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新时代中国法治题材剧中的法律人形象研究/京师艺术论丛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京师艺术论丛”中的一本。本书以新时代优秀法治题材剧为主要研究对象,力图深入系统地探讨法治题材代表性剧作中警察、检察官、法官、律师等“法律人”形象所蕴含的法律职业伦理、现代法治精神等丰富的精神内蕴与思想内涵,把握作品所呈现的人物形象的类型谱系、叙事策略、审美风格等。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对象和概念界定
三、2010年以来法治题材剧发展概况
四、研究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及创新性
第一章 “法律人”形象类型谱系及其审美表现
第一节 社会职能视域下的“法律人”形象构成
一、警察/法官/检察官系列:融媒体环境中的多元艺术呈现
二、律师/法学学者/法律顾问系列:市场化时代的多维人格想象
第二节 承担不同角色功能的“法律人”形象类型
一、运筹帷幄的指挥者
二、大智大勇的执行者
三、职责明确的助手
四、堕落迷失的阻挠者
第三节 艺术审美形态中的“法律人”形象类型
一、鲜明突出的扁形
二、纵向渐变的层递型
三、多维立体的圆形
第二章 “法律人”形象的建构策略
第一节 对比共构的群像特色
一、一超多强:“卡里斯马”的“光环”凸显
二、双雄联盟:双主角人物的互相衬托
三、多点交织:“犯中求避”的群像塑造
第二节 双线并行中的人物关系呈现
一、职业线中的深厚情谊与微妙关系
二、非职业线中的家庭危机与突围
第三节 渐变式/突变式的戏剧冲突营造
一、“高潮前置”+“戏核”事件展开突变风云
二、“串珠式”/“散点式”事件勾连渐变式小冲突
第三章 “法律人”形象的精神内蕴
第一节 正邪对峙中的正向价值彰显
一、现代法治精神及其启蒙价值
二、主流意识形态及其价值追求
第二节 情、理、法、权冲突及其人文内涵
一、情、理、法博弈凸显精神格局
二、程序正义彰显现代法治精神
第三节 罪与罚的警示和教化作用
一、彰显“积恶余殃”警示意义
二、“悬崖勒马”的教化意义
三、勿行“法外正义”的深刻寓意
第四章 塑造“法律人”形象的影像风格及其审美追求
第一节 主旋律法治题材剧的“中正平和”美学风格
一、恢宏大气的庄严/崇高之美
二、内敛克制的惊险/悬疑之美
三、含蓄蕴藉的朴实/恬淡之美
第二节 律政题材剧的时尚化审美
一、都市空间镜像与人物造型“神话”
二、“都市梦”描绘与“治愈系”特色
第三节 网络罪案题材剧的奇观化审美
一、暗、黑、惊、奇的视觉风格
二、“社会派推理体”的人物语言风格
第五章 “法律人”形象塑造的缺失与反思
第一节 “法律人”形象塑造的缺失
一、“法律人”形象塑造的脸谱化
二、现实主义的偏离与真实性呈现的悖论
第二节 对“法律人”形象的文化反思
一、畸形消费与法治题材剧的“审丑”误区
二、原欲释放与“法律人”的情感泛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1979-2009年法治题材剧中“法律人”形象塑造的发展流变
附录 2:论文的研究样本:2010年以来法治题材剧中“法律人”代表形象名录
导语
本书准确把握法治题材剧中“法律人”形象的艺术化呈现,结合21世纪初期的时代语境,厘清了优秀法治题材剧的叙事、审美及其所蕴含的文化观念,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价值。
本书对未来法治题材剧中“法律人”形象塑造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艺术探索,对未来法治题材剧的发展具有启示性意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新时代中国法治题材剧中的法律人形象研究/京师艺术论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邵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852899
开本 16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23-10-01
首版时间 2023-10-01
印刷时间 2023-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430
CIP核字 2022248911
中图分类号 I053.5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3:2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