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浮城北望(重绘战后香港电影)
内容
编辑推荐

由苏涛所著的《浮城北望(重绘战后香港电影)》以战后香港国语电影的文化政治为主轴,分为三部分,分别从电影文化史、文本分析和导演论三个研究角度,重构香港电影的“中国脉络”和流散文化。运用不同的研究角度,看来有点混杂,但在苏涛博士的笔下,却又自成系统……颇有见地。

内容推荐

由苏涛所著的《浮城北望(重绘战后香港电影)》打破传统电影史写作的局限,将香港电影放在华语电影发展及转折的大背景下进行深入剖析,以香港为中心,讨论冷战背景下华语电影之间的互动及影响。

《浮城北望(重绘战后香港电影)》以香港电影为主要论述对象,从历史、类型、文本等方面切入,试图以新的框架和扎实的史料重述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香港电影。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部分 战后初期香港电影的文化政治

1. 香港左派电影的另一个面向--以大光明影业公司为中心

2. 时代转折、政治形塑与艺术探索--兼论1949年前后内地与香港电影的互动

3. 上海传统、流离心绪与女明星的表演政治

--长城影业公司的创作特色与文化选择

4.女明星的银幕塑形:李丽华与战后香港国语片

5.“南来影人”、流亡意识与传统的焦虑--卜万苍香港电影生涯侧影

6.“电懋”电影中的女性身体、现代生活方式与都市空间

第二部分 武侠/功夫片的类型、作者与文化想象

7.厚积薄发 一鸣惊人:胡金铨“邵氏”时期的创作

(附:胡金铨创作生平年表)

8. 浪漫暴力、男性身体与去势焦虑:张彻的武侠片、功夫片

9. 权力、性别与"形式的意识形态":楚原的奇情武侠片

10. 功夫、谐趣与传统的回归:刘家良的功夫片

11. 功夫喜剧:类型、风格与文化想象

第三部分 家国想象与本与建构

12.《秋海棠》与《红伶泪》:一株海棠,两种风情

13.《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传奇、古典美学与南来影人的"家国想象"

14.《董夫人》:主体欲望的诗意描摹与女性主义

15. 《精武门》:功夫、暴力与国族想象

16.《半斤八两》:嬉笑怒骂中的人性批判

参考影片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香港左派电影的发展、演变及创作特色,已成为华语电影研究及历史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已有海内外多位学者对此给予关注和探讨。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关于香港左派电影的研究,始终缺乏一个相对明晰的“中国视角”。在笔者看来,中国内地的香港电影政策,便是这种“中国视角”的重要体现。笔者希望以此为切入点,并结合新发现的材料重新审视和分析这段历史。本章拟讨论1949年前后内地关于香港电影的政策,主要从左派制片机构的创建与整合、中共在香港电影界的统战工作,以及中央政府对香港左派电影创作的指示等方面展开论述,并重点分析该阶段内地的政治局势对香港电影的影响、中共香港电影政策的制订及其影响等问题,力图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香港电影政策作出新的解读。

一、香港左派电影公司的创建与整合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香港倾向进步的电影公司已有数家,如大光明影业公司、南群影业公司、南国影业公司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新的形势,中共香港党组织对左派电影公司的布局作出新的调整:一方面组建新的制片机构;另一方面对现有的制片公司进行改组、整合。

1950年,中共香港党组织发起了一个同人合作社性质的制片机构,即五十年代影业公司,目的是“团结留在香港的一些进步电影工作者”,为其解决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五十年代”存在的时间不长,仅出品了两部影片,即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改造题材的《火凤凰》(1950,王为一导演),以及由三个故事组成的《神·鬼‘人》(1950,顾而已、白沉、舒适导演)。其后,“五十年代”的很多成员返回祖国,另有一部分加入了“龙马”。

1950年成立的“龙马”,是在中央的支持下建立的一家重要左派电影机构…,创办者为费穆,主要出资人为制片家吴性栽,总经理由费鲁伊担任。“龙马”以制作严谨著称,出品的影片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和社会批判色彩。1951年,费穆的去世和吴性栽的退出,给“龙马”造成巨大打击。为了解决“龙马”困局,凤凰影业公司于1952年应运而生,正如演员韦伟所说,“龙马赔得太厉害,结果只好组织一家‘兄弟公司’,就是凤凰”。

除了上述新组建的制片机构外,香港左派电影公司在1950年前后经历了大范围的改组与整合,最典型者莫过于“长城”。1950年初,长城影业公司(即“旧长城”)实施改组,原创建者之一张善琨退出,航运大亨吕建康为公司注入资金,公司易名为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即“新长城”)。至此,“长城”成为由左派主导的电影公司。除了上述制片机构之外,成立于1949年夏的香港南方影业公司,是一家负责向香港及海外地区发行中国内地影片的机构,亦是香港左派电影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语制片公司通过改组或组建的方式整合力量的同时,粤语片方面也出现了重要的变化。1952年,新联影业公司(即“新联”)成立,力图“团结一些有社会责任感、渴望提高粤语电影水准的朋友一起努力改变粤语电影的面貌”。同年底,吴楚帆、白燕、张活游等21位电影工作者组建中联电影企业公司(简称“中联”),使进步力量在粤语制片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巩固和加强。

事实上,倾向进步的制片公司绝不止上述几家,此外尚有多家小型公司或独立制片公司,但因其规模较小、出品影片较少、存在时间较短而被研究者所忽略。例如,在国语片方面,有新世纪影业公司(1952年成立)、艺文影业公司(1953年成立),以及万利影业公司等;在粤语片方面,除了“新联”“中联”之外,还有多家隶属“中联”创作组的制片公司,以及其他一些独立制片公司和“一片公司”。

P21-23

序言

关注香港电影很多年了,近来我常想一些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内地学者研究香港电影如何有所创新?如何梳理香港电影与整个中国电影发展的关系?是否能够出现不同的观察和分析角度?最近翻阅苏涛的书稿,一些想法逐渐清晰起来。

按照习惯说法,中国电影主要分为内地电影与台港电影。人们通常把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分开进行研究,这不仅限于电影业,实际上涉及所有领域,显然是政治历史因素使然。但是,这很可能遮蔽了一些实际存在的现象,因而有一些重要的历史及理论问题可能被忽略。例如,有些电影人的活动是跨越内地和香港这个历史界限的。

与此相关的是时间的连续与断裂。1945年二战结束,1949年新中国成立,都是伟大的历史关键点,均造成巨大的历史转折,但是也因此导致一些电影进程发生历史断裂,使得一些电影人的生涯跌宕转折,一些电影活动被社会遗忘,一些电影现象成为电影学术研究的盲点。有些电影人物的重要性可能被忽略,例如苏涛重点研究的李丽华:她在每个历史时期都不是最具代表性的重要人物,但是她的特点正在于连续在几个时期都有电影活动,能够把内地与香港的电影历史自然衔接起来,因此成为极具代表性的跨时代、跨地域的人物。

这不仅是一个历史分期的断裂问题,也涉及电影人的政治选择和政治命运。众所周知,受历史因素影响,自香港战后开始,电影人出现比较鲜明的政治态度的划分,分成“左”“右”两派。1949年之后,冷战将意识形态的对立加剧,一切以政治划线,进步与反动,爱国与卖国,亲中与亲台,等等,形成简单明了的思维模式,其影响至今不绝。苏涛的研究提示我们,事情并非那么黑白分明,往往存在另外一些可能,“左”与“右”并非截然分开,一成不变,“左”“右”之间的关系也错综复杂,如果完全按照政治标准划线,就难免将政治的复杂性做简单化处理。苏涛尝试回归历史原点,梳理演变脉络,不仅还原历史真实,还有助于克服我们想当然的思维方式,对于理解复杂环境中人的政治立场和态度,大有助益。

苏涛的研究也涉及特定历史时期香港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电影研究将电影分成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是一种历史进步。显示创作者个性的艺术电影,被称为作者电影;满足观众一般观赏需求的商业电影,一般为类型电影。在判定何者为佳时也是各执一词,前者主张艺术至上,后者强调市场决定。以此生发的理论论述固然都有道理,但是这种思维方式极易形成固定的思维定式。它永远正确不容质疑吗?以香港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而论,完全按照欧美划分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标准生搬硬套,显然会出现一些问题。苏涛的研究以武侠动作片为例指出:一方面武侠片有可能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另一方面,即使是商业电影中的武侠片类型,表面看似简单,实际上如果研究者能够深入开掘,也能够从中感悟到独特的美学特征,阐发出复杂丰富的含义,因此,一些武侠动作电影也是符合我们对于“好电影”的理解的。

新一代学者在进行电影研究时采用什么方法?这也是我感兴趣的问题。观察苏涛,他的研究方法新鲜而务实,是将哲学的综合方法与历史研究的新成果相结合。

现在比较有成绩的内地电影学者,在电影理论方面不再孤陋寡闻,多少都受过多方理论训练,只是每个人并不坚守某一种,多为杂取各家,为我所用,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这也是苏涛采取的研究策略。他看中的并非新颖研究方法的炫耀,而是回归到学术研究目的本身,重在课题的选择和观点的出新。不是盲从主流观点,但是也并非刻意颠覆旧有观点,而是根据自己的研究形成自己的看法。对于一个独立的研究者来说,这是走入学术研究轨道的必经之途。

苏涛的研究应该属于史学研究与艺术批评相结合。既然属于一种历史研究,必然涉及治史方法。他遵循历史研究的重要原则,重实证,重视史料。史学研究要有新意,应该开辟新史源。他的经验是高度重视影片文本,对重点影片进行文本细读。过去内地学者看香港电影比较困难,特别是一些冷门电影,无从看到,根据文字资料就妄加评论,这种状况应该终结。另外,苏涛竭力挖掘新的文字资料,将一些过去很少出现的报刊、资料等纳入史源,文章读起来惊异连连,陌生而又令人信服。

历史发展契机带来的历史与理论研究的领域拓展。过去的研究者自觉或不自觉代表国家立言,比较注意宏观角度,习惯高屋建瓴,通观全局,建构庞大体系,以论带史,先确立观点,再找史料,由于缺乏实证,难免空话连篇,表面“政治正确”,却欠缺自己的观点。这代年轻人可以比较多地独立思考,代表自己发言。

苏涛的研究放弃建构宏观体系,但也并非小题小做,常发现一些边缘地带的偏门课题,深入开掘,适度展开,独立成章,言之有物。各个问题之间有所勾连呼应,构成一定的问题集合,隐约透露出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也有了总体性的倾向性,但是并不急于做出宏观结论,似乎暗示,研究尚未到瓜熟蒂落的阶段。

苏涛的史学方法与宏观史学不同,应属微观史学,不注重归纳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而是把关注点放在具体的个人,关注在历史进程中个人的独特命运,以及个体的精神气质。每个研究对象身上承载着历史使命,代表着一定的符号,需要挖掘和阐释。他们也许不是伟人,但是只要在那个时代出现,就是一个文化标本,很多问题在他们身上凝聚,这些正是分析的重点。当然,这种研究与纯粹的史学考据和研究有区别,是历史研究与文艺批评的结合,必然融入研究者更多的情感因素,受到个人精神因素的影响。他的研究不仅表达了对研究对象的尊重,也把读者带入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折射出时代的心态与情感,不免唤起人们的文化记忆。

苏涛尚年轻,学术道路漫长,研究有待炉火纯青,但是给我们的启示却是丰富而有益的。

 后生可畏,亦可期待。  2014年4月12日夜

后记

如果从2004年考取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电影学专业研究生算起,今年已是我进入电影研究领域的第十个年头。十年间,我从一个对电影懵懂无知的学生,变成了以教书为业的职业研究者,跌跌撞撞一路走来,其中的甘苦、困惑、愉悦、收获全都积淀在心中,犹如电影片段一般历历在目。这本小书可算作我对这十年来学习、研究的一个小小总结,尽管深知此书的浅薄、零散,仍不免敝帚自珍。

我对香港电影的兴趣始自研究生阶段,并一度着迷于香港的武侠片、功夫片,并以此作为博士论文的主题。获得博士学位后,我尝试拓展自己的研究范围,经过一番挣扎和摸索,从2012年开始,我将研究重心转移至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的香港电影史。几乎是在无意间,通过模糊的影像片段、泛黄的旧期刊纸页,伴随着扑面而来的霉味,我发现了一个如此丰富驳杂而又有趣的香港电影史:在历史转折关头,大批上海影人南迁香港,以客居甚或“流亡”的心态在此落脚,将上海电影的传统带到这个英国殖民当局统治下的小岛,并由此引发华语电影的分流与裂变;在政治局势复杂微妙的香港影坛,既有身在香港、心向祖国的左派电影工作者,也有与台湾国民党政权关系密切的右派影人,二者之间的关系更是错综复杂、引入关注。尽管时代久远,很多事件都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甚至遭到人为的遮蔽和遗忘,但是通过反复观看影片文本,仔细翻阅当年的文献档案和原始资料,一段不同于想象之中的香港电影史逐渐浮现,令我兴奋不已、欲罢不能。

本书的出版得到多位师长、朋友的帮助。胡克教授最早阅读了本书的初稿,在鼓励之余还提出了富有针对性的建议,并为本书拨冗作序。胡老师深厚的学养,以及宽厚、平和的人生态度令我受益良多,老师的教诲、鞭策和期望,令我既感动又惶恐。傅葆石教授是当今世界研究香港电影史的权威学者,我曾不揣冒昧地将几篇习作发给他指正,不想竟得到他的鼓励和肯定,此后他又多次通过电子邮件与我沟通交流。此次傅教授慨然应允为本书撰写序言,实在是我之幸也!李道新教授是我心目中最优秀的中国电影史学者,他的治学态度和治史方法对我影响颇深。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曾多次向李老师求教,并得到他的指点和帮助,谨致谢忱!罗卡先生是我敬重的香港电影史专家,之前曾多次与我通过电子邮件沟通。2011年底赴香港搜集资料时,终于有机会见到卡叔,在香港西湾河附近的一家小咖啡馆里.卡叔与我有一次愉快的长谈,他对香港电影史的熟稔,以及平易、谦和的态度,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2014年初的台湾之行给我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此行幸得王少华女士及林盈志先生的大力协助:少华姐对我们的关照可谓无微不至,甚至帮我们规划好了行程;盈志兄则在资料收集方面给予我大力支持,甚至任由我在他的个人收藏中“大肆劫掠”。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本小书也见证了这段因电影而起、跨越台湾海峡的友谊。好友沙丹与我意气相投,我们曾多次就书中的问题深入讨论、相互启发,他慷慨地让我分享了大批珍贵资料。好友小宇从海外带来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各种电影画刊,若没有这些“宝贝”的支撑,本书的写作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本书的责任编辑姜贞是我的老同学.正是她的不断敦促和细致编校.才有了本书的问世。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周彬先生为此书的出版花费了大量心血,谨此致谢!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部分章节的删节版曾在《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衷心感谢吴冠平、陈宝光、王纯、谭政、张煜、张文燕、檀秋文、杨文火等诸位编辑师友的肯定和帮助。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电影学专业研究生李频、何超与我合作完成部分章节的写作,符辉在资料收集、整理方面也提供了不少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在第一本学术著作付梓之际,要特别感谢我电影上的启蒙老师——陆绍阳教授,当年若不是他将我带进电影艺术的大门,或许我此生都不会和电影研究发生任何关联。陈旭光教授是我学术道路上的领路人,多年来对我关心、鼓励、帮助,我始终感念于心。最后,感谢父母、妻子和妹妹对我毫无保留的支持、毫无怨言的奉献,以及没有底线的宽容,谨将这本小书献给他们。

苏 涛

2014年4月13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浮城北望(重绘战后香港电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242315
开本 16开
页数 2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2014096175
中图分类号 J905.658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3:3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