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做官之升迁
内容
编辑推荐

倚人而起,不着痕迹。本书演绎“朝中有人好做官”的现实版。稳当做官,力求升迁。本书深度剖析了当代领导干部官场原生态。同时,本书也尽显了曾国藩为官升迁的八大秘诀:稳慎之绝、磨砺之功,圆融之道、牵手之智、用人之律、进退之智、圆世之技、用势之妙。

内容推荐

主人公静之从小记者到报社总编、再到作协主席、到副市长,最后成为市委书记,这一路走来,既有华丽的阴谋陷阱,又有真挚的朋友之义,既有糟糠之妻的默默支持,又有浮华奢靡的美色相伴。但最根本的升迁密码是什么?机遇?智慧?后台?关系网?甚至性格?一切都不尽然,在“道”与“术”的不懈辩驳当中,自有分解。

从媒体行业走向官场,每走一步都惊心动魄,每一次回首都心有余悸。到底具备了什么素质才能被“官场”吸纳?想从政者必读!!!

目录

第一章 桃园梦忆

第二章 院里院外

第三章 寂寞兰花

第四章 月满西楼

第五章 姐妹观音

第六章 巅峰时刻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桃园梦忆

园有桃,其实之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诗经·园有桃》

办公室里很安静,我凭窗而望,只见街上行人如蚁,栅栏边的桃树正萌动着勃勃的春意。

我所在的这座大厦是省城有名的新闻大厦,有28层楼,虽然不是全市最高建筑物,但因为是省委机关报重地,自有几分庄严。

这时,身后有了轻微的脚步声,我转过身,看见雷副主任走了进来。雷副主任是我们政教部主持工作的副主任。近两个月来,他一个人享有两间办公室,一般在副主任办公室办公。原来的主任升任副总编辑,交接工作时把主任办公室也交接给他了,有时他也在那里办公。

几位同事马上从座位上站起来打招呼。

雷副主任微笑着向大家点头致意,轻声说:“我找李静之谈点事。”

我有些意外,“是找我吗?”

“是的。”雷副主任点点头,“到我那里谈吧。”说完径自去了。

我不知道他要同我谈什么,磨蹭了一会,才走进那间主任办公室。

雷副主任见了我,很热情,离开了他的真皮靠背转椅,绕过来打了一个请坐的手势,“静之呀,你到报社大概有六年了吧?”

“是的,六年了。”

“唉,六年了。时间过得真快啊!”雷副主任比我早一年到报社,任副主任已经两年了。他躺在沙发上,掏出香烟点燃,深深地吸了一口,目光有些飘忽。

我呢,从华西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这里,一直是一个普通的记者,六年来埋头做事,小心做人,口碑还不错。

雷副主任可就不同了,现在主任职务空缺,升任主任已是指日可待的事,正是少年得志,怎么也会发出这样的叹息呢?

“雷主任找我有事?”

“是的。”他正了正身子,“我今天找你谈谈。你看,那间办公室空了这么久……”说到这里,又指了指隔壁那间副主任办公室。

他的话还没说完,我就懂他的意思了。我知道,他没有那个权力把我提拔到一个副处级岗位上去的,他这样说只是表明他的态度,表明他是看重我的,千万不能当真。

“好好干!这事还要看你自己,看领导最后怎么定。多写写正面报道嘛,要多看到社会光明的一面。”雷副主任稍顿,又说,“听说桃园县计划生育搞得不错,我早想下去看看,可部里的事情多,走不开呀!”

我想,他大概是得了人家什么好处,需要有一篇文章见报,而现在又处于由副转正的关键时期,自然不能因小失大,便说:“那我替雷主任走一趟?”

“好啊,你能去最好。你的文笔,我是信得过的。”

“雷主任太看重我了。如果没有其他的事,我就先过去了。”

“你等等,还有一件事。”他叫住我,“最近华西师范大学新闻系来了几个实习生,你带一个,有什么问题吗?”

“没问题。”

过了两天,我和实习生阿依到了眉江市辖的桃园县。

阿依是华西师范大学新闻系的学生,和我是先后同学,不过,她现在应该称呼我老师——我是她在报社实习期间的指导老师。阿依身材高挑,不胖不瘦,五官的轮廓很分明,很清爽,很漂亮。

桃园县是全省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这次采访,引起了桃园方面的高度重视,刚在县委招待所住下,县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王主任便亲临招待所看望我们,特地与我们共进午餐。  由于彼此不太熟悉,大家客气地请菜、敬酒,气氛似乎有点沉闷。王主任便说:“李记者,阿依小姐,我来说点笑话下酒,解解闷儿,好不好?”

大家都说好。

王主任清了清嗓子,大概觉得阿依是女同志,不便放肆,“我们就来点脑筋急转弯什么的,大家听好了——小明的爸爸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大牛、二儿子叫二牛,三儿子叫什么?”

马上就有人接口答道:“叫三牛。”

“错!”王主任说。

又有人说:“那就叫小牛。”

“错!”王主任又说。

有人问:“那叫什么?”

“不是叫小明吗?”阿依说。

大家如梦方醒,“哦——”

“还是阿依小姐反应快。”王主任说。

阿依扯了扯我的衣服,用只有我才听得到的声音说:“这么白痴的问题,也值得这样笑?”

“我都以为是三牛呢。不过,这个游戏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了,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怎么会有三个呢?”我接过王主任的话说。

王主任先是一笑,马上又故作严肃地说:“是呀是呀,这就是我不对了,还是计生委主任呢,怎么一讲笑话,就把我们的基本国策忘到九霄云外去了。”稍顿又说,“不过,不过……我讲的是实行计划生育以前的事了。”

大家又笑。气氛正好,外面有了喧闹声,一位工作人员进来同王主任耳语一阵,王主任看了看我,沉吟片刻,“让她进来吧。”

这时,只见一位表情忧郁的女子走了进来,模样清秀,但显得有些呆滞,见到王主任就说:“王主任,您要替我做主啊!”

“李珍,怎么又是你?”王主任皱起了眉头。

“纪委的人说,这事归你们计生委管……”

“好了,我今天没空,你先回去,过两天我再给上面的同志讲一讲这件事,就这样吧。”

李珍还站在那里,不愿意走。

一位工作人员往外推她,“王主任今天接待省里的记者,确实没空……”

听说有记者,李珍转过身子,喃喃地重复着:“记者、记者……”

“好了好了,你的事王主任知道了。你走吧,走吧!”工作人员继续推她。

那天,李珍并没有离去,一直在大门外候着,待王主任一行走了,我和阿依刚刚转身,她便走到我们面前,“记者同志,我能和您说说我的事吗?”

惊诧之余,望着她悲戚的面容,我问:“你有什么事?”

“我能把我的故事讲给您听听吗?”李珍又急着说,“我不是一个饶舌的人,我只耽误你们一点点时间。真的。”

那口气近乎于哀求,容不得我推辞。我将她请进阿依的房间里坐下,阿依为她倒了一杯水。

李珍很感激的样子,拢了拢挡在面部的乱发。根据她的叙述,我们知道了有关她的一些故事。

原来,桃园县一位许副县长曾经包养过她,并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敏敏。后来两个人的感情发生变化,李珍抱着敏敏找到副县长理论,许副县长却说从来就不认识他们。李珍便要把敏敏送去做亲子鉴定,副县长恼羞成怒,扬言要找人弄死孩子。李珍被吓着了,抱着敏敏到纪委,纪委的同志却说她和那位副县长违反了计划生育政策,让她找计生部门解决。

她说:“他提出给我20万元了结我们之间的事。”

“这不就好了吗?”我说。

李珍望了我一眼,急道:“你大概以为,我找他就是为了钱?唉,难怪你会这样想。”过了一会儿,她又才说,“我问他,我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了结,可他和敏敏之间,还有敏敏和我之间的关系怎么了结?能了结吗?”

阿依问:“那你想怎么办?”

“我不知道。”李珍摇了摇头,继续说,“后来他说,你把敏敏给我吧,我说那怎么行,敏敏不能没有母亲呀!他说,我给你20万,你以后就不要再见敏敏了。可是,我怎么能为了钱就出卖自己的亲生骨肉呢。我说不行,他就打我,还说,再不行的话,他就只好找道上的朋友帮忙了,让我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消失!”

那位没见过面的许副县长,在我的脑子里有了一个粗粗的轮廓。

我们停止了有关计划生育的采访,转而对“李珍事件”进行调查。我想把这件事搞清楚,如果一位副县长真像她说的那样,是不可思议的。

我和阿依先去了李珍的住所。那是一栋小区建筑的三楼,装修很上档次。看得出,那位许副县长曾经是把这里当做家的,用了很多心思。客厅有一横幅,上书“大道无形”四个大字。一看题款,是一位省城名流的墨宝,还有“赠维舟先生”字样,许副县长的名字原来叫许维舟。

李珍很客气,连声招呼:“李记者请坐,阿依小姐坐。”随后为我沏了上好的龙井,又为阿依端来咖啡,显得彬彬有礼。这时的李珍有些神秘,见她住在这个看上去很华丽的地方,不由让人觉得,浮华背后布满谎言。

如果不是许维舟有了二心,他的这位如夫人倒还有点富贵气象。如果不是一脸凄楚之色,李珍是漂亮的。阿依望望我,她的意思我懂,大概是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

把这些事都忙完了,李珍转身进内室取出一本像册,挨着阿依坐下,“你们看吧,这就是维舟。”

照片上是一位衣冠楚楚的中年男士,魁梧、富态,像个大干部。照片上的许维舟站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挥起右手,微微散开五指,正在向广场的人群挥手。可惜是一身西装革履,不然还真有点像那么回事了。

我听了李珍对许维舟的称呼,不由一怔。“维舟”两个字,是爱称,看来她对他还抱有一线希望。我说:“看看,天安门城楼是多么神圣的地方,现在也允许游人上去照像了。”

李珍翻到另一页,脸上泛起了母性的微笑,“你们看,这就是敏敏。”

“你和他没有合影?”我取过像册,往后翻着。

“从来没有过。”李珍摇头,看到我们怀疑的目光,急道,“难道你们不相信?”

我说:“不是我们不相信你,凡事都要有证据,我们总不可能听信你的一面之词吧?”

“可是他已经把敏敏弄丢了。”李珍说着说着就哭了。

“你别哭呀。”我最怕见女人哭了,一哭,便六神无主。我的样子大概很好笑,我看见阿依笑了一笑,便示意她不要笑,人家哭得正伤心呢。

“敏敏,敏敏是怎么弄丢的?”阿依问。

不知道为什么,她望了望客厅的陈设,哽咽着说:“那天我送他去了幼儿园,中午去接,就听幼儿园的阿姨说,已经有人先我一步把敏敏接走了。”说完,目光呆滞地望着我,好像是我抱走了敏敏,又好像我能够把她的敏敏找回来似的。

阿依用手轻轻拍着李珍的背,似乎也找不到合适的话来安慰她。

我站起来,在屋里踱着方步,视线有意无意地停留在鱼缸那里。鱼缸里的热带鱼看上去很自由,或停或游,享受着人工制氧带给它们的舒适感受。

阿依像想起什么,刚要说出来,似觉不妥,欲言又止。

“想说什么?”我问她。

“肯定是他让人弄走了……”阿依还算明智,没有指名道姓。

“证据呢?”

“……”阿依答不上来了,“如果有证据,事情就简单了。”

我想了想,问李珍:“你和他是怎样闹开的?”

李珍叹了一口气,“说起来不会有人相信,我和他的矛盾只因为一个梦。”

阿依很吃惊,“一个梦?”

“是呀,你不要看他冠冕堂皇的样子,他这个人迷信得很呢。”李珍这时的口气有了异样,又沉浸在往事的回忆里了,“有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我跟了别人……可能被自己气得没了睡意,他把我摇醒,用一种怀疑的眼光看着我,看了一会儿,便狠狠地弄我……”说到这里,她看了看阿依,似乎觉得在一个还未结婚的女孩子面前说这种话不应该,故意留下空白,让我们自己去想。

李珍又道:“看见他那样粗暴,我问他怎么了,他又不说。那晚,他在我身上把自己搞得很累。事后还是心事重重的样子,变着法子折腾我。问他到底怎么了,他才把梦说给我听。我真是哭笑不得,先是赌咒发誓,后来又宽慰他说,都有了敏敏,我还会怎么样。他没说什么,但从那以后就不上这里来了。”

阿依听得面红耳赤,我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后来,我去县政府门外等了他几次,好不容易等到了,他把我带到一个没人的地方,样子很凶,警告我不许再找他。我哭了,我说我19岁就跟了你,不找你我找谁?后来我又抱着敏敏去找他,希望他看在儿子的份上,没想到情况更糟……”李珍继续说。

……

P10-15

序言

春分之前是惊蛰,以后就是清明。作为市委书记,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由秘书小王“掌握”着。就连回乡扫墓这样的私事,都得通过他提前作出安排。

小王翻了翻排得满满的日程表,摇摇头道:“这两天都不行,只有3天后是您陪省财政厅长到区县调研,有那么半天的机动时间。”

“那就安排在3天后吧。”我说。

省财政厅厅长郑越是我党校同学、省纪委副书记罗兵的先生,他们夫妇俩都是我的读者和朋友。他曾多次提出要到我的家乡看看,这一次,正好把他也给拉上。

做官做到这个层面,当然不迷信。扫墓就是去祖先坟前表示一种怀念,寄托一份哀思。

老家的地名叫荷花塘,有荷,很美的一个小村落,也是很穷的一个小村落。我是这里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第一位博士,也是目前官阶最高的官员——本省最年轻的市委书记,年仅39岁,马上就将名列省委常委,前途可谓一片光明。

回乡扫墓当然要轻车简从。可是,一到故乡的县界,便见陵阳县委书记于斌、县长谢峰站在道路一侧翘首张望,旁边停了三四辆小车。小王回头望了望我,他也是一脸茫然,忙申辩道:“李书记,我可是根据您的指示,说好由您陪郑厅长直接到县委大院,并再三叮嘱他们不要来迎接。可是您看,他们不但来迎接,还把开道的警车都带来了……”

谢峰曾任过我的专职秘书,居然也这么不懂事。我略一迟疑,果断决定:“你下去同他们交涉,我和郑厅长先去县委,让他们十分钟后跟过来!”

“明白。”小王说着打开车门下去了。

我敦促驾驶员:“开车!”说真的,我也不想这样做。

陵阳县委会议室。茶几上摆了糖、水果和瓜子,于斌和谢峰也摆出了一副汇报工作的架势。这也难怪,一位是即将进入省委常委的本市市委书记,一位是省财政厅厅长,两位大领导同时驾临,机会难得。

这次出行,因为还有一个秘而不宣的使命,我只得让他们抓紧时间。看来他们是早有准备的,汇报由谢峰作主题陈述,于斌补充。

该县人口160万,几乎占了眉江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尽管这几年工业发展也不错,但因为幅员面积大,人口众多,还是被戴上了一顶“农业大县”的帽子。

农业要产业化,就离不开资金支持。

郑越听完汇报,把目光投向了我。我却把目光投向了会议室外的一棵香樟树。他只好打起精神独自应付局面。只听他说了一些诸如“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政府应该支持”这类话后,便问:“报告,报告是写好了的嘛?”

“有有有。”谢峰马上把报告递了过去。

郑越大笔一挥,就从省财政专项资金里面解决了1000万元。

说到郑越,他对我的文字简直到了一种近乎痴迷的程度。这么多年来,我不管自己身在何处,身处何位,都在坚持写作,但多是以笔名发表。而女同学罗兵知道我的笔名,每在报刊见到,必向先生推荐,郑越读了,竟然就成我的fans了。

郑越现在能够大段大段背诵我写的那些散文。他最想看在我的《故乡》中出现过的,那个荷叶亭亭的荷塘、塘畔的茅屋,还有照着浅山和村庄的月光。

可是,我已经好多年没回那个小山村了。

郑越便怂恿道:“这么多年了,该回去看看了。就让我陪着你回去吧。说不定啊,本厅长一高兴,你的那个家乡还可以‘小发’一笔呢……”

作为市委书记,当然想多为地方向上面要点“政策”了,也许就是他的这一番话打动了我,“那就再等等,等我安排出时间再说吧。”

记得高中毕业后的那个暑假,我回到荷花塘,父亲问我考得怎样,我说好像还可以。到底能不能考上,我确实没有绝对的把握。

那时的大学生很稀罕,特别是在我们那个小山村,从来就没出过大学生。我的父母都是城镇居民,父亲原来在10公里外的小镇以雕刻印章为生,因曾在旧军队任职,六十年代中期下放农村务农。这时母亲已有了身孕,数月后我来到这个世界,母亲却因难产而死,是父亲含辛茹苦将我抚养成人。面对三间家徒四壁的茅屋,唯一让他感到欣慰的就是我的读书成绩尚可,如果能够考上,成为全村、全乡第一个大学生,也聊可洗刷他半生的屈辱。

有一天,父亲带回一位相貌很是平常的村妇,“静之,快叫大姑。”

我站起来,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

对于这位“大姑”,我是早有耳闻的。她也姓李,名叫李淑花。听人说,她的能耐可大了,能够“上天入地”。上可见玉皇大帝,下可见十殿阎君。而她做这些事的时候,需要的,竟然只是一碗清澈见底的水,念念有词地往碗里撒一把米,就什么都看见了。当地人谓之“看水碗”。看过去、问未来、请神仙,都在这个水碗里完成。当然,如果方便的话,还会在一旁点起香烛,烧上一堆纸钱。

大姑“哎”了一声,很是高兴,很是专注地看了看我,赞道:“侄儿真是好相貌啊,啧啧……”说着,又用她那双粗糙的手摸摸我的额头,“嗯,这娃娃是个大官相呢。”

“喔?”父亲疑惑地问,“大到什么程度?”

那时,在平常百姓中间,军人是很让人羡慕的。大姑略一沉吟,信口打了一个比方:“在部队上,那起码是在副军长、军长以上……”

听过这番对话的人,还有村里的老山叔。老山叔和我的父亲是村里最要好的老哥俩,都是一个人独居。不同的是,父亲有我这个儿子,老山叔没有儿子。他们听了大姑的话,都呵呵笑了两声,也不知道是信还是不信。

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我回到了故乡,在油灯下同父亲有过一次关于“文章”的谈话。

父亲上过私塾,是一位旧式知识分子。准确一点说,是那种旧式的农民知识分子。十余年的耕作,已经将他从一个“城里人”变成了乡下人。但是,他却像一位乡村学究一样,常给我讲《桃花源记》、讲《捕蛇者说》、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听他讲,感觉同在学校听老师讲又别有意味。

他到底讲了些什么,现在大都记不得了。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说:“陶渊明是做过官的,柳宗元是做过官的,杜甫也是做过官的……古代官员的文章之所以流传下来,与其做过官不无关系。试想,天下的读书人多的是,他们的文章为什么没有流传呢?恐怕就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还是一介布衣。古人云,太守文章,文章太守。那时的官员啊,如果不写一手漂亮的文章,也走不到太守那个位置……”

“那,不是还有更多的官员没有文章传世,不是同样在做官吗?”我在听得一愣一愣之后,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父亲执一管旱烟袋“叭嗒叭嗒”地吸烟,这时,他用烟袋在木桌上敲了两下,说:“那是另外一种情况!”我感觉他那一刻的武断,像一位学者。

老山叔坐在一旁。这时,他看了看我,又看了看我的父亲,有些不知所措。很显然,我们的争辩,已经超出了他能够“裁判”的范围。

那时,一个人考上大学,就意味着身份的改变,成为很多人羡慕的“国家干部”。我不知道,父亲在对我讲这番话时,是否还包含了某种暗示?

为了避免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在县里临上车前,我就对于斌和谢峰说:“接下来,我要去办的纯属私人事务,你们就不要跟着了。”

“那怎么行!”谢峰摇头道。

于斌一着急就有点犯结巴:“李书记,您……您只、只要没,没离开陵阳,我们就要对、对您负责。”

最后,我只好把于斌叫到了我的车上,让谢峰上了郑越的车。谢峰是县长,同财政厅长多接触接触,对县里不是什么坏事。

从县城到荷花塘,一路看过去,家乡这些年的变化真不小。嵌着瓷砖的农家小楼掩映在青山秀水之间,竹林、田野,一种翡翠一样的绿铺展开来,我们就像是在一张硕大的地毯上行进。

坐在一旁的于斌见我的脸上有了满意的微笑,不由指着那些依山傍水的农居说:“现在啊,老百姓对开展新农村建设的热情还是蛮高的。我在县里一再要求,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落到实处,不能做表面文章,要使农村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

“嗯。”我一边欣赏着车窗外面的风景,一边同他说话,“新农村建设不局限在一时一地,是要长期搞下去的,只有真正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才有利于我们工作的开展。”

前面不远就是荷花塘了,我的心情竟渐渐不平静起来。原来的泥泞路,现在已经变成了平坦的乡村水泥公路,如一条灰色的飘带,飘向远方。

在距离墓地大约1公里的地方,我们下了车,前面是一段尚未通车的乡间小路。我叫住于斌和谢峰,指着一处田埂说:“你们就在这儿歇息吧,那边就不劳去了!”

两人瞪着眼睛盯住我,感到有些不可理喻。

“记住,你们一个是县委书记,一个是县长,之所以让你们跟到这里,是因为有郑厅长在,同工作还有一定的联系。接下来就是我自己的事了,你们绝对不能介入。这是底线!”我的态度十分坚决。

于斌又有点犯结巴了:“李书记,您看……这,这……”

“于书记,这里风景不错,我们就去那边坐下慢慢看吧!”谢峰知道我的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了,多说无益,便扯了扯于斌的衣服。

郑越一边在蜿蜒的土路上小心安稳自己的脚步,一边四处张望,其乐陶陶,一点也不像一个厅长,倒像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

我不由在心里感叹,这位老兄啊,官至正厅,手握大权,居然还童真未泯。想想眼下的官场,有多少人在饭局、牌局上迎来送往,真正静得下心来读书的官员,又有多少呢?

郑越兴味盎然,指指点点,叹道:“这里比我想象的还要美,可惜时令未到,不见荷花。”

“要是五六月来啊,这里的塘里、田边、渠旁,到处是荷,有的长得比人还高。古诗里有‘莲花过人头’,不一定就是说人在水上,这里的人常常在荷叶、荷花下面走路。”

“静之,你说的,那哪是人间,简直就是仙境嘛。不过,你有这么一个故乡,真让我羡慕呀。不像我,曾经住过的老街早已拆迁。有时候,我就只能站在曾经住过的那一带,望着陌生的高楼发愣。哪像农村,大概只是多了公路,多了这些漂亮的农家小楼……”突然,指指点点的郑越神色有了微妙的变化,“喔?怎么那里还有茅屋?哦,对了,还有池塘……如果我没有猜错,那里肯定就是你曾经的家园。是不是?”  我点了点头,不由加快了脚步。

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暑期,我也曾走在这条路上,那时还是一条乡间小路。从小就走惯了的窄窄土路,对我来说本可以健步如飞,但那一次,脚下却像注了铅一样,似乎沉重得不能自拔。

父亲就是在那个春天走的,是老山叔送他走的。父亲走的时候,乡亲们怕影响到我的学习,没有告诉我,直到毕业前夕才收到老山叔托人发来的电报。

那天,老山叔见了我就问:“静之,回来看你爹了?”

“是的,老山叔,我也来看看您。”我说。

老山叔笑了,“这孩子,净说傻话,你老山叔还硬健得很呢。”

“是的,老山叔一定会长命百岁的。”我立刻意识到自己的话讲得不是那么得体,忙改口道。

老山叔再一次笑了,“唉,世上长命百岁的人又有几个呢。难得你有这份心意,真要是到了那一天啊,你看了你爹,顺道来看看我,我也会很高兴的。”

我和老山叔对话的时候,就在那条窄窄的土路上,没有旁人,只有那个夏天中午的风,带着故乡特有的荷香,轻轻从我们身边走过。

“还是你爹好啊,他临走时说,是你娘在那边孤单了,他要去陪她。”老山叔一边帮着我为父亲和母亲的合葬墓垒土,一边说,“你爹他是笑着走的,他说我家静之啊,终于又回到城里了。”

这时,我需要面对的是毕业分配。我读的是师范,学的是中文,如果想吃一辈子“讲茶”不难,难就难在我尚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文章情结”。

那个暑期,我一个人住在父亲留给我的茅屋里。其间,我多次打长途电话到我就读的大学毕业生分配办公室询问。身在故乡,心却在数百里之外。我知道,那里一次小小的风吹草动,都将改变我的一生。

我像故乡的父老乡亲一样,时不时行走在亭亭如盖的荷叶与荷花之下,晴耕雨读。有时候觉得孤单了,便拿了书去父母的墓前枯坐。

我不知道,在被当地人称作“连二坟”的合葬墓里,父亲和母亲的灵魂是不是生活在一起了?或许,他们就在另一个世界里默默地注视着我,享受着这天上人间、阴阳相隔的“天伦之乐”。

老山叔每天做好饭都会来叫我,把我从一个虚幻的边缘拉回到现实。老山叔家的饭菜很“粗糙”,红薯、玉米掺杂的米饭,白水青菜和白水萝卜在蘸水碟子里滚一滚,吃起来有点涩涩的清香,那种清香却至今仍留在我的记忆里。

当我在电话里一次次询问,又一次次否决了几种可能的毕业去向后,命运的小舟在一个礁岛上停泊下来。当我获悉省报将在我毕业的大学录用3名记者时,我深感自己在人生的转折点上已经排除了若干可能,剩下的机会不多了。

在故乡的这些日子,种种假设的人生让我感觉到了心灵的劳累。在同老山叔相处的40多天里,我又发现了生命闪耀的另一种光泽。

依旧是在这个小山村,我接到了被省报录用的消息。

“记者,记者是个什么官?”就在我去省城的头天晚上,老山叔这样问。

“记者是一种职业,不是官。”

“当不当官倒没什么,能够去省城工作,你就是荷花塘最有出息的人了。就是你爹在那边知道了,也会高兴的。李淑花说的那话,我和你爹都不信呢。人活一辈子啊,都要讲一个缘字,不能逆天行事的。”

听老山叔这么说,我一下子就放松了。曾经像山一样压着我的“包袱”,让他一句话给“冰释”掉了。我深知自己的本性,可能更适合老山叔指给我的那样一种人生。

我站在故乡的池塘边端详着我的茅屋。十多年来,我曾好多次梦见,那座无人照管的茅屋早已坍塌。可是,当我回到故乡,发现它依然伫立在那里时,心中不由百感交集。

土墙还是当年的土墙,屋顶可能已经被翻盖多次。我不由在心里想,这么多年来,是谁在呵护着它呢?

十多年不见,老山叔看上去还是那么精神。他在我家堂屋门口“叭嗒叭嗒”地吸着旱烟,并没有注意到小路上的几位不速之客。我叫了一声:“老山叔!”

“哎呀,是静之回来了!”老山叔的惊喜来自意外。

当我郑重其事地向老山叔问过好,并将郑越向他作了介绍后,他却突然冒出一句:“静之,我天天都看见你呢。”

“老山叔,不会吧?”

“那是在电视里。可是,一晚上你就只出来那么一两次,我就把大伙儿都叫来,看看,看看,静之当大官了!”

不一会儿,村里的乡亲们闻讯赶来。十多年不见,那一张张笑脸是那样的熟悉而又陌生。

“哎,静之,你可能记不得了,这是奇山爷爷,这是冬瓜叔叔,这是鼓眼满满,这是谭妈,这是荷花婶,这是你菊龄嫂嫂——哦,忘了她才嫁过来几年,你不认识的。”在这个竹篱围成的院子里,老山叔一边介绍,乡亲们一边嘻嘻哈哈地笑着。

我一边同他们打着招呼,一边散烟给他们,却没有像一位市委书记那样同他们一一握手。我怕那样会“吓”着他们,握手是场面上的礼仪,在这里不需要。

大家七嘴八舌,说静之跟在电视里看上去没什么两样,同离开荷花塘时没什么变化。老山叔说:“变什么变?荷花塘的子孙,走到哪里都是荷花塘的子孙。就像有人说这李家老屋静之不会要了,可我想,叶落归根,说不定静之哪天又回来了呢,这才找人翻盖,都翻盖四五回了。”

我的嘴唇动了动,想说一声谢谢,居然没有说出口,只是一个劲地点头。

“这种感情太朴实,太感人了!”在去墓地的路上,郑越对我说,“静之,就凭你的身后站着这么多质朴无华的乡亲,你就应该保持一种清明!”

父亲和母亲的坟头明显被人修整过,细密的茅草像被理过的头发,新冒出来的草芯显示出勃勃生机,坟前有一堆烧过的纸钱灰。

我在坟前跪了下去,向着墓地拜了三拜,轻声说:“爹、娘,静之回来看你们了!”我一边烧着纸钱,一边同他们做一些心灵方面的“沟通”。

郑越站在不远的地方,向墓地作了揖。我突然发现,于斌和谢峰跟了过来,他们站在郑越身后,也向着墓地作揖。我想说点什么,摇摇头,终于什么也没说。有时,在特定场合是难以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我说不清楚心里是什么滋味。

老山叔见我做完这一切,正要离开,他指着不远处的一个小土堆说:“那是李淑花的坟。唉,要是她还在,看见你今天这样,还不把牛吹上天!”

“哦,她也不在了?”

“不在了,不在###年了!”

这时,我的手机响了,一看来电显示,是省纪委副书记罗兵打过来的,她在电话里焦急地说:“静之,不好了!我省发生淇江特大污染事故,已经造成大面积人畜中毒。据省环保部门监测报告显示,污染源就在你们眉江市的陵阳县。副省长吴海峰已经在赶往眉江的路上了……”

“谢谢,谢谢!我知道了。”我对着手机说完,向小王挥了挥手,“立即回市委!”

就在坐上车准备离开时,我再一次看了看我美丽的故乡,竟然想起了父亲说过的“太守文章,文章太守”。

曾经很多年,我都在想这八个字。我倒是想过只取“文章”不要“太守”。但每想一次,我都会在心里暗自摇头,深感父亲的期许太高。

今天,回过头看这十多年所走过的路,又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虚幻得让我似乎把握不住明天。

是的,明天等待着我们的,又会是什么呢?

后记

人们常说,一部作品写出来,就如同又添了一个孩子。我想,既然是新添的孩子,一开始,肯定是没有名字的,叫阿猫阿狗都可以,不过就是这个孩子的一个象征符号而已。小说也是这样,随便起个什么名字,叫习惯了,叫什么都没关系。

这部小说之名《做官之升迁》,就如随便为一个孩子取名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

我更为关心的,还是小说内在的东西。我曾经说过:“我理想中的好小说,应该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能识字者可以读,教授学者也可以读。首先是要好看,其次是看了还能够引人思考。这就是我的小说观。也许是说起来易,做起来难啊!”

小说是现实生活的折射,是生活的高度提炼、高度浓缩、高度概括。

官场是“人群文化”的一个方面。子日:“三人行,其必有我师焉。”我想,三人行,其中必定有一个人对“此行”起着决定作用、核心作用,那个人就是——“领导”。

官员人格的养成,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我觉得,写什么都离不开“人”,一撇一捺的“人”字,易读难写,剪不断,理还乱。总之,有人的地方就是一个“场”,就有“官”。

普遍的说法,是“学而优则仕”,把书读好了,便去做官。

可是,做官也难。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是也有人辞官不做了吗?官场看似平静,却处处设着陷阱,一不小心就掉下去了。

官场是客观存在的,但能够保持起码的良知,出淤泥而不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干部,应该说还是比较多的,李静之可以算是他们当中的一个代表。现实是无奈的,“好官”多会经历一些两难的抉择,要么同流合污,要么针锋相对。李静之既不同流合污,也不针锋相对,他走的是一条“中间路线”。但是,一不小心,还是成了一位“反腐英雄”。

带着读书人的秉性投身官场,在古代,可是风雅得很的。水月轮回,时光转换。如今的官场风景,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写诗呀,画画呀,与官场已经格格不入很久了。但有一个李静之,中国读书人的梦想,似乎还没有彻底破灭。

我想说的,是一种生活的状态。我知道难度很大,边写边改,对于有现在这样一个稿子,基本上还是满意的。

说起来,读书人是看不起官员的。但做官的人不读书,是可怕的。读了,只不过读得不深人。一深入,就坠人读书人圈子了。那样又会于官帽有损,会有人说,看看,他是读书人。书生气太重的人是不堪大用的,弄得两头不讨好,官员也很瞧不起读书人。

对于李静之这个人物,因为出自我的笔下,是否丰满,自己不好说。小说中的诸多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屡见不鲜的,特定的环境、特定的生活,衍生了李静之这样一个特定的人物。

《做官》完稿,我请朋友帮我提提意见。有朋友说:“如此单纯清秀不涉世事的人,不适合搞政治吧?相比之下,还是他周围的人更适合。”

另有朋友说:“这官不错,不过好像不太现实啊!真这么做官,早就被冷冻了!”

我想,既然官场有一个“场”,那就像一片森林,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应该有啊!

忘了是在一本什么书上,看到宋代历任开封府尹名录石碑,包拯的名字竟然在游人的指点下,漫漶已久。中国人是喜欢“清官”的,读碑的人,也许就是冲着那个名字来的。

包拯毕竟是历史人物,而他的许多故事,却不全然就是历史,还是附会的多。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清廉的官员,他们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呢?我想,能有李静之这样一个小说人物,绝大多数读者还是能够接受的,这也是我最感欣慰的。

2008年4月17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做官之升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556756
开本 16开
页数 3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9-08-01
首版时间 2009-08-01
印刷时间 200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48
18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4: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