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参与孩子的成长(一个中国爸爸在美国的亲子教养笔记)
内容
编辑推荐

《参与孩子的成长(一个中国爸爸在美国的亲子教养笔记)》是薛涌继《一岁就上常青藤》后最新力作,一个中国爸爸在美国的亲子教养笔记,中美教养碰撞下的思考结晶。书中所述内容都是当下家长在教育中关注的重要话题,如:未满6岁的孩子该不该读小学?怎样教孩子阅读和写作?好爸爸有多重要?怎样用体育培养孩子的品格?怎样给孩子送礼物?等。

内容推荐

《参与孩子的成长(一个中国爸爸在美国的亲子教养笔记)》是知名教育专家薛涌继《一岁就上常青藤》后,时隔四年,又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诚意之作,献给正在为子女教育发愁的中国父母。

薛涌1995年赴美,旅居美国18年,时刻体会着中美教育的异同,在他看来,中美教育中都有值得家长学习的地方。美式教育强调“点燃孩子内心的火焰”,培养孩子的信心、对世界的好奇,进而刺激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使孩子在一生的奋斗中有更大的主动性。即“以孩子为中心”的启发式教育。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注意力时段很短,不愿意经受漫长、枯燥的训练,面对挫折容易灰心甚至放弃。孩子内心的火焰即使点燃了,烧一会儿往往也会灭掉。只有不断地加柴,火焰才能持续地燃烧。所以,如何延长孩子的注意力时段,培养孩子的耐心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也是每个家长和老师的重要责任。中国式的教育则强调就是第二个面向。

《参与孩子的成长(一个中国爸爸在美国的亲子教养笔记)》就是薛涌身为一个中国爸爸在美国教育女儿的过程中受中西两种教育方式碰撞而出的菁华之作,书中既融入了当前美国教育研究的前沿科学,又有作者在育儿过程中的实操经验。是一本融合理论与实践的个性之作,正如小巫的评价:他不仅仅教是教你培育孩子之术,更是要您懂得培养孩子之道。从他的文字里悟道,开发出适合自己家庭状况的术。

目录

序言 小巫:道不同,无予为谋

引言

第一章:学前期:让孩子的心灵自然绽放

认识婴儿的大脑

孩子的观察力超出你的想象

幼儿园战争

让孩子的心灵自然绽放

把教育留给孩子自己

家长应该干什么

好爸爸有多重要

第二章:小学:玩物也可以不丧志

“起跑线”之争:未满6岁该不该读小学

用第一人称爱国

女儿,你想说什么——我教女儿写作文

怎样教育“富二代”

怎样用体育培养孩子的品格

玩物不丧志

第三章:在美国“小升初”

择校

在美国怎样准备“小升初”

中美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越考越傻的心理学基础

让美国的小学生回答“钱学森之问”

美国的“小升初”对孩子提出了什么挑战

等孩子“小升初”时买房

第四章:初中:让孩子独立思考

圣诞节:我向女儿道歉

我用了八年时间回答了3岁女儿的问题

怎样教女儿学历史

怎样教孩子写作和阅读

鼓励孩子做项目

关注生活的案例

确立良好的自我认同感

矫正孩子的偏科,帮助孩子走出自我

让孩子面对生活的原初状态

要独立思考,就要先丢掉拐杖

第五章:为什么不要学“虎母”

你能逼孩子用功,不能逼孩子立志

我为什么鼓励孩子拿C

怎么培养孩子“不听话”

第六章:怎样让孩子练钢琴

孩子练琴是为什么

女儿从钢琴中学到了什么

跟上孩子的成长

结束早教的转型:还从学钢琴谈起

严厉的价值

让孩子专心

学钢琴的原则

初中——自我管理的危机

这个问题家长未必懂:怎样把握孩子的自由时间

结语:让孩子带着人生使命走出早教

附录:《一岁就上常青藤》专访

试读章节

这比我的解释靠谱儿多了。此事多年来一直令我玩味不尽:我对动物的交配或人的性行为都有着基本的知识,女儿则完全没有。假设我像女儿一样没有这些知识,仅凭肉眼观察,这两只鸽子的行为更像打架或者一个欺负另一个,就像幼儿园的孩子一个骑在另一个身上拳脚相加一样,和人类充满爱意的亲吻非常不同。女儿每天都接受爸爸、妈妈的亲吻,也见过自己幼儿园里的大班孩子打架。但她在不需任何解释也无任何知识的情况下,怎么一眼就能看出这两只鸽子是在接吻而不是打架呢?她肯定观察到了我这个成人观察不到的东西。

传统的观念认为,儿童无法集中注意力,没有耐心,只能跟着感性和欲望走,无法遵循理性的引导。这是儿童智力尚未充分发育成熟、无法像成人那样进行高强度思考的证据。但是,现在的一些研究修正甚至推翻了这样的成见。比如,前述的儿童心理学家AlisonG0pnik就概括说: “我们有时说成人比儿童更有注意力,其实正好相反。成人比儿童更缺乏注意力。成人善于把许多事情迅速地从意识层面过滤掉,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非常狭小的领域。”我和女儿一起看鸽子交配就是一例。我在解释这一现象时不自觉地把一些关键性的细节给过滤掉了,女儿则根据被我忽视的细节得出了接吻(kiss)的结论。我的注意力之缺乏,实在是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成人和儿童的这一对比,有着生理学上的根据。脑神经体系有一种不断进行着的“修剪过程”(pruning process)。在我们睁开眼睛的一瞬间,这种“修剪”就开始,把那些庞杂的、似乎是没有必要的神经连接都去除掉。在一方面,“修剪过程”就像收拾房间一样,把我们的大脑整理得更干净整齐、更有效率,使我们能够排除干扰、集中精力。但在另一方面,因为“修剪”得太干净简洁,仿佛是把一些一时不用的“家具”都给扔掉了,这一过程也就把我们的思维变得更为狭隘,导致了学习的困难,使我们缺乏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就好像被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家在应付几位不速之客时竟找不到多余的凳子坐。从生理的角度说,婴儿没有经历这样的“修剪过程”,其脑组织更密集,更有可塑性,其构造中有非常少的抑制性神经递质(inhfbitory neurotransmitter,一种防止神经元被激活的化学物质)。这就使婴儿的大脑充满了比成人多得多的飞速驰骋的思绪。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的思维强度反而是成人无法达到的。Alison GoDnik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经过“修剪过程”的成人,大脑的神经连接简单明了,进而更有效率。结果,成人比孩子更容易把自己的鞋带系好。相比之下,未经“修剪”的儿童大脑神经连接四通八达,甚至以成人的标准来看是混乱无序的。这就使孩子没有办法集中精力系好鞋带,但却能轻而易举地同时掌握三门语言。那么,两者谁更优越呢?

用个更直接的比喻,成人的智力像个手电简,当准确地射到一件物体上时,这件物体的形态就非常清晰地显示出来。儿童的智力如同一盏灯笼,点亮以后光芒四射,周围的物体大致都能显现,但是不像在手电筒照射下那么清晰。我们在黑暗中走路,靠手电筒能看清眼前每一块绊脚石,但路究竟通向哪里却不是那么一目了然,甚至看了这个漏了那个。打起灯笼,则顿时四下亮堂、一览无余,很容易看清大概的方向。“修剪过程”的目的本来是提高效率,但是也使我们丧失了太多的神经连接。这些神经连接也许仅仅是因为一时无用而被淘汰,但时过境迁后可能派上大用场时,却已经不在了。这就使成人在观察世界时经常忽视了太多看似多余混乱、实际可能是非常关键的事实。这也是成人的思想为什么越来越僵化、越来越不能接受新鲜事物、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环境的原因。

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有句名言:“天才不过是能自如地恢复自己的童年而已。”成人必须向儿童学习,只有设法恢复自己的童心,才能保持创造力。娱乐、坐禅等等,都有此功能。根据《波士顿环球报》的报道,一些科学家在成人看电影时用脑电图记录他们的大脑活动,发现他们大脑前部的活动被抑制,大脑后部与视觉相关的部分则被激活。Alison Gopnik指出,这就是在成人大脑中发生的瞬间即逝的还童状态:你绘声绘色地捕捉到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一下子丧失了自我意识,完全想着屏幕上的事情。在坐禅的玄想中和被美丽的景色所震撼之肘,成人也会出现这种“忘我”、“无我”的境界,这是一种儿童的境界。他们大脑中的神经连接是如此丰富活跃,乃至无法把思想集中在“自我”身上。用禅师铃木俊隆的话说:这就是起初的心智,是人像婴儿一样思想的时刻。用心理学家的语言来解释,大脑经常在你不试图控制它时运转得更好。P7-9

序言

作为薛涌的超级粉丝,我看他的每一本书,都会因为他的话说到我心里而情不自禁地笑起来。《参与孩子的成长》更是于我心有戚戚焉,时时令我会意而乐。处处发现不谋而合之词。

举一个最简单浅显的例子:薛涌的女儿上三年级学习历史时,老师要求孩子们找资料研究各自分配的历史人物,把研究结果写成讲稿,以第一人称向全班同学介绍该人物,薛涌的女儿扮演的是华盛顿夫人。我想起儿子上三年级时,有过一模一样的经历!凑巧的是,当时他挑选扮演的是华盛顿,他看了相关的传记,挑选出他认为值得一提的事件和品性来撰写讲稿,我则是他的造型助理,买了假发套,借给他服装,帮助他装扮好,并进班观摩拍照。(女儿正在上四年级,古代神话板块的汇报展示也与此异曲同工。)

有趣的是,当时儿子班里有些家长,极力反对老师布置的这份作业,托词东方传统不允许孩子扮演已经去世的人物,禁止孩子参加展示。班主任是一位美国老师,还特意惴惴地问我,是不是真有这样的传统?其实这些家长反对的,是老师的教学方式,他们认为完成这样的作业是浪费时间,不是真正的学习。

我和薛涌则不约而同十分看重这样的家庭作业,并鼎力帮助孩子圆满地完成。基于对教育的不同理解。人们衡量儿童发展和教育的标准也大相径庭。我们甘之如饴的,在其他人眼里,或许就是不屑一顾的垃圾。

可怜我们大多数人出身应试教育,惯性思维要求凡事须有非黑即白的标准答案,严重缺乏批判性思维。对于一个人的言论,要求其尽善尽美、无懈可击;万一不幸找到一两处不那么顺眼的地方,立刻给予全盘否定。

事实上,这世间万物,极少标准答案,儿童教育最能体现这个特色。不要因为小巫推荐薛涌的书,就认为小巫百分之一百地赞同薛涌所有的教育手段;也不要因为小巫的书和薛涌的书有一些相左之处,就疑惑小巫为什么推荐薛涌。这都是应试教育的余毒在影响我们的判断。

表面上看,我们俩养育孩子的方式(“术”)的确存在差异,就连这本书里所体现出来的某些观点和做法,我也并非完全赞同。但重要的是,我们俩的杨曲里念(“道”)基本一致,这也属于我俩不约而同提出来的概念:不同的教育理念源自不同的价值观。基于不同的价值观,则是不同的“道”。“道”相同,“术”可见仁见智;“道”不同,则无法与之谋。

这本书秉承薛涌一贯严谨治学的研究家做派和纯熟的语言驾驭功底,以及博学、机智、敏锐、坦诚和幽默的风格,专业论点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体描绘女儿的成长过程时,父爱深情渗透在有理有据的恩辨和阐述里。本书主要讲述的都是作者女儿从小学到初中的经历,弥补了市场上这类书籍的空缺。

如果你看了薛涌的文字,能够从中悟“道”,开发出适合自己家庭情况的“术”,甚至看书过程中屡屡拍案叫绝,要么对自己已经奉行的教育之“道”增强了信心,要么感到胸中诸多疑团得以豁然开解,那么这本书对你来说,物超所值。

如果你因见此书出自居美学者笔下,立时将所有理念奉为圭臬,处处仿照,力图培养出作者女儿那样的孩子来,我可以想见,你会遇到重重障碍,心有余而力不足,继而产生种种疑惑,甚至陷入痛苦。当然,痛苦不见得是坏事,它会促进你深入思索,并在个性化实施方面略事调整。那么这本书对你来说,不失为珍贵的参考。

如果还没看完书,你已经开始痛骂作者“你在美国,民主自由的国度,不必参与应试教育,站着说话不腰疼!”或者无奈地哀叹“薛涌是大学者,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来!咱没他那么高的学识,哪儿比得了哇!”那么这本书对你来说,无异于—堆废纸。

薛涌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世之道,夫妻和亲子之间健康积极的家庭动力,影响并培养出了一个有思想、有头脑、有创意、有爱心的女儿,一切顺理成章。这和他在哪个国家、有什么样的学问,关系并不大。因为真正影响孩子的,是父母身上那些用学历证书无法考量的品质。  事实上,作者的任务仅在于提供独到的思路,分享独特的亲身体验;既非期待大家效仿之,亦非炫耀自己的养育手段更加高明,把自己的孩子当作标兵,别人家孩子没长成这样就属于没养好。

说到底,看书之后自己该怎么做,自由选择权在读者手里。

小巫

2013年1月29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参与孩子的成长(一个中国爸爸在美国的亲子教养笔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薛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3054334
开本 16开
页数 2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3-05-01
首版时间 2013-05-01
印刷时间 201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5
16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4:2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