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冈察洛夫精选集(精)/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冈察洛夫是十九世纪俄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与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齐名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特别是他塑造的没落贵族阶级的典型——奥勃洛莫夫的形象,已成了世界文学宝库中闻名遐迩的不朽形象。本书作为一部精选集,只选取了他的两部最精彩的作品,《彼得堡之恋》和《奥勃洛莫夫》 。这两部作品都采取了全译,虽不一定能穷尽他创作的全部丰富性,但也能让读者领略到其创作的全貌及其基本的思想艺术特色。

目录

编选者序:卓越的肖像画画家 /李辉凡(1)

彼得堡之恋 /张耳译(1)

奥勃洛莫夫 /李辉凡译(335)

冈察洛夫生平及创作年表 /李辉凡编(858)

试读章节

第一部

格拉奇村住着一位不大富有的女地主安娜·帕甫洛夫娜·阿杜耶娃。夏日的一天,她全家上下,从女东家到拴着链子的狗巴尔博斯,一大早都起来了。

惟有安娜·帕甫洛夫娜的独生子亚历山大·费多雷奇仍在睡觉,这个二十岁的后生睡得像勇士似的香甜,而家里所有其他成员却忙得个不亦乐乎。下人们走路都蹑手蹑脚,说话声都轻轻的,生怕吵醒少爷。要是有人弄出点儿响声,或者说话声音大点儿,安娜·帕甫洛夫娜便马上像一头发怒的母狮扑了过去,将那个粗心大意的家伙痛斥一顿,或者给人一个难堪的绰号,赶上她火气大、气力足的时候,可能还要使劲推人一把。

厨房里有三个人负责做饭,仿佛家里有十来口人似的,实际上这个地主家庭仅有母子两人,即安娜·帕甫洛夫娜和亚历山大‘费多雷奇。车棚那里有人在擦洗马车,给车轴上油。大家都在忙活,累得汗流满面。独有巴尔博斯却无所事事,不过它也按自己的方式参与大伙的活动。每当有仆人、车夫走过它的身旁,或有某个使唤丫头在跑来跑去,它便摇着尾巴,细细地嗅着从身旁经过的人,似乎用眼神问道:能否告诉我,今天家里到底为什么这般乱纷纷的?

乱纷纷的原因是,安娜·帕甫洛夫娜允许儿子上彼得堡去当差,或如她所说的,让儿子去见识见识各色人物,也显显自己的本事。可对于她来说,这确是要命的一天!难怪她是那么忧愁、那么伤心。她在忙碌中常常张嘴想叮嘱点什么,而说了半句就停住了,发不出声来,她便转过脸去,来得及的话,便擦去眼泪,来不及时就让眼泪滴到行李箱上,那箱子里都是她亲自放置的萨申卡①的内衣。泪水早就在她心里沸腾了,它们压着胸口,涌上喉头,眼看就要奔流而出;她似乎很珍惜泪水,准备留到临别时挥洒,所以难得让它掉下几滴来。

不光是她一人为这次别离而哭哭啼啼,连萨申卡的侍仆叶夫塞也悲伤得要死。他要跟随少爷上彼得堡去,只得抛下他在这个家里的一处美好所在,就是阿格拉芬娜房里炕边的那个温暖的角落。这个阿格拉芬娜乃是掌管安娜·帕甫洛夫娜家家务的首席大臣,是女东家手下的头号女管家,对于叶夫塞来说,这是最重要的。

炉炕旁边的那个角落只放得下两把椅子和一张桌子,桌子上老摆有茶、咖啡和小吃。叶夫塞牢牢地占据着炕边和阿格拉芬娜心中的一个位置。那另一把椅子则是这位女管家自己坐的。

阿格拉芬娜和叶夫塞之间的风流艳史在这个家里早已成为旧闻了。对这样的事,正如对所有的世事一样,人们起先总要议论纷纷,说了他们俩一阵坏话,然后就像对所有的世事一样,渐渐地就不去谈了。女东家自己对他们两人的厮混也见惯不怪了,他们便过了整整十年的快乐时光。能有多少人在自己一生里享受到十年的幸福日子呢?可是就要到了失去这样时光的时刻了!别了,温暖的角落,别了,阿格拉芬娜·伊万诺夫娜;别了,傻瓜牌,还有咖啡、伏特加、甜酒——全得拜拜了!

叶夫塞不言不语地坐着,时而唉声叹气。阿格拉芬娜皱着眉头,忙着干家务活。她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心中的痛苦。这一天她闹气地斟茶,通常总是把第一杯浓茶端给女东家,今天她却把第一杯茶泼了,心里想,“谁也别想喝到它”,倔巴地忍受主人的责骂。她把咖啡煮过火,把鲜奶烧糊了,把手上的杯子也摔了。她没有把托盘轻轻地放到桌子上,而是碰得砰砰直响,开柜门、开房门时也弄得震天动地。她虽然没有哭鼻子,可是冲着所有的东西和所有的人发火使气。这大概是她脾性的主要特征吧。她历来有一肚子的不满,什么都不称她的心,老是怨这怨那的。而在她遭受这种不幸的时刻,她的性格便充分显示出来了。看起来她最生叶夫塞的气。

“阿格拉芬娜·伊万诺夫娜……”他默然而温柔地喊了一声,这声音同他那高大而坚实的身躯很不相称。

“你这鬼家伙干吗坐在这儿呀?”她回答说,好像他是头一回坐在这儿似的,“走开,我要拿毛巾。”  “唉,阿格拉芬娜·伊万诺夫娜……”他又懒洋洋地重喊了一声,边叹气边站了起来,待她拿到毛巾后,他立即又坐下了。

“光会叫苦!你这淘气鬼又要缠人!天哪,这是受的什么罪呀!老是缠人!”

她把勺子砰地一声丢进洗碗盆里。

“阿格拉芬娜!”突然从另一房间里传来了喊声,“你疯了!难道你不知道萨申卡在睡觉?怎么,离别的时候要跟相好干一仗是吗?”

“难道为了你就得像死人似的一动不动地!”阿格拉芬娜像蛇那样咝咝响地说道,双手使劲擦着怀子,仿佛要把它捏成碎片。

“再见啦,再见啦!”叶夫塞大声地叹息说,“这是最后一天啦,阿格拉芬娜·伊万诺夫娜!”

“谢天谢地!让魔鬼把你从这儿带走吧,这儿会宽绰些。挪开点儿,把腿横在这儿,人家怎么过去!”

他本想摸摸她的肩膀——看她怎么反应!他又叹了口气,可坐在那儿没动;本来他也用不着挪开,阿格拉芬娜也不是要他这样。叶夫塞明白这一点,所以他没有觉得不好意思。

“谁来填补我这个位置呢?”他说,又叹着气。

“鬼呗!”她生硬地回答说。

“上帝保佑!只要不是普罗什卡就好。可谁来跟您玩傻瓜牌呢?”

“就算是普罗什卡,那有什么不好呢?”她恼怒地说。P3-5

序言

卓越的肖像画画家

李辉凡

冈察洛夫是十九世纪俄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与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齐名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特别是他塑造的没落贵族阶级的典型——奥勃洛莫夫的形象,已成了世界文学宝库中闻名遐迩的不朽形象。

冈察洛夫的文学作品先后出现过许多版本。一九五二年他的祖国出版了他的八卷本文集,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年再次重版了这部八卷本文集(内容略有删增)。最近,一九九七年由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文学研究所(普希金之家)编辑出版了二十卷的《冈察洛夫著作和书信全集》,这是迄今为止最全最完善的版本,它除了包括八卷本中的内容外,还增加了手稿和大量的书信及其他材料。但应该说明的是,冈察洛夫文学遗产的规模不是特别庞大的,在过去出版的八卷集里已经涵纳了他的最主要的著作,其中有三部长篇小说:《彼得堡之恋》(原名《平凡的故事》)、《奥勃洛莫夫》、《悬崖》;一部两卷本旅游随笔《战舰巴拉达号》;三部中篇小说:《文学晚会》、《癫痫》、《因祸得福》;三部回忆录:《在大学里》、《在故乡》、《东西伯利亚之行》;几篇出色的文学论文:《万般苦恼》、《迟做总比不做好》等;另有短篇小说、特写、小品等多篇。冈察洛夫的作品虽不算很多,但他对俄罗斯文学和整个俄罗斯的精神文明却无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提出了当时社会上最迫切、最令人关注的问题,引起了读者最广泛的注意和文艺界的热烈讨论。当时最著名的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谢德林等人对冈察洛夫作品都作过重要的阐述。冈察洛夫创作的文学典型和艺术概括已成了俄国读者乃至整个社会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手段。

伊凡·亚历山大罗维奇·冈察洛夫(1812一1891)出生在伏尔加河岸辛比尔斯克省一个贵族兼商人的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粮食巨商,父亲死后,由母亲继续接管商务。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俄国资本主义已有所发展,这在冈察洛夫的家庭及其青少年生活中就有所反映。他早年在莫斯科商业学校读书,后来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便在财政部外贸司任职,对商业及外企等问题十分熟悉。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堡之恋》中的企业家形象就是在这段工作期间形成的。

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国内社会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已达到空前激烈的程度,随着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新旧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不断加剧,农奴制经济危机日益加深。一八六一年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农奴制改革,并没有让农民获得真正的解放,农民生活更加困难,农民的骚乱和起义遍及全国。虽然围绕如何解决俄国社会矛盾、通过什么途径来拯救俄罗斯的问题上存在各种不同的主张,但反对农奴制度的呼声是主流。冈察洛夫长达四十年的创作反映的就是俄国历史的这个时期。作家站在新兴资产阶级立场上,揭露和批判腐朽的农奴制度,并最终消灭这种制度,让资本主义制度取而代之。这就是他的创作的全部激情和意义。

在冈察洛夫最重要的三部长篇小说《彼得堡之恋》、《奥勃洛莫夫》和《悬崖》中,《奥勃洛莫夫》是代表作。不过,按照作者的构思,这三部小说是一个整体,是相辅相成的三部曲。他多次强调说:“这不是三部小说,而是一部。它们是由俄罗斯生活从我所经历的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的过渡这一条共同的线索,一个首尾一贯的思想联系着的。”①

《彼得堡之恋》(原名《平凡的故事》)是作家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写作始于一八四四年,一八四七年发表在《现代人》杂志上。小说发表后,立即得到广泛的好评。别林斯基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冈察洛夫的小说在彼得堡博得了热烈的喝彩,成就是空前的——它会给社会带来多大的益处啊!它对于浪漫主义、爱好空想、温情伤感和乡下人的保守落后等现象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打击啊!”①小说描写一个在外省贵族庄园长大、不谙世态炎凉、满脑子充满幻想的青年来到。人生的三场大戏是:出生,婚嫁,丧葬。孩子一落地,父母最关心的第一件事就是尽量体面地为孩子举行俗礼要求的名目繁多的受洗礼、命名礼……孩子长大结婚时又是一连串的礼仪、宴会,最后还有死后的葬礼……生活就是按照这种程序单调地、重复不断地延续下去,直至坟墓前才终止。还有一系列五花八门的复活节、主显节、家庆、斋后宴、盛宴、家族团聚、道喜、礼节性的眼泪和微笑……此外,这里的人十分迷信,既信家神、妖精,也信僵尸鬼。如果有人说,有一捆麦秸在地里走来走去,他们连想也不想,就会信以为真;百叶窗咔嚓一响,风在烟囱里发出啸声,都会使男男女女、大人小孩吓得脸色发白。他们从孩提时期起脑子里就埋存了许许多多奇怪的幻影、恐惧和苦闷,并在灵魂中生了根。他们把一个人死亡的原因归结为上次抬死人出门时没有让他的脚先出去,而是让他的头先出去了;火灾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有只狗在窗户下面吠了三夜。他们还相信各种古怪的预兆,说什么鼻尖儿痒了要死人,眉毛痒了要流泪,耳朵痒了要下雨,胡子痒了有人送礼……奥勃洛莫夫田庄就是这样一个落后、封闭、停滞、愚昧和充满迷信色彩的世界。

奥勃洛莫夫年幼时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小孩,敏于观察,富于好奇心,但是他的所有符合天性的素质都受到了人为的压制,被家庭的溺爱扼杀了。人们不让他下楼,不让他自由跑动,每当他从楼梯往下跑或想自己做点什么事时,立即就会有许多人来制止,在他背后响起叫喊声:“哎哟哟!快去扶着他!快去拉住他!可别让他摔着……”他就“像暖房里一朵珍奇的小花,让人精心照看着,也就像花一样,开得既慢,又缺少生气。他的精力不能向外施展,便转而向内,渐渐衰弱、委顿了。”在他上学的时候,慈爱的双亲也继续找出各种借口,尽量把儿子留在家里:冬天太冷,夏天太热,下雨路不好走……因此奥勃洛莫夫直到大学都没有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后来大学毕业任职后,立即就感到公务厌烦,很快便辞了职,成了道地的社会寄生虫。作品合乎规律地表明,奥勃洛莫夫的这条人生道路,这种“奥勃洛莫夫性格”,正是在俄国农奴制宗法制的环境下自然地形成的,它乃是这一制度的产物。

最后,作者让这条寄生虫在壮年时期过早地死去,其用意也是十分明显的,那就是:奥勃洛莫夫所走的道路是一条毁灭之路。这既是对奥勃洛莫夫的判决,也是对农奴制度的最后判决。

从这里读者可以看到,《奥勃洛莫夫》这部作品比起前一部小说《彼得堡之恋》来,已具有了更深刻的意义,特别是对农奴制度的批判力度无比地加大了,这是无疑的。不过,我们在字里行间也体察到,虽然作者对农奴制度做出了最无情的批判,给它下了必然灭亡的判决书,有时有意无意地也流露出作者与这个制度,特别是贵族阶级及田园的宗法制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肉联系。这特别表现在作者对奥勃洛莫夫的个人情感关系上。冈察洛夫虽然尖锐批判了奥勃洛莫夫的慵懒、委顿,否定了他的生活道路,却又把奥勃洛莫夫写成一个极富个人魅力的人,反复强调他的善良、纯洁,像“鸽子一般温柔”,“灵魂像镜子一样纯洁清白、人品高尚”……有时甚至对奥勃洛莫夫的那套懒人、庸人哲学似乎也带点欣赏和同情的意味。不过,同样要指出的是,即便有这种瑕疵,它在作品中所占的地位也是十分次要的。整个作品无疑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真实的严格的现实主义珍品。作家为了艺术的真实,“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

作品的艺术手段新颖、独特,语言清新简约,构思缜密。杜勃罗留波夫认为:“冈察洛夫的最强有力的一面,就在于他善于把握对象的完整形象,善于把这形象加以锻造,加以雕塑。从这一点出发,他的才能的其他一些特质,也就容易说明了。他有一种令人震惊的能力——能在随便一个特定的瞬间,摄住那正在飞驰过去的生活现象,把握它的全部完整性与新鲜性,把它保持在自己的面前……而且对于小说中所有个别事件,也能给予同等程度的注意。”①别林斯基称赞他的语言“清纯、正确、轻快、顺畅流利”。②在《奥勃洛莫夫》中,除主人公奥勃洛莫夫外还有三个重要人物,即施托尔茨、奥丽加和普舍尼琴娜。这四个人物在作品中是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的:奥勃洛莫夫的对立面是施托尔茨;奥丽加和普舍尼琴娜也是相互对照的形象。整部小说就建立在这两组形象的性格对比上。奥丽加是一位有追求、有理想的进步女性,普舍尼琴娜则是一个小市民式的家庭主妇,她们各自按自己的方式行动着,但是殊途同归,都是共同为阐明小说的主题服务。施托尔茨按出身、教养、性格都与奥勃洛莫夫不同,他有德国血统,自幼刻苦、用功,惯于独立思考,活动能力强,善于经营、管理,是一位精明能干的新兴资产阶级的形象。不过这个形象塑造得并不十分成功。作者自己也承认,这个形象是“不现实的,不是活生生的……”尽管如此,施托尔茨这个形象对于整个作品的构思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奥丽加最后离开奥勃洛莫夫而与施托尔茨结合,以及施托尔茨事业的成功,表明了俄国新兴资产阶级对贵族地主的胜利。总之,作品的总体构思、形象结构和人物安排都匠心独具,故事引人人胜,人物有声有色。小说虽然篇幅较大,却没有冗长感。

《悬崖》是冈察洛夫的第三部,也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的构思始于一八四九年。这一年作家回家探亲,目睹了周围的许多事情,从而萌发了写《悬崖》的意图。由于当时公务繁忙,小说《奥勃洛莫夫》又还没有脱稿,因此只好把写作《悬崖》的计划暂时搁置下来,一直到退休后,即一八六八和一八六九年才终于写成。关于这部小说,作者说过:“这部小说就是我的一生,我把我的一部分、同我接近的人们、祖国、伏尔加河、故乡,可以说,凡是使我感到亲切和亲近的生活,统统都写进去了。”(《迟做总比不做好》)根据最初的构思,小说取名为《艺术家》,因为它的中心主人公赖斯基是一位颇富艺术天赋的贵族青年,他醉心于绘画、写诗和雕刻,有着旺盛的艺术想像力和丰富多样的内心世界;他聪明、善良,也不乏高尚的思想,例如他赞成农奴解放,宣传人道主义,礼赞劳动等,但这一切不过是口头宣言而已,实际上他对社会改革和进步事业没做过一件实际的事情。他生活浪漫,成天玩爱情游戏,接连地追求三个表妹。他身上保留着许多“奥勃洛莫夫性格”的特点,例如懒散、意志薄弱、耽于幻想、夸夸其谈等;他没有脚踏实地、辛勤劳动的毅力,对什么事情都是三心二意,浅尝辄止,最后一事无成。作者对赖斯基的诠释是:“赖斯基是下一个时代,亦即过渡时代的英雄,是觉醒了的奥勃洛莫夫,强烈的新的光芒照进了他的眼睛,但是他还在伸懒腰,东张西望,还要回过头去看看他的奥勃洛莫夫的摇篮。”(《迟做总比不做好》)就是说,赖斯基乃是奥勃洛莫夫的后裔,只不过是他们所处的时代有所不同罢了,奥勃洛莫夫是农奴制改革前的地主,赖斯基是农奴制改革后的地主。时代的气息在赖斯基身上虽有所反映,但他们的本质没有什么区别。作者最初是要把赖斯基写成一个具有某些自由主义思想的贵族青年,带有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多余人”的特点,但由于创作时间耽搁得太久,作品的构思发生了变化,这个人物的独立地位受到削弱,所以赖斯基的形象是不连贯、不完整的。作者在这个形象上显然抨击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无能。

在小说的后半部,描写的重心已由赖斯基转到了伏洛霍夫和薇拉及他们的恋爱故事上了。马克·伏洛霍夫在小说里是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代表者,他聪明、直爽、信仰唯物主义。他在外省积极宣传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与保守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被沙皇看做是危险人物,曾两次被流放。他的热情、正直和博学,赢得了正在寻找革新思想的少女薇拉的尊敬和崇拜。薇拉爱上了伏洛霍夫,两人常在“悬崖”下幽会。但是唯物主义的革新者伏洛霍夫又是一个否定一切道德准则的“虚无主义者”,无耻之徒。他随意摘别人的苹果,借钱不还,说这是对私有财产的否定;他标新立异,干脆拿窗户代替房门;他宣传不负责任的恋爱观等等。薇拉终于离开了他。谢德林则在《街头哲学》一文中批评作者说,把这些言行同革命思想“联系起来”,“是一种极不道德的倾向”,是在对探索者和革新者“投掷石子”。①

《悬崖》中还有一个作者着意刻画的人物——屠欣。他是彼得·阿杜耶夫、施托尔茨一类的人物形象,作者把他写成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精明能干的实业家,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管理生产的资本家,地主兼企业家,并称他是“行动着的人”。显然作者把俄罗斯的未来寄托在屠欣的身上。

在写作《悬崖》期间,冈察洛夫明显地站在贵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他既否定没落的农奴制度,也反对革命民主派。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革命民主派认为,当时官方的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不过“是一场骗局”,号召人民继续为农民的真正解放而斗争;而冈察洛夫的思想却与民主派相左,认为官方推行的这场改革是“救星似的转变”,“保卫了俄罗斯免于停滞和灭亡”。(《迟做总比不做好》)正是在这种思想驱使下,当时冈察洛夫和屠格涅夫一起离开了《现代人》杂志,与革命民主派分道扬镳了。在《悬崖》中,作者对革命民主主义者伏洛霍夫的贬损、薇拉最后离开伏洛霍夫而投向屠欣,以及小说对祖母形象,即对旧俄庄园生活和宗法制原则的美化,都是作者反民主派思想的必然结果。

冈察洛夫除上述三部长篇小说外,两卷集游记《战舰巴拉达号》也是重要作品。游记对世界各国,特别是亚非各地的人情风土、自然风光,作了翔实、生动的真实描写,笔调清新,情趣盎然。作品在观点上也许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它对了解世界人民生活的多彩性、丰富读者的自然地理知识,都有积极的意义。此外他的一些文学论文和回忆录,如《迟做总比不做好》、《万般苦恼》等,也有不少精辟的见地,值得后人借鉴。本书作为一部精选集,只选了两部最精彩的作品,同时为了完整和集中起见,两部作品都采取了全译,虽不一定能穷尽作家创作的全部丰富性,但也能让读者领略到其创作的全貌及其基本的思想艺术特色。彼得堡,与新兴资产者实业家彼得叔叔相遇,经过曲折的道路最终也成了有产者的故事。

贵族青年亚历山大·费多雷奇·阿杜耶夫在自己的庄园里安逸、舒适地度过了二十年。母亲宠爱这个独生子。他从襁褓时候起就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保姆冲着摇篮哼曲子,祝福他将来尽享荣华富贵,一大群仆人侍候得无微不至,学校老师夸奖他前程远大,街坊的闺女们都朝他嫣然微笑,连家里那只公猫也对他似乎特别亲热。然而世道在变,生活在变,思想也在变。亚历山大并不满足于这种生活,他不久就觉得“家庭这个天地太狭小了”。农村美丽的大自然景色,慈母的抚爱,保姆及仆人的顺从,柔软的床铺,佳肴美馔,甚至那柔情蜜意的初恋都留不住他,他向往城市生活,在他面前展现着许多美好的前景。但不幸的是,贵族家庭却没能培养他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奋发图强的雄心壮志”,去战胜他所面临的、也是每个人在前进道路上通常会遇到的困难。亚历山大就这样带着满脑子田园式的浪漫主义幻想,来到了彼得堡实业家彼得叔叔的家里。

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俄国资本主义已有所发展,彼得堡新兴资产阶级文化及其生活方式与传统的贵族庄园文化和宗法制生活方式是格格不入的。首先亚历山大的浪漫和幻想气质与实业家彼得叔叔的世界观就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彼得·伊万内奇在彼得堡经营了十七年,他已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他不仅成了工厂主,还当上了四品文官,他是一位新兴资产阶级的实业家的代表。他精明、练达,要求脚踏实地地实干,摈弃一切空谈和幻想,信奉金钱万能的人生哲学,因此他对人冷漠,只崇尚实际目的,不讲半点温情。他对侄儿亚历山大来到彼得堡,也采取这种态度,拒绝与他拥抱,只像对一个房客那样给他安排住处。他要用自己那套人生哲理来教导侄儿:一切必须从实际考虑,切莫想人非非,异想天开!要从事实际事业……“事业可以挣得金钱,金钱能带来舒适。”“不发财,那算是什么前途!”亚历山大则年轻气盛,不谙世事,既不想升官,也不想发财。他觉得叔叔虽然“很聪明,但极没有情趣,老是忙于做生意,算账。”叔叔不懂得爱请,不相信爱情、友情一类的东西,开口闭口不离事业。所以亚历山大开始时并没有听从叔叔的教导,他虽然有了职业,却没有脚踏实地地干事,而是沉湎于纸醉金迷的社交和舞场,开始谈情说爱,很快便爱上了轻浮的姑娘娜坚卡。可惜好景不长,不久娜坚卡便抛弃了他,交上了另一个年轻的伯爵。这使亚历山大十分伤心。接着他又想人非非地要当作家,写起小说来,可是命运又一次捉弄了他:编辑部没有发表他的作品。一气之下,他把书稿付之一炬。后来叔叔出于自己工厂的私利,交给他一个任务,让他去拆散年轻寡妇尤丽娅同苏尔科夫(叔叔工厂的合伙人)的爱情。结果却自己陷了进去,弄得十分狼狈。最后他遇见一个真正心爱的姑娘丽莎,又由于姑娘父亲的坚决反对而告吹。就这样,他在彼得堡混了七年,终于一事无成。公职上由于缺乏业绩,加上官场上的相互倾轧,每次提职都没有他的份儿;爱情方面也连连失意。于是他心灰意冷了:“爱情上受人欺骗,友谊上受无礼的冷遇……瞧着就令人恶心,讨厌跟他们来往!他们的思想、言论和行动全都建筑在沙丘上。今天一窝蜂地追逐一个目的物,急急忙忙,你拥我挤,不惜使用卑劣手腕,阿谀奉承,不顾廉耻,更有人耍阴谋诡计,可是到了明天,便把昨天的事忘诸脑后,又去追逐另一个目的物了。今天对一样东西赞叹不已,明天便骂不绝口;今天热情如火,明天便冷若冰霜……瞧,生活多么可怕,多么叫人厌恶!人哪……”这一段表述把当时社会生活中的血淋淋的现实关系描绘得多么淋漓尽致!亚历山大对生活完全丧失了信心:“我活着有什么意思,丑恶的人生真叫人受不了!”他甚至想到了自杀。不过他没有自杀,而是回老家去了。他在家乡待了一年多,然而停滞、落后的农村已完全失去了诱惑力。母亲死后,亚历山大又回到了彼得堡,决心要为自己开辟一条新路。现在的亚历山大已今非昔比了,他终于认同了叔叔的一套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并最后取得了成功。“时代是这样嘛!我要与时代前进,落后不得!现在我同意叔叔的看法了0 99小说结尾时,他已经是一个气派十足地挺着大肚子、脖子上挂着勋章的六品文官了,并且找到了,一个拥有三十万卢布陪嫁和五百个农奴的未婚妻,正可谓“仕途顺利、财运亨通”了。小说不仅真实地表现了两种文化两种生活方式的激烈碰撞,而且成功地塑造了彼得这个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人物形象,并让他的侄儿亚历山大最后也步他的后尘,表明俄国贵族地主的传统关系的消亡,代之而起的是资产阶级的新型关系。

著名长篇小说《奥勃洛莫夫》的创作始于一八四九年,由于作家一八五二年至一八五五参加了俄国海军中将普佳京率领的舰队的环球旅行,小说直至十年后的一八五九年才问世。在这部杰出小说里,作者更深刻更有力地揭露和抨击了俄国农奴制社会的腐朽和没落,塑造了一个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没落贵族阶级的典型——奥勃洛莫夫形象,极其深刻地揭示了“奥勃洛莫夫性格”的特点、它形成的社会条件,及其最终的结果。 小说主人公奥勃洛莫夫是一个三十岁开外的贵族地主,性情和善,有文化,有公职,有财产。他拥有祖传的庄园领地,有三百多个农奴,每年可以获得七千至一万卢布的收入,过着无忧无虑、养尊处优的寄生生活。小说一开始,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个已经辞去了公职、慵懒、委顿、只能靠奴仆侍候的贵族老爷了。他早晨醒来,虽然知道有许多事情在等着他去做,却仍旧眷恋温暖的被窝、柔软的沙发,躺着不肯起来。对于种种事情他既懒得去做,也不知道如何下手,只好在脑子里勾画些不切实际的蓝图,去代替实际的工作。直到下午三点钟,身上依旧穿着睡衣,躺在沙发上。天天如此。

小说里的另一个人物施托尔茨是奥勃洛莫夫的朋友。这是一位精明能干的商人。他不忍看着奥勃洛莫夫沉沦,想帮朋友一把,让他振作起来。他带他去访友、赴宴,催促他制订田庄计划,并介绍他认识了少女奥丽加。奥丽加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她和施托尔茨一样,想帮助奥勃洛莫夫从萎靡不振的生活中解脱出来,改变他的懒散、消沉的性格,并且一度爱上了他。奥勃洛莫夫在她的真情和爱情的感召下,也一度恢复了青春,看到了美好的现实生活,但是慵懒、委顿的积习实在太深了,他怀疑、惧怕爱情会给他带来动乱和不安,终于在他们快要结婚的时候,他退却、躲避了。奥丽加最后离开了他而与施托尔茨结为伉俪。奥勃洛莫夫又回到了旧的巢穴里,后来他在维堡区找到了另一个奥勃洛莫夫田庄——普舍尼琴娜寡妇的住所。他在这位寡妇身上及她的家务工作中看到了他十分熟悉和习惯了的奥勃洛莫夫田庄的生活方式,终于和这位小市民寡妇结了婚,重新爬上了软床,过起了浑噩麻木的寄生生活。他离不开这种生活,正如他对施托尔茨说的:“我的弱点已经使我跟这个炕长在一起了,你若把我拉开,我会死的。”就这样,他终日吃、喝、睡,发胖,中风,终于过早地走进了坟墓。

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总要给人们的认识带来一些新的启迪。《奥勃洛莫夫》的新贡献在于,它鲜明、透辟地塑造了“奥勃洛莫夫性格”,通过这一性格,让读者入木三分地认识了农奴制度的本质及其腐朽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鞭辟人里地从三个方面对奥勃洛莫夫性格进行了剖析,层层深入:首先是形象而具体地凸现了“奥勃洛莫夫性格”表现的最基本的特征点——懒惰、委顿。奥勃洛莫夫受过高等教育,有文化有知识,却不做任何事情,连袜子也要仆人替他穿。他害怕任何劳动,不但把公职看做是重负,连看书、写字也认为是累赘。他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成天躺在沙发上睡大觉,完全是一条寄生虫,一个废物。慵懒是奥勃洛莫夫不可克服的恶习,也是他的性格的基本特征。接着作者进一步地揭示了“奥勃洛莫夫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没落的农奴制度。这一内容特别集中地表现在小说第一部的第九章《奥勃洛莫夫的梦》中。奥勃洛莫夫家族的世袭领地——奥勃洛莫夫田庄位于离彼得堡一千二百俄里的与世隔绝的偏僻地方,奥勃洛莫夫就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在这里,人们过着封闭式的传统宗法制生活,吃、喝、睡觉差不多就是生活的全部内容。传统的礼仪统治着人的一生。小奥勃洛莫夫连做梦都能看到田庄的一幕幕生活场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冈察洛夫精选集(精)/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辉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216856
开本 32开
页数 86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739
出版时间 2005-04-01
首版时间 2005-04-01
印刷时间 200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87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44
丛书名
印张 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4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0: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