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月照梨花湾/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啊,总算看到家乡的梨花了!”从省城通往秋堡县的客车刚驶过崇岭路三号大桥,丁玉清就再也坐不住了,他不停地向窗外引颈张望着,似乎已经忘记了靠窗的同座李芬。

“来,我们还是换个位置吧!”李芬嘴角不太自然地抽搐了一下,微微笑着说她的声音就在他的耳畔回响,凝神远眺的丁玉清惊悸了一下,转脸看时,觉得有些失礼,边赔情道歉边将身子从她的身前挪过去,坐在了靠窗的位置上。

他自由了,连忙推开玻璃,将头从窗口伸了出去风,使劲地吹着他的头发;风,也狠狠地掀动着他的衣襟。此时此刻,他竟觉得自己是个鸟儿了,是个正在展翅高飞的鸟儿了。是啊,他多么想立马飞回到家乡的怀抱啊!

远处,由南往北连绵起伏的东山,在那蓝色天际的映衬下,多么像是为了山下的景致而愣神的一个个巨涛,山下那正弥漫着的抹抹白色云烟,又多么像是那一个个巨涛正往开舒展着的飞沫。

其实他知道,这是激动不已的自己对久违了的家乡的一种感觉,带着那样浪漫的想象,那样豪放的夸张。可不,哪里是什么云烟和飞沫呀,那儿是全省有名的梨乡,现在正是梨花盛开的时节,他的家就坐落在梨园的西南边上。

那儿能饱览梨花高洁的神韵,沐浴梨花雨,享受梨花沁人心脾的幽香,还能领略梨花世界的风光;那儿不受树荫遮蔽,还呵以看到大干世界。他家祖祖辈辈好多代人都曾在那儿劳动、生息。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又是名副其实的果园人。他曾在那儿落地,那里有他童年的足迹、青春的脚步,那里有他失意的彷徨、走投无路的苦闷,那里也有他耕耘的汗水、收获的喜悦。

四年前,他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社员,与梨花湾的乡亲们一起在田野上躬耕,梨园中劳作,如今他已结束了离乡多年在省城的求学生活,要回到生他育他的地方,要回到亲人的身边。当看到那梨花时,他那激动的心情再也无法遏制,不禁失口叫了起来。

思绪随着车轮急转,想象带着他回到了自己家的门口。这,几乎成了他每次临近家门时候的一种瘾。不论是小时候玩耍或读书回来,还是后来从外面工作或办什么事情回来,每当走到家门口,总像是舍不得一下子就闯进院里去,总要激情满怀地在这里停留一会儿。

没错,这个家门口,他是再熟悉不过的。院墙虽说用坷垃砌就,可那满身日晒雨淋的红棕色和沟沟壕壕,竟让他每每看到都会心疼不已、啊,我走了,你却没有走。我到外面丰满羽翼,你却一直默默地为我守护着这个家。

这样想着,他便走上前去,用手抚摸着那些疙疙瘩瘩和坑坑洼洼,继而又将沾在手上的土末儿拿到鼻子跟前嗅嗅,挨到舌尖跟前舔舔,居然没有一点点不论是什么味儿,当然也就没了田野的那种土腥味儿——就连自己的特色都忘得一千二净了,却唯有对主人的忠诚,时时刻刻、日日夜夜、年年月月留守在这里。

对于别人,尤其是新来乍到的什么人,当来到这个院门口,无疑就会大失所望或感到不可思议,甚至会觉得很滑稽、很可笑。可对于丁玉清来说,却觉得该是多么自然、亲切和可爱。

说是院门却没有门顶,也没有门框,唯有一对用柳条编织的所谓门扇,借助栽在两旁地里的一对木棒,悄悄地掩在那里。那是他用从东山坡削回来的柳条亲手编织而成的。刚编织出来的时候,因为柳条还没有彻底变硬,门扇总是那么一种软叽叽咣当的劲儿,真让他担心会闹出什么危险或笑话来。没想到,它竟会越晒越硬气。多少年过去了,该经过了多少次的风吹雨淋,多少次的开开合合、摔摔碰碰,摸上去却依然是那么结实有力。

并非他爱好文学善于想象,而是这个门本身就挺有意思,每次见他回来,都不会把他想立刻见到院里的目光全然阻隔,也不搞那种毫无含蓄意味的一览无余,而是一种恰到好处——让他什么都可以影影绰绰地看到,又都能留下些补充、想象和玩味的余地。

P1-3

目录

月照梨花湾

风流云散

客居故乡

淡蓝色的玻璃

阿密娜姐姐

不是左手和右手之间

霞光是天边的一种假设

序言

在全球化语境中,面对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迅速发展与变化,民族心理结构的重组与来自各种渠道的文化交汇,当下的回族文学正处于觉醒与嬗变、返朴与升华之阶段,明显表现出一种认知本土、多维建构之态势,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之成就。这是广大回族作家选择既开放又坚守之文化策略,以其先进性与科学性认知回族文学的价值取向与民族现代性之建构。

回族文学是中国文学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多样的民间口头文学遗产,其历史悠久、区域性影响广泛,同中亚与西亚以及世界历史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同时拥有众多创作的作家书面文学传统,构成现代文学之雄厚基础,成为考察其回族现代民族性之前提与依据。华夏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形成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丰富多彩而又极具特质的物质与精神文化,从古代回族神话、口头文学一直延续到当代回族作家文学,期间浩浩乎经历了几百年之历史烟云,成就了璀璨的回族文化。尤其是晚近以来,回族作家文学浸润着古老的民族文化精神,凸显着一股蓬勃鲜活之气。回族文学在新时期以来的发展,基础扎实、步伐持重,故成就突出,百花满园,涌现出了强大的文学队伍,老中青三代回族作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学艺术共同体,共同体成员共同拥有丰富的遗产,并在文化想象与文化表达上具有一致性,皆能展现出其独特的自我意识。他们共同努力,勤奋耕耘,一批叫得响、立得住、受读者欢迎的精品力作不断涌出,不仅在少数民族文学界形成优势阵容,在中国文学长廊里亦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宁夏人民出版社历来关注和助推回族文学的发展,力荐优秀作家与作品,为回族文化留下丰富的心灵传记与动人的时代乐章,这是我们一贯坚持的主张。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就曾推出一套“当代回族作家丛书”,相继编辑出版了木斧、胡奇、张承志、马犁、马连义、张宝申等中国文坛具有代表性的一批回族作家的作品。后来,又陆续策划出版了一批以回族题材为特色的文学图书和理论著作,有力地促进了回族文学的持续发展与繁荣。这一时期的回族文学,在历史记忆、文化想象、族群认同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局面。

文学的民族性是以该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美学观作为一种本质性之精神实体,艺术地表达一定社会与民族独特的历史与精神生活,在精神与实践之具体运动过程中不断变化与深化,并在文学文本中圆满地得到反映。民族文学一方面体现民族历史、社会特征,另一方面展示地域文化形态,两方面皆存在于民族文学的每一个结构层面里,最终体现在多层面组成的民族文学总体风格特色中。一个民族总是生存在特定之社会环境中,传承着特定的文化基因,有同其他民族文化特定之交汇,这是寻觅民族文化心理轨迹之出发点。长期的游牧农耕文化铸就了少数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之特性,这就是少数民族文学生存繁荣之土壤。在民族社会生活之表层,揭示出一种深刻的意蕴,亦即那些能够左右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之特质,民族赖以生存之自然地理环境,特有之历史文化氛围以及特定的文化归属、情感归属、灵魂归属、信念归属、民族心理结构与民族性格。回族作家追溯本民族特定之精神文化与族群记忆,并对文化的积淀、地域的影响、生活的特质与当下现实进行深入探索,通过异彩纷呈的民族生活、特有的民族韵味,创作出了具有民族审美特质的作品。作品挖掘民族精神,向世人展示回族人民的勤劳质朴、豪爽宽厚、勇敢机智的性格内涵;让世人真实地了解到这一民族之所以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不断发展之内在因素。与此同时,回族有着很强的内聚力,这是回族人民生存之需要。有许多有识回族作家反思内聚力之二重性,在讴歌本民族这种内聚力所形成的勤奋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之同时,还揭示了这种内聚力的消极之一面,即它所带来的封闭、对新事物的不敏感等,皆是阻碍本民族进步之痼疾。很多回族作家的作品触及与揭示了这些心理细节之复杂内涵,这表明了回族作家已经认识到困扰本民族发展之因素,这种反思与觉醒,对于文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助推作用。  每个时代的乐师,皆应弹奏出自己时代之乐章。时代精神既包含着现代意识,又囊括了当下人们可以感知的文学风格、审美习性、哲学思考、价值取向、社会情绪等多种社会基因。由于历史的变迁与各民族之融合,回族文学正处于动态变化与不断被创造之过程中。当下民族经济生活从自然形态逐步向市场化形态转变,从而导致了民族心理结构之重组与来自各种渠道的文化交汇。全新的经济格局以及新的社会心理与理念,既令人惶惑而又令人兴奋地进入现代场景的五彩生活之中。在这种精神交汇、思潮辐辏之当代场景里,一向以稳重、庄严著称的少数民族文化也与其他文化一样,表现出顺应与参与之积极态度。在当今社会转型期,这种特质遭遇着前所未有之文学嬗变,新时期以来回族文学之实践也愈来愈表明了这种嬗变之不可抗拒性。故现在对回族作家作品或某种文学现象进行界定时,我们已失去了往日文学批评所表现出的轻松与从容,已经很难用回族固有之思维习惯、审美判断、情感表达方式来明确界定,这是回族文学自身在发展中带来的质的增生,也是对新的叙事模式的一种激情召唤。在这种文化愉悦交汇与思潮尽情辐辏的当代场景中,自然亦形成了现代理念与传统理念双重意识观照下的当代回族文学的时代特征与价值判断。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回族文学的发展出现了崭新之局面,涌现出了一大批作家作品。这个时期的回族作家较之五六十年代的回族作家,显然有了更自觉更强烈的民族文化归属感,对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也有了更深入之认识与感受。在创作上,他们不满足于从表象上表达民族特色,而是努力深入到民族生活、民族心理的更深层次中去,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在人物内心世界中之积淀及其变化,力求在创作中将民族化与现代化、民族意识与现代意识、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较好结合起来,从而将民族的生存状态与文化性格揭示出来。从20世纪80年代到世纪末的回族文学,在民族性上,显然得到了极大的强化与普遍认同。这个时期的回族文学创作,其现代生态主义写作已进入了他们的写作视野,突出表现了在中国最浩渺、广阔的人文地理空间、人与环境及其他生态之特殊遗存关系。宏大叙事不再“一枝独秀”;许多作品视角下移,通过描绘普通人、底层与草根故事,把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成长还原为具体人的精神成长,放大了人性描写,从而受到文坛关注。在创作方法上也主张多元共存,叙事类型、叙事视角、叙事模式与叙事手法皆逐渐呈现出多样化与个性化之趋势。很多回族作家在通过作品体现民族性上,有了一种自觉意识,有了文化归属感;在创作中描绘民族生活、表现民族的生存状况,皆更加凸显了民族性。这个时期的作品,与作为主流文学的汉族的作品相比,没有停留在表现民族性的表象上,而是从精神之层面,从思想理念与心理情感之层面去揭示民族性,作品所呈现给读者的,更多的是一种异质文化表象图景。在很大程度上,读者与社会也正是从这种异质文化图景来接受作品的。这种异质文化图景与民族性是一致的,并且凝结为一种精神动力,一种文化品格。

很显然,文学的民族性之形成与获得是一个建构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身份认同、文化想象具有特别重要之意义。人类学家科班说:“任何地域共同体,只要其成员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共同体成员的存在,并希望维持他们的共同体的整体性,就是一个民族。”(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59页)对作为民族的实体的共同体之认同,将自己看成是共同体中之一员,在共同体中确定自己的文化身份,这是形成民族性之首要一步,也是最关键之一步。如果没有这种身份上之自觉认同,也就不会有民族性之形成。但这里的认同,不仅仅是一种身份之认同,不是那种一厢情愿地认为我就是那个民族的简单表述,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种文化的归属感。即是说,认同共同体的历史记忆,认同共同体的文化行为与文化价值,认同共同体的精神信仰;在想象中,将自己的命运与共同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将自己的信仰、情感、价值理念等归属于共同体中,从共同体中寻找历史渊源、精神渊源、文化渊源、情感渊源,在共同体中塑造与被塑造。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文学的民族性是在文化想象中建构起来的。

决定一个共同体之成为共同体的是文化,体现民族文学中民族性的也是文化。民族文学怎样获得民族性,说直接一些就是怎样表达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从本质上来看,文化是日常性的,就是人们日常之生活,人们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情感形式,人们的精神信仰,以及人们为表达精神信仰所创造的一系列仪式符号。建构民族文学的民族性,就是要求作家在文学中表达民族的生活,关注民族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与现实处境,从民族之日常生活中发现民族精神与文化品格,皆是民族命运。而要表达民族生活,揭示民族命运,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的回族作家有丰富的文化想象力与感受力,而这种想象力与感受力则是在回族作家对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日常生活有皈依感之前提下才能获得的。回族作家对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生活之认同,对于作品民族性之获得,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生活在自己的民族中具有更多的优点。它提供了被重要的他者承认的可能性,不管这个他者是自己的长辈还是同辈。他们理解我,就像我理解他们一样。而这种理解在我的内部创造了在这个世界上我并非无足轻重的感觉……民族生活使个体能够享受到一定程度的、光凭自身不能体验的自我实现。”(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80页)当民族与民族生活对我们的回族作家有这样的意义的时候,回族作家创作中的民族性,就一定是一个自然之过程。亦即说,回到民族文化中去,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回到民族生活中去。这样,回族文学的民族性就一定能够得到彰显与强化,这是保证回族文学获得民族性之根本。

透过这些散发着浓郁回族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个承载着坚韧、清洁、挺拔与希望的博大、宽厚的精神载体,看到了记录时代、紧贴大地、挖掘普通人内心世界的民间情怀,此乃源于回族作家对生活的丰厚积累和深刻洞察。这些作品,是对回族优秀文明及其精神信仰之依赖与传承,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某种浮躁之风的抵阻。因为昨天的文化自觉,回族作家开始了对自我的审视与书写;因为今天这些作品的呈现,使我们对未来的回族文学充满更多的文化自信与美学期待。

当这套丛书与读者见面的时候,正值全国第22届图书博览会在宁夏举办。我们由衷地希望这套“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成为此次盛会上的一个亮点,让回族文学所传递的民族精神延伸至全国与世界。因为回族文学的意义与价值,不仅在于对本民族的精神表达与民族性建构,还为构建文化强国贡献着独有的精神智慧;即便在全球化语境中,回族文学对维系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并拓展华夏文明与世界文化对话,仍有不可替代之效用。我想,这正是“智惠天下”之意涵所在。

2012年4月15日

内容推荐

  查舜,回族,1950年生于宁夏灵武。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宁夏文联第五、第六届副主席,宁夏作家协会第五、第六届副主席。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基地与摇篮》、《穆斯林的儿女们》、《青春绝版》、《月亮是夜晚的一点明白》、《局》,中短篇小说集《拯救羞涩》、《月照梨花湾》,散文集《我本是条汉子》等。作品先后8次获宁夏回族自治区级文学奖,长篇小说《青春绝版》获中国首届回族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月照梨花湾》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中篇小说奖。获1991年度庄重文文学奖。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终身特殊津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本书除了《月照梨花湾》外,还另外收录了《风流云散》、《客居故乡》、《阿密娜姐姐》等6篇中短篇小说。

编辑推荐

由回族作家查舜编写的这本《月照梨花湾》是“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之一,收录具有浓郁回族民族特色的中短篇小说7篇,包括:《淡蓝色的玻璃》、《不是左手和右手之间》、《霞光是天边的一种假设》等。爱好民族文学的读者千万不可错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月照梨花湾/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查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7051459
开本 32开
页数 2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8.25
印次 1
出版地 宁夏
211
14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15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8:5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