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宝消亡之谜
内容
编辑推荐

在千百年的历史流变中,有多少国之瑰宝消亡不见,比如解救达尔文人类进化论于尴尬境地并填补人类进化史上最重要缺环的周口店北京猿人头盖骨,比如原本只是先人烹煮烧烤食物之器具后来竟嬗变为国家最高权力象征的“禹之九鼎”,比如承载着奉而献之不改其忠、面临强势越发智勇这两段非凡历史典故的“和氏之璧”,比如唯一能够领会神秘佛旨且单脉相传的佛教衣钵“木棉袈裟”……竟然都在错综复杂的阴谋阳略中消亡无寻。在这本《国宝消亡之谜》一书中,笔者窦忠如以敏感心智深入进行探微洞察,以犀利笔触划破层层被离奇传说所遮盖的历史迷雾,戳穿一道道被荒诞利害关系所砌筑的人为壁垒,以便读者能够比较顺畅地穿越岁月通道,去明晰那些已经封存久远了的国宝消亡之谜。

内容推荐

《国宝消亡之谜》是《中华国宝之谜丛书》之一,是一部融史实性、艺术性、鉴赏性及故事性于一体的中华文物片断史。笔者窦忠如在《国宝消亡之谜》中,以犀利的笔触划破层层被离奇传说所遮盖的历史迷雾,戳穿一道道被荒诞利害关系所砌筑的人为壁垒,以便读者能够比较顺畅地穿越岁月通道,去明晰那些已经封存久远了的国宝消亡之谜。象征国家政权的青铜炊具——夏禹九鼎,湮没风尘又一鼎——西周小盂鼎,随爱情飘零的无价之宝——清光绪皇妃珍珠衫等等均在其列。

目录

引子

象征国家政权的青铜炊具——夏禹九鼎

湮没风尘又一鼎——西周小盂鼎

映照各色人性的传奇美玉——春秋和氏璧

“西瓜鼎”的悲情遗闻——秦双耳三足圆鼎

佛祖衣钵今何在——北梁木棉袈裟

“宽厚”之作失于世心——北宋范宽《群山复岭图》

价值万贯的“猫鱼碗”——北宋钧窑玫瑰紫釉瓷碗

“癫疯”之作放而未归——南宋梁楷《放牛归马图》

不堪回首百的相似遗恨——南宋哥窑米黄釉穿带瓶

一桩扑朔迷离的文化悬案——明永乐《永乐大典》

“一元不值”的祖传珍宝——明官窑弘治黄釉青花祭盘

追踪“真迹008”——明唐寅《金山胜迹图》

真真假假九龙杯——清康熙九龙玉杯

风波迭起“美人醉”——清康熙豇豆红柳叶尊

随爱情飘零的无价之宝——清光绪皇妃珍珠衫

不忍触碰的国宝之殇——中国历代书画毁灭纪实

试读章节

完璧归赵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这一年,秦昭襄王听说赵惠文王得到和氏璧后,便派人到赵国说,秦国愿意以15座城池交换这块美玉。对此,赵惠文王明白,秦国所谓的交换,不过是强取豪夺的幌子而已,可他也明白,当时秦强赵弱的形势,如果他不同意用和氏璧与秦国进行“交换”的话,秦国一定会兵临城下攻伐赵国。于是,赵惠文王急忙召集手下大臣商议对策。与赵王有同样忧虑的大臣们经过一番议论后,建议赵王派遣一位使者前往秦国交涉此事。可是派遣何人出使秦国又成了一道难题。就在赵王等人一筹莫展的时候,宦官缪贤走上前向赵王禀告说,他家中有一位名叫蔺相如的门客,此人见解非凡、智勇双全,如果派他出使秦国一定能够不辱使命。赵王一听很高兴,可转念一想问道:“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秦国呢?”于是,缪贤便告知赵王说。我当初因为这块和氏璧而冒犯大王,曾打算连夜逃往燕国去,是蔺相如劝阻了我。当时,蔺相如问我怎么知道燕王会收留并重用我,我告诉他说当初跟随赵王您在边境上与燕王相会时,燕王曾私下握住我的手表示愿意和我交朋友,因此我才决定到燕田去投靠燕王。而蔺相如却认为,当时赵强燕弱,我又是赵王您的宠臣,所以燕王才愿意和我交朋友,而现在我得罪赵王您再去投奔燕国,燕王一定会因为害怕强大的赵国而不敢收留我,而且还会把我捆绑起来送回赵国,如果是这样的话,我的性命就难保了。随后,蔺相如还奉劝我当面向大王您请求处罚,宽厚仁慈的大王一定会宽恕我,于是我按照他的话去做了,大王您果然宽恕了我。因此,我认为如果蔺相如出使秦国的话,一定能够圆满地完成任务。

闻听此言,赵王马上派人把蔺相如召来,向他询问道:“现在秦王要用15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我们赵国可以答应吗?”蔺相如回答道:“现在秦强赵弱,我们不能不答应。”赵王又问:“要是秦王得到和氏璧却不肯把城池交给赵国该怎么办呢?”蔺相如答道:“大王担心的是,如今秦国提出用15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如果赵国不答应,那就是我们理亏,秦国正好有借口攻打赵国;要是赵国把和氏璧送到秦国,而秦国不肯把城池交给赵国,那么就是秦国理亏。权衡一下,我认为最好是答应秦国把和氏璧送去,让秦国负不讲道理的责任。”闻听此言,赵王虽然觉得蔺相如讲得很有道理,可他还是舍不得将稀世之宝和氏璧就这样送给秦国。见此情景,蔺相如自告奋勇地向赵王说:“大王,我愿意出使秦国,假如秦国把15座城池交给赵国,我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国;如果秦国不交城邑,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

就这样,赵惠文王任命蔺相如为赵国使臣,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得知赵国派遣使臣来到秦国送交和氏璧的消息,秦昭襄王高兴地来到章台(秦国一座宫殿的名称,旧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接见蔺相如。当他接过蔺相如双手献上的和氏璧时,顿时就被这件稀世美玉所吸引,简直可以用爱不释手来形容。随后,秦王为了炫耀自己的威严并显示大度,又将和氏璧交给在场的妃嫔、文武大臣及侍从们逐一传递欣赏观看,引得众人都啧啧赞叹,齐声向他欢呼“万岁”以示祝贺。蔺相如见秦国君臣只顾夸赞和氏璧,绝口不提以城换璧之事,便彻底看清了秦国绝对不会以城换璧的阴谋,遂心生一计对秦王说:“这块美玉确实世间罕见,可就是有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您看。”秦王一听,马上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问道:“瑕疵在哪里?”蔺相如接过和氏璧后,快步走到一根高大的柱子前,义正词严地对秦王大声说道:“大王想要得到这块美玉,曾派人到赵国答应用15座城池来交换,当时赵王召集文武大臣商议时,大家一致认为秦国一向恃强凌弱、贪得无厌,这次肯定是想依仗强大势力用几句空话来骗取赵国的和氏璧,因此大家都不同意把和氏璧送到秦国来,可我却认为连普通百姓交朋友时尚且互不欺骗,何况秦国还是一个堂堂大国呢,总不至于因为一块美玉而伤了秦赵两国之间的友谊吧?就这样,赵王不仅采纳了我的意见,还斋戒五日后写了国书才派我作为使臣带着宝玉来到秦国。赵王的态度如此恭敬虔诚,可是大王您却在一般的离宫里接见我,而且态度还这样傲慢无礼,把这么贵重的宝玉随便地递给宫女侍从们传看,这分明是在戏弄我,也是对赵国的不尊敬。既然大王没有用城换璧的诚意,所以我把它要回来,如果大王要是逼迫我交出和氏璧的话,我情愿用自己的脑袋与这块宝玉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说罢,蔺相如双手高高举起和氏璧,做出向柱子上猛力撞去的架势。蔺相如这一举动,使秦国君臣都感到很吃惊,特别是秦王因为害怕蔺相如真的把和氏璧撞坏,不仅连忙向蔺相如表示歉意,还命令掌管秦国地图的官员送上一张地图,他用手指着地图说秦国准备将这15座城池划归赵国。蔺相如明白,狡诈的秦王绝对不会真拿15座城池来交换赵国的和氏璧,他的这一表态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于是他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因为害怕秦国势力强大,才不得不把它献给秦王。在送走这块和氏璧之前,赵王斋戒五日,还在朝堂上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美玉也应该斋戒五日,然后在朝堂上举行九宾之礼,我才能把它献给大王。”面对蔺相如的这一要求,一心想得到和氏璧的秦王,因见美玉现在蔺相如手中不便强取硬夺,便答应了他的要求。然后,秦王命人把蔺相如送到驿馆休息,自己开始斋戒准备接受这块和氏璧。回到驿馆后,蔺相如明白秦王虽然答应了自己的要求,但是他肯定不会真用15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于是他挑选一名精干随从,让他穿上粗布衣服装扮成普通老百姓模样,怀揣和氏璧悄悄地从小路连夜赶回赵国去了。

五天后,秦王斋戒期满并在朝堂上设下隆重的九宾之礼,等待蔺相如前来奉献和氏璧。不料,当蔺相如手持节杖走上朝堂对秦王行礼后,却坦然地告诉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已经有21位国君了,可没有一个是讲求信用的,我担心大王也欺骗我使我对不起赵国,所以我已经派人带着和氏璧离开秦国,现在恐怕早已到达赵国了。”秦王闻听此言,不由勃然大怒。而蔺相如仍旧从容不迫地说“今日之势是秦强赵弱,因此大王派遣使臣到赵国要求以城换璧,赵国不敢违抗便马上派我把和氏璧送来,现在要是秦匡真把15座城池割让给赵国来换取和氏璧的话,赵国哪敢不把和氏璧奉献给秦国而得罪大王呢?如今,我虽然欺骗大王是罪当万死,但是我也早已不存生还赵国之望,现在就请大王把我放进油锅里烹死吧。这样的话,既能使各诸侯国都知道秦国为了一块美玉而诛杀赵国的使者,又能让大王您的威名传播四方啊。”秦国的阴谋被蔺相如彻底揭穿后,秦国许多大臣都建议秦王立即把蔺相如杀掉,而秦王经过一番权衡之后,只能苦笑着对手下的大臣们说:“现在即使把蔺相如杀了也得不到和氏璧,反而因此损害了秦赵两国之间的友谊,也有损于我秦国的名声,我看还不如趁机好好款待蔺相如,然后放他回到赵国去,这样也显得我们秦国是多么的宽宏大度。”大臣们一听,都表示赞赏。于是,秦王按照九宾之礼在朝堂上隆重款待蔺相如,然后又客气地把他送回到赵国去。只是此后秦国再也不提以城换璧之事,和氏璧自然就这样一直保存在赵国的宫廷中。这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价值连城”与“完璧归赵”两则成语的由来。

由于蔺相如出使秦国不辱使命,使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归赵国,赵惠文王便加封他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蔺相如又跟随赵王到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西)与秦王相会,使赵王未受辱于秦,归国后因功而晋升为上卿,地位在赵国名将廉颇之上,这使老将军廉颇感到愤愤不平,遂多次故意为难挤兑蔺相如,而蔺相如始终以国家安危为重,对老将军廉颇的故意挑衅采取容忍谦让态势,终使廉颇羞愧得身负荆条向蔺相如当面请罪,二人由此结为至交,并共同保证了赵国的国防安全。这就是在中国历史上传为千古美谈的“负荆请罪”与“将相和”的典故。那么,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赵国后又经历了哪些风波呢?

P23-27

序言

本丛书冠名《中华国宝之谜》,其实书中所述内容本不应该成为一个个谜题,或者说我们有责任去解开这一个个谜题,特别是那些流失海外的中华国宝之谜,特别是对于炎黄子孙而言。确实,2009年新春伊始,-法国佳士得拍卖行拍卖当年英法联军从中国圆明园海晏堂劫掠的十二兽首铜像之兔首与鼠首的举动,之所以会激起中国人民普遍的强烈反应,根源并不在于这两件铜兽首在艺术上有多么高贵的价值。诚如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先生所言,这两件铜兽首并不是什么珍贵的文物,它的艺术造型一点儿也不美,其所值充其量只是一个成本费(几十万元人民币)而已。那么,这样的两件铜兽首拍卖又为什么会激起中国人民前所未有的要求流失文物无条件回93之集体热望呢?究其根源,恐怕是这两件铜兽首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深深地触动了中国人民满是疮痍的内心情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两件铜兽首又何尝不能收入“中华国宝”之列呢?

泱泱中华,国宝无限。记得《国语·楚语》中有这样一段问答:晋定公咨问前来受聘的楚国大夫王孙围何谓国宝,王孙围回答说:“明王圣人,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龟足以宪臧否,则宝之;珠足以御火灾,则宝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在这里,王孙围将国宝按照自然与人文属性划分为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的六种类型。不过,笔者基于本丛书体例之构想,主要解析可移动的馆藏类器物珍宝,并渴望以此辅翼道德、救援传统。还记得《左传》中有关于文物昭德之论:“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十分遗憾的是,今日百官不仅不懂不愿更不能以文物昭德,而且还置文物所固有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于不顾,往往掠贪文物为私有以满足自己不齿之欲望,岂不悲哉?正因如此,笔者不揣鄙陋,在数十万件堪属国宝级文物中遴选出近百件,既追述每件国宝身上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又对其作者、工艺、造型、材质、用途、效果、流传等方面进行解析,如能为读者开启一扇了解、认识、鉴赏与热爱中华文物之门窗,则不胜欢欣鼓舞之至矣。

本丛书分为传世之谜、消亡之谜、盗案之谜、流失之谜与回归之谜五册,每册所选文物大致按照所属年代先后为序,内容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甚至难以明确厘清界限,但是这并不妨碍激起我们对中华国宝之热爱,何况哪一件历经千百年风雨流传至今的国宝背后不隐藏着一段历史旧事?即便这段历史旧事有多么沧桑与辉煌,有多么曲折与坦荡,有多么匪夷所思与合情合理,有多么屈辱凄凉与激荡昂扬……都是中华文明不能离弃的一部分,何况古贤先哲那谆谆告诫至今犹铮铮在耳呢——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于是,笔者在传世之谜中遴选出最为世人耳熟能详但又难求甚解的16件珍贵文物,并从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钩沉索隐、稽考求证,竭力缀合早已散失飘零或惨遭破坏的历史碎片,渴望使每件国宝的流变过程得以连接复原,使读者在纵横捭阖、峰回路转的行文中,既能厘清历史旧事的发展脉络,又能享受国之瑰宝的人文滋养。

然而,在千百年的历史流变中又有多少国之瑰宝消亡不见,比如解救达尔文人类进化论于尴尬境地并填补人类进化史上最重要缺环的周口店北京猿人头盖骨,比如原本只是先人烹煮烧烤食物之器具后来竟嬗变为国家最高权力象征的“禹之九鼎”,比如承载着奉而献之不改其忠、面临强势越发智勇这两段非凡历史典故的“和氏之璧”,比如唯一能够领会神秘佛旨且单脉相传的佛教衣钵“木棉袈裟”……竟然都在错综复杂的阴谋阳略中消亡无寻。在这里,笔者只能以敏感心智深入进行探微洞察,以犀利笔触划破层层被离奇传说所遮盖的历史迷雾,戳穿一道道被荒诞利害关系所砌筑的人为壁垒,以便读者能够比较顺畅地穿越岁月通道,去明晰那些已经封存久远了的国宝消亡之谜。

令人遗憾的是,世人的贪念与妄想从来也不曾泯灭过,特别是面对价值连城的国之瑰宝,一些人为了攫取个人与团体的冠冕堂皇,或换取看似光鲜美艳的物质享受,不再只限于垂涎欲滴或想入非非,而是采取了明火执仗的抢劫、奸猾狡诈的盗掘、蝇营狗苟的算计、欲壑难填的掠夺,简直把滔天罪恶抒发得罄竹难书。在这里,笔者同样只能以一则则案例揭示事件真相,以一步步深入探究人文法理,以一段段旧事阐释传奇过往,以一件件国宝展现文化灵光……从而唤醒被邪恶欲望遮蔽了的“人之初,性本善”,从而希望重新建立起被权谋强势逼迫而蛰伏一隅的“善相劝,德皆建”,从而珍视被无情岁月掩埋了的“邪僻事,绝无问”,从而达到“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这古圣贤所竭力倡导的戒恶亲善之高妙境界。

而令人愤懑的是,一批批见宝起意的外国文化强盗们,不是在“共同发掘”这一“合法”外衣笼罩下将中华国宝裹挟而去,就是凭借枪炮这一恃强凌弱工具的恫吓而巧取豪夺,反正只要是他们认为具有“研究”价值的中华瑰宝,总想不择手段地掠归己有而后快,并不顾及被掠夺者的心灵惨痛与文化损伤;与外国强盗公开抢掠所不同的,还有国内诸多唯利是图的奸邪们,他们不仅完全丧失掉了自己的人格与国格,而且不顾遭受时人及后世对其数典忘祖所进行的唾弃,将难以数计的中华瑰宝抛售给外邦异族,甚至不惜将精美绝伦的国之瑰宝肢解毁坏,他们的种种恶行劣迹比外国强盗们更加让人痛彻心扉。在这里,笔者不能不在客观理性叙述中袒露自己拍案而起的真性情,在娓娓讲述中不能不予以一针见血的深刻揭示,并祈望读者就此明了诸多珍稀文物流失海外之经过,领略这些难以再见的国之瑰宝之非凡神采。

稍感欣慰的是,泱泱中华的无限国宝虽有无数珍稀孤品流失海外,但是自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有因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支持而回收著名《三希堂》法帖中“二希”之举,也有近年来海内外爱国赤子与富商巨贾费尽心机或投入巨资回购一些流失文物,还有国内外有识之士要求流失文物无条件回归之日益高涨的呼声,更有国内外数家专门从事中华流失文物回归之民间机构的不懈努力。当然,多年来以各种渠道回收的中华国宝,较之至今仍滞留异域外邦的国宝数量,还只如沧海一粟般微不足道,种种努力较之一些国家不遵守国际法则的强权蛮横,还犹如精卫填海般脆弱无方,但是我们的努力不会因此而停止。故此,笔者在有限回归的中华国宝中遴选出部分经典案例,旨在唤醒世人如何去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从而共同推动中华流失文物回归大潮的早日到来。

笔者不知道这套《中华国宝之谜丛书》能否算得上是一部融史实性、艺术性、鉴赏性及故事性干一_体的中华文物片断史,但是笔者在构思之初及行文之中都是朝着这一方向努力的,虽然借鉴了诸多前贤先哲之睿智成果,可依然感觉限于个人才识之浅陋、见解之拙劣、文笔之青涩,其中妄解、偏差或谬误之处一定难以避免,故此恳望专家学者与读者朋友们批评匡正也就绝对不是什么客套的谦辞了。

书评(媒体评论)

人乎其内,出乎其外。

——郑孝燮

文物承载历史、记录文明,乃国之瑰宝。忠如同志揭示国宝之谜,功莫大焉。这需要更精深的学养、扎实的考证和非凡的勇气方能做到。我很高兴在这套丛书中都看到了他丰硕的成果。并在此祝贺这一丛书的出版。

——罗哲文

解密中华国宝,抒写华彩文章。

——耿宝昌

中华国宝是中华文化之基因,传承中华文化功莫大焉!贺《中华国宝之谜丛书》出版。

——刘庆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宝消亡之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窦忠如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424199
开本 16开
页数 2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7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4: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