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生态文明的开始借鉴 以长江上游鱼类资源的分布变迁为中心的考察 |
| 内容 | 内容推荐 鱼类资源作为动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但其重要性却常为人所忽视。第一部分是绪论。绪论部分包括文章中基本概念的界定和说明,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回顾与总结,以及本书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一章在对明清以来长江上游地区主要鱼类资源进行名实考辨的同时,并分别探讨了传统方志体系与近代科学调查体系下对鱼类资源的记载、认知及其二者之间的差异。第二章,秦汉时期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开发程度不高,渔猎采集依然是人们重要的获取食物的方式,同时水利事业的推进使得成都平原、滇池周边渔业养殖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第三、四章,主要是对明清以来长江上游主要干支流的鱼类资源分布及人类对资源的开发情况进行研究。第五章,选取长江上游几种典型性的珍稀鱼类(包括两栖类的大鲵)作为个案,梳理长江上游地区这几种鱼类在明清民国时期的分布情况,进而延伸探讨其至近几十年间的分布及变迁情况,并对影响因子加以分析。 目录 绪论 第一节选题意义 第二节相关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四节长江上游各流域水文及水生生物情况 第五节明清民国时期长江上游主要鱼类资源名实考辨 第一章从直观感觉到科学调查——明清民国时期长江上游主要鱼类资源的认知 第一节明清民国时期长江上游流域的鱼类认知 第二节近代中外长江流域鱼类资源调查记载的初步研究 第二章明清以前长江上游流域鱼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节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巴蜀地区鱼类资源的开发 第二节蜀鱼肥:唐宋元时期巴蜀地区鱼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三节明清以前长江上游云贵地区鱼类资源的开发 第三章明清民国时期长江上游干流及一级支流鱼类资源的分布及开发 第一节川江流域主要鱼类资源的分布及开发 第二节金沙江流域主要鱼类资源的分布及开发 第三节雅砻江主要鱼类资源的分布及开发 第四节岷江流域主要鱼类资源的分布及开发 第五节沱江流域鱼类资源的分布及开发 第六节嘉陵江流域主要鱼类资源的分布及开发 第七节乌江流域主要鱼类资源的分布及开发 第八节赤水河流域主要鱼类资源的分布及开发 第四章明清民国时期长江上游主要的二、三级支流鱼类资源的分布及开发 第一节大渡河、青衣江、马边河鱼类资源的分布及开发 第二节涪江流域主要鱼类资源的分布及开发 第三节渠江流域主要鱼类资源的分布及开发 第五章明清以来长江上游数种珍稀鱼类资源的变迁 第一节明清以来滇池金线鱼资源的变迁 第二节清代以来长江上游虎嘉鱼资源的分布与变迁 第三节清代以来长江上游鲟鱼类资源的变迁 第四节清代以来长江上游大鲵资源的分布变迁 结语 余论:环境史视野下长江上游鱼类资源的变迁与人为因素的互动 参考文献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生态文明的开始借鉴 以长江上游鱼类资源的分布变迁为中心的考察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刘静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1647122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76 |
| 版次 | 1 |
| 装订 | |
| 字数 | 388000 |
| 出版时间 | 2020-08-01 |
| 首版时间 | |
| 印刷时间 | 2020-08-01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S922.5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