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北京皮影的发展流变与文化传播研究 |
| 内容 | 内容推荐 《北京皮影的发展流变与文化传播研究》是一项重在研究北京皮影艺术在清代发生艺术风格与派别的流变,以及日渐成熟的北京皮影艺术在对国内和海外的传播中产生的重大影响的项目。北京皮影在近九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吸收了来自中原、陕甘及河北等地的皮影艺术,形成了多源头、多流派的特点。清代是北京皮影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仅产生了东、西二派,同时又受蓬勃发展的京剧影响,形成了京韵京味的北京皮影艺术。北京皮影在发展演变的同时,还在向着国内和海外两个方向传播。尤其近代以来,北京皮影随来华的传教士和探险家等传播到了欧美各国,极大地扩大了北京皮影艺术在海外的影响,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探本溯源 第一节中原皮影的北传 第二节从兰州影到涿州影 第三节满族皮影"随龙入关"之辩 第四节滦州影进京的时间及其与冀东皮影的关系 第三章曲折发展 第一节风乍起:乾隆时代的京城皮影 第二节白莲教阴影笼罩之下的嘉道影戏 第三节从影班看京城影戏的"同光中兴" 第四章演进流变 第一节禁戏制度下皮影的变迁 第二节王府皮影的概念及其对皮影发展的推动 第三节影戏流派的形成 第五章万壑归流 第一节涿州影的衰落与"滦州影的天下" 第二节京韵京味的"二黄影" 第三节奉恩将军载光宸的创作及其影响:兼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收藏的北京皮影 第四节"酒色财气"成绝响:路景达皮影创作的革新与集成 第六章随迁流布 第一节北京皮影在国内的传播及其特点 第二节潮州盐分司衙门的京班影戏 第三节礼亲王后裔歧元与成都"京灯影" 第四节魁盛和影戏班在北京皮影传播中的典型意义 第七章东影西渐 第一节北京皮影在海外的传播及影响 第二节德国皮革博物馆藏北京皮影的来龙去脉 第三节从北京到纽约:劳费尔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皮影收藏 第四节李脱尘与滦州影的外传:兼述美国红门影社的发展与影响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北京皮影的发展流变与文化传播研究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王伟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4023282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160 |
| 版次 | 1 |
| 装订 | |
| 字数 | 130000 |
| 出版时间 | 2023-12-01 |
| 首版时间 | |
| 印刷时间 | 2023-12-01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J528.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