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返本开新 |
内容 | 内容推荐 华夏传播研究是一种面向历史和传统的、中国本土取向的传播学研究。本书系中国新闻史学会主办、南京大学承办的第十二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传播研讨会论文集之一,分为上编“器物、媒介与传播考古学研究”及下编“文化、思想与华夏传播学研究”两个专题。本书对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互动及中国古代的信使、山水画、典籍、驿站、邸报、文字、谱牒等媒介的社会学意义进行了深入阐述,呈现了华夏传播思想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全书议题广泛,提炼并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对于中国本土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大有裨益。 目录 绪论在返本开新中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 上编:器物、媒介与传播考古学研究 古代粟特人在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互动 青鸟为媒:古代青鸟的信使职能及其演变 山水为媒:媒体间性视角下的中国山水画 超验、仪式与知识话语权的建立——《左传》政治事件中的谣言研究 宋代灾异谣言的传播与应对反制研究 明帝国晚期的驿递系统与政权衰亡——一个传播社会史视角的考察 补邸报不足:明末士人“文社”与“社稿”的传播功能 《钦定西域同文志》的中华视野与当代价值 下编:文化、思想与华夏传播学研究 中国文化中的“恋土情结”及其当代传承 天父地母:华夏文化中人与自然草木的间性传播研究 从文学修辞向思想修辞的跃迁——关于《庄子》的传播修辞学考察 福源蠡测:先秦儒家“福”文化观念研究 谱牒序跋对中国谱牒传播史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典范传播:一种理解中国本土传播思想的视角 汉语“服”字的传播思想史:一项传播考古学研究 传播符号学视角下的博物馆艺术展览阐释研究——以上海博物馆“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为例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广西宾阳舞炮龙仪式的传播机制探析 媒介仪式、文化展演和身份认同:互联网公益中古籍的数字化传播路径 附录 华夏传播学的本土化路径、方法与知识创新——“中国本土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圆桌论坛综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返本开新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潘祥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527375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
版次 | 1 |
装订 |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24-07-01 |
首版时间 | |
印刷时间 | |
正文语种 |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125 |
丛书名 | |
印张 | |
印次 | |
出版地 |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