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史上最牛的名嘴们--中国说客传奇
内容
编辑推荐

群雄逐鹿,烽烟四起,一介之士,纵横捭阖,折冲樽俎,谈笑间,翻云覆雨,乾坤扭转。子贡、苏秦、苏代、苏厉、张仪、陈轸、范雎、鲁仲连、郦食其、蒯彻、陆贾、陈珪、孔巢父、何成浚,他们都是我国历史上说客的典型代表,本书为我们讲述的就是他们作为一代说客的传奇故事。

内容推荐

如今人们习惯将能说会道的人称为“名嘴”,诸如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律师、演讲家、教师等等。我国历史上也有名嘴,其典型代表就是那些“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说客。今天的名嘴,较之史上的说客,可说是小巫见大巫了。

春秋子贡,战国苏秦,战国苏代、苏厉、张仪、陈轸、范雎、鲁仲连,秦末郦食其、蒯彻,西汉陆贾,东汉陈珪,中唐孔巢父,民国何成浚。本书为我们介绍的就是上述几位政治谋略家的传奇故事。

目录

利口巧辞变五国——春秋子贡/1

机智权变并相六国——战国苏秦/17

弟承兄志名显诸侯——战国苏代、苏厉/41

忽悠鼻祖大忽悠——战国张仪/68

外交高手谙游说——战国陈轸/93

巧舌如簧大辩才——战国范雎/117

宁蹈东海不帝秦——战国鲁仲连/140

亦儒亦侠亦说客 秦末郦食其/162

利口一说丧三杰 秦末蒯彻/176

善言安南境从容灭诸吕 西汉陆贾/196

纵横捭阖利口如刀 东汉陈珪/213

一介儒生震诸藩 中唐孔巢父/234

秀才·军阀·政客 民国何成浚/254

试读章节

传说孔夫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余人是称得上高徒的贤人。高徒中评德行,以颜回为首;论政事,当季路为能;谈文学,推子游居上。而子贡则以能言善辩在诸弟子中独树一帜。司马迁在给子贡立传时,用“利口巧辞”四字来概括他的特点。子贡善于察言观色、因势规说。这一点孔子也是非常清楚的,比如有一次孔子故意把子贡与他最得意的门生颜回相比较,问子贡:‘你认为你和颜回谁更强一些呢?”子贡立刻答道:“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提并论?颜回闻一以知十,我只不过闻一以知二。”这种回答说是谦逊,其实里面还含有“虽然颜回聪明,可我子贡也不笨”的意思。子贡的回答可谓无懈可击。

尽管他有时对这个嘴巴不饶人的学生也颇有些揶揄,然而,知人善任的孔子,并不是将其黜而不用,而是放手让他发挥特长,使之在纷纭多变的历史舞台上导演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活剧。

才思敏捷言语称时

子贡,姓端木,名赐,卫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子贡年轻时游学鲁国拜孔子为师。子贡才思敏捷、性格外向、能说会道,在其师兄弟中显得出类拔萃。

子贡曾问老师如何治理国家。孔子答:“增加粮食,加强军备,让老百姓信任政府。这三条是最重要的。”

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在粮食、军备和人民的信任这三项中去掉一项,该去哪一项呢?”“去掉军备。”孔子的回答毫不犹豫。

子贡再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在剩下的两项中去掉一项,该去哪一项呢?”孔子道:“去掉粮食。因为没有粮食,大不了死亡,而死亡自古难免。而如果没有人民对政府的信任,那么即便有粮食和军备,国家也难立起来。”

子贡与老师还有一段很投机的交谈。这次谈话对子贡影响很大,使他在出使五国时,能坚定不辱君命的信念。

子贡问:“怎么样才可以算够得上‘士’的标准呢?”孔子回答:“自己的行为有一定道德规范,出使别国,能很好完成君王的使命,这便可以算做‘士’了。”“那么次一等的呢?”“同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里称赞他恭敬尊长。”“再次一等呢?”“说话算数,行为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管自己贯彻言行的小人呀!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提出这样的问题,子贡自然有他的目的:他在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行为规范。这次谈话结束时他又问老师:“那么现在这些执政的人怎么样呢?”孔子道:“这班器识狭小的人还值得一提吗?”

子贡喜欢对别人评头论足。有一次遭到孔子的反唇相讥:“子贡啊,你就很好了吗?我可没这闲工夫!”但是,子贡品评人物往往比较客观。例如商纣王是个人人都骂的暴君,可子贡却说:“商纣王虽坏,但不像现在传说的那么厉害。所以君子憎恨居于下流,一居下流,天下什么样的坏名声都会集中在他身上了。”

孔子批评子贡,意在提醒他:说多了不好,关键在做。子贡问什么样的人可以算作君子。孔子答道:“对于自己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可以说够标准了。”

然而,孔子又经常称赞子贡有主见。孔子有一次看到唯唯诺诺的颜回和侃侃而谈的子贡,大发感慨道:‘颜回的学问、道德是很不错,可是常常穷得没有办法。子贡这家伙不安本分,经常出去囤积投机,经商做买卖,竟然每每能把事办成。真是不可思议。”

孔子对子贡的评价一向很高。鲁哀公时期,鲁国政坛上最有权势的人物季康子曾与孔子谈论他的弟子们。提到子贡时,季康子问:“可以让子贡治理政事吗?”孔子不假思索地答道:“子贡豁达大度,机敏过人,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子贡说话颇有些幽默,驾驭语言可谓轻车熟路。孔子曾被终日游说拖得疲惫不堪,一次,满腹牢骚地说:“我不想再说什么了。”从行的学子们面面相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见子贡站起来道:“老师,您怎么能不再说话呢?您若不说话,那我们给别人传述什么呢?”一句话,竟把紧张的气氛一下子缓和下来。

子贡不仅能说会道,富于严密的逻辑思维也是他的一大优点。他经常和师兄弟一起谈笑风生,而又往往或以妙语惊众,或以机敏过人的推论,使师兄弟们自叹弗如。

一次,他和冉有在一起谈到了卫国国君的事。卫灵公时立了太子蒯聩,但蒯聩因为得罪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不得不逃到晋国。不久,卫灵公一命归天,太子不在国内,卫灵公的孙子辄被立为国君,即卫出公。这时,晋国的赵简子便派兵把蒯聩送回国,与卫出公辄争国君之位,借以控制卫国。卫出公当然不答应,便发兵抵御晋军,拒绝蒯聩回国。

冉有正就此事和子贡谈论:“子贡,你说我们老师欣赏卫君吗?”子贡听后,道:“嗯!这个问题,我得问问他。”子贡进到孔子屋子里,并不提卫出公的事,却问道:“老师,伯夷、叔齐这两人怎么样呢?”孔子道:“是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两人互相推让,都不肯做孤竹国的国君,结果都跑到山里躲起来。是不是后来又后悔了呢?”孔子道:“他们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有什么怨悔的呢?”

听到这里,子贡走出来,对冉有说:“老师很不欣赏卫君。”

子贡得出这个结论,可能令人大惑不解。子贡的逻辑是这样的:蒯聩和辄是父子关系,却你争我抢,为争夺国君位置,大打出手,和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推让,而最终抛弃君位相比,恰成鲜明对照。子贡不问孔子对卫出公的看法,却以谈对伯夷、叔齐的看法试探孔子的态度。孔子赞美伯夷、叔齐,自然也就不会欣赏卫出公了。

子贡才思敏捷,时人颇为称道,以至有许多人认为他比孔子的学识还要渊博。鲁国有个大夫叫叔孙武叔的曾在朝廷中对其他人说:“子贡比他老师孔子还要强些。”后来有人把这话告诉了子贡。子贡很不以为然。他说:“拿房屋的围墙作比喻罢,我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谁都能非常容易地探望到房子里面的好东西。我老师的围墙却有几丈高,不找到大门进去,就看不到他那宗庙的雄伟,建筑的华丽。能找到大门的人或者很少罢。所以武叔他老人家说这话,不也可以理解吗?”这话明明有点揶揄武叔,可说得很得体,并不伤人。

武叔似乎认定自己的话没错。所以,后来又当着子贡的面诋毁孔子。这次子贡有点不客气了:“我说武叔,您就别说这种傻话了。仲尼是诽谤不了的。别人的贤能,如同山丘,一般人都可以超越。而仲尼,那简直是太阳和月亮,让人可望不可及。有的人定要诽谤太阳和月亮,那对太阳和月亮有什么损害呢?只不过表明他不自量力罢了。”武叔自觉没趣,无言以对。

后来,陈子禽听说了子贡的这番话,他不服气地问子贡:“您对仲尼只不过是客气和谦让罢了,难道您真的觉得孔子比您强吗?”

子贡道:“高贵的人物由一句话表现他的有知,也由一句话表现他的无知,所以说话一定要谨慎。我们无法赶上仲尼,犹如青天不可以架着阶梯往上爬。他老人家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者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那老百姓自会争相归附,趋之若鹜。而且人人自安,个个奋进,同心协力,天下大治。他老人家的贤德,我们怎么能够赶得上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经验的丰富,子贡磨练得愈来愈机敏、善辩。他准备在历史大舞台上一试身手了。然而他不知道老师对自己的这种想法持何种态度,便试探着问孔子:“老师,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柜子里藏起来,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毫不犹豫地说:“卖掉吧!卖掉吧!我就是在等识货者哩!”子贡明白这是老师给他的“放行许可证”。还有一次,他一本正经地问孔子:“老师,我子贡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你是个有大用的人材。”“什么人材呢?”“社稷之材吧!”这话使子贡得意异常。因为他在和师兄弟相处中,隐约感到自己有一种与众大为不同的性格,现在得到老师的如此评价,不正说明自己的感觉没错吗?不过,这种不同究竟是什么,子贡当时也并不清楚。只是到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他一点点施展才能、在诸侯间纵横游刃时,他才明白,自己的这种感觉不无根据,而且与老师的这次谈话对他后来的生涯有重大影响。从此,他踌躇满志地注视着风云变幻的列国形势,而历史也就在这个时候为他创造了一个一展宏图的机会。

P1-4

序言

如今人们习惯将能说会道的人称为“名嘴”,诸如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律师、演讲家、教师等等。我国历史上也有名嘴,其典型代表就是那些“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说客。今天的名嘴,较之史上的说客,可说是小巫见大巫了。

“说客”之“说”,读为“shui”(税)。

“说客”,《辞源》释作“游说的人”。《辞源》又释“游说”为:“战国时策士周游各国,向君主陈说自己的政见或主张,称为游说。”每当人们谈起“说客”,脑海里首先出现的便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苏秦、张仪等人的形象。这种印象是有历史依据的。严格地说,真正的或者说狭义的“说客”只存在于我国战国时期,特指战国游说之士。

“说客”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士”阶层的一种成分,“说客”的出现应当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文化背景中去了解。战国时期,礼坏乐崩,诸侯混战,“邦无定交”,强者争霸而弱者图存,外交成了诸侯最重视的大事,为说客提供了发言的机会。诸侯争雄需有才智之士辅佐,各国君主普遍尊重人才。得一智者,强于百万之师,唯才是尊,成为一代风尚。有才进而有功者,往往位极人臣,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加上当时君臣关系较为随便,出现了“士无定主”的新道德观念。君主择臣,臣亦择君。说客待价而沽,君主识货而购,就好像做买卖,讲究公平情愿,交易成是君臣,交易不成为路人。因此,战国时期游士辈出,游说盛行,出现了以游说为职业的“专职说客”,如人所共知的苏秦、张仪等。他们大都出身低微,举其最著者,张仪“贫无行”,人尝疑其盗璧(《史记》本传);范雎“家贫无以自资”(《史记》本传);苏秦更感叹过:“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史记会注考证》)他们往往自称“贱人”、“鄙臣”、“微芥”、“羁旅之臣”,“释本而事口舌”,但实际上是有独立人格的士,他们凭着自己的才能,以“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诸侯,谈笑之间,翻云覆雨,左右时局,深得各国君主宠爱。他们像做买卖者,周游列国,寻找识货的君主,此国得不到重用,彼国或许能够成功,你合纵,我则连横,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令人惊心动魄的活剧。至于像鲁仲连那样以道义为依归,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的义土,则是说客中的“另类”,足可使人敬仰。

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战国时代。秦行暴政,王朝短命,天下重新陷入大乱之中。刘邦、项羽等各路豪杰逐鹿中原,战国游说之风影响仍存,又产生了郦食其、蒯彻等专事口舌的说客。实际上他们仍属于战国说客范畴,只不过是流风余韵而已。

秦汉以后,封建专制逐渐形成,中央集权,一统天下,说客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代表大一统“秩序”的统治者对于作为社会游民的职业说客是视为离心力的。以封建正统卫道士著称的苟悦在《汉纪》中说得很明白,包括“游说”在内的“三游”是“乱之所由生焉”。苟悦说:“饰辨词,设诈谋,以要时势者,谓之游说。”已经是很鄙夷的口气了。一度播弄风云的“说客”几乎销声匿迹。但统治者为了自己的政治军事斗争的需要,还是常常用游说作为一种手段。所以后世之所谓说客,并非一种职业,而不过是临时奉命为他人游说的人。换言之,作为游士的说客发生了一种变化,由先前无根的“游士”消融和依附于一定的政治势力,成为一定政治集团的成员,春秋战国时的那种类型的说客不复存在。

纵观历史,无论是狭义的说客,还是广义的说客,都产生于天下混战时期,如苟悦《汉纪》言,“生于季世,周秦之末尤甚焉”。不唯战国如此,中唐如此,民国亦如此。在古代中国,天下分久必合,合久易分,而分合则需政治军事并用,游说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当然成为统治者的有力武器,说客也就应运而生。

有一个成语“谈何容易”,原指古代臣下向君主进言很不容易。说客劝说的对象是大人物,大人物各色各样,说服他们也是十分不易的,可谓“说何容易”。战国说客为了说动各国君主,把游说当做一门学问来研究,拜师求教,刻苦攻读,苏秦引锥刺股便是显例。至于说客的作用,我们不妨引用一点材料来说明。与孟子同时代的人景春曾这样估计苏秦、张仪这类人物的作用:“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近入李宗吾在《厚黑学》中也写道,韩信之死在其未曾听蒯通(即本书蒯彻)的话,真是咎由自取。(很有意思的是,李宗吾《厚黑学》中一个解剖典型是历史上最有名的说客苏秦,读者可参阅。)当然说客不是万能的,主要还是取决于被游说者对自身利害的考虑。苏秦、张仪同时以相反之言游说诸国,皆能成功,就是抓着了利害点。李宗吾说:“苏秦说六国联盟,从日后大利害立论。张仪解散联盟,从目前小利害立论。”这不是皮相之论。

历史上成功的说客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是审时度势,从被游说者利害立论,分析天下风云变幻,使被说者产生求胜欲或危机感,从而达到唯游说者言是听的目的。二是善言善辩,有极好的口才。三是能察言观色,迎合被说者的心理。晓天文,知地理,了解历史发展趋势,这是游说成功的前提:引经据典,逻辑严密,口若悬河,这是游说成功的重要手段:而掌握被说者的愿望和要求,纸上谈兵而使被说者获得理想中的胜利,则是游说成功的关键。

关于说客,我们原想说得更多一点,但那样不免越俎代庖,我们咀嚼过多了之后反而失了味道,那么不说也罢,只请你打开本书,见仁见智,就全在你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史上最牛的名嘴们--中国说客传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翟建波//张礼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6064231
开本 16开
页数 27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8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91-49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7:2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