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紫禁城里的洋大臣
内容
编辑推荐

说到洋大臣,有点清史常识的人都会首先想到康熙、顺治时期的传教士汤若望。其实,洋教士在中国的历史并非起始于清朝,早在明朝末年,他们就已经出现在中国的历史上了。本书从他们当中选出最为重要的四人——利玛窦、若望、南怀仁和郎世宁,对他们的事迹做了简略介绍,着重介绍了他们给中国带来的新文化,他们对中国的贡献,以及他们与中国高层人物的往来等方面的内容。

内容推荐

明朝万历末年,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了中国。他们给中国带来了一种全然不同的文化理念,给腐败的明王朝吹进一股清新之风。可是,明朝统治阶层已病入膏盲,视西方先进文化而不见,在利玛窦逝后三十余年即告灭亡。入主中原的清朝新贵,以其敏锐的感觉,认识了这种新文化。顺治皇帝以帝王之尊与汤若望结为师友,康熙皇帝拜传教土为师,学习科学知识。接着,耶稣会土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国,他们带来了宗教,但更重要的是科学、文化和价值观念。从此,中国,这个封闭千年的帝国终于与世界有了交往。但是,清朝政要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加之传教土内部的斗争,开放不久的大门又重新关闭,使得中国失去了跻身强国之林的机会。

来华传教士多达数百人,这里选其中较为重要的四人,即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和郎世宁的事迹做一简略介绍,重点着眼于他们给中国带来的新文化,他们对中国的贡献,以及他们与中国高层人物的往来等方面。

目录

第一章 利玛窦——中西交流第一人

 一 他做了他父亲最不希望他做的事情

 二 九死一生到达印度

 三 芝麻,开门

 四 立下了利玛窦规矩

 五 利氏之学的中国传人

 六 打开了一扇门

 七 利玛窦的贡献

第二章 汤若望——顺治皇帝称玛法

 一 一个走后门的学生

 二 汤若望在明朝

1 给徐光启留下深刻印象

2 西安的疑问:耶稣是神子吗

3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研究天的

4 为了天主的大炮

5 释迦牟尼胜了耶稣一局

 三 汤若望在清朝

1 观象台变成了擂台

2 顺治帝与汤若望的纯真友谊

3 说服顺治帝信教失败

4 汤若望一言定帝位

5 杨光先给汤若望上纲上线

6 害人者戒

第三章 南怀仁——康熙朝廷帝王师

 一 为汤若望仗义执言

 二 张献忠给传教士穿官服是体制所关

 三 迟到的公平总比不到好

 四 不能指责南怀仁带来的是过时的科学

 五 南怀仁的大炮轰垮了吴三桂

 六 康熙皇帝是附庸风雅吗

 七 耶稣会士与《尼布楚条约》

 八 康熙帝不许传教士进入边境地区

 九 康熙皇帝和彼得一世

第四章 郎世宁——中画西法开先河

 一 是上帝,还是丢斯

 二 郎世宁在康熙朝

1 康熙帝凑到跟前看油画

2 传教士卷入皇储之争

 三 郎世宁在雍正朝

1 郎世宁不敢过问政治

2 雍正帝“恨屋及乌

3 雍正帝棋错一着

 四 郎世宁在乾隆朝

1 一代英主是个小气的玩儿家子

2 科学家不过是皇上的匠人而已

3 中西交通的终结

4 关于郎世宁的画

附录:耶稣会想要把十字架插遍全球

 一 天朝闹家务,洋夷图变革

 二 两个蕞尔小国企图瓜分世界

 三 耶稣会趁宗教改革之机异军突起

试读章节

利玛窦的母亲性情温和,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小时候的利玛窦受母亲影响很大,他秉承母教,积极参加教会的活动,培养了他虔诚的宗教信仰。从九岁起,童年的利玛窦一直在家乡一所耶稣会开办的学校学习。上学时,他即有志修道,想加入耶稣会。可是,他父亲最担心的就是利玛窦加入耶稣会——因为不但耶稣会成员要过清苦的教徒生活,而且传教经常要去海外,去则有去无还。所以他父亲的心态就好像中国一般的家庭不希望子女去当和尚、尼姑一样。利玛窦的父亲希望他的长子将来能够继承祖业,并能迈入官场。本来,利玛窦可以在家乡继续求学,因为马切拉塔有一所创立于1209年的大学。但是为了儿子的仕途着想,他父亲将十六岁的利玛窦送到罗马去学习法律,为的是有机会结交权贵,将来有人提携——朝内有人好做官嘛,外国也是如此。

可是,利玛窦一到罗马,就和耶稣会的教友们来往密切。那时的会首是耶稣会创办人依纳爵的弟子圣方济·波尔济亚,他出身西班牙公爵,曾任总督,但却辞去贵族爵位,布衣糙食,过起了苦行僧的生活。利玛窦深受其精神的感召,他向往那种神秘而高尚的教徒生活,对海外传教也充满憧憬——总之,他觉得做一个俗吏实在违背自己的意愿。

利玛窦进圣安德烈学院学习预科后不久,就于1571年8月15日的圣母升天节那天做了他终生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加人耶稣会。

这个决定对他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是把一生献给传教事业,不得娶妻生子,不得过舒适的世俗生活,不得与父母家庭团聚,不得……不得……。

这个决定对他的父母家庭又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是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儿子,因为他已经是属于神和神的事业了。与子女生离死别,这对世界上任何父母都是残忍的,但是他们始料不及的是,如果利玛窦留在他们身边,至多是意大利多添了一个凡官俗吏,而世界上却少了一位伟大的东西文化的沟通者,中国也少了一位西方文化的传播者。当然,这个任务终归还会有别人完成,可那就不是他利玛窦了。

利玛窦的父亲听说儿子竟然不听自己的一再告诫,进了耶稣会,便怒气冲冲地前往罗马,准备训斥儿子一通,并令他退出。可是,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人算不如天算”,当他坐车行至半路时突然发病,不得不中途折回——似乎天意阻挡他去罗马。利玛窦的母亲于是劝告丈夫,不要违背孩子的意愿。利玛窦的父亲只好不再干涉儿子的事情。

1572年,利玛窦在耶稣会主办的罗马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罗马学院是耶稣会前会首依纳爵于1551年创立的,因为当时正处在文艺复兴时代,所以学院紧跟着时代的步伐,极重视科学和艺术。总之,罗马学院是当时欧洲极优秀的学校,荟萃了各方面的人才——伽利略曾是该学院的客座教授,有极完备的课程设置——学习自希腊、罗马时代以来的重要哲学著作,所以成为青年们神往的圣地。事实上,由于通晓古代和近代知识,且有良好的学术素养,耶稣会士通常是欧洲最有才华的人。利玛窦师从数学家克拉维奥(Christopher Clavio)学习数学,克拉维奥神父是德国人,和伽利略、开普勒及其他欧洲最杰出的数学家有密切的交往,被称为“十六世纪的欧几里得”,著有拉丁文版的《几何纲要》,后来,利玛窦在中国与瞿太素、徐光启翻译的就是克拉维奥的这部著作。其时范礼安神父也是利玛窦的老师。

五年的学习生涯里,利玛窦研读了几何学、应用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原理、音乐理论、透视学、天文测量、行星原理、钟表制造、教会历法、修辞学、人类学、哲学、逻辑学、辩论等课程。在这段时间里,他还学会了拉丁文和希腊语,而且也会使用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要感谢那时的通才教育,使利玛窦具有多方面知识和技能。他不但会预测日食,还会绘制地图,还能制造、修理钟表等——既能动脑,又能动口,还能动手。看了这份课程表,我们不得不叹服这种博大、深邃的教育思想,反观现在学校里的状况,研究牛的不知道马,研究马的不懂得猪,真成了专而又专的“专家”。  因为加入耶稣会时,就有过绝财、绝色、绝意,以及传教地点听从教皇命令的誓言,所以利玛窦并没有过多地考虑将来的安排。那时,耶稣会的传教士们大多被派往美洲或是印度、日本、菲律宾等地,中国还是一个传教的禁区。一心想要踏上中国本土的沙勿略神父就是在距中国一步之遥的海岛上去世的,所以,利玛窦大概从未想到过要去中国,可是天意却偏偏安排他去了遥远的中国。

P2-3

序言

楔子:《几何原本》,中国第一部科学教科书

万历三十五年,即西历的1607年,初春的一个深夜,北京宣武门内天主堂侧的一间小屋内仍然亮着灯。虽然外面还是春寒料峭,但屋里充满了暖融融的气氛,一个白泥炉子散发的热气足以使人忘记这是什么季节。一张硕大的书案旁,一个中等略高身材的人,紧锁双眉,来回地踅着方步。他身穿儒服,头戴方巾,一副士人的打扮;可是待他转过头来,却是深目高鼻,须长及腹,明显的一张西洋人的面孔。书案前,伏着一中年人,手握笔管,面前一张张的稿纸铺散开来,眼睛却注视着那个洋人,若有所思——这两人就是利玛窦和徐光启。

利玛窦一边走动,一边迟缓地、一个字一个字地口述着:“两个三角形的一个角相等,夹其角的边成比例……不好,不好,这样说容易造成误解。”说着,他走到案前,用毛笔在纸上画了一个草图,道:“保禄,你看,应该怎么说这种情况,这里是两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一个角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一个角相等……你明白吗?”徐光启说:“是的,利师,您的意思我明白。可不可以这样表述,两三角形之一角等,而等角旁之各两边比例等……”利玛窦面露喜色道:“正是这个意思,好,就按你的说法……”然后,他又接着叙述着:“即两形为等角形。而对各相似边之角各等。”徐光启似乎有些跟不上,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利师?”“这实际上是说,相似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不是吗?”徐光启恍然大悟道:“啊!真的,两个等角形的三个内角真的是相等的,对呀,不然怎么叫等角形呢。可是,您为什么不干脆说,三个角相等不是更直接吗?”利玛窦缓缓说道:“不能,因为这其中有个逻辑关系在内,是因为夹那个等角的两个边的比例相等,才有他们相对的角相等,而不是相反。”徐光启叹服道:“果然是推理严紧,没有丝毫漏洞。好,就这样。”

利玛窦、徐光启师徒二人如这样伏在案前,斟酌字句已经有几个月了。开始的时候还是令人挥汗如雨的盛夏,他们顾不得炎热,一心钻在书中,一个口述,一个笔录,配合默契,如今已经到了临近杀青的时刻了。

徐光启正在伏案疾书,偶然一抬头,瞥见利师双目微阖,嘴巴微张,眉间蹙起一个结,似乎在忍受着难言的痛苦,遂赶紧问道:“利师,您这是怎么啦?”过了一会儿,利玛窦才回答道:“唉!这是老毛病了,这几年,总是觉得右边的脑袋里面有些疼痛,休息一下自己就会好的。”徐光启关心地问:“那您看过大夫没有?”利玛窦道:“中西医生都看过的,大夫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大概我的日子也快了。”徐光启赶紧制止道:“利师,您千万不要这样说,您刚刚五十几岁,怎么会呢?再说,这里的教务需要您,我们大明国的学人也需要您,您给我们带来了那么多的新鲜事物,我们还没来得及消化,没来得及理解……”利玛窦轻轻叹息道:“我又何尝愿意离开你们?我从意大利历艰涉险来到中国为的什么?可是有时候……你们中国不是有句古诗叫做‘出师未捷身先死’吗?……”徐光启连忙打断道:“那说的是三国时的诸葛亮,可那是战争时期,我们现在没有战争。”利玛窦反问道:“真的没有吗?”接着又自己回答道:“是的,没有,暂时没有。”徐光启一边收拾书案上面的稿纸,一边以恳求的口吻道:“利师,您累了,先休息一下吧,我们今天就到这里,好吗?”利玛窦轻轻点了点头:“好吧,你回去再好好润色一下,后天我们继续,怎么样?”徐光启答道:“就是后天。”

徐光启和利玛窦又继续合作翻译了几个月,《几何原本》终于在当年五月出版。不久,徐光启的父亲在家乡去世,他按照当时官场的规矩,回家守制三年。待他回京时,利玛窦已经病故——这是后话。

徐光启走后,利玛窦坐在书案前面,桌上一摞稿纸的封面上写着:《几何原本》,泰西利玛窦口授,吴淞徐光启笔受。看着那娟秀工整的字体,不由得想起他和徐光启翻译这本书的一段渊源。  利玛窦来到中国后,接触的士人当中也有不少讲求格致之学的人,自然有些也从事几何学——中国人称之为“形学”的著述。可是,他发现中国的形学大都是就事论事,而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和结构,正好像一座房子没有根基一样。所以,那些讲对了的并不知道为什么对,那些说错了的人也不知道错在哪里。于是,他早就有心将他大学老师丁先生的大作《几何原本》翻译成中文,也算是不辜负那些慕名来拜访他的文人学子对他的一片厚意和仰慕之情。他来中国多年,文章也写过一些,可是一旦动起手来,才觉出“谈何容易”!一方面中西文法迥然不同,而且科学表述又不同于日常会话,其中有着严格的逻辑性和缜密的说理性。无奈之下,他曾经试图找个朋友帮忙,例如在广东韶州时他就与瞿太素试着合作翻译过。可是碰到一个投缘的同志谈何容易,那瞿太素才华有余而定力不足,整天只是风花雪月,再不就是秦楼楚馆,两人只翻了不到一个月就继续不下去了。还是来到北京后,一次和徐光启谈起西洋学问,利玛窦便把翻译《几何原本》的经过,以及几次半途而废的事情原原本本告诉了他。徐光启道:“形学这门学问三代以前直至先秦也曾有人研究,只可惜毁于秦始皇的一把孽火。汉代之后,再讲究这门学问的就不过多凭猜测揣摩了——正好像盲人射的,虚发无效;或者只比拟个差不多,也是持萤烛象,得首失尾而已。先师曾说过:‘一物不知,儒者之耻’,今天这门学问既然失传,与其暗中摸索,不如改投名师。如今遇到这本书,又碰到利师这样的名师,不骄不吝,主动要传授与人,再若失此机会,何日可再得?”利玛窦委婉地告诫他说:“此事并非易事,以你四十多岁的年龄,要重新学习一门陌生的学问,谈何容易。而且我不想因为这件事情,耽误了你在翰林院的公务,你可要三思而行啊!”徐光启道:“我知道此事对我有一定难度,要说困难这东西,你越是避开,它反而越长越大;你若是迎难而上,难事自然就消除了。我意已决,利师就不要怀疑了。”利玛窦听了徐光启的话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从那以后,他一面教徐光启几何学的知识,一面准备翻译《几何原本》。如今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大功即将告成了。

欣慰之余,利玛窦就上床休息了,头痛虽然轻了些,但以他的医学知识,他知道这不是一般的小病。而且,这两年他觉得自己衰老得特别快——须发皆白,脸上爬满皱纹。可是,连中西大夫都不知其然,自己又有什么办法?索性不去想,还是把精力集中在即将完成的《几何原本》的翻译上吧。他实在是太累、太疲乏了,他在这个正月里几乎没有真正休息过,每天的访客总有不下百人,上至部院郎官、下至布衣秀才,甚至当朝的内阁大学士也派人送来帖子,算是礼到人到。访客中,有的来探讨学问,有的来谈论时事,不少人不过是来问候一声。一天到晚地接待访客已经席不暇暖,外地还经常传来令人不快的消息,更使他食不甘味。新年元日对别人来说是大快朵颐,为肚子补足一年的油水;对他却是精神和体力的极大透支。所以直到现在,他一听到外面的爆竹声还有些心有余悸。

从中国的元旦,利玛窦想起了意大利的圣诞节,那静谧、温馨、启人遐思的节日。是啊,谁不怀念自己的家乡呢?算了算,他来中国已经二十五年了。虽然他谈话、作文时自称“旅人”,但他天天和中国人打交道,说中国话,吃中国饭,穿中国衣,几乎忘记自己在这里是个外国人了。可是,毕竟有些东西是不会改变的,有些事情也是不会忘记的——他身体里流淌的意大利血液是绝不能改变的,他也不会忘记养育他的马切拉塔,那坐落在小山之巅袖珍古堡式的小城。他依稀记得青松翠柏中隐约可见的钟楼,城墙随山势蜿蜒上下,环城道路沿着城墙跌宕起伏,城里的大街小巷时升时降,真像是童话里的世界。尤其使他梦徊萦绕的是父母亲的那座两层石头小楼,母亲给他做的奶酪、比萨……他还回忆起他儿时就读的小学校,他在罗马求学的罗马大学,以及他踏上中国之旅的一幕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紫禁城里的洋大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忠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1063454
开本 16开
页数 2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79.91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3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9: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