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送葬/三晋百部长篇小说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王西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山西永济县于乡初中教师,永济县文化馆馆长、县文化局局长、县文联主席,运城地区文联主席,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送葬》,短篇小说集《耧铃叮当的季节》,小说散文集《无悔选择》,文学评论集《文学的觉醒与归真》,长篇文化散文《大唐蒲东》等。

内容推荐

王西兰著的《送葬》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描写,他的妈妈秀外慧中,对人热心,但回到丈夫的大家后却备受折磨。他的父亲从生意能人到回家后不善农活,郁闷、犯病、至死。但邻居却是古道热肠。自己的亲祖母和邻居三奶跃然纸上,亲祖母的冷漠、冷血;邻居三奶的细心照顾,如玉姨的仗义帮助等等,让读者感慨万千。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1

吉普车驶出县城约三十里,离开了平坦坦的柏油大路,往北一拐,上了通向清水庄的砂石土路。这路当然比记忆中的宽展,两边的白杨已长得粗壮而挺拔,阔大的叶片微微地飘动着,仿佛是两行列队迎候的队伍,却又为该不该鼓掌欢迎而迟疑未决的模样。两旁庄稼依旧,村落依旧。虽然庄稼茁壮得多了,村庄也气派得多了,但它们的位置不会改变,依旧是暌违已久又似曾相识的样子。路面上当然已没有了那永远也填不平的坑坑洼洼,更没有那

铁轱辘大车年长月久碾过的深深车沟,但那昔日的泥泞仍仿佛从砂石路面上浮现出来,坐在车子里也似乎能感觉到那种跋涉般的艰难。车身微微颠簸起来,车顶上拴着的花圈哗哗地抖。锡铂纸做成的花儿叶儿发出了金属般的声响,好像在提醒我要去哪里,现在是走在怎样一条路上。我说:“慢些,当心花圈。”“知道。”司机认真地回答。其实不用叮咛。我让他去街上买花圈,给了他一百元钱。他说三十块就够了。我说不行,你得去满街上找,挑最好的、最贵的。他就买回了这个七十多块钱的花圈。他能够看出这次送葬不同往常,能够掂量出这个花圈在我心中的分量。花圈代表我的心,寄托着我的哀思和深情。车子开得慢了些,显得更平稳了。车窗外,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一片一片绿毡样的麦田,湖水涟漪般地微微荡漾。一片一片金黄炫目的菜子花,阵阵香气连同蜂儿蝶儿的嗡嗡声飘进车窗。平整好的棉田,地堰刮得似棱似线,阳光下显得那样宽阔敞亮。路边的蒲公英、狼尾巴草、打碗花儿和那些十分熟悉却又叫不出名儿的野花花,忽地扑来,又忽地遁去,偶尔还能看得见花草旁边箭一般跑去的蜥蜴。远处,不时有“吱!吱!”的尖厉叫声,赶紧扭头去看,可以看见一只禾鼠用两条后腿立站在田埂上,前爪在胸前垂着,像是对路上匆匆而过的行人亲切致意。再远些,淡蓝色的中条山依旧绵延在辽阔的平原上,如同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人,长久不变姿势地蹲坐在那里,山腰间缕缕白云淡淡地飘散着,仿佛是他呼出的白烟缭绕在胸前,模样是那般慈祥又威严。这情景好像一幅年代久远的图画,显得那么熟稔和亲切,又有几分久违了的怅惘和悠然。春天似乎仍然是过去的春天,田野似乎仍然是过去的田野。不管什么时候,春天的田野总会给人愉悦和旷怡。然而我的心却总也不能平静下来。一种急于倾诉又难于言说的思绪乱麻般地堵在我的心里,沉重得让人透不过气。天还不热,抓在车座手把上的双手却微微出汗。衣服也正合季节,但我的身子却受凉似的不住轻轻抖动。我打开车窗,让迎面的春风吹进来,拂去一些我少有的应考般的紧张带来的燥热。

看着眼前早已陌生而还有些熟悉的田间道路,我还是情不自禁地在心里问自己:这真是去清水庄的路么?我真是要去那并不遥远但却二十多年没有去过的清水庄么?在房顶漏雨、脚地潮湿的屋里那盘土炕上,母亲和我躺在一个被窝里,看着窗户外的夜空——为了节省,我们早早就吹灭了那只有黄豆粒般火焰的油灯,开始了例行的家庭启蒙教育。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那黛蓝黛蓝的夜空,夜空中的星星正在眨眼一样地闪动,似乎也想陪我一道学习这些虽然浅显却题旨深奥的课程。“心娃,你说人最要紧的是什么?”我心里默习着刚学会的“人、口、刀、手、牛、羊”,随口回答:“争气。”

母亲就高兴起来,又开始讲寇天官幼贫穷官居宰相、吕蒙正住寒窑衣锦还乡……都是些少小贫寒后来终于功成名就的戏文。免不了还要说他们的母亲起初怎样怎样地千辛万苦,后来又如何如何地风光享福。我不耐烦:“知道知道,还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打败了吴王。”这种节雷同的故事我已听了十遍八遍,早已倒背如流了。母亲叹口气:“你知道个啥哟。”我不服气地嚷:“我啥都知道!还不是好好念书,考上大学,坐着车,领着媳妇,回到清水庄转一圈儿,给妈争一口气!”这话我也是温习过十遍八遍的了。P1-3

序言

守灵的日子

母亲,去了。

尽管近几年来时刻都有这样的危险和准备,但我们不能相信她就这样去了。那天晚上吃过饭,母亲围炉坐着,忽然头一歪,喉咙呼呼作响,口吐白沫,不省人事。急急忙忙送到医院,吸氧输液,抢救了整整一夜。第二天一早,她停止了呼吸。

脑溢血,脑血管硬化最常见的结局。

她就这样去了,去得这样简单。

这一向母亲身体很好。几天前,我与母亲说笑——虽然她已口齿不清,但依然需要说笑。母亲说:小时候给你算卦,说你能当官,但只能活到四十岁。我说我虽没有当官,可今年也够四十岁了,那卦要准,今年就活不成了。母亲笑笑,说:你怎么能死。要死,我给他们说说,让我去替你。我心头一颤,不觉戚然,为之动容,说:要是真能替,应该我替你。母亲还是笑笑。就在那天接到一位远亲给母亲寄来的六十块钱。母亲当即给孙女儿二十,另外四十块让寄给远在外地读书的孙子,不好意思地说:亲孙子命根子,我就是有些重男轻女。我说给你留点,她笑笑:“我还要钱做什么?”过两天后,村里一位亲戚来看她,报来个喜讯,他儿子近日要结婚。母亲就命我去买一块绸被面做礼物。那亲戚邀她到时候去吃喜酒。母亲说:我不能去了,这里一家人都不能去了。你好好给娃过事。这话说过不几天母亲就出了事。母亲出葬那天,正是人家娃结婚的日子。当然我们全家不能去吃喜酒,那人家里大喜日子还得派一个代表来给母亲送葬。

她就这样去了,去得又这样神秘。

母亲做事,总是这么神神秘秘,神经兮兮。吃食堂饭的时候,村人见她干净,推举她进食堂做饭。事务长是个远房亲戚,平日来往甚好,忽一日吵了架,惊动了全队来吃饭的几百口人。大家说保准是事务长办差了事,那女人绵善性子,几时见发这么大火来?弄清了原因,都不禁哑然失笑:原来是事务长早上看见面瓮里钻进一只老鼠,猛地就用蒲篮扣住,活捉了,就便在油缸里蘸了,放在火盆里点着,把那老鼠烧得团团转。母亲见了,拼命去灭那火,随即就破口大骂,当下吵得昏天黑地。于是大家都说是她不对。母亲不忿:“咋能不吵?你不知道我儿属鼠?”

——我是一九四八年生,属鼠,母亲在家里就定了一条王法:不准打老鼠。可这里是公共食堂,怎能不打老鼠?母亲仍要强词夺理:“老鼠是灵物,长得也有灵性,要不咋就排了十二相的头一位?你看那猪,又脏又丑,怎不排到后头去?”大家笑她迷信。过几天是清明,父亲要我清早就去扫墓。那时候地里露水正大,我脚上两天前擦破了点皮,母亲不愿让我沾了水,坚持要等晌午了再去。父亲说,哪有晌午才扫墓?祖先神灵早等得不耐烦了,要责怪的。母亲一脸严肃:“啥?新社会毛主席不让迷信,你还说什么神灵鬼怪!”父亲只好苦笑:你这人,不该迷信的你迷信,该迷信的你又不迷信了。

迷信不迷信,母亲的需要不在神灵,而在她的儿子,我。

自我上了学,一到放学时候,她就在门口等着。如果我要是不在放学队伍里,她就急着问:“我儿子咋了?”同学们回答一声:“老师留下了。”她才放心回去备饭,脸上是极自得的模样:我学习成绩极好,不会因为功课做不出留我,每次留下都是协助老师辅导功课落后的同学。我上高小后,食宿在校。高小在王村,王村在我们村子西边,相距二里路。每逢星期六下午,她就在村西路口等着。等我上了初中,又到了于乡镇。后来又上高中,仍在于乡车站下车,她就又在村南路口等着。一连六年下来,把村南头的地亩、场院、人家都熟悉得跟自己家一样。哪块地种啥庄稼,哪片场里有一处低洼存了水,谁家儿婚女嫁老人患病,她都清清楚楚。村里人没有星期概念,一见母亲停立在村南路口,就知道:今天星期六了,明天礼拜天了。到如今村里人问:“哪一天星期?”就有人回答:“又没有西兰妈了,谁知道哪一天星期?”村里一位复员军人,笑话母亲,说她是转移阵地:“等你儿上了大学,你又该转移到村北头了?”北京不管多远,总在我们村北,人们认为我一准会考上北京的大学。母亲就笑,毫不否认:“那是当然。”一九六六年冬,逢上串联,我去了北京、上海,一连两个月在外头经风雨见世面,点燃革命烽火。母亲着了急,天天去村口,有时竞跑几里路到火车路旁,一见学生模样的人就问:“见我儿子没有?他上井冈山去了。”打着红旗、扛着行李的学生娃们只是苦笑,当她是有神经病。这以后大学没上成,母亲也就没转移到村北头去,到临死村北头地是个啥模样她也说不清,谁家在那里住她也不知道。她原本不爱出门闲逛。

神经不神经,母亲的表现不在有病,而在她的儿子,我。

我扶母亲的灵柩回了村里,停放在上房,一时举哀,哭声满院,屋里门外灵幡白帐。我在灵前跪草,已哭不出声,只是默默流泪。自母亲头夜昏迷过去,我就知道不好,流泪就没有停过。这会儿昏昏沉沉,也不知身在何处,今夕何夕。心里只想,母亲死了?母亲死了?我再也没有母亲了?我不相信母亲死了,可母亲的尸身就停放在我身边,再不愿意相信也不能不信。我不让人们按乡俗那样,在母亲脸上盖张白纸:母亲在家只有三天时间就要下葬,怎能不让我时时看着母亲慈爱的面容?村里丧事是很复杂忙乱的,管事的人不时要征求我对处理什么事的意见。我一片茫然,也不知回答了什么还是根本就没有回答。我只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什么事情我也不清楚了。

忽然有人轻轻推我,定睛一看,见一碗热腾腾的荷包鸡蛋端在我面前。抬起头,见是大妗,凄苦的脸,蓬乱的白发,我不由想哭。一见到平日与母亲过从甚密的老妇人我都想哭。

我说我不想吃。

“你吃。”大妗擦把泪,“这是你妈让做的,你得吃。”

母亲让做的?我不由满心疑问。母亲已经死了,我再也没有母亲了,不会有母亲再在村口等我,也不会有母亲再为我打荷包鸡蛋!

是你妈让我做的。大妗向我解释:你妈怕她死了,你哭得难受吃不下饭,让我到时候给你打荷包蛋。你妈说:“打四个,哪怕一天吃不上饭,我娃也能顶住!”

正说着,二妗也进来了,也端着一个碗:热气腾腾的,也是四个荷包蛋!

沉默半天,二妗才说了原因:原来母亲怕大妗年纪大,常忘事,又给二妗嘱托:“埋我的时候你啥都别管,只要记住这事。”

我一阵鼻酸,问母亲什么时候说起这事。她死得很突然,又是在县城里。

大妗二妗都说,见了就叮咛,最早是在七年前。

七年前!我不由大恸。七年前母亲得了脑血栓病,那时候她就交代了到时候给我煮几个荷包鸡蛋!

母亲没死!她仍然在为我打荷包鸡蛋!虽然她的灵柩已经停放在上房,但她仍然惦记着我,直到她死后,直到永远。

一连三天,我就只吃煮荷包蛋,哪怕那腥味直叫人反胃,我也强忍着吃下去。我不能辜负母亲的一片爱意,不能拂了母亲一番苦心。何况,母亲终究已是死了,这已是我最后一次享受母爱。从此后儿行千里归来,只能见到空旷的村口。从此后要吃碗母亲的荷包鸡蛋,只有在依稀的梦中……

我把母亲的遗像挂在屋里墙上。母亲留给我一柄楠木刷子,就放在床头。回到村里,我总要到母亲坟前,默然肃立一会,然后添两锨土。吃饭时,就把头一碗饭,献到供着母亲灵位的桌上。我总觉得,母亲,还在我身边。

不,而是,母亲总在我心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送葬/三晋百部长篇小说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西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7847865
开本 16开
页数 2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1
出版时间 2016-06-01
首版时间 2016-06-01
印刷时间 201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2016120423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30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3:4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