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
内容
编辑推荐

在肯·威尔伯所著的《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讲述了女主人公崔雅与癌症抗争的整个过程,体现出长青哲学对于生命和人生的态度:生命之所以值得,而人之所以高贵,都在恩宠与勇气中。本书满含对生命的豁达、勘透与安详,同时也包含着对人生意义的了悟与升华。

内容推荐

美丽、活泼、聪慧的女子崔雅,三十六岁邂逅肯·威尔伯,彼此一见钟情,于是喜结良缘。然而,就在婚礼前夕,崔雅却发现患了乳癌,于是一份浪漫而美好的因缘,引发出了两人共同挑战病魔的故事。他们煎熬过五年时间,因肿瘤恶化,终而不治。在这五年的艰难岁月里,夫妻各有各的痛苦和恐惧,也各有各的付出;而相互的伤害、痛恨。怨怼,借由静修与修行在相互的超越中消融,并且升华到慈悲与智慧……在这个过程中,病者的身体虽受尽折磨,而心却能自在、愉悦、充满生命力,甚至有余力慈悲地回馈,读来令人动容。

在肯·威尔伯所著的《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这部死亡日记中,女主人公的叙述与男主人公的解说浑然交织为一体,宛如对话、交流,相互解读。《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使其内心体验成为真实的生命经验。

目录

被接受就是恩典,接受才是勇气(代序)/何光沪

在疾病与死亡中修行(代序)/南方朔

也是自疗(译序)/胡因梦

第二版导言

给读者的短笺

1 几次拥抱,数个好梦

2 超越物理

3 被意义定罪

4 平衡与否的问题

5 内心的宇宙

6 身心脱落

7 我的人生突然发生转折

8 我是谁

9 自恋还是自我紧缩

10 自疗的时候到了

11 心理治疗与灵性

12 一种不同的声音

13 艾斯崔雅

14 什么才是真正的帮助

15 新时代

16 听鸟儿歌唱

17 春天是我现在最喜爱的季节

18 可是我还没死

19 热情的静定

20 支持者

21 恩宠与勇气

22 闪耀之星

审校后记

试读章节

5 内心的宇宙

为何以往我那么想出去旅行?

为何我若不能立刻整装上路,便觉得受限?

我在这具新的身体里挣扎、抗拒,感觉受到监禁。

我怀疑这是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向外”寻求内心的神?

如果我能活得更自在,更彻底地支持自己,

让自己变成一个完整的生命,

也许那陌生的国度就会在我心中浮现。

奇特的景象、气味和思想涡旋于我心腹,

它们把我拖往另一个祈求被经验、被感受,

可以与人分享的陌生国度。

这一切以某种方式铸造形塑,

满足了内心深处的渴求。

我的腹中有个非洲义卖市集;

我的胸中有个香火弥漫、以猕猴结彩的印度庙宇;

我的脑中有座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

后面衬托着一望无际的蓝天;

我的头顶上轻飏着牙买加和风中的凌波舞,

用牛奶咖啡洗礼的卢浮宫和巴黎大学的神学院。

这个星球,我们的家,

如同一块小小的土地在我的心中。

崔雅于1975年

崔雅和我多年来都有打坐的习惯,去年发生的事情令我们觉得更需打坐。在还没搬到塔霍湖之前,崔雅参加了一次禅十,指导老师是她最喜欢的葛印卡(Goenka),他教的是原始佛法的内观。

解释静修有很多种方式,譬如它到底是什么?要做什么?能造成什么?有人说静修是要引起放松的反应,又有人说静修是要加强觉知,是让自己集中焦点的方法,一种让念头停止、使身心放松的方式,是使中枢神经平静下来的技巧,也是一种释放压力、加强自尊、减轻沮丧的途径。

这些讲法都属实,静修的效果已经得到临床证明;然而我要强调的是,静修的本身一向属于灵性的锻炼,不论基督教、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或道家修行都发明了各种静修的方法,使我们的心灵能向内探索,让我们最后和神性认同——“天主的国就在我们的心中”——从一开始静修就是通往天堂的大道。不论它有任何其他的益处,主要还是为了寻找内心的神。

我认为静修是灵性的而非宗教之事。灵性之事和真实的体验有关,它不仅是信仰而已;神是万物的根基,而非拟人化的父权形象;它要我们觉醒自己的真实的大我,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小我祈祷。它要锻炼我们的觉察,而不是要我们遵循教会的道德教条,譬如不饮酒、不抽烟或不纵欲。它要我们每个人都找到心中的大精神,而不是去发现这所教会或那座庙宇做了什么事。圣雄甘地是属于灵性的,奥罗尔·罗伯茨则是属于宗教的。爱因斯坦、马丁·路德·金、史怀哲、爱默生、梭罗、德蕾莎修女、朱丽安(Dame Julian)、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这些人都是属于灵性的。比利·葛拉汉(Billy Gaham)、总主教西恩(Sheen)、罗伯特·舒乐(Robert Shuller。)、派特·罗勃森(Pat Robertson)、枢机主教奥康纳(Cardinal O’Connor)——这些人都是属于宗教的。

静修是属于灵性的;祈祷是属于宗教的。也就是说我祈求神给我一辆新车、帮助我升官,等等,是一种宗教的行为,因为这么做只是希望小小的私我能得到满足。静修却要超越整个私我;它并不想从神那儿得到真实或想像的东西,而是要献出自身以通往更大的觉知。

静修不属于任何一个宗教派别,它是全人类普遍的灵性文化的一部分,可以使生活的每个层面都充满觉知;换句话说,它就是长青哲学的一部分。

在崔雅和我搬去塔霍湖之前,我被安排接受一次访问,题目便是静修。因为要搬家,我无法和访谈者碰面,于是我要求他们把问题写在纸上寄来给我。崔雅和我一样熟悉这个题目,她详读那些问题之后,加上了自己的意见,假装一无所知地充当起访问者,同时也扮演了魔鬼的拥护者。

这次访问是要讨论自我必须死亡,才能找到宇宙的大我或神。崔雅的肉体可能面临死亡这件事,使这次的访谈有了更深刻的意义。访问进行到某个阶段,我难过得几乎无法继续下去。

崔雅可能面临死亡这件事,变成我们最殊胜的灵性导师。肉体的死亡令心理上的死亡更为坚实有力。世界各地的神秘体验论者不断告诉我们:只有接受死亡,才能找到真正的生命。

崔雅:你何不先解释一下“长青哲学”是什么?

肯:长青哲学是世上最伟大的灵陛导师、哲学家、思想家与科学家所抱持的世界观,被形容为“长青的”或“普遍的”,是因为它在全球各地的每个时代都出现过,印度、墨西哥、中国及其西藏、日本、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埃及、德国、希腊等地,我们都可以发现它的踪迹。

不论出现在何处,它的面貌都很相似。我们这些很难有共识的现代人,对这个现象可能无法置信。爱伦·瓦兹(Alan Watts)总结有关的材料说:“因为我们几乎完全无法觉察自己的心态有多么怪异,所以我们不能看到某个简单的事实,那就是这个世界有共通的哲学上的宇宙观。不论今日或六千年前,不论西方的新墨西哥州或远东的日本,都有许多人抱持同样的洞见,教授同样的根本教诲。”

这是相当值得注意的事,我认为基本上这是人类对宇宙共通真理的一项圣约。全体人类对于超凡人圣的经验已经有了共识,这便是解释长青哲学的方式之一。

崔雅:你说长青哲学基本上是各种不同文化的共识,但现代的论证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由语言和文化铸造的,既然文化和语言时常大异其趣,我们又怎能找到任何普遍的或集体的真相?并没有所谓人类的情境,只有人类的历史。而世界各地的历史是截然不同的,你对文化的相对性有什么看法?

肯:每个地方确实有不同的文化。探索它们的差异,是非常重要的努力。但文化的相对性并非完整的真相,除了明显的文化差异,譬如饮食方式、语言结构或求偶习俗之外,人类存在的各种现象,有许多是集体的或环宇相通的,譬如人类的身体,不论在曼哈顿或莫桑比克,不论今日或数千年前,大家都有两百零八根骨头、一个心脏、两个肾脏,等等。这些普遍的特征,我们称为“深层结构”,不论在何处,它们都是相同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不同的文化时常以不同的方式利用这些深层结构,譬如中国人的缠足、乌班吉人(Ubangi)的阔嘴习俗、文身彩绘、衣着的式样、性,等等,每一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展现,这些我们称之为“表层结构”,因为它们是属于当地的,而非全球共通的。

P67-70

序言

被接受就是恩典,接受才是勇气

何光沪

本书责编托我妻师宁带来这本书并请我写序之前,我早已知道作者威尔伯(Ken Wilber),但并未读过他的书。

没有读的原因,表面上看来是他的著作之厚重,使我觉得抽不出时间,往深处说则是他的思想之渊博,使我对他十分敬重。

1998年秋,在北京的一次学术交流会议后,我在餐桌上与一位美国人偶然相逢,聊了几句正待出版的我编译的《蒂里希选集》(尤其是其中的《系统神学》)。他似乎为这样艰深的书有了中译本而惊叹,又问我是否读过威尔伯,我说不知是何方神圣,他遂说要送我一本。我既对威氏一无所知,又同那位萍水相逢者毫无交情(至今连相貌也想不起来,只记得他对蒂里希非常钦佩),事后很快就忘了。所以,不久之后真的收到了他从美国寄来的书时,我很为他的“言必信”而惊奇,更为威氏的这本书而惊奇——八百几十页的精装书重得像一块砖,封面上的评语赫然跃入眼帘:“所有出过的书中意义最重大者之一!”封底的评语分量更重,例如:“《性、生态与灵性》涉及范围极其宏大,自始至终充满洞见,极度鼓舞人心。威尔伯从各门物理科学、生物科学和人文科学汇集材料,帮助我们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使我们摆脱了那些只看人类经历的狭隘观点。这本书会改变历史!”又如:“威尔伯的这本书改变着一切。他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系统思想家之……”,“21世纪确实有三个选择:亚里士多德,或尼采,或威尔伯。这本新书以惊人的学术广度和深度写成,恰恰是新世纪和新千纪我们急需的良药:不仅因为它将治愈我们,而且因为它能震醒我们”,等等,等等。

那本副题为《进化之灵》的书,其主题包括宇宙论、意识、进化哲学、部分与整体理论、上帝等等,加上封二和扉页、封三和环衬页连成了两幅巨大复杂的宇宙进化图表,令我深感才疏学浅、知识准备尚不足以啃下这块大砖,于是暂时将它置诸高阁了。

后来又听老友许金声提起这位奇才,其钦佩之情溢于言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金声长时间深研西方心理学与人格发展理论,介绍马斯洛等心理学大师的理论,而且已经开始翻译威尔伯的书,所以,我想他的推崇是有充分理由的。从金声的介绍,我也知道了威氏起码是所谓“后人本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当然,我最深的印象,依然是威氏对宇宙发展作整体研究的宏大气魄,尽管这种印象会使人有点敬而远之。

然而,《恩宠与勇气》(原书名,下同)一下子使威尔伯与普通读者拉近了距离,因为这本书描写的是他自己的爱情生活和难忘的个人经历,“是他难得的感性作品”。胡因梦说她译此书而“自疗”人生,我虽不能像南方朔先生那样深入全面地评介此书,但只读到威尔伯与崔雅恋爱的起头,就有—个感觉:正如崔雅克服了对他的“光头”的不习惯,而坠入爱河,我和其他读者也应克服对“大砖”的敬畏,而去了解这位奇才的思想。

何况,这本书本身不只是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的真实叙述——用死者的日记和生者的回忆构成的独特实录,而且是一种广泛而深入的探索的真诚思考——对生命与死亡、疾病与治疗、肉体与心灵、智慧与宗教等等的独特思考。换言之,阅读此书,不仅可以了解这位奇才其人,而且可以了解他的博大思想。

正因为如此,也因为上述种种,还因为我可以利用作者让读者跳过某些部分不读的慷慨,利用译者自述曾将此书束之高阁的经历来原谅自己,我愿向读者写下这些,推荐此书。同时,我要为编辑的信任,为斯蒂芬·A·培金斯(stephen A.Perkins)的热心,为两位译者的辛劳,更为威尔伯倾注生命与读者交流的感人精神,而表示感谢!

在写下这句话时,我想到最近读过的一句话:“感谢是成熟的标志。”在写完这篇序时,我更想到《圣经》上的一句话:“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的确,最近听到一位朋友说在儿子病中,重新体会了世上的美善,威尔伯在这本书中也说,他的崔雅面临死亡这件事,成了他们最好的心灵导师。我不禁惊讶地想到:“万事”,甚至包括疾病和死亡!至于威尔伯所说“心灵导师”教给的是:“只有接受死亡,才能找到真正的生命。”这令我想起蒂里希在《存在的勇气》中的一句名言:要接受我们的“被接受”。

被接受,就是“恩典”。接受这一事实,才是“勇气”。

2005年3月2日凌晨至3月4日夜间

于北京——伯明翰

后记

心理学家是研究人的心理的,心理学家,尤其是那些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们自己的心理和生活又如何呢?对于这个问题,一般人或多或少都感到好奇。

关于这个问题,肯·威尔伯为我们贡献了一个感人肺腑的精彩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生命和灵性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到他与自己的妻子崔雅刻骨铭心的经历。但这并不是这本书给予我们的全部,作者还引导我们了解了长青哲学以及后人本心理学。正如肯·威尔伯说:“这本书说的两件事情:第一,那则故事。第二,书中介绍了世界上伟大的智慧传统,或称长青哲学(perennial philosophy)。因为在最后的总结中,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肯·威尔伯所说的“故事”,就是指他和崔雅从相识到分别的全过程。所谓长青哲学,则是崔雅和肯·威尔伯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肯·威尔伯说:那故事和长青哲学“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在崔雅和肯·威尔伯在一起的五年之中,他们与癌症的搏斗和自身生命的修炼、思想的探索是交织在一起的。

通过肯·威尔伯讲述的故事,我们感受到长青哲学以及后人本心理学不是学术,不是书籍,不是学问,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长青哲学的深度,也就是那故事的深度。

承蒙一位台湾朋友推荐,我在2002年就读到了这本书的台湾译本,当时就非常喜欢和感动。感动之余,曾经向一些朋友介绍这本书。他们大多都会问:“崔雅的癌症最后痊愈了吗?”我说:“崔雅最后还是去世了。”

于是,他们之中,有的感到很失望:“也没有什么奇迹发生呀。”他们大概是认为,既然是写癌症患者,就应该发生最后战胜癌症的奇迹……

什么是奇迹?奇迹一定要与众不同吗?奇迹一定要体现在结果上吗?

是的,奇迹一定要与众不同,但这个“与众不同”关键是要显示创造性。是的,奇迹常常要体现在结果上,但与众不同的过程又何尝不是一种结果?

崔雅和肯·威尔伯是那么乐观、顽强地与病魔斗争,最后又是那么安详地臣服于命运,毫无恐瞑地面对死亡,接纳死亡。可贵的是,该书对这一过程进行了详细而又深入的描述。

超越死亡,谈何容易?但这本书却不能不使你信服:死亡是可以超越的。在本书的尾声,当崔雅平静地离去后,肯·威尔伯的情况是这样的:

“那天晚上我一直待在崔雅的房间,入睡后我做了一个梦,其实不大像是梦,更像是单纯的意象:水一滴一滴地落到海里,立即与海水融合。起初我以为这个意象显示崔雅已经解脱,她就是融人大海的小水滴。后来我才明白它更深的含义:我是水滴,而崔雅是那片大海。她谈不上什么解脱,因为她早已经解脱了。真正得救的人是我,我因服侍她而得救了。”

崔雅有什么品质使自己能够解脱呢?

原因很多,但读完此书,我有两个突出的印象:

一个是崔雅的彻底的开放性。崔雅说:“打开我的心,一直是我最大的挑战,我应该放下自我保护的欲望,让我的心有勇气去体验痛苦,如此一来,喜乐才有可能进入。”关于崔雅的开放性,肯·威尔伯在本书的第二版导言里谈到崔雅的日记时,有一段话意味深长:“崔雅去世后,我想不读这些日记就毁掉它们,因为这些日记是崔雅非常私人的东西。她从来没有把日记给任何人看过,甚至没有给我看过。不是因为崔雅不想别人知道她‘真正的’感受,因此需要把它们藏在自己的日记中。正相反,崔雅最了不起的一点——事实上,应该说她最令人惊讶的一点——就是她在公众面前表现出的自我跟私下里实际的自我几乎没有区别。崔雅没有把任何‘秘密’的想法和那些她不敢或者羞于与世人分享的想法隐藏起来。如果你问崔雅,她会实在地告诉她的真实想法一关于你或者其他任何人的想法——以一种非常开放的、直接的、简单的方法,但人们通常不会因此而不高兴。这是她诚实的基础:人们从一开始就信任她,好像他们知道崔雅不会对他们撒谎。并且就我所知,她确实从来没有说过谎话。”

另一个印象是崔雅超人的接纳力量。关于接纳的意义,肯。威尔伯曾经引用他非常推崇的拉马纳尊者话:“你们时常为那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好事而感谢上帝,却不会为了降临在自己身上的坏事而感谢,这正是你们所犯的错误。”关于自己的接纳,崔雅说:“我愈是能够接受生命的本然,包括所有的哀伤、痛苦、磨难与悲剧,就愈是能够得到内心的安宁。”

人得了癌症后,整个生活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崔雅面对了疼痛、乳房切除手术、放射治疗、化疗,等等严重的考验。最重要的是,这是在他们刚刚新婚一个月后发生的。正如肯·威尔伯所形容的,他们生生世世都在寻觅对方,而终于走到一起时,却马上就要面对癌症和生死的挑战。

作为当今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大师,肯·威尔伯也同样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他一点不回避谈自己的隐私。例如,一般来说,如果妻子得了乳腺癌,切除了乳房,丈夫的反应会怎样呢?据说,差不多一半的先生会在妻子切除乳房后离开。那么,崔雅在切除了一只乳房之后,肯。威尔伯的真实感觉又怎样呢?这大概是不少看这本书的读者想问的实际问题。肯‘威尔伯一点都不回避,他坦率地写道:“我认为崔雅对我的吸引力大概下降了百分之十;单单从触感来说,两个当然比一个好。但其他百分之九十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所以对我而言没有那么重要。崔雅知道我是诚实的,所以她很容易地接受了自己的形象。那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仍然是我见过最美、最有吸引力的女人。”如果他说仍然是百分之百,那他就是神本身了。而人是不可能成为神的,肯·威尔伯只不过是一位灵性得到了开发的人而已。“崔雅知道我是诚实的,所以她很容易地接受了自己的形象。”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两人良性互动的情况。

这本书还频繁地提到“后人本心理学”。后人本心理学是什么?它离我们有多遥远?后人本心理学的重要的思想来源之一,正是所谓长青哲学。

那么,什么是长青哲学呢?

根据阿尔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概括,长青哲学是指二十五个世纪来,“时而以这种形式,时而以那种形式,源远流长,无休无止”的一种普遍的世界哲学。他认为,长青哲学有这样一些核心思想:

1.物质和个体化意识的现象世界,即事物的世界(the world of thing)、动物、人甚至诸神(gods)的世界,都是“神域”(Divine Ground)的显现。在神域里所有部分的实在都有其存在状态,离开神域,它们是不存在的。

2.人类不仅能够通过推理来认识神域,而且能够超越推理,由直觉来认识其存在。这种当下的理解让知者和被知者融合在一起。

3.人都具有双重的天性,一个是现象的小我(phenomenal ego),一个是永恒的大我(eternal self)。后者是内在的人,是灵性,是灵魂中大精神的火花。如果一个人真正渴求的话,他就可以使自己与大我融合在一起,从而与神域联系起来,就像自然与灵性相联系一样。

4.人在地球上的生命只有一个终极目的,让自己与永恒的大我联系在一起,得到对神域的一体知识。

在这里,比较关键的一个概念是“神域”,它不能够按照世俗的观念机械地来理解。它不是指有形的东西存在的地方,它指的是我们人类所不能够了解的决定宇宙运行的力量,其含义相当于“客观规律”或者肯·威尔伯的“大精神”的概念。

长青哲学认为人有“双重的天性”,既是“小我”,又是“大我”,而“小我”能够和“与永恒的大我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崔雅最后所达到的也正是这样的境界,让自己的小我“与永恒的大我联系在一起”。这种境界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其实并不陌生,这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  由于在介绍后人本心理学和长青哲学这样的思想时,本书不是抽象地介绍,而是结合了作者自己的实际生活,那些看起来似乎高深莫测的问题就显得触手可及了。

在审校本书时,我补译了台湾译本没有、2001年英文版经调整和补充的文字与段落。我还对书中的一些名词的译法做了改动,在此就集中几个最重要的做一些必要的说明。

1.胡因梦和刘清彦把“Transpersonal Psychology”译为“超个人心理学”。这是直译的译法。在当前大陆中文的语境中,这—译法容易引起这样一种误解,觉得它是研究什么虚玄的、不切实际的东西。人们也许会感到困惑,在个人之外还谈什么心理呢?

我认为,把“Transpersonal Psychology”译为“后人本心理学”可以避免这些问题,从字面上也可以讲得通。“Trans”有“超越”、“贯穿”等意思,也可以引申出“后”的意思。“personal”的意思就是“个人”、“人”。关键在于,这种译法更加接近“Transpersonal Psychology”存在的实际。后人本心理学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从起源上讲,它是人本心理学继续发展的结果。人本心理学被称为弗洛伊德心理学和行为主义之外的“第三思潮”。后人本心理学则被称为心理学的“第四思潮”。后人本心理学的主要贡献是拓宽、丰富和深化了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人类和平共处,维持生态平衡,潜能的深度开发,走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前沿的看法。

最早使用“Transpersonal”这个词的人是马斯洛。他既是人本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又是后人本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1968年,马斯洛在他的著作《存在心理学探索》第二版前言中写道:“我认为人本主义的、第三种力量的心理学是过渡性的,为‘更高的’第四种心理学,即TranspersonalPsychology或Transhumanistic Psychology做准备,这种心理学以宇宙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它超越了人性、同一性和自我实现等概念。”

其实,马斯洛在产生了关于第四心理学的思想之后,曾经考虑使用“Transhumanistic”(直译:超人本的)这一术语,后来才确定用“Transpersonal”。把“Transpersonal Psychology”译为“后人本心理学”,其好处是传达出了“Transpersonal Psychology”与人本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之间的密切关系,即第三心理学和第四心理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2.关于“Spirit”(“S”为大写)这个词,胡因梦和刘清彦在不同的地方有“神性”、“心灵”、“神”等译法。我把“Spirit”翻译为“大精神”主要是考虑到下面的背景。我在2000年开始翻译肯·威尔伯的《万物简史》,发现“Spirit”这个词是他的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不同的文化中的“上帝”、“佛性”、“基督”、“理”、“道”、“天”、“太极”梵(Brahman)、法身(Dharmakaya)、凯瑟(Kether。)、道(Tao)、阿拉(Allah)、湿婆(Shiva)、阿顿(Aton)等。肯·威尔伯用“Spirit”(第一个字母是大写)这个词来概括所有这些说法,而不偏爱其中一种文化,或者用其中任何一个词语,这也体现了他研究后人本心理学以及整合学的立场。

3.在本书中,“mysticism”、“mystic”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胡因梦和刘清彦按照一般的译法把“mysticism”译为“神秘主义”,把“mystic”译为“神秘主义者”。我把“mysticism”改译为“神秘体验论”,把“mystic”改译为“重视神秘体验者”。这是受了北京大学张祥龙先生的启发。

北京大学张祥龙先生认为:“将‘mysticism’译为‘神秘主义’,沿袭已久。它的不妥之处在于,几乎所有的‘mystic’或主张‘mysticism’的人都强烈反对让任何“主义’(观念化的理论、作风和体制)来主宰和说明自己的精神追求。他们所寻求的是超出任何现成观念的原发体验;在基督教(主要是宗教改革前的基督教和改革后的天主教)可说是与神或大精神(Godhead)相通的体验,在非基督教的,特别是东方文化传统中,则是对本源实在(梵一我,道,佛性)的体验。这样,称之为‘主义’就有悖其义。此外,在当今汉语中,‘神秘体验论’似乎带有浓重的反理性色调,在许多语境中已不是个中性的词,而是个否定性的词。将‘mysticism’译为‘神秘体验论’就避免了这一层不必要的成见。”

那么,什么是“神秘体验论”呢?张祥龙先生也有一个很好的解释:“所谓‘神秘体验’,是指这样一种经验,人在其中感到自己与一个更高、更深或更神异的力量相接触,甚至合而为一,体验到巨大的幸福、解脱、连贯和至真。至于这个更高深的力量是什么,则依体验者所处的文化、有过的经历而得到不同的指称和解释,比如‘梵’、‘佛性’、‘基督’、‘上帝’、‘酒神’、‘缪斯’、‘自然’、‘道’、‘天’、‘元气’、‘太极’等等。这种不寻常的体验往往给体验者以极大的激发、启示、信心和灵感,由此而创造出精神上的新东西,成为艺术的、宗教的、哲学的、社会的,乃至科学的新起点。”

还在更早的时候,我在阅读马斯洛著作时发现,他所使用的“mysti-cism”是指一种重视神秘体验的倾向,它区别于那些保守的、因循守旧的、讲究实用的倾向。

我还发现,肯·威尔伯和马斯洛所谈论的“mysticism”的意义基本上是一致的。其含义,与张祥龙先生所解释的大同小异。

马斯洛更多地使用“高峰体验”这一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术语。他把神秘体验也看成是一种“高峰体验”。他还提出“约拿情结”、“超越性病态”等概念来论述这方面的问题。他生动地用“在一个不到一米五高的房间里量身高,所有人都不超过一米五”这样的警句来表达开放心态的重要性。我认为,神秘体验论的本质特性就是开放性。

其实,关于“mysticisin”,似乎更接近“重视神秘体验的倾向”的含义。但如果这样译,就显得太长了,姑且还是译为“神秘体验论”吧。不过,我还是把“mystic”稍微哕嗦地改译为“重视神秘体验者”。

4.与“mysticism”相应,我把“esotericism”翻译为“深奥体验论”,把“esotericreligions”翻译为“深奥宗教”。原译者把“esotericrefigions”翻译为“秘密宗教”,把“esotericism”翻译为“秘密主义”,但正如肯·威尔伯所说:“神秘体验论或者深奥体验论并不意味着它是秘而不宜的,而是直接的体验和觉察。深奥宗教要求不迷信或者盲从任何教条;相反,它要求以自己的知觉做实验。如同所有杰出的科学,它是以直接的经验做基础,绝不是迷信或者希望。此外,它必须被公开检验或者被一群亲自做过实验的人认可;这项实验就是静修。”所以“esoteEic”的主要含义是与世俗相对,强调需要通过艰难的静修,强调的是深奥,而不是保密。另外,如果把“esoteric refigiorIs”翻译为“秘密宗教”,容易与“Tantra”(密宗)混淆。

我喜欢肯·威尔伯的书有特殊的原因,我也曾经大病一场,时间长达五年之久,动真格地面对过死亡,感受过面对死亡恐惧以及死亡对人的启迪。恐惧死亡会降低生命的活力,接纳死亡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写这篇后记的过程中,我随便打开我的音乐,这是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当充满激情的旋律充盈在我的心里的时候,我想活着有多好啊!我现在正在欣赏音乐,当然崔雅已经不能够享受这一切了。——但其实也可以这样说:崔雅,以及所有美好的灵魂,正是所有这些美好的音乐,以及所有美好的一切的本身。

活着,就要珍惜生命,好好地活,有勇气开放、接纳、成长。面对死亡,也毫不畏惧,该走的时候就坦然地走。

许金声  2005年8月26日

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Xujinsheng2003@yahoo.com.cn)

书评(媒体评论)

《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一书无论作为讲述抗癌病人的故事,还是作为病人与照顾者的指南,抑或作为一则动人的爱情佳话,或者作为对世界伟大的智慧传统的理解、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死亡与濒死的检视,以及对灵性发展意义的研究,都是极为成功的。

——《自然健康》杂志(Nature Health)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超越死亡--恩宠与勇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肯·威尔伯
译者 胡因梦//刘清彦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2375901
开本 16开
页数 415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360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06-03-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5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08
丛书名
印张 27.5
印次 5
出版地 北京
227
153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Ken Wilber
定价
印数 3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2: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