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莱伦作为国际上知名的马克思思想的研究者,在本书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生动、有血有肉的“走下神坛”的马克思形象。书中除了对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历程以及马克思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作了比较系统的剖析外,还对马克思的生活细节、情感世界及其家庭所经历的辛酸、痛苦、快乐与幸福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使读者对马克思思想的伟大、超越个人私利的高远境界与他生活的艰辛和愉快之间的反差产生了巨大的心灵震撼。另外,本书还记述了马克思与其周围一些人的交往关系细节,特別是细致描述了与恩格斯、海涅、赫斯、魏特林、拉萨尔、巴枯宁等一批影响时代的知识分子的交往过程。这些描述使作为思想家的马克思的形象更加真实和丰满。
《卡尔·马克思传(第4版)》是英语世界最权威的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文献之一。这里翻译的是该书2006年出版的最新版本。它的最大特色:一是详细剖析了以往不为人注意和重视的后来发表的马克思的思想文献,如马克思的几大本经济学笔记;二是深入细致地刻画了马克思一生的生活、工作和理论研究经历,提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况和资料。书中所提供的新资料对我国学界正在盛行的马克思著作的版本和文献研究,无疑有重要参考价值。
第一部分 特利尔、波恩和柏林
一 童年时代
二 学生时代
三 新闻出版
第二部分 巴黎
一 婚姻和黑格尔
二 《德法年鉴》
三 《巴黎手稿》
四 在巴黎的最后几个月
第三部分 布鲁塞尔
一 历史唯物主义概念
二 魏特林和蒲鲁东
三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第四部分 科伦
一 从布鲁塞尔到巴黎
二 科伦的政治
三 《新莱茵报》
四 分水岭
五 《新莱茵报》的停刊
六 重返巴黎
第五部分 伦敦
一 伦敦的第一年
二 流亡者的政治
三 第恩街的生活
四 继续研究经济学
五 新闻工作
第六部分 “经济学”
一 “经济学批判手稿”和“政治经济学批判”
二 “福格特先生”
三 马克思和拉萨尔
四 格拉弗顿坊的生活
五 《资本论》
六 莫丹那别墅的生活
第七部分 国际工人协会
一 国际工人协会的源起
二 国际工人协会的发展
三 国际工人协会的顶峰
四 普法战争和国际工人协会的衰落
第八部分 最后十年
一 家中的马克思
二 工作
三 健康
四 欧洲景象
五 俄国、法国和英国
六 最后几年
第九部分 尾声
一 俄国贵族
二 美国参议员
三 落魄的普鲁士陆军中尉
四 忠实的学生
五 无政府主义的对手
六 崇拜的女儿
七 英国绅士
八 马克思的自白
第十部分 马克思的遗产
马克思年表
马克思家谱
马克思“经济学”图表
Select Critical Bibliography
第3版译后记
第4版译后记
这似乎是一个矛盾,被现时代许多工人阶级运动宣布为自己的导师和绝对无往而不胜的革命领路人卡尔·马克思,却出身安逸的中产阶级家庭。事实上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样概括自己的思想的:人们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马克思成长于德国,悠久的历史赋予他传统感,也把他和当时德国不发达的残酷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他的家庭具有彻底的犹太血统,又作为新教徒迫不得已地生活在天主教地区,所以他的家庭从来没有把自己的社会环境看成是一个统一整体。就马克思个人的情况来看,由于他未能在大学教育系统(这种教育系统根本没有持不同政见知识分子的一席之地)中谋得一个教职,这更加强了他的疏离感。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特利尔城。当时这个城市大约有15000名居民,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也是地理位置最为优越的城市之一。它坐落在摩塞尔山谷,四周环绕着葡萄果园,其间几乎全部覆盖着地中海的茂盛植被。这个城市曾经被命名为奥古斯塔·特瑞沃洛姆,一度被称为北部罗马,并曾作为罗马军队最大司令部所在地。马克思(实际上)是在黑门(Porta Nigra)附近长大,这里有第四世纪时期宏伟的教堂,永久纪念着特利尔的庄严与辉煌。在中世纪,该城市作为诸侯一大主教驻所,边界曾延伸至梅斯、土伦和凡尔登;据说它所拥有的教堂数量比德国任何一个与它大小相当的城市所拥有的都多。马克思不仅有着终生来自特利尔城的莱茵河畔口音,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对历史一贯而专注的热情也正源于年少时的这种环境。不只是这座罗马时代的城市影响了他,在拿破仑战争时期,这座城市连同莱茵河畔的其他地区都划归为法国,并且依照法国大革命的基本原则进行管理,因此在足够长的时间里,这座城市都浸润在言论自由和立宪自由氛围中,这种氛围是德国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的。1814年莱茵地区并人普鲁士后,这里积蓄了巨大的不满。——特利尔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居民大多数是官员、商人和手工业者。他们的主要活动范围是葡萄果园,而葡萄果园由于关税同盟的建立和外部的竞争,情景日见萧条。随之而来的失业和物价上涨导致了赤贫、卖淫和外出移民的加剧,致使该城市有超过1/4的人口完全依靠公共救济而生活。
因此,毫不奇怪,特利尔是德国最早出现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城市之一。该地区的大主教被迫从传道的立场出发对圣西门的思想进行谴责。而城市委员会书记路德维希·伽尔倡导傅立叶学说,坚持不懈地揭露日益加大的贫富差距,及因此而产生的对立。
由于来自于法定地被排除在社会整体之外的社会环境中,所以马克思更多倾向于用批判的眼光来观察社会。很难发现一个人拥有比马克思更多的犹太血统。马克思(Marx)的名字是Mordechai[摩德凯]的缩写形式,Mordechai[摩德凯]后来变化成Markus[马库斯]。他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1782年出生,是迈尔·列维·马克思的第三个儿子。后者在他岳父去世的时候成为特利尔拉比,这一职位又被他的长子萨缪尔(马克思的伯父)继承下来。萨缪尔1827年去世。迈尔·列维·马克思的祖辈很多人是拉比,他们最早从波西米亚来;妻子叶娃来自更为显赫的家族:她是特利尔拉比莫泽斯·里沃夫的女儿,父亲和祖父也是这座城市的拉比。莫泽斯的父亲约书亚·希尔舍·里沃夫1723年被选为特利尔拉比,成为当时最为重要的犹太名人之一;在为真理奋斗的事业中,他以一位无畏的勇士而闻名遐迩。据说犹太世界中任何重要的决定都要首先征求他的意见。约书亚·希尔舍的父亲阿伦·里沃夫也是特利尔拉比,后来去了阿尔萨斯的黑森,他在那里又做了20年拉比。阿伦·里沃夫的父亲莫泽斯·里沃夫来自波兰的波兰雷姆堡(德语为里沃夫城),迈尔·卡齐涅伦包根先辈16世纪是帕多瓦犹太法科中学的校长,另一位亚伯拉罕·哈-列维·敏茨先辈是帕多瓦的拉比,其父亲15世纪中期由于迫害的原因离开了德国。事实上,16世纪以来的几乎所有的特利尔拉比都是马克思的先辈。 关于卡尔的母亲罕丽达家族的情况我们所知道的要少一些,但是她所拥有的拉比传统似乎并不比她丈夫的少。她是荷兰人,是奈梅亨城市拉比艾萨克·普列斯波克的女儿。据爱琳娜(马克思的女儿)说,在她外祖母家族中,“子孙们数世纪以来一直都是拉比”。在给荷兰社会主义者波拉克的一封信中,爱琳娜写道:“非常奇怪,我父亲的半个荷兰血统很少为人知道……我的外祖母家族的名字是普列斯波克,一个古老的匈牙利犹太家族的后裔。这个家族由于迫害的缘故移居到荷兰,正如我所说的,它以普列斯波克的名字为人所知,实际上这个名字是他们家乡城镇的名字”。
马克思的父亲很少受到数世纪以来这种严格的犹太古老正统思想传统的影响。他很早就与家庭断绝了联系,声称“公正讲来,除了母爱之外”没有从家庭中得到任何东西。他经常向儿子讲起在他职业生涯起步之时所经历的巨大艰辛。马克思出生之时,他是特利尔城市的高级诉讼法庭法律顾问,同时在特利尔地区法庭供职,并且被授以很类似于英国质量管理小组成员的头衔。虽然他主要是在自己的业务圈子中活动,但是多年来一直担任这个城市律师协会的主席,在市民社会中处于受人尊敬的地位。
P3-5
自从1918年以德文原文首次出版梅林的《马克思传》以来,还没有一部涵盖马克思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英文版传记。自那时起发生了两起事件,证明有进行新的尝试之必要:首先,出版了一些未删改过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通信,以及大量与马克思的活动有关的其他书信;其次,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过马克思的几部重要的著作,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马克思的理论贡献的认识。
显然,许多论述马克思的著作都受到各种政治斧钺的削磨。假装对任何人的生平做出完全“中立的”描述是不可能的——更别说是对马克思的生平了。关于马克思,有着大量的信息和评论,选择的过程本身就意味着采取了一定的立场。我所尝试做的至少是要sine ira et studio(客观公正地)写作,向读者呈现一个合理的稳妥的形象。因此,我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引述,并以一种同情批评的立场进行写作,避免陷入要么偶像化、要么玷污的两个极端。
本书旨在以普通读者为对象;我试图完整覆盖马克思生活的三个主要层面——个人的、政治的和精神的。在涉及最后一个层面时,我不得不撰写一些非常困难的段落,特别是在第一、第二部分的后半段和第六部分的开头。然而,这些段落对于准确评价作为思想家的马克思是必要的。
我要感谢R.D.麦克莱伦(R.D.McLellan)博士、布赖恩·哈里森(Brian Hanison)博士和C.N.泰勒(C.N.Taylor)先生,他们阅读了某些手稿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建议;我特别要感谢G.M.托马斯(G.M.Thomas)博士,他的独特风格直接烙印在本书的每一页上。本书仍然有许多不足,当然这并不是他们的过错。
戴维·麦克莱伦
1972年12月
在这一版中,除了依据原著作了相应改动和补充外,还对上一版的中文译文作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北京大学王东先生、先刚副教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朱晓明先生,中国人民大学高放先生,陈文庆博士,中央编译局刘元琪副研究员、徐洋副编审,美国Buffalo大学David Koepsell博士,以及本书作者David McLellan教授,对本书的翻译都提供了积极帮助,在此谨表感谢。还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郭晓明、田淑香编辑为本书付出的辛勤劳动。
虽然“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但心诚然也是有知有不知,译文虽经多次认真译校加工,由于水平有限,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和读者不吝指正。
译者
2008年春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