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者,大也;煌者,盛也。
敦煌,这个飘逸着古典神韵,洋溢着历史大气的名字,有如一颗根深叶茂的大树,一头扎进历史的漫漫黄沙,另一头伸入每个人的梦想,没有楼台烟雨,只有关河冷落;虽然风沙肆虐,却有飞天曼舒广袖的优雅;质朴和高贵、雄放于精美,在敦煌绽放出绚丽且魅惑的奇葩。
图书 | 丝路遗韵大梦敦煌 |
内容 | 编辑推荐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 敦煌,这个飘逸着古典神韵,洋溢着历史大气的名字,有如一颗根深叶茂的大树,一头扎进历史的漫漫黄沙,另一头伸入每个人的梦想,没有楼台烟雨,只有关河冷落;虽然风沙肆虐,却有飞天曼舒广袖的优雅;质朴和高贵、雄放于精美,在敦煌绽放出绚丽且魅惑的奇葩。 内容推荐 在用死记硬背与历史课肉搏的学生时代,“丝绸之路”混在一堆久远的年代、人物、事件之中,属于很少有的让人不觉得枯躁乏味的词。这个词足以促使一个未曾出过远门的少年,萌发对遥远的猜度与向往,用幻像和彩笔在不是试卷的那张纸上,为这个词作出了许多不需老师打勾打叉的解释。 对于旅游推荐类的“人生必游”的某某地方,总有一种忐忑的敬畏感。而丝绸之路,自然也该是一个人一生必须走一游的。当旅行成了间歇发作的一种神经质后,反倒对丝路之旅一拖再拖。很难说清这是种什么心理,是担心自己没有足够的阅历和知识积淀来与丝绸之路交流,或是害怕梦圆后的失望或失落,抑或只是觉得最精彩的只适合用来最后压轴? 目录 第一章 丝路花雨 丝绸之路的千年沧桑 丝绸之路的由来和线路 化干戈为玉帛的“对话之路” 丝路人文 丝路览胜 走进丝路 第二章 大梦敦煌 敦煌,走进梦幻的入口处 全景敦煌 玩转敦煌 第三章 敦煌研究 石窟:石头凿出的艺术圣殿 石窟星的人物 敦煌石窟艺术 走迸莫商窟 探秘洞窟:敦煌的极致,典藏莫商窟 第四章 回望敦煌 嘉峪关:雄关漫道真如铁 酒泉:葡萄美酒夜光杯 张掖:祁连山下的塞上江南 武威:今夜,我在凉州 兰州:枕着黄河的涛声入梦 第五章 西出敦煌 漫行天下 西出西出阳关 玉门以北 第六章 回眸长安 羲皇故里:天河注水的陇上江南 西安:秦风汉韵,沧桑长安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二章 大梦敦煌 敦煌,走进梦幻的入口处 敦煌,是最不需要理由来说服自己去旅游的地方。 好比梦想,就从来不需要理由。 丝绸之路的繁华、佛国净地的瑰丽、边关冷月的凄清、大漠孤烟的悲怆、起起伏伏的沧桑、沙漠蜃景的缥缈、鸣沙山与月牙泉世代厮守的浪漫……诸多闪动梦幻色彩的表情,穿透历史的苍茫,赋予敦煌的,只能是一种东方蒙娜丽莎式的神秘。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这个飘逸着古典神韵,洋溢着历史大气的名字,有如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一头扎进历史的漫漫黄沙,另一头伸入每个人的梦想。没有楼台烟雨,只有关河冷落;虽然风沙肆虐,却有飞天曼舒广袖的曲雅;质朴和高贵,雄放与精美,在敦煌绽放出绚丽且魅惑的奇葩。 对东方人而言,敦煌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精神坐标,一处文化高地。因为铭刻了太多的民族文化记忆,敦煌几乎成了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走近它,依稀能听见辉煌与失落交织的文化音符,窥视到历史与现实叠加的璀璨星空;循着它,我们便走进了一方灵魂与美学集结的心灵圣地,一处厚重与灵动交融的艺术殿堂,一个欲望与信仰辉映的精神家园,一场醉了千年也不愿醒来的大梦。 以敦煌为题材的文化艺术作品,早已声名远播、经久不衰。对不少人而言,敦煌是一部电影,叫《敦煌》;敦煌是一部歌舞剧,叫《丝路花雨》…… 有过太多文艺作品,把敦煌用作了背景。敦煌,对艺术创作者来说,或许有着点石成金的魅力。而以敦煌为载体的各种艺术,将敦煌这个名字深深烙进了人们的心底。所以,在一些大都市里,不经意地看到“敦煌咖啡屋”、“敦煌酒吧”之类的招牌,嘴角便似乎溢出了一丝后现代的反讽,这个黄沙漫漫的西北小城的名字,不露声色地,竞被红尘滚滚的大都市视为时尚前沿、文化品位的象征了。 与人谈及敦煌,或多或少地要生出些前缘,说不上是模糊的熟悉感,还是与生俱来的亲近感。敦煌,有如一个一直纠缠着我们的梦,在遥远的地方等候着,若隐若现,飘忽不定。而去敦煌,仿佛只为探索一些与梦境有关的东西。 跟所有实现梦想时的体验一样,下了飞机,脚踏实地踩上了敦煌的大地,我们仍然没有消除那种梦游般的恍惚,漫天的沙尘仿佛还弥漫着散花飞天留下的遗香。 作为商贸重镇的敦煌已黯然存岁月中,时至今日,敦煌更多的是以文化重地而受到世人的瞩目。著名敦煌学者季羡林先生认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在中原文明视线的终点,在荒蛮的沙漠戈壁中,敦煌何以就成为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文化中心?恐怕只能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机缘来做答了。 丝路沿线有不少因丝路而兴起、繁荣的城市,因处在了丝路的要害,而被称作“丝路重镇”。敦煌自然也是当仁不让的丝路重镇,敦煌建郡之后便很快成为中西交通的“咽喉锁钥”。对多沙的敦煌,或许也该用沙来比喻,敦煌好比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巨大沙漏,东来者从长安出发后,不管有多少条路可走,经过河西走廊的集拢,到敦煌便就都殊途同归,会于一点了;西去者,过了敦煌这个关口,便有如蛟龙入海,才有不同线路选择的余地。敦煌在担当中两交通枢纽职责的同时,也担负起了中西不同文化交流的重任。地接西域的敦煌,近水楼台先得月,较早接受了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以及随着印度佛教文化东传的西亚、中亚文化。敦煌以宽广的胸襟按纳了风格迥异的文化形态,并在兼容并蓄的基础上对各种文化进行了加工,最终融合成了瑰丽的敦煌文化。 敦煌如今已嬗变成为热门旅游城市,恰好赶上了旅游旺季,敦煌人很多,所到之处几乎都人满为患。敦煌是整个河西走廊上最热门的旅游城市,据说旺季每天客流量有2万余人。从颇具现代风格的城市建设上,已难觅丝路驿站的模样,唯有繁华一如往昔;唯有从迎来送往、穿梭不息的行人和包容性很强的生活习俗上,才能感受到敦煌像许多水陆码头一样江湖气的一面。 被熙熙攘攘的人流裹挟着,被对历史的追溯牵引着,穿梭在人流中,我们仿佛邂逅了剽悍的胡骑、吹羌笛的汉卒、虔诚的僧侣、络绎的商队和往来的使者…… 耳边仿佛响起喜多郎的《丝绸之路》。音乐如梦如幻,喧嚣市声似尘埃落定。《丝绸之路》是喜多郎音乐生涯的代表作,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创作这部音乐作品之前,喜多郎并未踏上过丝绸之路,他仅根据日本NHK电视台拍摄的《丝绸之路》纪录片,用自己的冥想与古丝路进行了一次次的沟通交流,便完成了这部奠定了其新世纪音乐大师地位的杰作。喜多郎似乎用音乐在告诉我们:敦煌的灵性更适合用想象去感知,用心灵去把握。 游完莫高窟,突然想起这句不知什么时候在路边广告牌上看到过的话。这句话很有震撼力,体验过沙漠戈壁的荒凉,感受了莫高窟的华美绝伦,便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这句话的震撼力。这句话绝非空洞的豪言壮语,而是代代延续的生命直面沙漠无边寂寥和亘古辽阔后,作出的最本真的思考。 敦煌人的人生不会荒凉,因为他们有莫高窟。莫高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典型载体,甚至被视为了敦煌的代名词。一代代的敦煌先民们把精力都放在了离城区20余公里外的莫高窟里。开凿莫高窟,不能不说是敦煌返璞归真的一种选择。作为丝路重镇的敦煌只是往来行者晓行夜宿的大“客栈”,一个繁花似锦的暂居之所,可在比流沙的流动还更为频繁的城市里,人们似乎愈发加重了生命短暂、聚散无常的过客意识。而莫高窟才是祈求上苍庇护的精神驿站,是与神灵对话的灵魂居所,是守护沙漠戈壁的心灵绿洲。 莫高窟是一个让人痴迷的去处,有着与生俱来的华美、绚丽和神秘的气质。杨树林后,那片镶嵌着时疏时密、高低不同的洞窟的崖石,把梦幻色彩渲染到了极致。这座灰头土脸的石崖是有生命的,而且壮阔无比。 P18-21 后记 在用死记硬背与历史课肉搏的学生时代,“丝绸之路”混在一堆久远的年代、人物、事件之中,属于很少有的让人不觉得枯躁乏味的词。这个词足以促使一个未曾出过远门的少年,萌发对遥远的猜度与向往,用幻像和彩笔在不是试卷的那张纸上,为这个词作出了许多不需老师打勾打叉的解释。 对于旅游推荐类的“人生必游”的某某地方,总有一种忐忑的敬畏感。而丝绸之路,自然也该是一个人一生必须走一游的。当旅行成了间歇发作的一种神经质后,反倒对丝路之旅一拖再拖。很难说清这是种什么心理,是担心自己没有足够的阅历和知识积淀来与丝绸之路交流,或是害怕梦圆后的失望或失落,抑或只是觉得最精彩的只适合用来最后压轴? 大概没哪条路,能像丝绸之路这般勾起人们的历史深邃感和迷茫感。在我们看来,在丝路的那一端,等待着的是历史——被风化、被侵蚀却依然顽强喘息着的历史。 “路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先生的话的确经典。丝绸之路也不例外,这条鼎鼎大名的路,其实也是走出来的——等真的踏上了丝绸之路,想到这点多少还有些沮丧。 不过,生命无休止地一代代延续,可先人们走过的路,到今天仍是路的却不多了。只是,当年走出这条路的,那些赶着驮满丝绸珠宝驼队的商旅,那些手执旌旗刀戟的士卒,那些托钵传道的僧侣,那些西出阳关的唐朝诗人……绝难料想千百年后,会有一群人背着相机、跟着导游小旗蜂涌而来——这里面就有我们的身影。在昏暗的洞窟里,我们的赞叹淹没在许多赞叹中,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与许多人呼出的一道,加速着珍贵壁画的老化……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穿梭在矛盾当中。所以,对于丝路之旅有太多想说的,却又无从说起。对于一个喜欢走路的人,面对着丝绸之路,实在是不应该说太多。 如果不是有太多需要感谢的人,我们一度打算放弃给这本书写个后记。 感谢远在美国的pignemo为本书补遗图片。感谢耿敏编辑等待的耐心,才有了这本书的面世。感谢那些素未蒙面的读者,因为有您们的支持,才有我们的坚持。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丝路遗韵大梦敦煌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继勇//贺泽劲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旅游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323623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6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0 |
出版时间 | 2009-01-01 |
首版时间 | 2009-01-01 |
印刷时间 | 2009-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5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928.6 |
丛书名 | |
印张 | 1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9 |
宽 | 161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7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