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逐鹿,烽烟四起,一介之士,纵横捭阖,折冲樽俎,谈笑间,翻云覆雨,乾坤扭转。子贡、苏秦、苏代、苏厉、张仪、陈轸、范雎、鲁仲连、郦食其、蒯彻、陆贾、陈珪、孔巢父、何成浚,他们都是我国历史上说客的典型代表,本书为我们讲述的就是他们作为一代说客的传奇故事。
图书 | 史上最牛的名嘴们--中国说客传奇 |
内容 | 编辑推荐 群雄逐鹿,烽烟四起,一介之士,纵横捭阖,折冲樽俎,谈笑间,翻云覆雨,乾坤扭转。子贡、苏秦、苏代、苏厉、张仪、陈轸、范雎、鲁仲连、郦食其、蒯彻、陆贾、陈珪、孔巢父、何成浚,他们都是我国历史上说客的典型代表,本书为我们讲述的就是他们作为一代说客的传奇故事。 内容推荐 如今人们习惯将能说会道的人称为“名嘴”,诸如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律师、演讲家、教师等等。我国历史上也有名嘴,其典型代表就是那些“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说客。今天的名嘴,较之史上的说客,可说是小巫见大巫了。 春秋子贡,战国苏秦,战国苏代、苏厉、张仪、陈轸、范雎、鲁仲连,秦末郦食其、蒯彻,西汉陆贾,东汉陈珪,中唐孔巢父,民国何成浚。本书为我们介绍的就是上述几位政治谋略家的传奇故事。 目录 利口巧辞变五国——春秋子贡/1 机智权变并相六国——战国苏秦/17 弟承兄志名显诸侯——战国苏代、苏厉/41 忽悠鼻祖大忽悠——战国张仪/68 外交高手谙游说——战国陈轸/93 巧舌如簧大辩才——战国范雎/117 宁蹈东海不帝秦——战国鲁仲连/140 亦儒亦侠亦说客 秦末郦食其/162 利口一说丧三杰 秦末蒯彻/176 善言安南境从容灭诸吕 西汉陆贾/196 纵横捭阖利口如刀 东汉陈珪/213 一介儒生震诸藩 中唐孔巢父/234 秀才·军阀·政客 民国何成浚/254 试读章节 传说孔夫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余人是称得上高徒的贤人。高徒中评德行,以颜回为首;论政事,当季路为能;谈文学,推子游居上。而子贡则以能言善辩在诸弟子中独树一帜。司马迁在给子贡立传时,用“利口巧辞”四字来概括他的特点。子贡善于察言观色、因势规说。这一点孔子也是非常清楚的,比如有一次孔子故意把子贡与他最得意的门生颜回相比较,问子贡:‘你认为你和颜回谁更强一些呢?”子贡立刻答道:“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提并论?颜回闻一以知十,我只不过闻一以知二。”这种回答说是谦逊,其实里面还含有“虽然颜回聪明,可我子贡也不笨”的意思。子贡的回答可谓无懈可击。 尽管他有时对这个嘴巴不饶人的学生也颇有些揶揄,然而,知人善任的孔子,并不是将其黜而不用,而是放手让他发挥特长,使之在纷纭多变的历史舞台上导演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活剧。 才思敏捷言语称时 子贡,姓端木,名赐,卫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子贡年轻时游学鲁国拜孔子为师。子贡才思敏捷、性格外向、能说会道,在其师兄弟中显得出类拔萃。 子贡曾问老师如何治理国家。孔子答:“增加粮食,加强军备,让老百姓信任政府。这三条是最重要的。” 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在粮食、军备和人民的信任这三项中去掉一项,该去哪一项呢?”“去掉军备。”孔子的回答毫不犹豫。 子贡再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在剩下的两项中去掉一项,该去哪一项呢?”孔子道:“去掉粮食。因为没有粮食,大不了死亡,而死亡自古难免。而如果没有人民对政府的信任,那么即便有粮食和军备,国家也难立起来。” 子贡与老师还有一段很投机的交谈。这次谈话对子贡影响很大,使他在出使五国时,能坚定不辱君命的信念。 子贡问:“怎么样才可以算够得上‘士’的标准呢?”孔子回答:“自己的行为有一定道德规范,出使别国,能很好完成君王的使命,这便可以算做‘士’了。”“那么次一等的呢?”“同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里称赞他恭敬尊长。”“再次一等呢?”“说话算数,行为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管自己贯彻言行的小人呀!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提出这样的问题,子贡自然有他的目的:他在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行为规范。这次谈话结束时他又问老师:“那么现在这些执政的人怎么样呢?”孔子道:“这班器识狭小的人还值得一提吗?” 子贡喜欢对别人评头论足。有一次遭到孔子的反唇相讥:“子贡啊,你就很好了吗?我可没这闲工夫!”但是,子贡品评人物往往比较客观。例如商纣王是个人人都骂的暴君,可子贡却说:“商纣王虽坏,但不像现在传说的那么厉害。所以君子憎恨居于下流,一居下流,天下什么样的坏名声都会集中在他身上了。” 孔子批评子贡,意在提醒他:说多了不好,关键在做。子贡问什么样的人可以算作君子。孔子答道:“对于自己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可以说够标准了。” 然而,孔子又经常称赞子贡有主见。孔子有一次看到唯唯诺诺的颜回和侃侃而谈的子贡,大发感慨道:‘颜回的学问、道德是很不错,可是常常穷得没有办法。子贡这家伙不安本分,经常出去囤积投机,经商做买卖,竟然每每能把事办成。真是不可思议。” 孔子对子贡的评价一向很高。鲁哀公时期,鲁国政坛上最有权势的人物季康子曾与孔子谈论他的弟子们。提到子贡时,季康子问:“可以让子贡治理政事吗?”孔子不假思索地答道:“子贡豁达大度,机敏过人,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子贡说话颇有些幽默,驾驭语言可谓轻车熟路。孔子曾被终日游说拖得疲惫不堪,一次,满腹牢骚地说:“我不想再说什么了。”从行的学子们面面相觑,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见子贡站起来道:“老师,您怎么能不再说话呢?您若不说话,那我们给别人传述什么呢?”一句话,竟把紧张的气氛一下子缓和下来。 子贡不仅能说会道,富于严密的逻辑思维也是他的一大优点。他经常和师兄弟一起谈笑风生,而又往往或以妙语惊众,或以机敏过人的推论,使师兄弟们自叹弗如。 一次,他和冉有在一起谈到了卫国国君的事。卫灵公时立了太子蒯聩,但蒯聩因为得罪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不得不逃到晋国。不久,卫灵公一命归天,太子不在国内,卫灵公的孙子辄被立为国君,即卫出公。这时,晋国的赵简子便派兵把蒯聩送回国,与卫出公辄争国君之位,借以控制卫国。卫出公当然不答应,便发兵抵御晋军,拒绝蒯聩回国。 冉有正就此事和子贡谈论:“子贡,你说我们老师欣赏卫君吗?”子贡听后,道:“嗯!这个问题,我得问问他。”子贡进到孔子屋子里,并不提卫出公的事,却问道:“老师,伯夷、叔齐这两人怎么样呢?”孔子道:“是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两人互相推让,都不肯做孤竹国的国君,结果都跑到山里躲起来。是不是后来又后悔了呢?”孔子道:“他们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有什么怨悔的呢?” 听到这里,子贡走出来,对冉有说:“老师很不欣赏卫君。” 子贡得出这个结论,可能令人大惑不解。子贡的逻辑是这样的:蒯聩和辄是父子关系,却你争我抢,为争夺国君位置,大打出手,和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推让,而最终抛弃君位相比,恰成鲜明对照。子贡不问孔子对卫出公的看法,却以谈对伯夷、叔齐的看法试探孔子的态度。孔子赞美伯夷、叔齐,自然也就不会欣赏卫出公了。 子贡才思敏捷,时人颇为称道,以至有许多人认为他比孔子的学识还要渊博。鲁国有个大夫叫叔孙武叔的曾在朝廷中对其他人说:“子贡比他老师孔子还要强些。”后来有人把这话告诉了子贡。子贡很不以为然。他说:“拿房屋的围墙作比喻罢,我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谁都能非常容易地探望到房子里面的好东西。我老师的围墙却有几丈高,不找到大门进去,就看不到他那宗庙的雄伟,建筑的华丽。能找到大门的人或者很少罢。所以武叔他老人家说这话,不也可以理解吗?”这话明明有点揶揄武叔,可说得很得体,并不伤人。 武叔似乎认定自己的话没错。所以,后来又当着子贡的面诋毁孔子。这次子贡有点不客气了:“我说武叔,您就别说这种傻话了。仲尼是诽谤不了的。别人的贤能,如同山丘,一般人都可以超越。而仲尼,那简直是太阳和月亮,让人可望不可及。有的人定要诽谤太阳和月亮,那对太阳和月亮有什么损害呢?只不过表明他不自量力罢了。”武叔自觉没趣,无言以对。 后来,陈子禽听说了子贡的这番话,他不服气地问子贡:“您对仲尼只不过是客气和谦让罢了,难道您真的觉得孔子比您强吗?” 子贡道:“高贵的人物由一句话表现他的有知,也由一句话表现他的无知,所以说话一定要谨慎。我们无法赶上仲尼,犹如青天不可以架着阶梯往上爬。他老人家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者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那老百姓自会争相归附,趋之若鹜。而且人人自安,个个奋进,同心协力,天下大治。他老人家的贤德,我们怎么能够赶得上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经验的丰富,子贡磨练得愈来愈机敏、善辩。他准备在历史大舞台上一试身手了。然而他不知道老师对自己的这种想法持何种态度,便试探着问孔子:“老师,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柜子里藏起来,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毫不犹豫地说:“卖掉吧!卖掉吧!我就是在等识货者哩!”子贡明白这是老师给他的“放行许可证”。还有一次,他一本正经地问孔子:“老师,我子贡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你是个有大用的人材。”“什么人材呢?”“社稷之材吧!”这话使子贡得意异常。因为他在和师兄弟相处中,隐约感到自己有一种与众大为不同的性格,现在得到老师的如此评价,不正说明自己的感觉没错吗?不过,这种不同究竟是什么,子贡当时也并不清楚。只是到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他一点点施展才能、在诸侯间纵横游刃时,他才明白,自己的这种感觉不无根据,而且与老师的这次谈话对他后来的生涯有重大影响。从此,他踌躇满志地注视着风云变幻的列国形势,而历史也就在这个时候为他创造了一个一展宏图的机会。 P1-4 序言 如今人们习惯将能说会道的人称为“名嘴”,诸如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律师、演讲家、教师等等。我国历史上也有名嘴,其典型代表就是那些“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说客。今天的名嘴,较之史上的说客,可说是小巫见大巫了。 “说客”之“说”,读为“shui”(税)。 “说客”,《辞源》释作“游说的人”。《辞源》又释“游说”为:“战国时策士周游各国,向君主陈说自己的政见或主张,称为游说。”每当人们谈起“说客”,脑海里首先出现的便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苏秦、张仪等人的形象。这种印象是有历史依据的。严格地说,真正的或者说狭义的“说客”只存在于我国战国时期,特指战国游说之士。 “说客”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士”阶层的一种成分,“说客”的出现应当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文化背景中去了解。战国时期,礼坏乐崩,诸侯混战,“邦无定交”,强者争霸而弱者图存,外交成了诸侯最重视的大事,为说客提供了发言的机会。诸侯争雄需有才智之士辅佐,各国君主普遍尊重人才。得一智者,强于百万之师,唯才是尊,成为一代风尚。有才进而有功者,往往位极人臣,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加上当时君臣关系较为随便,出现了“士无定主”的新道德观念。君主择臣,臣亦择君。说客待价而沽,君主识货而购,就好像做买卖,讲究公平情愿,交易成是君臣,交易不成为路人。因此,战国时期游士辈出,游说盛行,出现了以游说为职业的“专职说客”,如人所共知的苏秦、张仪等。他们大都出身低微,举其最著者,张仪“贫无行”,人尝疑其盗璧(《史记》本传);范雎“家贫无以自资”(《史记》本传);苏秦更感叹过:“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史记会注考证》)他们往往自称“贱人”、“鄙臣”、“微芥”、“羁旅之臣”,“释本而事口舌”,但实际上是有独立人格的士,他们凭着自己的才能,以“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诸侯,谈笑之间,翻云覆雨,左右时局,深得各国君主宠爱。他们像做买卖者,周游列国,寻找识货的君主,此国得不到重用,彼国或许能够成功,你合纵,我则连横,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令人惊心动魄的活剧。至于像鲁仲连那样以道义为依归,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的义土,则是说客中的“另类”,足可使人敬仰。 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战国时代。秦行暴政,王朝短命,天下重新陷入大乱之中。刘邦、项羽等各路豪杰逐鹿中原,战国游说之风影响仍存,又产生了郦食其、蒯彻等专事口舌的说客。实际上他们仍属于战国说客范畴,只不过是流风余韵而已。 秦汉以后,封建专制逐渐形成,中央集权,一统天下,说客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代表大一统“秩序”的统治者对于作为社会游民的职业说客是视为离心力的。以封建正统卫道士著称的苟悦在《汉纪》中说得很明白,包括“游说”在内的“三游”是“乱之所由生焉”。苟悦说:“饰辨词,设诈谋,以要时势者,谓之游说。”已经是很鄙夷的口气了。一度播弄风云的“说客”几乎销声匿迹。但统治者为了自己的政治军事斗争的需要,还是常常用游说作为一种手段。所以后世之所谓说客,并非一种职业,而不过是临时奉命为他人游说的人。换言之,作为游士的说客发生了一种变化,由先前无根的“游士”消融和依附于一定的政治势力,成为一定政治集团的成员,春秋战国时的那种类型的说客不复存在。 纵观历史,无论是狭义的说客,还是广义的说客,都产生于天下混战时期,如苟悦《汉纪》言,“生于季世,周秦之末尤甚焉”。不唯战国如此,中唐如此,民国亦如此。在古代中国,天下分久必合,合久易分,而分合则需政治军事并用,游说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当然成为统治者的有力武器,说客也就应运而生。 有一个成语“谈何容易”,原指古代臣下向君主进言很不容易。说客劝说的对象是大人物,大人物各色各样,说服他们也是十分不易的,可谓“说何容易”。战国说客为了说动各国君主,把游说当做一门学问来研究,拜师求教,刻苦攻读,苏秦引锥刺股便是显例。至于说客的作用,我们不妨引用一点材料来说明。与孟子同时代的人景春曾这样估计苏秦、张仪这类人物的作用:“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近入李宗吾在《厚黑学》中也写道,韩信之死在其未曾听蒯通(即本书蒯彻)的话,真是咎由自取。(很有意思的是,李宗吾《厚黑学》中一个解剖典型是历史上最有名的说客苏秦,读者可参阅。)当然说客不是万能的,主要还是取决于被游说者对自身利害的考虑。苏秦、张仪同时以相反之言游说诸国,皆能成功,就是抓着了利害点。李宗吾说:“苏秦说六国联盟,从日后大利害立论。张仪解散联盟,从目前小利害立论。”这不是皮相之论。 历史上成功的说客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是审时度势,从被游说者利害立论,分析天下风云变幻,使被说者产生求胜欲或危机感,从而达到唯游说者言是听的目的。二是善言善辩,有极好的口才。三是能察言观色,迎合被说者的心理。晓天文,知地理,了解历史发展趋势,这是游说成功的前提:引经据典,逻辑严密,口若悬河,这是游说成功的重要手段:而掌握被说者的愿望和要求,纸上谈兵而使被说者获得理想中的胜利,则是游说成功的关键。 关于说客,我们原想说得更多一点,但那样不免越俎代庖,我们咀嚼过多了之后反而失了味道,那么不说也罢,只请你打开本书,见仁见智,就全在你了。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史上最牛的名嘴们--中国说客传奇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翟建波//张礼智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1606423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7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68 |
出版时间 | 2010-08-01 |
首版时间 | 2010-08-01 |
印刷时间 | 2010-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9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691-49 |
丛书名 | |
印张 | 1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北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