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契阔/深圳新锐小说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文学是灵魂的叙事,人心的呢喃。由厚圃编著的《契阔》是“深圳新锐小说文库”系列其中一本。这些小说的内容丰富,故事精彩,情节感人,发人深省,回味无穷。本书包含了《前妻》、《空心》、《之间》、《人鱼线》、《下一站》、《忘江湖》、《闭上眼睛你能看见什么》等文章。

内容推荐

深圳青年作家陈宇(笔名:厚圃)中短篇小说集。《契阔》截取了当代人生活和情感的横断面,以11个故事连缀成色彩斑斓的画卷,展示了人们肉体狂欢、精神沉沦的现实与困境,尤其是生命常态和个人幸福被打破之后,在那些模糊而无法界定的善恶之间,人当如何自处,以此探讨人性的矛盾与孤独,从而找出内心真正的皈依之所。本书收入了作者近年来的中、短篇小说力作,内容深邃,文笔精练,形象鲜明,语言独到,读后余味无穷。

目录

契阔

前妻

空心

之间

人鱼线

下一站

忘江湖

万物生

烟火气

喜娇

闭上眼睛你能看见什么

相关评价

后记

试读章节

2

回到家,老太太还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对着电视打瞌睡,听到门响,她一个激灵地扬起头来。

“回来了?”她含含糊糊地问。我说是啊,你赶紧去睡吧。她像在梦境中,颤颤巍巍地起身,关掉了电视,又回过头问我,“饿不饿,要不要吃点啥子?”我说不用不用。

我岳母七十二了,皱巴巴的一张瘦脸,满头银发,走起路来左脚一撇一撇的不太灵便。打从苏晓娜出事后,她就从四川都江堰过来,一直照顾着她,照顾着这个家。我总把她想象成昔日在乡下走街串巷的“箍桶匠”,其工作就是把快散了板的“家”箍紧在一起。就在她关上门的一刹那,我张开的嘴又闭上了。我已经跟她说过无数遍,晚上不用等我,该休息就休息。可是,她一直这样,都成习惯了。这是不是晓娜授意的,我不清楚,只知道打结婚那天起,每次我外出应酬,晓娜都要等我回来才肯去睡。如果我饿了,她就会像她母亲刚才那样,问我想吃点什么,到厨房给我煮上,她做的酸辣粉味道一流,就是华强北的那家“牛王庙”也没法比。然后,她会挨着我坐下,看着我呼噜噜地把它吃光。她常常说:“看你吃东西真香。”要是我夹几根送到她的嘴边,她就会皱起鼻子直摇头。待我冲完凉,如果身上还闪烁着些许欲望的小火苗,晓娜就会躺在我的怀里唤起我的激情。她做爱的样子真投人,边尖叫着边扭来扭去,那死死箍住我的样子仿佛要拼尽最后一丝气力。

那时候我们都还年轻,新婚燕尔,我开了一家不起眼的景观公司,既搞设计又兼做工程。晓娜虽没亲身参与,但也明白生意场上的艰辛,没有同定的休息日不说,还要去干各种各样的违心事。有一天她伸出两个指头,从我衣服上抽出一根长长的发丝,缠在纤长白皙的中指上迎着光出神。

“还是染过的。”她轻轻地说,像在赞叹某件美好的事物。我装作没听见,把手里的遥控器摁来又摁去,等待着晴空霹雳。

“做生意,逢场作戏是免不了的,但要有分寸。”她转过身来看着我,声音没有丝毫的不快,仿佛只是想给我阐明一个道理。她的深明大义不但没有使我获得宽恕,相反涌起了更多的歉疚。从那以后,我们的感情进入了好光景,我们无话不谈,分享着情人般的柔情蜜意还有战友般亲密的信任。

可惜的是,这一切已成回忆。七年前的一个夏天,晓娜被一辆泥头车撞飞了。从半空中落下后她还能清醒地给我打电话。她的声音一如既往不疾不徐,“老公,我被车撞了……”之后这句话犹如响钟在我脑海里回荡了一年之久。肇事司机逃逸,她被好心人送往医院。那个夏天,死神忽然主宰了我们这个两口之家,什么都乱套了。我陪着她在医院里熬了四个月,中间签过三份病危通知书。我哭着喊着哀求医生无论如何不要放弃。当然最后晓娜没死成,但却生不如死,变成了现在的这副样子:目光呆滞,骨瘦如柴,生活无法自理。从医院转回家时,她的一块头盖骨还冷藏在医院的冰柜里。我每每想起,就有种撕心裂肺的痛。

车祸后的晓娜虚弱得像枚蚕蛹,我,还有她母亲只能用温情和爱给她织起密实柔韧的茧。偶尔我会把她抱到阳台,她轻得像一个纸盒子。阳光温煦地洒在她身上,微风缓缓地吹动着那头剪短了、变得枯涩的头发,她凝望着高楼之间鲜蓝的天,耀眼的云,两只眼睛像是失去了焦距,茫茫然的,给人一种与世无争的感觉。我坐在她旁边,读着她最喜欢的小说。有时听着听着,硕大的泪珠就会从她的眼角颠出来,温热地砸在我的手腕上。

如果晓娜这样活下去,活到八九十岁,有意义吗?可是我还是希望她好好地活着,说不定哪天医学更发达,她又能够康复如初。从夏天开始,到秋天,一直延至初冬,我老是失眠,有时像没合眼楼下就已经传来沙沙的扫地声。有天清早我呵欠连天地走到阳台上,阳光迟迟没有出来,饱含着水分的空气吸进肺去,沁凉沁凉的。我向下望,不知道什么时候下过雨,地面湿湿的,被风干的地方呈现出一块块的灰白,几个清洁工有说有笑地干着活儿。我怔怔地看了半天,心想如果可以的话,我甘心拿现在的一切——包括房子、车子、存折乃至学历身份去换回晓娜的健康。真的,为了她,我愿意当个贫穷的清洁工。人,只有到了这个份上才能真正明白当个“正常人”有多么的幸福。每天夜里,我总希望睡上一觉醒来,一切都变了,变得和从前一个样。

我不知道事情会发展成什么样子,真的,虽然大家都往好里想,可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不免存在忧虑。我和晓娜的婚姻变成了一段连自己都无法确定的旅程,我使劲地回望两个人走过的日子,仿佛一个忍饥受饿的人伤感地回味着记忆中丰衣足食的生活。一想到今后我还将继续孤寂、枯燥地走下去,心情就沮丧、脆弱到极点。也许再过些日子,我就会熬不住,跟别的什么女人睡到了一块。晓娜可能也有这种担忧,所以从医院回到家后,她就没打算让她母亲回去。P3-5

序言

序言

主编这套文库,是一种享受。

阅读十二位青年作家的作品,更是一种享受。

还有鼓舞。

边鼓边舞——兴奋!

十二位文学新锐,是从几十位符合条件的作家中推选出的,也许并不能代表深圳文学的高度,却能真切地感受到深圳文学滋养、生成的元气、生气、意气。有这三气在,新的高度是可以预见的——不仅是将来深圳文学的高度,也许还是将来中国文学的高度。

三十多年,能聚集如此整齐的文学集群——我实在不愿使用“新军”这个词,文学实在不是因为利益或信仰而生发的战争,文学群体也实在不是军事组织——也只有深圳能够。

我从来都认为,“文化沙漠”是对深圳的误判。面对这种误判,深圳以它包容开放的胸怀和着眼未来的视界,踏实、稳健地建设着自己的文化。来自五湖四海的深圳人,携带着他们各自的文化之根,就地栽培。移民,遗民,夷民,互不嫌弃,互不抵牾,欣然接纳,不拒杂交——深圳就是这么任性!养性之后的任性。现在完全可以说,深圳不仅是个经济奇迹,也创造了文化培育、积累和健康生长的奇迹。

文学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并处于文化最敏感、最精致的部位。深圳文学曾有过短暂的浮躁。浮躁是一种内在焦虑导致的精神和行为变形。很快,这种浮躁就成为浮云而升天,留下的是平稳的文学耕耘。而且,这种文学耕耘的主流是非职业的民间写作。本文库中的十二位小说新锐,都不是所谓的专业作家。仅凭这一点,不仅这十二位,整个深圳文学的生态,也可以是未来中国文学生态在当下的一个试水,或者说是一个示范也成。这就是深圳的见识。也是深圳的性格:有健康理性为根基的见识,就付诸行动,创造成果。

琛圳有“打工文学”“青春文学”“网络文学”,但以为这就是深圳文学的标志,也是一种误判——对深圳文学的误判,正如“文化沙漠”说对深圳的误判一样。每一位作家都是打工者;许多作家都可能以“打工者”作为他们的文学形象。每一位作家都有或有过青春期;过了青春期的作家也可能叙写“青春”。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位作家都不可能或很难拒绝网络,“网络文学”作为一种瞬间现象,已经成为过去时。深圳文学将不在所谓的“打工文学”“青春文学”“网络文学”等等标签的框定里打转。文学就是文学,不是别的。文学和“打工”“青春”“网络”遭遇,将是日常性的。深圳文学要的不是有形无义的标签,而是真正属于文学的品相。这品相既是深圳的,也是中国的、人类的。福克纳以一块“邮票大的地方”为文学地盘,写出了人类的精神境遇,以及充盈于胸的悲悯情怀。鲁迅以“未庄”为文学地盘,塑造出了可与堂吉诃德相媲美的人类精神形象。本丛书中的十二位作家,性格不同,文笔各异,却都有着不甘平庸的文学野心。他们守着深圳,一个现代9后现代并存、移民与遗民甚至夷民杂居、物质与精神厮杀、灵魂与肉体纠缠、解构与建构时刻都在发生的地盘上,文学野心能否成为文学现实,我不敢妄言,但深圳应该有着它足够的耐心,等待和期盼。

说得似乎高亢了点。那就降低调门,轻声说几句:由于先天性营养不足——比如,长期缺乏不断发展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后援与支持;比如,白话文写作至今也不足百年的实践,等等——从整体来说,中国的叙事文学,包括小说艺术的家底,并不丰厚。五千年中华文明固然伟大,但仅以此作为现代小说艺术的滋养,我以为是不够的,因为小说艺术要抵达的是整个人类。

鲁迅是清醒的:“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腐朽。我对于这腐朽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以汲取营养论,鲁迅是母奶和狼奶通吃的。正因为清醒,还在中国现代文学起步的时候,他的心血书写,创造了中国文学的高标。

精神荒芜,思想枯竭,是人的穷境,文学的死境。

在生命的关口,守住了人的底线,也就站在了人的高点。在文学的关口,守住了写作的底线,也就守住了文学的高地。

我愿以此与年轻的同道们共勉。

末了,还有几句说明:

本“文库”又称为“12+1”,即十二位文学新锐的作品,并一本文学批评专著。相信批评专著能对十二位青年作家作品——或许还有深圳文学,有精到的解析。

本“文库”由邓一光先生提议,他和尹昌龙先生任总策划,由我担任主编。具体的联络、协调及编务工作,是由工作室的几个年轻朋友做的。

本“文库”的作家年龄均在四十五岁以下(含四十五岁)。吴君、盛可以诸位应在此列,因事先议定的原则,未进入本文库,是一个遗憾。

本“文库”由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全额资助,海天出版社独家出版发行。

为深圳文学祝福。

杨争光

2015年6月26日

后记

余自幼浅涉古今中外典籍,觉其精妙处乃在于常读常新。及壮,好之笃而无间岁月,其心之谆挚不移若是,试写之,愈知小说不“小”,其技通乎道,奥义存焉。

小说发轫于先秦,鼎盛于明清,吾国吾民曾一度热衷于红色经典,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始见斑斓面目,一时云蒸霞蔚其盛无匹,而今又复归常态。每每文坛论道,多为其行将泯灭而忧心,而惋惜,而不平,岂知文学若水,泽被万物,浸润心田,人读之可喜可悲,或歌或泣,至于心之所得者,妙不可言,故传之千古而不泯。

明人清人作小说,诸如《金瓶梅》《红楼梦》,皆于绝望之处、无意之中写就,后人附骥尾而难求,究其缘由,世风日下,物质丰盈而温情泛滥,文明溃散且道德败落,作家或为某主义而奋笔,或为某名利而疾书,少愿坐冷板凳,致无用之用。

余素喜静,常思古人浊酒一觞,古琴一张,炉烟一缕,江湖夜雨,岭上白云,于松涛竹籁中长啸,觉骤风之忽过,悟浮云野马之非真,得快活自在。读书写字,乃寂寞之道,甚合余意,虽往复踌躇,苦之甚多,然其中之乐亦无穷。

余写小说,亦无他技,惟视之如亲人推心置腹,如耕种粒粒出自辛劳。或问有得意之作否?曰:余素谫陋,未能深窥小说堂奥,虽欲下笔有神而终不可得,心向往之可矣。

今作协师友嘱余汇十数篇小说以备付梓,搜罗旧作,中意者寥寥,然勉力为之,缀成此集,名以《契阔》,盖因经事渐多,深知人生忽如寄,聚散须臾间。聊赘数语,记文集册尾,以示余之志也。

乙未六月自题干厚堂

书评(媒体评论)

厚圃的文字,一草一木下皆埋伏了猛兽的爪痕,好比尼采说狂飙之先声,悄然栖伏在语言之下,轻易不以斑斓惊人。但凡掠出,必以思想伤人。他又是悲悯的,即便在人性的荒草中蹬出一条至深小路,也会将折叠后的草茎小心翼翼扶正,重修螽斯之鸣,让人看不出曾经蹂躏过的岁月人心。

——著名作家,邓一光

厚圃的学养才情让其缱绻于多种艺术形式之间,文字中画面与意境并存,性灵同风骨毕现,而在那座由他一手构建的“城市”里,貌似暗淡寂寞的生命始终闪烁着世俗精神的光芒。

——著名作家、画家,王祥夫

厚圃的文字见证成长,言说困窘,字面拙朴厚道,声色不动,内藏冷峻幽默,壮阔疏朗。他喜将人放在刀锋上拷问掂量,于多种人生抉择中求索人性的必然答案,于迷离的现代叙事中顽强泅渡并最终从容抵达豁然开朗的古典意境。

——著名文学评论家,何向阳

厚圃小说里的每个人物都是从深圳这座具有超现实色彩和未来主义气息的大都市中最不光鲜的泥灰里尘土里沥青里玻璃里塑料里砖缝里墙皮里钢筋水泥里铁门钢窗里,从平日人们或视而不见或窥伺不到的隐私空间以及那些小得不能再小的小人物们灵与肉的阴影里真真实实长出来的,无论他们在拼搏还是苟活,求生还是求死,都让我嗅到了这座城的人味,在光怪陆离的乱影里辨出生存的原色。

——著名作家、翻译家,余泽民(匈牙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契阔/深圳新锐小说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厚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715165
开本 16开
页数 2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8
CIP核字 2015280345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29
15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8: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