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心行
内容
试读章节

在走过许多座寺院之后才知道,早在佛陀时代便已经有了佛寺建筑。但毕竟那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的佛寺建筑是什么样子,恐怕我们只能在流传下来的史料中找到蓝本和依据了。

根据《大般涅粲经》等经典的记载,最早的佛寺建筑应是古印度拘萨罗国首都会卫城的“祗园精舍”。据说,佛陀住世时期的舍卫城,有位富可敌国的大善长者名叫须达多。因慈悲缘故,他经常布施财物给孤独贫苦之人,帮他们离苦得乐,因此大家也尊称他为“给孤独长者”。这位给孤独长者闻听佛陀在邻国王舍城为人们讲说佛法,并使很多人获得智慧,就专程赶往王舍城,皈依在佛陀座下,成了一名虔诚的居士。

给孤独长者心想:佛陀的言教是如此的充满智慧,破除人们心灵的迷障,帮人们找到生命的意义,这样的教法也应该让合卫城的百姓们听到。大家都获得心灵的解脱,开悟得智慧,这多好呢!于是他就恳求佛陀前往舍卫城说法度众,佛陀随喜他的良善愿望,便十分高兴地答允下来。

给孤独长者在回到舍卫城之后就想为佛陀寻找一处可以安居、讲法的园林。他走遍了舍卫城,只有国王波斯匿的儿子——祗陀太子的园林最为合适,不仅景色优美,而且清爽宜人。这个好玩乐的太子却不愿意出售自己心爱的园林,于是就戏言道:“若长者能以黄金布满园中空地,厚约五寸许,我就答应出售这座园林。”

没想到,给孤独长者果然依照太子所言,用厚约五寸的黄金铺满了园中空地,祗陀太子也无法再为难给孤独长者,便做个顺水人情,说这园子是给孤独长者买下,献给佛陀的,可这园中的树木却是他布施给佛陀的。

精舍建好之后,给孤独长者请佛陀为此处提名,佛陀欣然名为“祗树给孤独园”,后人则简称为“祗园”,这便是最初的佛寺建筑。

说完祗园精舍,就不得不说说古印度时期另一种类型的佛寺建筑——支提,它出现在佛陀涅槃之后,最初是依山开凿的半圆形石窟,也有人认为支提这种建筑形式是围绕葬有佛陀灵骨的“率堵波”而修造成的僧房。

中国的佛寺建筑起始于东汉。大家所熟知的洛阳白马寺,便被普遍认为是开创汉地本土佛寺建设的先例。此后,随着佛教的发展,佛寺建筑的定制逐渐形成。一般来说,寺院为避开市井尘俗,多建造在山林之间,所以,就要设置山门,而“山门”便也成了对寺院的称呼。

山门本是位于寺院正面的楼门。来到寺院,你会留意到,山门多设有三个门洞。一位友人曾经戏言,说这三个门洞一定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其实这话说得没错,佛寺建筑自其产生之时起,其布局就体现了十分丰富的佛教教义理念。可见,寺院中的布局结构、造像艺术等不仅起着宗教性功能,也分明传递着人生由迷误到解脱的一个过程。

拜佛是一场人生的修行,那么这修行便是从进入山门开始的。且先不说寺院里大大小小的佛教造像有何玄机,单是这山门,便已然将佛教旨趣摆在你面前。

山门,三个门洞便成为了我们洞悉佛学哲理的开端,而我们的心灵旅程也从这儿开始。P3-5

书评(媒体评论)

有德即是福,无嗔即无祸,心宽寿自延,量大智自裕。

——圣严法师

苦才是人生。

——索达吉堪布

舍,看起来是给人,实际上是给自己。

——星云大师

在修炼我们内在修为的时候,把光明带到黑暗是一种方法,但是将黑暗带到光明却是真正有效的作为。

——张德芬

做任何事,其实都是在展示我们内心的天性。这是我们存在的唯一目的。

——史蒂夫·乔布斯

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烦恼是用无奈的事情折磨自己;后悔是用自己的过失摧残自己;忧虑是用虚拟的风险吓唬自己;孤独是用自制的牢房禁锢自己;自卑是用别人的长处抵毁自己,放下这些,我们才能更快乐!

——加措活佛

一切都看淡些,很多事情随着时间会变成云烟。

——南怀瑾

后记

长长的人生,短短的行程,蜿蜒而曲折的路途,望一下另一座山,郁郁葱葱,翠绿一片。即便这是夏季,我想你也会感到一丝清凉。这条路通向一座寺院。一个很神圣的地方。我们每个人的心上都有一个很清净、很神圣的地方,我想,只是我们从来没有真正走进去过。

假如,我们能带着一颗纯真的心走进这座寺院看看,看一下屋梁上雕绘的精美花纹,看一下端坐在莲台上、面带笑容的菩萨,看一下寺院小小角落中盛开的花朵。你会不会觉得,所有这些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呢?

按照佛家的说法,世间一切无非是心灵的显现。看着同一座寺庙,有人看得到清净安然,有人看得到远离尘烟。当然,也有人会盯着大殿前面的功德箱作一番想法,他在想这里面到底能有多少钱。

有了什么样的心念,便会将心念付诸行动。有了什么样的心念,人生中的境遇便会有怎样的显现。你可以抱怨现在的生活充满了不顺,可这不顺无关他人,而是自找;你也可以恼恨自己的人生到处是障碍和限制,可这些也是你自己的内心所设,与别人无关。

不过你不用害怕,因为当你踏上修行之路的那一刻起,就是在改变自己的内心,同时也在改变外部境遇。当我们的思想里充满更多正向、美善,生活中的逆境也会渐渐扭转过来——不过请记住,这不是你跪倒在佛像前求来的,而是自己不断修心、修行得来的。但是,佛菩萨依然值得我们感佩,因为如何让人生充满喜悦、光明的方法是他们教给众生的。

当你踏上了漫长的人生修行路,你会发现每一天、每一个时刻,对你来说,都是一种对心灵的磨砺。而选择这条修行之路,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轻松,让自己的心性变得更圆满纯明。

而我,我则希望我的文字能让修行路上的朋友们走得更加轻松——如此而已!

顺便感谢一下帮本书提供图片的各位朋友,感谢郭杰,感谢舒皓!谢谢朋友们!我爱大家!

马超

目录

第一章 旅行是心灵的成长

 进三门,三解脱

 哼哈二将揭示了什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旅行即修行

 延伸阅读:栖霞寺:气势强劲的金刚力士像

第二章 用笑迎接世间的苦痛

 包容与放下,快乐人生的不二法门

 一切随缘

 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延伸阅读:大慈岩悬空寺:双面弥勒佛,一样人生路

第三章 中道,最圆满的人生之路

 过一种充满禅意的生活

 刚柔相济,慈威并施,是真慈悲

 延伸阅读:桑耶寺:自然生成的释迦牟尼佛像

第四章 圆满总要贵人扶

 不要执迷于表相

 昙花一现,只为韦陀

 延伸阅读:雍和宫:形象奇异的密宗造像

第五章 一步一如来,处处藏玄机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比黄金珠宝更可贵的东西

 守护好一颗真心

 延伸阅读:保国寺:大殿内的奇谜说不尽

第六章 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成就别人,圆满自心

 地狱或天堂不在身外,而在心内

 从有相到无相

 净土在心头,修行在人间

 事在世间做,佛在人间成

 延伸阅读:东林寺:慈悲清净的接引大佛

第七章 慈悲、利他、自度

 用自己的善念,去改变别人,也改变自己

 慈悲救难与向善转念

 人得凡俗,出得红尘

 延伸阅读:泉州开元寺:历朝历代的观音造像

第八章 真的勇士敢于战胜自己

 五百罗汉,孤独的行者

 罗汉息心,尊者杀贼

 延伸阅读:灵隐寺:形象生动的五百罗汉

第九章 一病一味药,同归清净身

 修行靠自身

 一花开五叶,莲花处处开

 逼自己一把

 修行先修心

 延伸阅读:心与身行:西安兴教寺

 嘎绒寺千佛殿:莲师之化身,千佛之总集

第十章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一种愿力,流转于前世今生

 饭诸贤圣,不如孝事其亲

 心量大,愿力才大

 延伸阅读:白马寺:形态各异的彩绘造像

 布达拉宫:极具异域特色的金铜佛像

后记 一切都是为了更加轻松地上路

序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修行”二字频频出现在我们的口头上、微博上,一时之间,大家都在谈论着“修行”——旅行是修行、学习是修行、工作是修行,什么都是修行。

没错,这些都是修行,人生更是一场修行。可是,在修行的路途中,我们应该本着怎样的心去“行”,这个问题却很少出现在你我的关注之中。或者说,所谓“修行”本就是跟风。很多时候我们误把修行当做了什么神仙方术,以为自己买回几本什么高人写的心灵修习术就可以让自己超凡入圣、脱胎换骨,更有人把修行视为独自一人跑到什么深山老林里坐上个把月,然后出来逢人就说:“我在某某山打坐了若许年,如今已经修行得看破了世间一切……”

修行没那么神秘,是真修行又何必逃匿去深山老林呢?

修行若不放在尘世中修,那还能修出个什么结果?修行倒也不用枯坐多少年,真正的修行贵在不刻意、不刻板,自自然然、平平常常地断去烦恼根源。

所以啊,日常生活里的很多事情就是修行了。比如前面说的旅行,在旅行的路上暂时放下自己的固执和倔强,放下自己的小情绪,放下自己对他人、对这个世界的成见。也许你会说“这个太难了,我做不到”,但是,如果我们脚下延伸的路是通向一座寺院的,你还会这么没信心地否定自己吗?

如果说旅行就是修行,那么没有什么地方比寺院更适合做一次“清心之旅”了。当然,寺院是一个很严肃很神圣的地方,我们来到寺院里也不能抱着“游玩”的心态。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来到寺院,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心更安静些、更清凉些,而不是为了跪在佛菩萨的面前求东求西,这将是多么轻松而酣畅的一次心旅啊。

以前,我们来到寺院,总是因为心中有什么挂念,比如为了工作、为了爱情、为了生活,带着香火和供品,还有一颗貌似虔诚的心,一步接一步,从山门走进寺院,来到大雄宝殿,盘算着应该用怎样一颗虔诚的心,许下如何难以实现的愿。这似乎是在考验佛菩萨的耐心是否够深沉、神通是否够广大。

来的时候,心事满怀,去的时候,心事更多。从都市奔到寺院,本来是要让自己的心轻松下来,结果反而让自己活得更累了。如若我们只把去一趟寺院看做是对心灵的洗涤,当自己的双脚轻松缓慢却又是无比坚定地走在通往人间净土的大道上时,我们什么都不去想,什么劳什子的升官发财,还有万事如意——如果人生真的能万事如意,那该多么乏味无聊啊。我们来到寺院,就好比是去拜会久别重逢的老友,去看望对自己有恩的师长,或者放空自己的欲念,清清净净地走一遭,权当是找回那个真正快乐的自己!

是啊,修行本来就无需那么沉重,好多人认为“修行”与“遭罪”就应该是一对孪生兄弟,好比去寺院里就应该是有所祈求才对。其实修行可以很轻松,很有趣,去寺院也不一定是摆上供品、燃上佛香,然后就为了验证一下“有求必应”那句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有多高。

心随身行,当身体劳累的时候,至少也要让心灵是轻松自由的。我们陷在尘世的网中,可能为了生计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但只要我们的心灵能够自由,无所拘束,那么这一生便也值得了。

怎么?你不知道如何让心灵自由起来吗?走吧,随着我去寺院里走上一遭。

内容推荐

《心行》是一部兼具思辨性和艺术特色的散文作品,作者马超由浅入深,逐步讲述了对禅学智慧的感悟——如何才能没有烦恼,营造清净、悠然的氛围,不迷失自己,让身心得到真正的释放和休息。

《心行》作者在叙述的同时,用禅学的智慧逐个解析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压力,并用简洁的语言启迪读者,只有让更多正向、美善的念头充满我们的内心,才能获得心态的平和与安宁,缓解压力与疲惫;才能改变目前的困难处境,使自己变得更加自信、自强。

编辑推荐

栖霞寺、大慈岩悬空寺、桑耶寺、雍和宫、保国寺、东林寺、开元寺、兴教寺、灵隐寺、嘎绒寺、白马寺、布达拉宫……

最轻松的旅行,带来最虔诚的心。旅行就是修行,与佛法有关的旅行就是一次“脱胎换骨”的过程。

你真的会逛寺庙吗?你知道寺庙建筑、佛像背后象征着什么吗?心灵的旅行让你静心、清心,远离烦恼和压力。

从山门到大殿,《心行》教你体会建筑中的禅意。马超教你纵览诸多佛教古刹,足不出户净化心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心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94182
开本 16开
页数 2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2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92
CIP核字 2014031006
中图分类号 B948-49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6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