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
内容
内容推荐
在2000年中国海洋史的往事与传奇里,
重新发现海洋中国。
从曾经往返于中国与印度洋的沉船处起笔,探寻2000年悠远虚渺的中国海洋史;透过古人远涉重洋的行迹、互通有无的货物、海浪冲刷的故事,追溯海洋中国的航程。
海上有仙山,海中有宝物。皇帝垂涎的龙涎香、浑身是宝的椰子树,又有“全球货币”海贝、“海底宝树”珊瑚,都是连接起海洋中国与海洋世界的七彩珠串。
在中国人视野中“淡入淡出”的马尔代夫、让欧洲人惊艳的鸬鹚捕鱼、郑和下西洋的兴利止弊,以及张爱玲未曾动笔的西洋传说,一同构筑起真实不虚的海上往事;保佑海洋世界的南海观世音、《西洋记》中绮丽多情的海上女儿国、“致命诱惑”美人鱼,乃至“长生不老”人参果,一并创造了虚实变幻的海上流言。
从最早到达印度洋的“黄门”,到浮海西归的法显;从看见地中海的杜环,到率先往返印度洋的义净;从“兼通番汉书”的王元懋,到登临马尔代夫的汪大渊;从十九岁泛舟远行的杨枢,到七下西洋的郑和,这些扬帆深海的古代先驱,用生命缔造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海洋世界。
目录
序我闻如是:海洋中国
第一部分船
第一章往返印度洋:宋代海船泉州一号的前生后世
第二章无钉之船:横穿印度洋和南海的黑石号
第三章南海 I 号:南宋海洋贸易的时空胶囊
第二部分物
第四章皇帝也难求:嘉靖宫中的龙涎香
第五章为什么只有印度洋出产龙涎香?
第六章海贝:从商品、货币到文字
第七章海岛奇珍:椰子的妙用
第八章仙人海上来,遗我珊瑚钩
第三部分事
第九章从北溜到马儿地袜:海洋中国中的马尔代夫
第十章中国来的鱼鹰
第十一章“一心念观世音”:海洋世界的信仰之争
第十二章海中的女儿国
第十三章美人鱼与人参果:海洋亚洲的虚幻与真实
第十四章港口的爱情
第十五章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
第十六章郑和下西洋:张爱玲未曾完成的小说
第四部分人
第十七章最早到达印度洋的中国人
第十八章人生六十始开始:浮海西归的法显
第十九章率先往返印度洋:义净与他的同行者
第二十章穿越印度洋:唐宋时期的中国人
第二十一章奉使下西洋:元明时期穿越印度洋的中国使节
后记渐行渐远的印度洋
序言
★ 数以万计的中国人曾经到访,但古代中国为何最终
失去了印度洋?
本书以宏阔的海洋史视角,深入考察古代中国与印度
洋世界交往的重要细节。在一艘艘浮出水面的沉船、一件件
跨越海洋的物品中,在一幕幕海上往事、一段段海上流言里
,探索属于中国的大航海时代,讲述古代中国失去印度洋的
因缘与真相。
★ 跨越东海与南海,我们为何要关注印度洋?
在构建“海洋中国”的时代氛围中,本书跨越备受瞩
目的东海、南海,将叙述重心放到印度洋上,探寻从两汉至
明清两千余年,中国与印度洋世界密切交往的传奇历史。印
度洋是古代中国所能抵达的最远距离、“海上丝绸之路”的
重要目的地;也是当代中国能源及航道安全的重大关切、“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关键节点。我们不能漠视印度洋,更
不能“遗弃”印度洋。
★ 从“大地中国”到“海洋中国”
长久以来,中国的历史都被表述为大陆的历史。一个
拥有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1.8万公里海岸线、2000年
海洋交流史的海洋大国,为何在近代百年中陷入海洋的沉寂
?本书汇集真实不虚的海洋事物、变幻莫测的海上传奇,透
过历史的维度,重述“海洋中国”叙事。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荣新江、北京大学人文讲席
教授李伯重 诚挚推荐
凭借二十多年在海洋史、全球史研究中积累的坚实底
蕴,杨斌教授书写了中国和亚洲海洋史上最有意思而且也最
重要的一些话题,让我们从中了解这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发现一个先前可能不知道的世界。——李伯重
一本好书就是要带着读者进入未知的领域,一位好的
作者就是要能够让读者穿越时空隧道,本书用深入浅出的语
言,有趣的案例,把读者带入历史上的海洋亚洲,来讲述中
国与世界交往中的船、物、人、事。——荣新江
★ 海洋中国,人文荟萃。以船、物、事、人四重视角
,讲述古代中国两千年来被尘封的海洋史记忆
①跨越海洋史的三艘古船:泉州一号、黑石号、南海
Ⅰ号;
②连接古代中国与海洋世界的宝物:龙涎香、海贝、
椰子,珊瑚……
③贯通古今的海上往事与传奇:熟悉又陌生的马尔代
夫,来自东方的神奇鸬鹚,南海观世音信仰,传说中的女儿
国,港口的爱情,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张爱玲未写就的海洋
故事……
④扬帆深海的中国人:汉代黄门,东晋法显,唐代义
净、杜环、杨良瑶,南宋王元懋,元代汪大渊、亦黑迷失、
杨庭璧、杨枢,明代郑和……
★ 一部看重历史趣味性的通识读物,一部有着人文厚
度与学者情怀的历史著作!
导语
数以万计的中国人曾经到访,但古代中国为何最终失去了印度洋?
本书以宏阔的海洋史视角,深入考察古代中国与印度洋世界交往的重要细节。在一艘艘浮出水面的沉船、一件件跨越海洋的物品中,在一幕幕海上往事、一段段海上流言里,探索属于中国的大航海时代,讲述古代中国失去印度洋的因缘与真相。
跨越东海与南海,我们为何要关注印度洋?
在构建“海洋中国”的时代氛围中,本书跨越备受瞩目的东海、南海,将叙述重心放到印度洋上,探寻从两汉至明清两千余年,中国与印度洋世界密切交往的传奇历史。印度洋是古代中国所能抵达的最远距离、“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目的地;也是当代中国能源及航道安全的重大关切、“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关键节点。我们不能漠视印度洋,更不能“遗弃”印度洋。
从“大地中国”到“海洋中国”
长久以来,中国的历史都被表述为大陆的历史。一个拥有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1.8万公里海岸线、2000年海洋交流史的海洋大国,为何在近代百年中陷入海洋的沉寂?本书汇集真实不虚的海洋事物、变幻莫测的海上传奇,透过历史的维度,重述“海洋中国”叙事。
书评(媒体评论)
荣新江、李伯重 诚挚推荐
凭借二十多年在海洋史、全球史研究中积累的坚
实底蕴,杨斌教授书写了中国和亚洲海洋史上最有意思
而且也最重要的一些话题,让我们从中了解这个领域的
最新研究成果,发现一个先前可能不知道的世界。——
李伯重(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
一本好书就是要带着读者进入未知的领域,一位
好的作者就是要能够让读者穿越时空隧道,本书用深入
浅出的语言,有趣的案例,把读者带入历史上的海洋亚
洲,来讲述中国与世界交往中的船、物、人、事。——
荣新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精彩页
我闻如是:海洋中国
这是一本关于海洋世界中古代中国的学术随笔,焦点在于古代中国的海洋活动,或者说海洋中国。
长期以来,古代中国被视为陆上帝国,也就是农业帝国,粮食为其根本,长城是其象征。然而,古代中国和现在一样,东邻太平洋,南俯南海,海岸线长达三万二千多公里。因此,近些年来也有学者从海洋的角度来研究古代中国,将其视为海洋国家。作为海洋国家的古代中国和作为海洋强国的近代欧洲也常常引起很多学者的注意,并用来分析近代中国的衰落(所谓东方的衰落)和近代欧洲的崛起(所谓西方的崛起)。这是一个大课题,并非本书的主旨。不过,从海洋的角度来探索古代中国,倒也不失为理解近代中国之轨迹的一个独出心裁的契入点。
我对海洋中国的兴趣,始于2003年11月与2004年7月之间。那时我的博士研究获得了当时刚刚成立不久的国立新加坡大学亚洲研究所的写作资助。这个研究资助的设立,目的就是为正在学术研究与生存双重压力下挣扎的博士生提供经济上的资助,我有幸成为这个资助的第一个获得者,由此在新加坡待了八个多月。回想起来,非常感谢亚洲研究所的远见,特别是安东尼·瑞德、韦杰夫以及孙来臣的帮助。
那时,我对海洋中国几无所知。在亚洲研究所召开的关于古代中国瓷器出口的一次研讨会上,我居然疑惑于唐代北方瓷器出口到东南亚一事,回想起来,羞愧异常。不过,在那里的大半年里,我开始学习海洋中国,特别是古代中国和东南亚的交流往来。2004年8月博士论文答辩后,我马上奔赴美国弗吉尼亚的威廉玛丽学院任教一年。当问我想开一门什么新课的时候,我马上想到了“海洋中国”这个题目,并在那里第一次边学边上了这门课。
当然,那时的我,对于海洋中国而言依然是一个槛外之人。
2005年12月,我应聘到国立新加坡大学历史系任教,开始讲授“古代中国与东南亚交流”这门课,也开始相对系统地学习这个领域。而后随着自己研究领域的扩张,我也把视角从中国与东南亚的互动扩展为中国、东南亚与印度洋的三角关系,把海洋中国扩张为海洋亚洲。特别是在研究海贝的过程中,我愈加意识到海洋亚洲的整体性以及它对了解亚非欧大陆以至整个世界的重要性。海洋亚洲,如同海洋中国一样,不仅仅包括海域,还包括海岛、半岛、滨海地区乃至其辐射所至。从这个意义上讲,海洋亚洲纠正了过去关于亚洲的界定和想象,将陆地视觉与海洋视觉结合起来,重新定义了亚洲。
2017年8月,我从新加坡国立大学来到澳门大学,在这里完成了第二本英文专著Cowrie Shells and Cowrie Money:A Global History(Routledge,2019;中文版《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2021年11月由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工作室出版),并研究撰写了第三本英文书稿,后者是一本从宋元明时期中国与印度洋的互动来探求海洋中国与海洋亚洲的著作。早在为“海贝”一书搜集资料的时候,我就注意到1974年在泉州湾发现的南宋沉船,也就是本书所说的“泉州一号”。泉州一号的船体残骸中发现了2000多枚海贝,这引起了我的高度兴趣。根据自己对海贝将近二十年的研究,我马上意识到1980年代中国学者关于这艘南宋海船很可能是从东南亚尤其是三佛齐返航的论断,虽然谨慎但未免太过保守,因此,我向海洋史的前辈钱江老师讲述了印度洋这个可能性。我和钱江老师过去只有一面之缘,但他提携后辈不遗余力,马上鼓励我写成文章投给《海交史研究》。于是我一气呵成,完成了这篇论文,随后很顺利地被《海交史研究》接受,并在2021年第一期发表。
这是我关于海洋中国研究的一个比较重大的发现,所以我把这篇文章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表了。澳门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王雨博士不但在其微信上转载,而且加了谬赞推荐,这又被澎湃的编辑彭珊珊女史注意到。当时碰巧是泉州第二次申遗成功的时刻,彭珊珊女士邀请我将这篇关于泉州湾南宋海船的研究以科普的方式介绍给读者。这便是我和澎湃的渊源。
在为澎湃写了泉州一号的科普短文之后,我又顺着第一篇提到的泉州一号里发现的龙涎香,写了第二篇。这时,彭女士提出,是否可以开一个海洋史专题,并征询本人意见。我当然非常愿意,而且顺口就说,专栏不妨就称为“人海之间”。这便是这本随笔的由来。
这本随笔总共有二十一篇,其中约一半在澎湃发表过,涉及海贝的个别章节系从拙作《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改编而来。收入本书时各篇都作了一些修改,特别是增加了一些因字数限制而不得不在澎湃割爱的细节。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船”是本书的契入点,根据发掘先后,依次介绍了三艘沉船。第一艘就是1974年在泉州湾发现的南宋沉船泉州一号,第二艘是1998年在印尼海域发现的阿拉伯式海船黑石号,第三艘是最近打捞的南海I号。泉州一号这艘宋代海船的发现对中国海洋史的研究意义至为关键,故全书以之“起航”。黑石号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往返于东亚(中国)与印度洋的古代海船,意义重大;而它代表的“缝合船”的造船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862259
开本 32开
页数 3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23-09-01
首版时间 2023-09-01
印刷时间 202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486
CIP核字 2023141459
中图分类号 P7-091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2:2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