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起悦读周计划(高级卷6)
内容
编辑推荐

石恢主编的《一起悦读周计划(高级卷6)》以名家名篇为引导线索,用诗化般的语言凝练出各种主题来编排阅读次序,通过“周计划”的时间管理方式合理地安排阅读内容,充分体现了“一起悦读”所倡导的快乐阅读、共同阅读、分享阅读的三大阅读理念,是一本开启心扉、陶冶性情、美化人生的极佳读物。

内容推荐

石恢主编的《一起悦读周计划(高级卷6)》根据青少年读者在学习中的实际情况,本书的编排是以一“周”为一个时间单元,合理制订阅读周期,循序渐进,长计划短安排。

《一起悦读周计划(高级卷6)》强调读者每天都要坚持阅读,并在每天记录开始阅读的时间点。

这里选编的文章并不是非读不可的,你可以读,也可以不读,你千万不要有任何的心理负担。如果你觉得读来有困难,你可以跳过去,以后再读,先换自己喜欢的读。课外阅读不是为了增加你的负担,而是为了增加你的快乐!

目录

总序:成长与阅读 [中]曹文轩

第一周:当代科学大问题

结识一位科学家——玻尔

 周一获诺贝尔奖的足球运动员[法]赫尔内克

 周二人类知识的统一性[丹麦]玻尔

 周三当代科学大问题(美]李政道

 周四人的上升(英]勃朗诺斯基

 周五科学的统一[美]朱棣文

第二周:凝动的音乐

结识一位建筑学家——梁思成

 周一关于梁思成的随想[中]李辉

 周二一门复杂的科学——艺术[中]梁思成

 周三自古园林都姓私[中]曾昭奋

 周四从建筑艺术看上海外滩[中]赵鑫珊

 周五窗户的故事——读建筑[中]顾孟潮

第三周:信息时代的开始

结识一位科学家——史蒂芬·霍金

 周一无中生有(中]吴忠超

 周二公众的科学观[英]史蒂芬·霍金

 周三从茹毛饮血到钻天入云[美]房龙

 周四信息时代的开始[美]比尔·盖茨

 周五技术专制社会中的个人自由[美]金·罗格斯顿

第四周:语言的化装

结识一位语言学家——王力

 周一中西融会,龙虫并雕[中]季羡林

 周二语言的化装[中]王力

 周三创造符号的动物[中]金克木

 周四习惯性思维、行为与语言的关系[美]沃尔夫

 周五语言和文学[美]爱德华·萨丕尔

第五周:文化发现

结识一位社会学家——费孝通

 周一我的第二次学术生命[中]费孝通

 周二乡土中国[中]费孝通

 周三日本的人情世界[美]鲁思·本尼迪克特

 周四初识这块大陆及其人民[美]费正清

 周五陵墓[法]克洛代尔

第六周:渡河与引路

结识一位教育家——蔡元培

 周一纪念蔡元培先生[中]梁漱溟

 周二美育代宗教[中]蔡元培

 周三过渡与造桥[中]陈独秀

 周四新生活[中]胡适

 周五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中]梁启超

第七周:记忆和想象的延伸

结识一位作家——博尔赫斯

 周一面对永恒——博尔赫斯

 [中]赵丽宏

 周二书籍[阿根廷]博尔赫斯

 周三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中]曹靖华

 周四雅舍[中]梁实秋

 周五轮子、自行车和飞机[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

第八周:答案飘在风里

结识一位摇滚乐人——约翰·列侬

 周一利物浦的男孩子们[中]田青

 周二兰道夫与朋友的聚会[英]约翰·列侬

 周三答案飘在风里[美]鲍勃·迪伦

 周四我最崇拜的是爵士音乐家[中]崔健

 周五昨日遗书·札记[中]罗大佑

第九周:我愿是急流

结识一位诗人——拜伦

 周一拜伦与浪漫主义[中]梁实秋

 周二普罗米修斯[英]拜伦

 周三浪漫主义小诗三首

流浪者之夜歌[德]歌德

给月[英]雪莱

风暴[法]雨果

 周四断念集[德]弗·施勒格尔

 周五欧仁·德拉克洛瓦[法]波德莱尔

第十周:超越永恒

结识一位哲学家——尼采

 周一读尼采[中]冯至

 周二苏鲁支语录·前言[德]尼采

 周三在列车上……[中]何怀宏

 周四通向另一个生命的死亡[美]威廉·福克纳

 周五过客[中]鲁迅

第十一周:革命是不朽的

结识一位革命家——切·格瓦拉

 周一革命是不朽的[中]张广天

 周二写给亲人的三封信[古巴]切·格瓦拉

 周三多余的话[中]瞿秋白

 周四遗书[法]巴贝夫

 周五战士·诗人·哲人[中]曾卓

第十二周:积沉的记忆

结识一位历史学家~翦伯赞

 周一良史的命运(中]王学典

 周二贪污列传序[中]翦伯赞

 周三魏晋人物[中]周一良

 周四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伯里克利的演说[古希腊]修昔底德

 周五我的历史志趣[法]儒勒·米什莱

第十三周:自由和神性

结识一位诗人——荷尔德林

 周一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中]海子

 周二喀劳亚[德]荷尔德林

 周三人类的世纪(德]斯威布

 周四阿波罗之歌(英]雪菜

 周五希腊闲话(中]周作人

第十四周:高处何所有

绪识一位哲学家——柏格森

 周一幸运的探索者[中]李文阁

 周二良知的由来与经典作品的学习[德]柏格森

 周三谈升学与选课(中]朱光潜

 周四高处何所有——赠给毕业同学[中]张晓风

 周五毕业赠言[中]胡适

试读章节

人类知识的统一性

[丹麦]玻尔

人文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们对人类问题采取着明显不同的处理方式;对于由这些处理方式所引起的广泛的混乱,人们从各方面表示了关怀,而且,与此有关,人们甚至谈论着现代社会中的文化裂痕。但是,我们一定不要忘记,我们是生活在很多知识领域都在迅速发展的时代,在这方面,常使我们想起欧洲文艺复兴的时代。

不论当时对于从中世纪世界观中解脱出来感到多么困难,所谓“科学革命”的成果现在却肯定成为普通文化背景的一部分了。在本世纪中,各门科学的巨大进步不但大大推动了技术和医学的前进,而且同时也在关于我们作为自然观察者的地位问题上给了我们以出人意料的教益;谈到自然界,我们自己也是它的一部分呢,这种发展绝不意味着人文科学和物理科学的分裂,它只带来了对于我们对待普通人类问题的态度很为重要的消息;正如我要试图指明的,这种消息给知识的统一性这一古老问题提供了新的远景。

在原子物理学中,我们关心的是无比准确的规律性;在这里,只有将实验条件的明白论述包括在现象的说明中,才能得到客观的描述;这一事实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强调知识和我们提问题的可能性之间的不可分离性。我们在这儿涉及的是一般认识论的教益,它阐明着我们在许多其他的人类兴趣领域中所处的地位。

特别说来,所谓心理经验的分析和综合的条件,一直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很明显,涉及到一些互斥经验的字眼儿,例如思想和情感之类,从刚刚开始有语言时就是以一种典型的互补方式被应用了的。然而,在这方面,需要特别注意主体一客体分界线。关于我们的精神状态和精神活动的任何无歧义的传达,当然就蕴涵着我们的意识内容和粗略地称为“我们自己”的那一背景之间的一种区分,但是,详尽无遗地描述意识生活之丰富性的任何企图,都在不同形势下要求我们不同地划定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界线。

为了阐明这一重要论点,我打算引用丹麦诗人和哲学家保罗·马丁·摩勒的话;他生活在大约一百年以前,并留下了一本未完成的小说,这本小说至今还被本国的年老一代、同样也被年轻一代很愉快地阅读着。在他的叫做《一个丹麦大学生的奇遇记》的小说中,作者对于我们所处地位的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影响给出了特别生动和特别有启发性的说明;这是以一群大学生中间的讨论作为例证的,那些大学生有着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对待生活的态度。

我将特别提到两个堂兄弟之间的交谈;其中一个对实际事务是精明强干的,属于当时乃至现在的大学生们所说的实利主义者的类型,而其中另一个叫做硕士的,却热衷于对他的社交活动很不利的那些漫无边际的哲学冥想。当实利主义者责备硕士,说他没有能够下定决心来利用他的朋友们好心好意地提供给他的找到一个实际工作的机会时,可怜的硕士极诚恳地表示了歉意,但是他解释了他的思索使他遭遇到的那些困难。于是他说:

“我的无休止的追问使我不能得到任何成就。而且,我开始想到我自己的关于发现自己所处的那种状况的想法。我甚至想到我在想它,并把我自己分成相互考虑的后退者的‘我’的无限序列。我不知道停止在哪一个‘我’上来将它看成实际的我,而且,我一经停止在某一个‘我’上,事实上就又有一个停止于其上的‘我’了,我搞糊涂了,并且感到晕头转向,就如我低头注视着一个无底的深渊一样,而我的沉思终于造成了可怕的头疼。”他的堂兄弟回答说:

“我无论如何不能帮助你搞清楚你那些‘我’。那完全是在我的活动范围以外的事,而且,如果我让自己进入你那些超人的冥想,我就也会成为或变得像你一样疯疯癫癫了。我的路线是抓紧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并且沿着常识的康庄大道前进,因此,我的那些‘我’从不会纠缠起来。”

完全撇开讲这故事时的那种精致的幽默不谈,要想比这个更贴切地说明我们大家都会遇到的那种状况的各个本质方面,那肯定是不容易的。幸好,在正常生活中,陷入硕士那种可悲境地的危险是很小的;在正常生活中,我们逐渐变得习惯于应付实际需要,并学会用普通语言来传达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和我们想的是什么。在这种调节中,严肃和幽默之间的平衡起着不小的作用;这种平衡在儿童游戏中非常突出,而在成年生活中也同样是能觉察到的。

当转入多少年来被哲学家们讨论过的意志自由问题时,必须特别注意使用沉思和决心之类的字眼时的那种互补方式。即使我们无法说,是由于我们推测自己能做某件事情因而才愿意去做呢,还是由于我们愿意从而我们才能做这件事,但是我们可以说,能够尽可能好地适应环境的那种感觉,乃是一种普通的人类经验。事实上,决心这个概念在人类的思想传达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就如希望和责任之类的字眼一样;脱离了应用这些字眼时的上下文,希望和责任等字眼同样是不可定义的。

说明意识生活时的主体一客体分界线的可变动性,是和一种经验丰富性相对应的,这些经验是如此地五花八门,以致引起了不同的处理方式。至于我们关于他人的知识,我们当然只看到他们的行为,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当这种行为是如此复杂,以致在用普通语言说明它时要涉及自身知觉时,意识一词就是不可避免的了。然而,事情很明显,对于最终主体的一切追求都是和客观描述的目的相矛盾的,这种描述要求主体和客体处于面对面的地位。

这样的考虑绝不导致对于灵感的任何低估,这种灵感是伟大的艺术创作通过指示出我们地位中那种谐调的整体性的一些特点而提供给我们的。事实上,当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放弃逻辑分析而允许弹奏全部的感情之弦时,诗、画与乐就包含着沟通一些极端方式的可能性,那些极端方式常被表征为实用主义的神秘主义的等等。相反地,古印度的思想家们,就已经理解了对这种整体性作出详尽无遗的描述时的逻辑困难。特别说来,通过强调指出要求回答存在的意义问题乃是徒劳无益的,他们设法避免了生活中明显的不谐调性;他们懂得,“意义”一词的任何应用都蕴涵着比较,而我们又能把整个的存在和什么相比较呢?

我们这种论证的目的在于强调:不论是在科学中、在哲学中还是在艺术中,一切可能对人类有帮助的经验,必须能够用人类的表达方式来加以传达,而且,正是在这种基础上,我们将处理知识统一性的问题。因此,面对着多种多样的文化发展,我们就可以寻索一切文明中生根于共同人类状况中的那些特点。尤其是,我们认识到,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本身,就显示着多样化的、往往是互斥的一些方面。

正如著名的希腊悲剧家们所特别强调的那样,恻隐之心是可以使每一个人和任何简明表述的正义概念发生冲突的。我们在这里面临着人类地位所固有的和令人难忘地表现在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一些互补关系;那种哲学提醒我们,在生存大戏剧中,我们自己既是演员又是观众。

当比较不同的民族文化时,我们就遇到依照一个民族的传统来评价另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特殊困难。事实上,每一文化所固有的自足性的要素,都密切地对应着作为生物机体中任一物种之特征的自卫本能。然而,在这方面,重要的在于意识到这一事实:以由历史事件哺育成的传统为基础的各种文化,其互斥特征是不能和在物理学、心理学以及伦理学中所遇到的那些特征直接相比的,这里我们处理的是共同人类状况的内禀特点。

事实上,正如在欧洲史中特别明显地表示出来的,民族之间的接触往往造成文化的融合,而融合后的文化仍保存着原有民族传统的有价值的要素。关于如何弥补所谓现代社会中的文化裂痕的问题,吸引了人们很大的注意力;归根结底,这问题就是一个更狭义的教育问题;对待这一问题的态度,看来不但需要知识,而且,我想每人都会同意,这也还需要某种幽默。但是,最严重的任务就是要在有着很不相同的文化背景的民族之间促进相互了解。

事实上,科学和技术在现时代的急剧进步,带来了提高人类福利的无比希望,而同时也带来了对全人类安全的严重威胁,这种进步对我们的整个文明提出了迫切的挑战。当然,知识和潜力的每一次增加,曾经总是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但是,在目前的时刻,当一切人们的命运已经不可分割地联系起来时,以了解人类共同地位之每一方面为基础的相互信赖的合作,就比在人类历史中的任何较早时期都更加必要了。

※戈革等译,选自《尼耳斯·玻尔集》,E.吕丁格尔主编,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P5-7

序言

“周计划”十年新起点

我们强调的就是每天都要有课外阅读,每周都要有学习检测。时间管理和计划性是本书最为重要的特点。你只需要每天花上十几分钟时间,不仅轻松地就读了一篇好文章,而且慢慢也会养成每天都阅读的习惯。而“习惯”,莎士比亚说,“简直是一种改变气质的神奇力量”。当有一天你回首过去,你会为自己的变化而大吃一惊。

——石恢,初版前言

转眼间,自这套阅读“周计划”首次出版至今,已经整十年了。十年前本书甫一出版,就以其高品质的精神文化内涵,尤其以全新的“周计划”体例安排,备受业界关注与读者欢迎。当年《中国教育报》记者访谈编者时也专门问及“周计划”的具体含义,我在回答中强调了其两个方面的特性:

一是“周单元”主题阅读,即以“周”作为时间管理单元和主题阅读单元,以人物作为引导线索串联相关选文,并与现行教科书选文的主题和作者关联呼应。

二是“计划性”分解阅读,即阅读内容按每周和每天的进程做计划安排。“根据学生学习中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制定一个阅读周期,循序渐进,长计划短安排。分解在每一天的阅读量并不多。”(见《从周一到周日每天都有好故事》《中国教育报》2002年8月8日第6版)

然而,当“周计划”这个概念被同行们大量复制应用到各种语文和英语的阅读图书中,并成为一种主流的图书产品类型时,我们这套显然更为严谨的始作俑的周计划丛书,由于一些十分偶然的因素使然,却在这十年中的大多数时间,处于无奈的缺货状态。

当然,也总有一些好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们,没有忘记这套曾经给予他们重要影响的书,我的邮箱和QQ里一直不间断有人留言,问我为什么买不到这套书,在哪里还能再买到。我在网上也看到有更多的人相互问询,甚至有人在报纸匕广告求购。还有许多语文老师和教育研究者,他们在多种场合提及和推荐这套书。心理学家王利群教授,使用本套书做团体阅读治疗效果显著,更是逢人说项,这么多年来也一直催逼我再版。还有—位工作后又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读研究生的小朋友亲口跟我说,大学时代如果没有读到这套书,他生命中的重要部分就真的被错过了。

很感激这些认识与不认识的朋友们,我知道他们只是阅读人群中的小众。但他们的存在,给了我安慰和鼓励。本丛书从最初出版就非常明确地宣称,这是—套编选给“好学生”阅读的书,至今这一定位未曾改变。也正是总有这种少数人真挚而诚恳的需求渴望,促使我下决心在这套阅读“周计划”诞生十周年之际,放下手边的其他事情,全力以赴对之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完善。丛书新版的重要改变之一,就是分册不再对应于年级,而是对应于不同阅读能力分级基础上的自主选择。这里也要特别感谢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教育分社社长陈琦先生与我取得的共识,让我有信心使本丛书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

为什么“一起悦读”

这里选编的文章并不是非读不可的,你可以读,也可以不读,你千万不要有任何的心理负担。如果你觉得读来有困难,你可以跳过去,以后再读,先换自己喜欢的读。课外阅读不是为了增加你的负担,而是为了增加你的快乐!在快乐的阅读中收获思想、智慧与情感。

但快乐还来自坚持,来自对于自我挑战的克服!

——石恢,初版前言

“一起悦读”是本套“周计划”十周年新版新增元素。如果说,在“课外阅读周计划”和“每周阅读计划”时代,本书主要重视的是“读什么”和“怎么读”的内容安排与计划安排。那么,在“—起悦读周计划”时代,本书更加突出重视的则是“读”的行动本身与“读”的行为操作。本版几乎删除了所有纯知识性的语文练习,而增强了伴读、探究与积累,其强调意义在于:

一个字.“读”!首先要有个体的阅读行为,才可能有真正的阅读教育。如有困难挡道,可以绕道,但不要放弃持续的“读”。

两个字,“悦读”!也就是陕乐的阅读。“快乐阅读”是“—起悦读”提倡的首要核心理念,指的是自由的阅读而非功利性阅读,是趣味的阅读而非职业性阅读;是寻找快乐的阅读,也是指以快乐的心态来阅读。但更是指寻找真正幸福感的阅读,是对艰涩的阅读过程进行克服的阅读,是开掘思想征服挑战,能够真正体验到生命的深度愉悦的阅读。

三个字。“一起读”!编者与读者一起读,教师与学生一起读,家长和孩子一起读,同学与同学一起读。这里有两个关键性要素,一个是被动性:每个人在表面上的个性化选择,实际上都是在一定群体或环境中相互影响下的一起阅读;另一个要素是主动性:即个体仍然有可能选择与谁在一起阅读。这其实体现了“—起悦读”所提倡的第二个核心理念即“共同阅读”。共同阅读强调的是面对共同问题的阅读,也是强调共同担当的阅读。一方面是指“共时性”共读,即同—时期在一定范围的社会成员之间,大家共同阅读同—作品,共同感受内心的力量与温暖,寻找相互间心灵的契合。另一方面也指“历时性”共读,即好的作品口口相传,被不同时期的人共同阅读,形成精神文化影响的代代承传。

以上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了“—起悦读”的主要字面含义,但仍不足以表达其真正的内涵。因为“—起”同时也意味着“不同”,所以“—起悦读”还有第三个核心理念就是“分享阅读”。分享阅读是承认差异性的阅读。每个人的阅读选择和阅读感受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独立思想也终将汇人人类文明的溪流。理想的阅读是—个人在自己的身边能找到能进行充分交流的对象的阅读,找到能相互馈赠思想的伙伴的阅读。我们希望能有分享喜悦与感动、分担痛苦与压力的阅读,在分享中获得相互的接纳与相互的尊重,在分享中增长人生的阅历与生活的智慧。

因此,一起悦读与分享的行为目标,成为本丛书编者新的自觉追求。围绕这一清晰目标的实现,我们将在本丛书后台搭建一系列交流与表达的活动平台,力图使“一起悦读”最终或就人与人之间的真正互读。

书评(媒体评论)

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谢冕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读者而言,此时的阅读应是更为讲究的。如果没有选择,随意地滥读或是因受宣传的蛊惑而进行媚俗性阅读,将会养成一种低下的阅读趣味和阅读习惯。一旦定型,日后很难纠正过来了。

——曹文轩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关心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倡“读名著,读经典”即是一种导向:唯有用前辈人所创造的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下一代,才能保证他们成为巴老所期待的“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这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以及人类)的后代的精神质量与生命质量,可以说是一个基本教育工程。

——钱理群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我以为,诗意般的栖居与快乐的阅读是人生一大幸福,但若加上历史学的思考和科学精神的指引,一定会收获更大的精神财富。本书在循序渐进阅读体系的基础之上,注重了从文学性的审美阅读和情感熏陶,向综合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多方位知识扩展,我想,这或许会在不经意间影响读者未来的兴趣领域甚或职业选择。来吧,让我们开始悦读一!

——张建华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这套丛书以名家名篇为引导线索,用诗化般的语言凝练出各种主题来编排阅读次序,通过“周计划”的时间管理方式合理地安排阅读内容,充分体现了“一起悦读”所倡导的快乐阅读、共同阅读、分享阅读的三大阅读理念,是一套开启心扉、陶冶性情、美化人生的极佳读物。

——陈霞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起悦读周计划(高级卷6)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石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088462
开本 16开
页数 2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40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中小学教辅-高中语文
图书小类
重量 0.4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34.333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6:3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