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论语》一书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学生的语录结集(也包括对一些行为的记录),是我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上一部影响卓著的儒家典籍。不把这本书读懂、读通、读透,就不能深刻理解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真义,就不能深刻把握为官、为政、治天下的大道。 丹明子编著的这本《论语的智慧》,参考了众多《论语》原文点校的版本,以二十篇为结构线索,对《论语》的原文作了基本解释,并结合历史实例与现代生活加以智慧的解析,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论语》原文所蕴含的精义,使读者从中领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原则与方法。 内容推荐 《论语的智慧》简介:“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根据班固所作的《汉书?艺文志》所载为,“《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一书现在流传的版本较多,通行的《论语》有二十篇,内容涉及十分广泛,包括了哲学、伦理、道德、教育、经济、政治、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内容,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与方法等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论语》的思想更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日本企业之父”涩泽荣曾用《论语》作为培训企业管理者的教材:西方人称之为中国人的《圣经》。 丹明子编著的这本《论语的智慧》,参考了众多《论语》原文点校的版本,以二十篇为结构线索,对《论语》的原文作了基本解释,并结合历史实例与现代生活加以智慧的解析。 目录 学而篇第一 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办事敏捷而说话谨慎,到有道之人那里去匡正自身,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为政篇第二 多听,保留疑问,谨慎地说出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就可能减少错误。多看,保留疑问,谨慎地实行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就可能减少后悔。 八佾篇第三 君子没有什么值得争的事情。如果有所争,一定是比试射箭吧!相互作揖然后登堂,下堂然后喝酒。这种争才是真君子。 里仁篇第四 不要忧愁没有地位,只忧愁以什么本领来任职。不要忧愁没有人知道自己,要追求足以使人了解自己的本领。 公冶长篇第五 开始时我对于别人,听到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别人,听到他的话却要考察他的行为。 雍也篇第六 人的生存靠的是正直,不正直的人也可以生存,靠的是侥幸免于祸害。 述而篇第七 品德不修养,学问不讲习,听到正义却不能实践,有缺点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忧愁的。 泰伯篇第八 不居于那个职位上,便不考虑它的政务。 子罕篇第九 聪明的人不会疑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英勇的人不会畏惧。 乡党篇第十 坐在车中,不向车内环顾,不很快地说话,不用手指点。 先进篇第十一 还没弄明白生的道理,怎么能够懂得死亡呢? 颜渊篇第十二 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子路篇第十三 不要想着快速,不要只看见微小的利益。想着快速,反而不能达到;只看见微小的利益,就办不成大事。 宪问篇第十四 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不臆测别人不守信用。但是能够事先觉察的人,是一位贤能的人啊! 卫灵公篇第十五 可以和他交谈却不和他交谈,失去了人才;不可以和他交谈却和他交谈,就是失言。智慧的人既不失去人才,也不失言。 季氏篇第十六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有益的乐趣有三种,有害的乐趣有三种。 阳货篇第十七 君子认为道义是最可贵的,君子只有勇敢而没有道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只有勇敢而没有道义就会做强盗。 微子篇第十八 想要洁净自身,却悖乱大的伦常。君子出来做官,是尽应尽之责。至于大道不能行得通,是早已知道的了。 子张篇第十九 每天知道自己所缺少的,每月不会忘记自己所能够的,可以说是善于学习了。 尧曰篇第二十 不了解天命,没有办法成为君子;不懂得礼仪,没有办法立身;不能分辨言语,没有办法了解他人。 试读章节 孔子说:“学习,然后时常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人生智慧】毫无疑问,《论语》的开卷第一篇、开篇第一章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句应当是孔子的学生们认为在老师的所有话语中最重要,也是他们感受最深刻的了。随时、随地、随事地学习,并且在求知的过程中自得其乐;与志同道合的人交往、切磋,并且衷心喜悦;为人正直坦率,即使不被他人理解,抑或怀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这正是孔子那积极向上、注意修养的人生态度的真实流露! 关于“学而时习之”,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我的学说被天下人所学习效法,难道不喜悦吗?如果这样解释,那么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虽然到处碰壁,却始终不渝,也同样很好理解。那么,他的弟子不远千里而来向他学习、与他切磋,也同样很容易理解。 反观我们现代人,在各种观念激烈碰撞的时代行色匆匆,疲于奔命,读书囫囵吞枣,急功近利;人情淡薄,抑或相互算计;唯恐他人不知己,因而追名逐利,常常自觉怀才不遇而怨天尤人。从这些方面看,我们哪一个人不应该向两千年前的孔子学习呢?一个真正可能成功的人,并非要做给别人看,而是要关注自己的人生与境界。做到这几点,看似简单,却须努力。也正因为如此,李泽厚先生说:“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 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说:“他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好冒犯在上的人,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好冒犯在上的人,却喜好造反叛乱,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勤务基础,基础树立了,‘大道’也就产生了。守孝道、悌道的人,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人生智慧】《论语》中的许多话语,都出自孔子学生之口,然而也传达出了孔子的思想,有若说的这句话就是例子之一。我们常说“万德孝为先”,意思是说,好的品德是以孝顺父母为基础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换句话说,只有爱自己的亲人,才可能爱别人;相反,一个人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爱,也就谈不上爱别人了。 父母生养了我们,我们报答他们,这就是“孝”;兄弟姐妹是我们的手足,我们与他们相互帮助、相互照顾,这就是“悌”。同样,对父母与同辈的态度也会影响到对待上级与同事、朋友的态度。对待上级忠诚、尊敬,对待同事、朋友友爱,这些其实是与“孝”和“悌”相通的。这实际上就是儒家思想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正如孟子去见梁惠王时所说,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中运转一样了。所以说,“孝”与“悌”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了,而且关系到为人处世,甚至是社会安定的大问题,也是我们去识别判断一个人为人好坏的标准之一。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很少有仁德!” 【人生智慧】说出的“巧言”常常是背离了本心而造作出来的语言,表现出来的“令色”也常常与某些人的本质不合。所以孔子认为,应该对花言巧语和讨好别人的人有所提防,以免被伪君子表现出的假相所迷惑。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也有类似的俗语,例如“热情的不一定是骗子,但骗子却一定热情”等,骗子或有所图谋者常常就是“巧言令色”的典范。 孔子对于“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记有三次,可见他对于伪君子是相当鄙弃的。 曾子(孔子的学生,姓曾,名参)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人生智慧】与“巧言令色”相对的,就是曾参的“日三省吾身”。这是儒家提倡的道德修养方式之一,也是对自己人格成长的要求。学习的目的就是自我的完善与提高,而不是为了在人前卖弄或者宣扬,反省则可以帮助我们通过对待人接物、处事的方方面面不断自我判断,来取得进步。 莎士比亚说得好:行动胜过雄辩。我们证明自己的唯一方式就是通过自己的行动,用行动证明我们是一个说到做到的入。 P1-3 序言 《论语》一书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学生的语录结集(也包括对一些行为的记录),是我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上一部影响卓著的儒家典籍。这本书的结集由孔子的学生以及再传弟子完成,成书大约在战国前期。“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根据班固所作的《汉书·艺文志》所载为:“《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论语》一书语言相当简练,是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 自从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随后的两千多年中,孔子的思想便处于一种至尊的地位,渗透到中国历史的每一个领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文学艺术、哲学、伦理、教育等方面,有着极其深厚的影响。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孔子为“圣人”,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更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 时至今日,孔子的思想仍然对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与工作有指导与提示作用。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如今熟悉的许多词语都来自《论语》当中,比如“巧言令色”、“言而有信”、“三十而立”、“知之为知之”、“既往不咎”、“见贤思齐”、“文质彬彬”、“过犹不及”、“察言观色”、“道听途说”等,这说明孔子的思想其实已经深深地渗透于中国人的思维当中,已经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因此,我们不能不认真地读一读这本被西方人称为“中国人的《圣经》”的《论语》。 《论语》一书现在流传的版本较多,通行的《论语》有二十篇,内容涉及十分广泛,包括哲学、伦理、道德、教育、经济、政治、文学、音乐、美术等方面,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与方法,等等。在篇章的排列与内容安排上并没有严格的逻辑性,每一篇、每一章都可以独立成篇。 《论语》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人的国学必读之书。对于今天的普通现代人来说,我们可以不去研究《论语》中的哲学、政治思想,但是却不能不了解那些能够为我们所用的处世原则。因为,《论语》中所讨论的问题,大多数是关于现实生活和伦理道德范畴的,孔子教给学生的也都是些实用的知识。孔子的思想,从启发我们生存智能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做人、做事、做学问三个方面:做人,要走正道,要做一个有理想人格、有道德修养、仁民爱物、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做事,要勤勤恳恳,忠于职守,敬业乐群,不谋私利;做学问,要打好基础,要耐得住寂寞,不求速效,不计近功,不务虚名。这些正是我们每一个现代人应该学习与奉行的,所以有人说,读半部《论语》可治天下。 这本《论语的智慧》,参考了众多《论语》原文点校的版本,以二十篇为结构线索,对《论语》的原文作了基本解释,并结合历史实例与现代生活加以智慧的解析,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论语》原文所蕴含的精义,使读者从中领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原则与方法。 由于解译者的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所疏漏,不足之处敬请读者谅解与指正. 书评(媒体评论) 半部《论话》治天下。 ——曾国藩 解释“微言大义”之意是:“俟圣不惑在大义,因时变通在微言。”所以他说:“苟能明孔子改制之微言大义,则周秦诸子谈道之是非出入,秦汉以来二千年之义理制度所本,从违之得失,以及外夷之治乱强弱,天人之故,皆能别白而昭晰之。” ——梁启超 读《论语》,有读了后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程颐 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敌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南怀瑾 《论语》虽然是代表中国封建文化的经典,但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伦理道德的根源,必须阅读这一本书。它的“仁”学以及对教育的理论,都是全人类的瑰宝。《论语》字句精当,也可当做文学书籍来读。 ——李准 我们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必须重铸我们的民族精神,而铸造民族精神,不能离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位思想家、文学家不受《论语》这本书的影响。 ——叶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