,一不留心,他这样的学生就站起来了,手里拿着“康熙字典”,常常会把先生指问住的。万里乾坤的“乾”和乾菜的“乾”,据这学生说是不同的。乾菜的“乾”应该这样写:“乾”,而不是那样写:“乾”。 西二道街上不但没有火磨,学堂也就只有一个。是个清真学校,设在城隍庙里边。 其余的也和东二道街一样,灰秃秃的,若有车马走过,则烟尘滚滚,下了雨满地是泥。而且东二道街上有大泥坑一个,五六尺深。不下雨那泥浆好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附近的人家,就要吃它的苦头,冲了人家里满满是泥,等坑水一落了去,天一晴了,被太阳一晒,出来很多蚊子飞到附近的人家去。同时那泥坑也就越晒越纯净,好像在提炼什么似的,好像要从那泥坑里边提炼出点什么来似的。若是一个月以上不下雨,那大泥坑的质度更纯了,水分完全被蒸发走了,那里边的泥,又黏又黑,比粥锅黏糊,比糨糊还黏。好像炼胶的大锅似的,黑糊糊的,油亮亮的,哪怕苍蝇蚊子从那里一飞也要黏住的。 小燕子是很喜欢水的,有时误飞到这泥坑上来,用翅子点着水,看起来很危险,差一点没有被泥坑陷害了它,差一点没有被粘住,赶快地头也不回地飞跑了。 若是一匹马,那就不然了,非粘住不可。不仅仅是粘住,而且把它陷进去,马在那里边滚着,挣扎着,挣扎了一会,没有了力气那马就躺下了。一躺下那就很危险,很有致命的可能。但是这种时候不很多,很少有人牵着马或是拉着车子来冒这种险。 这大泥坑出乱子的时候,多半是在早年,若两三个月不下雨这泥坑子才到了真正危险的时候。在表面上看来,似乎是越下雨越坏,一下了雨好像小河似的了,该多么危险,有一丈来深,人掉下去也要没顶的。其实不然,呼兰河这城里的人没有这么傻,他们都晓得这个坑是很厉害的,没有一个人敢有这样大的胆子牵着马从这泥坑上过。 可是若三个月不下雨,这泥坑子就一天一天地干下去,到后来也不过是二三尺深,有些勇敢者就试探着冒险地赶着车从上边过去了,还有些次勇敢者,看着别人过去,也就跟着过去了。一来二去的,这坑子的两岸,就压成车轮经过的车辙了。那再后来者,一看,前边已经有人走在先了,这懦怯者比之勇敢的人更勇敢,赶着车子走上去了。P6-8 序言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等,中国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11年6月的一天,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幼年生母病故,继母与她感情淡漠,而父亲张廷举是个地方乡绅,思想保守,专制顽固,她只有从年迈的祖父那里得到些许爱和温暖。 1927年,她考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女中,接触到了五四运动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对绘画和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1929年最疼爱她的祖父去世了,萧红十分悲痛。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次年,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的不满,19岁的她离家出走了。 1931年,孤身困居旅馆中的萧红得到萧军的帮助,脱出困境。1932年秋天,她与萧军结合,开始了共同的生活。1933年萧红开始文学创作,10月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萧红的早期创作多取材于城市失业者或贫苦农民生活,被认为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的进步倾向。新书刚上市就遭到伪满洲国和日本特务当局查封并焚毁。1934年,她和萧军为躲避迫害,于6月离开哈尔滨至青岛。在青岛,萧红完成了著名中篇小说《生死场》。同年10月二人又因青岛形势险恶奔赴上海。1935年12月,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生死场》作为“奴隶丛书”之三,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鲁迅为之作序,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萧红由此蜚声文坛,奠定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936年,她因与萧军的感情问题和自己的身体状况不佳,只身东渡日本。1937年,她返回上海。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成为“孤岛”后,她应李公朴之约,于次年初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教书。1938年与萧军分手,与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1940年,她和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就是在这里,她写下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回忆式”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这一时期萧红的作品已经日趋成熟,然而她的身体却日渐不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终因战争与病痛的折磨,与世长辞,年仅31岁。 在短短31年的生命里,萧红留下了近70万字的文学财富。她的作品乡土气息浓烈,叙事风格细腻深刻、委婉动人,尤其是在小说文体上作出了很大的创新。她以娴熟的写作技巧,抒情诗的意境,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的巅峰之作,为中国文学奉献出不朽的经典。 编者 2015年2月 书评(媒体评论)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萧红写《呼兰河传》的时候,心境是寂寞的。 ——现代作家茅盾 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生死场》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强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现代作家鲁迅 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虽然从未被忽视或冷落,但多少都被低估了。至少她的作品如《商市街》《呼兰河传》,短篇如《后花园》《小城三月》等,无论从艺术成就、内容层次或社会内容的涵涉面来说,绝不逊于同代的丁玲或张爱玲。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陈洁仪 萧红可爱之处,在于写作态度赤诚,不作自欺欺人之谈。较之为写作而写作,以写作为名利之具,常常具有一种不能同曰而语的天然的美质。 ——当代作家孙犁 我相信萧红的书,将成为此后世世代代都有人阅读的经典之作。 ——文学批评家夏志清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呼兰河传/最美中国文系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萧红 |
译者 | |
编者 | 智之虎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29305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2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5-04-01 |
首版时间 | 2015-04-01 |
印刷时间 | 2015-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3 |
CIP核字 | 2014265215 |
中图分类号 | I246.5 |
丛书名 | |
印张 | 1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