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退后一步是家园(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
内容
编辑推荐

萨苏编著的《退后一步是家园》中的题目涵盖极广泛:从白山黑水到铁血淞沪,再到遥远的南国;从装甲列车,到飞虎雄鹰,再到埋地雷的土八路、搞除奸的军统特务等等,共同形成了一幕抗战群生像。希望喜欢历史的朋友都来看看本书吧!

内容推荐

萨苏编著的《退后一步是家园》“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系列图书,并不足为了呼唤战争,更不是呼唤复仇,而是希望以此唤醒我们对这些中国的脊梁的回忆。《退后一步是家园》在那样苦难的时刻,依然有那样多的人为了这个国家义无反顾,不惜生命米捍卫这片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尊严。

目录

序/1

苍穹之魂——抗战中的空战/1

抗战中国在敌国镜头中的影子——决战碧空/3

淞沪上空的鹰/9

苏联志愿援华飞行员的血/30

飞虎队“吹牛大王”玩死日本一根筋/34

日本海军“轰炸之王”的坠落/60

沧州城外气凄然——泊头防空作战小考 /67

铁甲威龙——中国战车部队的故事/73

抗战中国在敌国镜头中的影子一战车悲歌 /75

龙战一九三二——中日铁甲战上海/80

御虎——远征军战车部队转战缅甸纪实 /106

在日本新发现中国德制战车照片/136

白山黑水——抗联的战斗/141

抗战中国在敌国镜头中的影子——密林战旗/143

杨靖宇大战肉弹十勇士/150

斩得小楼兰——日文报道中一次赵尚志指挥的战斗/158

抵抗者——拼合黑土地上的历史碎片 /161

铁流天下——八路军之战/171

抗战中国在敌国镜头中的影子——遍地八路/173

阿部规秀死亡日记/182

中日骑兵的决死之战/207

八路军“错杀”五千敌军的清丰之战/218

一名侵华日军眼中的地雷战/233

被八路军活捉的日军大队长/246

满街去抓中共领导人的日本兵/255

威震天南——中国远征军掠影/263

抗战中国在异国镜头中的影子一滇缅远征/265

唱《八路军进行曲》的国民党王牌军 /276

远征军中的黄镜头/284

远征军中的异国女性/287

林旺不仅是一只象/294

荧屏硝烟——抗日电影解析/303

抗战中国在敌国镜头中的影子——经典画面/305

历史残酷不容色戒/312

看《太行山上》 /321

评《亮剑》 /328

南京是一个坎儿/342

后记用日本史料重现抗战/349

试读章节

淞沪上空的鹰

淞沪之战是一场史诗,我没有谱写这部史诗的能力,只好从中间选择一个短短的小节。

与一位朋友谈起这场战役,不料意外发现这位朋友的长辈当时正在当地的宝山县任职,曾积极参与组织当地民众进行救亡的工作,在历史上写下了他的名字,其家甚至还保留了少量当时的报刊文件等材料。

这可是个意外的发现。大陆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曾经几经修订,对国民党军的抵抗,最早的描述就是谢晋元团长大战四行仓库和姚子青营长所部死守宝山。

经过交谈和对资料的了解才发现,原来,当时宝山范围远不止一个宝山城,月浦、杨行、大场,甚至“血肉磨坊”罗店,这些淞沪抗战中颇有名气的地点,都在当时的宝山县境内。我们谈起宝山的抗战,并没有想到后来会谈到一架淞沪战场的中国飞机。

宝山这个县,几乎可以说是淞沪抗战中打得最为惨烈的一个县。

姚子青营死守宝山,的确是值得写进历史书中的。关于姚子青营长的殉国,有种种的描述,但大体是文学性的内容而已。因为,他这一个营五百余人,只有一个士兵最后活着离开了宝山。而他离开的时候,姚营长还在组织最后的抵抗。就是这个回来报告全营牺牲经过的士兵,还因为脱离战场,在报告完后足足挨了二十军棍!

打的人流泪,被打的人毫无怨言。

当时的中国军队,无论是属于哪个党派的,都有和日军拼死一搏的决心和勇气。

即便是老百姓,纷纷组织起来支援抗战也有这种精神。比如杨行镇,当地人组织了类似志愿者的团队,叫做保卫团,以小商人和工人为主,维持公共秩序、抢救伤员等,成员都是当地的青年子弟。

9月7日,宝山城陷落,日军随即进攻杨行。随着前线形势越来越紧张,驻军511旅旅长秦霖少将自知血战难免,向我这位朋友先人所在的部门要求当地民众支前。这时,保卫团主动站出来表示不要拉夫,而由他们来担任支前工作。

在杨行的第五次争夺战中,51 1旅据垒奋战,与敌军反复争夺阵地。经过四天血战,因日军有舰炮掩护而且已经夺取吴淞要塞,只有轻武器、失去侧翼的国军部队伤亡极为惨重。保卫团与其他支援前线的民众团体冒着弹雨抢救伤员、运送给养,很多人死在战场上。最终国军力竭,被迫放弃杨行向西撤退。

秦霖旅长在阵前指挥的时候中炮(一说被敌机炸中)殉国,后获赠中将军衔。就在同一天,510旅旅长庞汉桢少将也战死在淞沪前线。秦、庞所部是广西军队,千里赴援,义无反顾,大部牺牲在这场战斗中,尸骨不得还乡。他们战死的时间,离他们到达前线,只有区区一个星期。

以萨看来,他们是中国人在抗战中最值得骄傲的牺牲。

你要想一想,一个旧时代的军人,已经达到少将的职务,他却带着队伍走了比圣马丁远征还要远的路,从遥远的广西长途跋涉到上海,然后在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面前血战到死。

圣马丁的远征是为了一次辉煌的胜利,而秦旅长和他的袍泽们,只是为了把自己的血洒在抵抗外侮的战场上。

中国人就是用这样的精神保卫着自己的国家。

还有哪个民族能够拥有这样的忠诚呢?

我想,这样的人,无论他一生还做过什么,这一瞬间已经是永远值得中国人自豪的了。

蒋介石在这场战争中犯了很多错误,但是有一句话他说对了,打这一战,中国人需要“地无分东西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幼”。  真的是地不分东西南北。作为一个河北人,在殉国于宝山的、长长的官兵名单中,我在第一时间注意到了前排的一个名字——任云阁,不是将军,却是第一个战死在宝山的空军飞行员。

在《宝山史志》中是这样记录的:

“1937年8月14日上午,我国3架轰炸机飞越百里长空,冲出云雾,突然出现在吴淞口上空,对准停泊在那里的日军旗舰‘出云号’猛烈轰炸。敌舰中弹,顷刻间浓烟滚滚,直冲云霄,博得同仇敌忾的中国军民热烈欢呼。

“嗣后,吴淞上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空战,敌我双方的飞机上下迂回盘旋,互相射击。稍后,6架敌机围攻我方l架飞机。我国飞机虽英勇搏杀,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被击中。该机瞬间发出震耳啸声,带伤向西北方向滑行,降落在杨行北宗村小庙附近的棉花田里。周围的农民目睹我国飞机降落,纷纷奔去营救。

“那时,我随家人就住在小庙附近的村上。当我随着乡亲们奔到现场,只见两道很深的轮胎印,飞机螺旋桨刚停,引擎还在隆隆作声。那是一架美制双翼907轰炸机,机翼下还挂着一枚未来得及投掉的炸弹。P9-11

序言

10月,接到老萨从日本发来的电子邮件,告知又有一本新书脱稿,嘱我作序。在看到书名《退后一步是家园》的第一刻,我便下意识地想起了上面的这段俄文。

那已是十多年前的往事了,处在“少年穷”状态的我,痴迷于集邮,正为编组一部二次世界大战主题的邮集而倾尽全力。在前苏联1967年发行的一套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英雄的邮票上,我第一次看到了这段俄文。

邮票纪念的是苏军军官克洛季科夫,莫斯科保卫战中,面对德国铁骑恍若势不可挡的攻势,苏军官兵以血肉为城,苦苦抗争。在一处前沿阵地上,作为仅剩下的最高军官,克洛季科夫高喊出了这句口号:“俄罗斯虽大,但已无路可退——后面就是莫斯科!”鼓舞着仅存的几十名官兵,死守阵地,寸步不让,血洒疆场。在这样顽强的抵御下,侵略军虽然已经能远远看到克林姆林宫的尖塔,但最终也未能再前进一步。

老萨为新书选取的书名“退后一步是家园”,与那句“俄罗斯虽大,但已无路可退……”浑然相似。虽然《退后一步是家园》诉说的是发生在中国抗战中的故事,地理空间上与血火纷飞的莫斯科相去甚远,但个中流露出的被侵略国家人民保卫家园的悲壮战斗、无畏勇气和毅然决心,则没有任何的不同。

如果以1931年9月18日的东三省事变作为起点,实际总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捍卫疆土、抵御外寇入侵的最壮烈的抗争。因为时间距离尚不是特别遥远,所留下的历史印痕较多,可资研究的条件较好,现代以来中国国内围绕抗日战争史的著作可谓是汗牛充栋。不过在众多的著作中,老萨的书可以称得上非常特别、非常与众不同,乃至可以说视角非常“刁钻”。

军事史研究中有一个通行的原则,即所谓的“知我莫如敌”,讲究在研究国与国的军事交争时,除了大量掌握、分析己方的材料外,更需要了解对方的材料,将双方史料、档案互为映照、互作比对,最终得出建立于双方史料基础上的扎实的结论。

抗日战争涉及中日两国,老萨恰属于穿行在两国之间的特殊人物。燕赵子弟的热血、历史痴狂者对史料的执着、老北京侃爷的三寸不烂之舌,在他身上浑然一体。又加上老萨居住日本,得近水之便,对异国资料的采集有让人望尘之感。得了如此天时、地利、人和的老萨,所写出的抗战书不同凡响,也就不奇怪了。

《退后一步是家园》中的题目涵盖极广泛:从白山黑水到铁血淞沪,再到遥远的南国;从装甲列车,到飞虎雄鹰,再到埋地雷的土八路、搞除奸的军统特务等等,共同形成了一幕抗战群生像。

单就这些题目而言,似乎并不新鲜,但难得的是,老萨给这每一个老题目,都做出了新文章。

中国传统的抗日战争史研究,和中国近代诸如鸦片战争、甲申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战争史研究一样,长期以来都处在横向的广度上做文章的局面,而缺少纵向深度切入的细节研究。

横向、表层的历史,呈现出的主要是枯燥的时间、人物、事件,缺乏历史本应具有的感染力。纵向的研究则完全不同,我一直坚持,所谓的历史其实就是故事,大历史是由无数个活生生的过往的故事所组成的。如果能够将某段历史中最具价值、最具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故事挖掘透彻,哪怕仅仅是一些在横向历史上根本留不下姓名的小人物的故事,假以时日,这些故事形成累积、量化,由它们所构成的大历史,会更为扎实。更吸引人,更接近历史研究的本意。

老萨在书中有一句自谦的话,大意是说淞沪战争是一部史诗,他没有能力去谱写整部史诗,只能从中选择一个短短的小节。

对这句话,我持不同意见。因为老萨选取的小节,是那样的特别。  淞沪抗战,他挖掘出了中日双方同型装甲车的对决,挖掘出了国军中神秘的铁甲列车部队。

写抗日空战,一位为了保卫中国的天空而血洒苍穹的俄国烈士,引起了他的注意,一张日军拍摄的遗物照片,竟能引出如此多的故事。

白山黑水间的东北抗战,谁能想到杨靖宇将军曾与一批日本“肉弹”遭遇。

太行山上,日军的扫荡队伍中,军官在检查士兵们的准备情况,一名小兵竟拿出了一张美国艳星照片……

凡此种种,都是书中娓娓道来的抗战细节,也都是以往中国抗战相关书籍中闻所未闻的事件。其中大部分都得益于老萨在日本的留意查考,从日方的档案、书籍、影像资料中找到了这些在中国几近湮灭的往事的线索,再加以中国档案的佐证,这些故事便以鲜活的面容展现了出来。

这些精彩的故事连缀到一起,恰恰就是一部史诗,一部表现抗战中细节层面的史诗。假以时日,这些来自于纵深细节的考证,必将影响到横面上大历史的构成。

老萨的文字诙谐、轻松,使得这本书不像一般的抗战书那样读起来令人感觉沉重压抑,反而会觉得新奇、有趣。不过读完全书之后,也就是在总揽了这众多历史中的小故事后,那个大的抗战史就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里了。此时,再回想书中看似幽默的语言,将别生一分更具有厚度的历史沉重感。

能以这样的方式来写抗战历史,让人钦佩。

期待老萨挖掘出更多这样有趣的抗战故事。

陈悦

2010年11月10日于山东威海

后记

《退后一步是家园》是萨所作抗日战争历史题材三部曲中的第三部。与前两部作品《国破山河在》和《尊严不是无代价》的写法类似,这部作品依然是以在日本发现的抗日战争史料为基础,试图从这个角度重现这场战争的各个侧面。唯一不同的是,这部书增加了图片的份量,以用这种更加直观的方式,让读者进入那一段尘封的历史。

在阅读日本史料中的抗战历史时,有时会忍不住动了感情。年届不惑,仍然不能自已,是一件令人惭愧的事情。不过,当我自己重新看史料中那些年轻中国战士留下的影子,泪水依然要夺眶而出。

那份民族的伤痛与骄傲,或许将永刻在一代中国人的心底。

真情俯仰无愧,即便惹人笑话,也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吧。

有人会问,日本史料中的抗战历史,究竟和我们读到的有什么不同?

对此,我想向大家讲一个故事,那就是对于中国空军英雄阎海文的死。

阎海文(1916一1937),辽宁北镇大市乡道台子屯人,满族。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北平,就读于北平东北中学。1934年秋,考入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1936年10月毕业,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争爆发后,第五大队奉命派6架飞机支援陆军88师轰炸虹口日海军陆战队司令部,阎海文多次请战,终于争得出征任务。8月16日阎海文在完成轰炸任务返航时,座机被敌高射炮击中。跳伞时,因风向变化落入敌阵地,为敌包围,高呼“中国无被俘空军!”壮烈牺牲,时年21岁。同年9月11日,日本大阪的《每日新闻》特派员木村毅发回日本国内的一则报道,在日本列岛引起了强烈震动。感佩至极的木村在文中叹道:“我将士本拟生擒,但对此悲壮之最后,不能不深表敬意而厚加葬殓……此少年空军勇士之亡,虽如苞蕾摧残,遗香不允,然此多情多恨,深情向往之心情,虽为敌军,亦不能不令我全军将士一掬同情之泪也。”文章最后甚至惊呼:“中国已非昔日支那!”

对阎海文的死,有很多报导,不同的版本,哪个是正确的。第一个版本是说他落地之后被敌军包围,他拔出手枪,击毙三名日军,最后一颗子弹将自己打死,临死之前高呼“中国无被俘空军”。第二个版本是,他跳伞之后,敌人在追击他,他就开始跑,跑着,一边跑着一边回头射击,日军用枪射击他,他这时候高喊“中国无被俘空军”,被日军用乱枪打死。第三个版本是跳伞的时候,他的腿摔伤了,落地之后,落在上海的弄堂里,他敲了很多家的门,却没有一个老百姓给他开门,他就跛着这条腿开始跑,在跑到中间的时候,日军追上来了,他没有办法,就用枪自杀了。那么这三个版本,大家认为哪一个是正确的?

事实上这三个版本没有一个是正确的。

在日本发现一本1938年出版的《上海十日战》,保留了一名日军海军中尉所写下的1937年上海战线战斗记录,在其中我突然看到了一个名字,叫“阎悔文”,只差一点,我推测,淞沪战场中国没有叫阎悔文的飞行员,莫非是阎海文?

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此人正是杀害阎海文的凶手,他把整个过程全部记录下来,我们才能知道真正的阎海文当时是怎么死的。他的记录是这样,当时阎海文的飞机在轰炸日军阵地,轰炸的时候,他的飞机受伤了,被迫跳伞。他跳伞的时候,突然发现下面是日军阵地,日军看到这个飞行员,在上面灵活地操作伞绳,试图飞越一座高楼。因为从空中看来,这个楼这边是日军阵地,飞过这个楼,对面是中国阵地,他要回到中国那边去。所以这个飞行员拼命地朝那个方向飘飞。日军开始绕楼追逐他。这个飞行员真的飞过了这个楼,但是非常遗憾的是,飞过楼还有很大一块阵地控制在日军手中。这时候他已经很低了,没有办法再操纵了,不得不向日军阵地上降落。

这个时候中国陆军也开始冲锋,在拼命上来抢他,可惜的是,已经来不及了,这名飞行员落向日军阵地。日军纷纷把枪对准他,还有日军中间的中国翻译对他喊,说投降投降,此时这名飞行员就在相当于我们头顶这个高度。他在上面拔出手枪向下面射击,高呼“中国无被俘空军”。这名日军军官正在看,旁边另一名军官一拍他的肩膀,对他说——打死他。这个军官就拔出枪来,一枪击中了正在空中的阎海文。当落地以后,从他的口袋里拿出了他的名片,看到上面写的是阎海文(日本人写成了阎悔文)。通过考证,这一天,在上海市区降落的中国飞行员,只有阎海文一人。而《上海十日战》的出版,对中国宣传阎海文的事迹也没有影响,被湮没在史料中整整六十年之久,也不似日方的反宣传。因此,基本可以断定,这就是阎海文真正的故事,所以在真实的历史中,阎海文根本没有落到地面就牺牲了。

我甚至当年曾经相信第三个版本,觉得很接近,因为他这个描述很真实。考察完真相后忍不住感到奇怪,这个过程中根本不可能出现上海百姓闭门不纳阎海文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会凭空出现这样一个版本?为什么有人会翻弄历史的真实,来故意在中国人的脸上抹出一笔污秽?

所以在日本考证抗战史料,有时能够较为真实地重现历史的瞬间,揭示那场战争中真实的场面。

有朋友问,你已经写了关于抗战的三部曲,今后,还会继续写下去吗?

我想是的。

理由呢?

我想用我写的一篇文章来说明吧。那是2010年中秋,我从一名日本书商手中收购一本东北抗日联军相关照片集的过程。

当时,有位书商带着这部照片集来找我,我很想将其收购,但又觉得价格太高。将他送走后,我写下了下面这篇文章——

雪原犹闻荡倭声

昨天,从寻访北洋水师的考察中回到家中,接到一个日本旧书商的电话。因为我经常从他那里购买旧图书,所以他发现与中国有关的旧书,常和我联系。这一次,他告诉我有人愿意出让一部其先人留下的照片集,问我有没有兴趣。

根据描述,这部照片集的主人原是一名日本二战时期下级军官,名叫铃木。此人1957年被征召从军,到达中国东北,故此,拍摄了很多当时当地的照片,此人死后,其照片集被作为遗物送回日本。其遗族将这部集子捐赠给一个老兵会组织。现在,这个老兵会因为人员死亡殆尽,仅有第二代成自不能维持已经解散,这部照片集遂为书商所收集。因为刚刚考察回来,十分疲倦,我有些犹豫。那住书商大概感到了,于是提醒我这部集子中有很多当时战斗的照片,他知道我对军事历史感兴趣。他认为这可能是我想要的东西。

战斗?当时东北的日军在和谁战斗?

我忽然意识到——那是东北抗日联军啊!

因为条件太艰苦,东北抗日联军的战斗历史,极少照片佐证,假如这部照片集与他们相关,其历史价值难以估量。

我于是决定立即前去。这一部照片集颇为精美,镂制的封面显示其质地颇为不菲。

我迫不及待要看,但又不能表现得太急切,于是,上茶,谈天,然后,才是看货。

从扉页来看,是日军军官铃木在“满洲国”的个人留影。

粗粗看来,其内容颇为丰富,例如,日军的慰安所和“满洲慰安妇(即强迫中国女性担任的慰安妇)”。

但是,很快,就发现了一张又一张与战斗有关的照片。

1938,抚远,大讨伐中与“匪”战迹;

1958,冬季,林口河岸,在追击退却中的抗联部队;

突袭抗联营地的时候,铃木的战马被抗联战士击毙;

战死于大雪之中的抗联战士(桦川);

火葬被抗联击毙的日军少尉桶口;  因为在谈购买,按照不成文的规矩,不好拍摄其内容,以上照片,是我用随身带的小照相机匆忙中偷拍的。

我想,没什幺好说的了,我说你开个价吧。

这位书商和我算是老打交道了,人品不错,他开了一个如此的价格:

第一,要买必须全本,不能分着卖;

第二,小号照片(我看在2寸以上)一张100日元,中号照片一张200日元,大号照片一张500日元,相册本身和铃木的照片说明白送。

这个价钱公道吗?他拿着计算器问我。

公道?我心中觉得他的价钱,确实很公道T。要知道,这不是印刷品,而是照片,底片也大概早就毁掉了,具有独一无二的性质。1938年的老照片,100日元,也就是8块人民币一张,这实在不能算贵……

不过,我还是没法接受这个价钱。

因为这本相册的照片太多了,共计八百余张,里面很多与抗联无关,是在华日军的生活照、和苏军的对峙、当地风景人物等,如果都是小号的,要八万日元,里面还有中号和大号的,书商算下来,共计要十万六千多日元。

这样,就折合人民币八千多元。

萨是工薪族,花八千多元买一本相册,还是要讲讲价钱的。

我们谈了,价格降到十万日元,书商再不肯降,说再降就没有利润了。

我说你收这个相册一定花的钱没有这样多。

书商笑笑,还是不同意降价。

因为天太晚了,我们决定明天(也就是今晚)再谈,我开的价钱是6万日元,相当于5,000人民币,我的心理价位,再高一两万,也可以接受。

不过,今天上班,却总有点儿神不守舍。

总觉得那些照片在呼唤,特别是有一张我看到的照片上,一名牺牲在雪原林海中的抗联战士死不瞑目的面孔。

我可以想象,在百倍敌军的重围中,这名抗联战士边打边退,直到在这片松林中被敌弹击中,他卧倒,用手枪继续抵抗,又接连被命中,终于牺牲。但直到战死,依然保持着射击的姿势。日军小心翼翼地接近,一名日兵用脚踢开他的枪,把抗联战士的面孔翻过来,证明他确已死亡(他的腿依然保持着军人射击的姿态,却面孔后仰,右手甩在一边,故此我如此推测)。这时,携带着相机的铃木走过来,拍了这张照片……

1958年,东北沦陷已经七年了,他们是怎样战斗过来的?他们可知道在南面,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战已经开始?

不知道这些照片背后承载了多少历史。

这一天都让我不安。

如果这部影集被别人买去,我会怎样后悔呢?

算了,今晚再去,哪怕他不肯让价钱,我也要把它买下来。

那一天一直心绪不宁,而很多朋友已经来与我联系,愿意分担费用,唯一的要求——把它拿下来!

直到下班,飞快地取了钱,赶到书商那里,终于把这部照片集拿到了手。

我写了一篇博文来说这件事——

所有照片都已到手,说明的一部分的原件已经遗失,但老兵会有打印件,会在最快的时间内寄送过来。粗粗翻阅一下,包含的照片主要反映了1958年前后日军在汤河、依兰、桦川、萝北、林口等地的作战活动,拍摄者铃木还曾被调到宝清和公主岭集训,专门研究对抗联的作战。在此期间,他又随其他部队“实习”,在长白山和抗联部队进行了战斗。铃木的驻地在杨荣围子,是日军在黑龙江省东部和抗联作战的一个前进据点。已经在标注中发现了“赵尚志”的名字,希望这部照片柴,能够对研究抗联和整个东北抗日战争史提供新的参考。这本相册,十月,我会把它带回国。  这是一个很好的中秋节,虽然我已经基本忘掉了中秋节的感觉。日本没有中秋,但我也不甚在意,前几天,上海文广电视台拍摄中秋专辑,找了我做嘉宾,问到我对中秋节的感受,我的回答是:中秋只在我心中,而不是在日历牌上,所以,我们可以把每一天作为中秋节,日期并不重要。

今天,世界越来越小,小到48小时以内,你可以从地球任何一个角落赶回家;我们的家却越来越大,大到我们的家人可能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所以,中秋是哪一天并不重要。

从书商那里出来,抬头看到一轮明月在云中穿行,却有无限感慨。

天虽然黑,但我知道自己并不孤单。当我发出前面的文章《雪原犹闯荡倭声》,谈起一点困难的时候,有那样多的朋友伸出手来,令我感到十分温暖。

我倒觉得今天是一个感恩的日子。

感谢卖书人的宽厚。

感谢家人的理解。

感谢朋友们的支持。

感谢冥冥之中抗联的英烈们让这本带着我们的历史的孤本照片集,无巧不巧地落人我们自己人的手中。 

于是,这个中秋就不再平常了。有这样的经历,您说,我能够停下来吗?

萨苏

2010年1O月25日于日本伊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退后一步是家园(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萨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406533
开本 16开
页数 3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65.06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23
165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3: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