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以国际传播的名义:任孟山自选集 |
| 内容 | 内容推荐 国际传播研究有不同路径,大路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等,小路有传播主体、客体、内容、渠道、效果等。本书主题集中在政治、技术与媒介,此乃作者的兴趣所在,也是本书的内容所在。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是“中国与世界”,讲的是在国际传播领域,中国自身的现实表现、话语实现与象征呈现,以及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互连、身份互识与象征互动;中篇是“传播与国家”,讲的是在国际传播领域关注到的除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既有美国等发达国家,也有伊朗等发展中国家,国家间差别巨大,但都应该被听见、被看见、被不带偏见;下篇是“技术与社会”,讲的是技术发展所致媒介迭代带来的媒介生态变化与国家政治社会之间的关系,其间既有乐观情绪的和谐相处与美好想象,也有充满张力的互相打量与动态调适。 目录 目 录 上篇? 中国与世界 互联网时代的国际传播与地缘政治 网络安全议题的国际传播政治学:话语竞争与权力博弈 从电报到 ChatGPT:技术演进脉络下的国际传播格局史论 作为国际传播议题的人工智能:知识生产与全球权力 信息空间与地理空间:网络传播与国家主权的张力 中国国际传播的全球政治与经济象征身份建构 “五位一体”与“中国版中国故事”:中国国际传播的象征框架 国际传播与国家经济利益实现:向世界讲述中国财富故事 国际传播格局变迁的新动因研究:基于信息传播新技术的平台化媒体 中篇? 传播与国家 社交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地缘政治学:澳大利亚与“脸书”之争 “新媒体总统”奥巴马的政治传播学分析 试论美国网络外交的技术与政治动因 新世纪美国地缘政治心理学:“美国总是第一”在走向历史的终结 ——评《中国赢了吗——中国对美国优先的挑战》 试论伊朗“Twitter 革命”中社会媒体的政治传播功能 来自非洲的声音:瑙莱坞电影产业的崛起与启示 大众媒介作为国家转型的动力装置 ——评《大众媒介与社会转型:墨西哥个案考》 下篇? 技术与社会 媒介环境学的研究路径、理论发展与学科逻辑 转型中国的互联网特色景观:网络动员与利益诉求 新闻短视频的生产与秩序:从赋权到规约 中国互联网治理模式嬗变研究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T-AIEB”阐释模型的分析 政治机会结构、动员结构和框架过程 ——当代互联网与社会运动的分析框架及案例考察 电报与互联网:传播技术和政治参与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 ——评《中国网络政治的历史考察:电报与清末时政》 媒介技术变革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 ——从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谈起 中国式现代化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以国际传播的名义:任孟山自选集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任孟山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5737275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300 |
| 版次 | 1 |
| 装订 | |
| 字数 | 285 |
| 出版时间 | 2024-09-01 |
| 首版时间 | |
| 印刷时间 |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教育考试-大中专教材-大学教材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G206-5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