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于谦从小心怀以身许国的志向,历经数十年的磨砺与考验,从一个孤灯下苦读的学子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他出将入相,不爱“朱家”爱天下,在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不贪污、不受贿,不结党、不营私。“土木堡之变”,使大明帝国陷入万劫不复之境,他力挽狂澜于既倒,举扶大厦于将倾,再续大明二百年,被誉为“救时宰相”。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复辟后,他受到徐有贞、石亨等人的污蔑陷害,含冤遇害。 本书在解读史料的基础上,对于谦的一生进行了生动、详尽的描述,深刻展现了他一心为民、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概,揭示了在封建王朝体制下,由于权力和欲望失控,无数英雄含冤受害的政治悲剧,令人扼腕痛惜。 作者简介 孙晟,从事党史、军史、政治理论教学研究,获火箭军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一等奖、火箭军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三等奖。参与、主持各类课题13项。其中,参与国家级清史编纂课题《晚清日本驻华领事报告编译》,主持《火箭军旅团部队群众路线长效机制研究》。出版《将帅修养八论》等专著4部。发表各类文章3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天皇战争责任问题研究》等9篇。 目录 第一章 早年时光 第一节 世宦之家麒麟儿 第二节 乡里奇才终及第 第三节 脱颖而出斥逆贼 第四节 初露锋芒帝储才 第二章 巡抚晋梁 第一节 赈水灾安定民心 第二节 筑堤防安军济民 第三节 疏运河清理冤狱 第四节 才能现内阁雅重 第三章 土木国殇 第一节 瓦剌兴边关告急 第二节 排众议英宗亲征 第三节 阻亲征犯颜急谏 第四节 蠢王振利令智昏 第五节 遭国殇土木之变 第四章 救时宰相 第一节 帝北狩明宫大乱 第二节 左顺门朝堂惊变 第三节 临大难郕王继位 第四节 失先机瓦剌北返 第五节 备大战于谦集兵 第五章 保卫北京 第一节 露破绽紫荆失守 第二节 展斗志背城列阵 第三节 战北京双方死斗 第四节 哀明军全线反击 第五节 驱强敌众人受赏 第六章 朝中柱石 第一节 正朝纲景泰御宇 第二节 拒和议于谦用计 第三节 滑杨善巧舌如簧 第四节 辩礼仪争执再起 第五节 改军制重组团营 第七章 夺嫡之争 第一节 帝位稳夺嫡再起 第二节 斗群臣景泰行贿 第三节 太子夭朝局陡变 第四节 也先死于谦欲退 第五节 帝不豫于谦秉政 第八章 祸起夺门 第一节 阴徐珵密谋于室 第二节 争大位英宗复辟 第三节 困西宫景泰归天 第四节 忠于谦无辜受审 第九章 少保蒙难 第一节 黑云压城城欲摧 第二节 有贞败天理昭昭 第三节 石亨亡全族覆灭 第四节 曹钦反天雷滚滚 第五节 英宗悔边患累累 第十章 热血千秋 第一节 葬西湖热血千秋 第二节 广加恩后嗣绵延 第三节 继奉祀万古流芳 第四节 内阁强盛世隐忧 序言 救时宰相,碧血千秋! 于谦,字廷益,今浙江 杭州钱塘人。大明“赠特进 光禄大夫、柱国、太傅、少 保兼兵部尚书,谥忠肃”, 时人赞其“公、忠、能”。所 谓“公”,于谦拥有一颗公正 之心,他年近而立之年出仕 ,巡抚晋梁十七年,公正无 私,深得百姓拥护;所谓“ 忠”,于谦忠诚于国家和百 姓,而非一姓之君王;所谓 “能”,于谦遭逢“土木之变” ,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 厦之将倾,故谓之“救时宰 相”。 于谦,洪武三十一年( 公元1398年)戊寅四月二 十七日生于杭州一官宦世家 ,属虎。出生前,先人梦其 为南宋宰相文天祥转世。年 少时,展露才华,被视为“ 异日宰相”。入学后,能文 善对,过目不忘,出口成章 ,尤善《易经》。十五岁投 身科举,中秀才;二十三岁 乡试第六,中举人;二十四 岁会试第一,夺会元;同年 殿试赐同进士出身,取三甲 九十二名。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 ),于谦从征平定汉王朱高 煦之叛,奉旨斥贼,大义凛 然、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朱高煦伏地战栗,口称死罪 。宣宗大喜过望,将于谦提 拔为“从二品兵部侍郎衔, 巡抚山西、河南等地方,兼 提督雁门,兼管河道提督军 务”,成为大明帝国的一位 封疆大吏。此后十七年间, 于谦风餐露宿、披星戴月来 往于山西、河南。开仓赈灾 、新修水利、整顿军屯、清 理冤狱、排查盗匪、疏浚运 河,为大明一朝封疆大吏之 楷模,备受两省官民爱戴, 亦获内阁“三杨”青睐,深得 宣宗皇帝赏识。 可惜,宣宗早逝,英宗 昏聩,偏信王振,于谦被诬 陷下狱,几乎不免于难。幸 得两省官民及亲王力保,方 得开释,回京任职兵部侍郎 。 大明正统十四年(公元 1449年)夏,蒙古瓦剌大 举南侵。英宗轻敌冒进于前 ,临敌失机于后,致使数十 万大军于土木堡溃败,几十 年汇聚之英才将星、精兵器 械、粮草辎重,一朝丧尽。 天子北狩,群龙无首,大明 帝国几陷万劫不复之境。 朝议之中,有人倡议南 迁,于谦坚决反对:言南迁 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 ,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 宋南渡事乎!大明朝廷遂以 此定下死战决心。之后,于 谦力促景泰帝登基御宇,平 息“左顺门事变”,请命诛杀 奸党,京城人心始定。 景泰帝临朝,升于谦为 兵部尚书,主持北京保卫战 。此后,于谦殚精竭虑、日 夜筹谋,一面调军勤王、通 州运粮、稳定宣府、大同等 军事重镇,一面重组京军、 赶制器械、修缮关城,一面 提拔名将,清理内部,稳定 军心。 大明正统十四年(公元 1449年)十月十三日庚申 ,于谦亲率二十万明军与强 敌浴血厮杀,明军重振军威 ,力挫敌酋,斩首过万,取 得北京保卫战的决定性胜利 。五十年的寒窗苦读、官场 历练都在这一天化作手中令 旗,指引全军,一举破敌, 不愧“救时宰相”之誉。 此战之后,于谦官拜少 保,执政掌军,与景泰帝君 臣相知,携手共治天下。一 时间大明帝国政治清明,军 事重整,颇有中兴气象。 可惜,英宗回銮,风波 不断。先有礼仪之争,后有 夺嫡之辩,文官武将站队倾 轧,朝局又趋混乱。于谦眼 见朝局动荡,便投身军旅, 改造团营,重修关城,用间 敌国。终使蒙古瓦剌首领也 先因内讧身死,瓦剌举族西 迁,大明北方边患骤减。 此时边患消除,又逢贤 妻过世,于谦遂起急流勇退 之念。然树欲静而风不止, 景泰帝也遭逢后死子亡,唯 寄希望于谦能托身后之事, 故不允其乞骸骨之念,多方 强留。于谦也感念宣宗、代 宗知遇之恩,遂以身许国, 担当伊尹、霍光重任。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 )正月,群小并起,英宗夺 门,景泰帝被废,于谦被捕 。无耻小人,以“意欲”二字 诬陷于谦谋反;昏君英宗, 为一己之私擅戮于谦于市, 遂成千古奇冤。 后经成化、弘治、万历 三朝,于谦平反昭雪,加封 得谥,祭祀于西湖之畔,永 伴于武穆身旁,西湖遂有岳 于双少保。《明史》赞其: “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 功伟矣”,“忠心义烈,与日 月争光”。 景泰一朝有于谦这一“救 时宰相”,即得碧血千秋、 永垂史册。 导语 于谦的历史形象不止于北京保卫战中的大智大勇,本书对于谦早期作为地方官,任劳任怨,造福百姓的经历也进行了描述。 于谦的横空出世,挽救大明,并非偶然现象,他心怀天下,为官施政,爱民如子,时刻准备着为了苍生粉身碎骨,只是历史给了他以机遇,他则顺应潮流,完成了历史使命,他像流星一样划过历史的天空,发出了耀眼的光辉。 本书以历史的视角,在详述人物生平的同时,探讨了历史英雄人物的历史地位问题。 精彩页 第一章 早年时光 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大明帝国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前两个月,未来力挽狂澜、扶社稷于将倾的名臣于谦诞生。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人。他家世代官宦,自己少有才名,后永乐年间高中进士,历事五朝,成为国家栋梁。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汉王朱高煦谋反被擒,于谦奉旨斥贼,声色震厉,崭露头角,之后连升数级,成为山西、河南一代巡抚。 第一节 世宦之家麒麟儿 于谦祖籍河南考城(今河南兰考),于氏家族发迹于女真完颜氏创立的金朝。当时金朝经熙宗完颜亶一系列汉化改革,其科举选官制度和宋朝比较贴近,所以于氏家族和当时中原的绝大部分汉人一样,开始接受并融入金朝政权中。他们一直生活在老家河南一带,并逐渐繁荣发展起来。 公元1211年,蒙古和金朝主力在野狐岭展开战略决战,此战由于金军主将完颜承裕无能,导致金军主力四十余万几乎被成吉思汗十万蒙古骑兵全歼。此战,金军的上百万匹军马尽数被蒙古军掠走,金军过去引以为豪的重甲骑兵丧失了基础,从此一蹶不振。 公元1214年,金宣宗完颜殉丧失抵抗的勇气,放弃中都(今北京),南迁至南京(今开封)。于谦家族的世居之地兰考,也沦为蒙金之间反复拉锯的战场。由于年代久远,于谦先祖姓名在家谱中散失不存,只留下了他们的官位。于谦七世祖在金朝出仕,担任河南尹,死后追赠汾州节度使;六世祖任延津令,进阶奉朝请大夫;五世祖任沁水县令,死后追赠定远大将军。于谦这三位先祖所处正是成吉思汗大举南侵、金朝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们官位虽不高,却都死在抵抗蒙古大军南下的战争中,因此获得了较高的赠官、封诰。 公元1234年,金朝在蒙古铁骑的不断冲击下终于灭亡。于谦四世祖于伯仪被迫带着家族,和金朝官员一起随蒙古征服者举家迁往“云中”。 “云中”本来是秦汉时郡名,但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云中”具体的地理位置发生了很大变化。秦汉时,“云中”在今天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宋金时“云中”指今天山西大同一带。这是一个距离于谦祖籍地很远的苦寒之地,这趟旅程对于谦家族而言必定充满艰辛。 随着公元1279年南宋政权彻底被元朝攻灭,元朝的统治范围进一步扩大,这就需要更多能够管理新领地的官吏。于谦四世祖于伯仪被选中,派往苏州当官。于氏家族也就随于伯仪一起举家迁往苏州。 此后几十年间,于氏家族在苏州生根发芽,开枝散叶。由于于伯仪的关系,他的儿子、于谦的三世祖于夔也在元廷为官。元朝官制和中原王朝迥异,几乎没有科举制度的影子,多数官职是世袭而来的。这就造成一个现象,家族中只要有一个人当官,那么其他人也会不断地被推荐当官,不犯错误的话,官位会越来越高。 从于谦曾祖父于九思开始,于家的官运更加兴隆:于九思最初担任广东道宣慰使。宣慰使这个官职是唐代初设,原本属于临时官职,到元代有了实权,负责镇抚较为偏远的地区,是镇抚一方的重要官员。从史料来看,于九思在广东道宣慰使的位子上千得不错,后来被调任杭州路总管(从三品),正式成为一方封疆大吏。 P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