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倾听底层
内容
编辑推荐

民众的历史一直都无足轻重,如同水滴随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翻不起一丝涟漪,留不下些微痕迹。如果我们能够像郭于华教授一样,意识到苦难的社会属性和苦难的历史力量,我们就不难理解,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哪怕他/她是普普通通的“受苦人”,都应该在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郭于华所著的《倾听底层》主要采用人类学田野作业和口述历史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描述和探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作为社会下层的普通人——农民(包括农村女性和老人)、农民工、城市失业下岗工人等群体的生活经历和实践活动。

内容推荐

郭于华所著的《倾听底层》主要采用人类学田野作业和口述历史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描述和探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作为社会下层的普通人——农民(包括农村女性和老人)、农民工、城市失业下岗工人等群体的生活经历和实践活动。经由国家-社会关系视角和二者互动过程的分析,作为个人经历的微观事实与宏观的社会历史结构之间得以建立联系,我们也可从《倾听底层》中获得作为一种文明及其转型过程、机制、逻辑和技术的洞察。

目录

苦难的力量(代序)

历史是如何书写的

作为历史见证的“受苦人”的讲述

诉苦:一种农民国家观念形成的中介机制

民间社会与仪式国家:一种权力实践的解释——陕北骥村的仪式与社会变迁研究

心灵的集体化:陕北骥村农业合作化的女性记忆

改换生存方式的冲动:中国农民非农活动的文化意义

关系资本·网络型流动·乡土性劳动力市场——广东省外来农民工调研报告

生命周期与社会保障:下岗失业工人生命历程的社会学探索

不适应的老人:两种意义系统的冲突

代际关系中的公平逻辑及其变迁——对河北农村养老事件的分析

社会学的心智品质与洞察能力

关于“吃”的文化人类学思考

社会变迁中的儿童食品与文化传承

“道义经济”还是“理性小农”:重读农民学经典论

“弱者的武器”与“隐藏的文本”——研究农民反抗的底层视角

试读章节

历史是如何书写的

三年了,这个偏远的西北山村——骥村有了一些变化。因为这里是我们进行20世纪下半期农村社会生活口述历史研究的调查点,几乎每年都要来村里住上一段时间,只是这三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安排。村里通了“油漆路”(当地人柏油路的称呼),路边栽了“风景树”(用作观赏的柏树)和“大雏菊”,一条车道绕行到原先只能沿坡而上的“革命纪念馆”。纪念馆是纪念毛主席1947至1948年率党中央转战陕北时在此生活战斗过,它的前身实际是当地声名远播的大地主的庄园。这一称为“新院”的院落始建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末,由毕业于同济大学并曾留学东洋、主攻土木工程的马氏子孙设计修建,历时十年而成。其“主体建筑为十一孔石窑,有出有收,一破呆滞。平面成倒山字形,穿廊挑檐高昂大方,挑石细雕应龙祥云,搭檩飞椽举折,檐随窑转,回折连接,檐面青瓦滴水,窑上砖栏花墙。……体现了中西合璧的风格,成为窑洞建筑的典范”。(引自《马氏家族志》)

当年毛主席看到这处窑洞院落后称道:“果然名不虚传。这窑洞整齐漂亮,还是新的,太好了!”毛主席率党中央转战陕北期间,在此“住的时间最长,也住得最安宁”。不仅如此,毛主席还在这里发出了“小米加步枪”的动员令,写下后来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四十篇文章;此外中共中央前委扩大会议也在此召开。这所地主庄园因为毛主席“生”(方言:居住)了四个月而成为当地的一处“重要的人文资产”——1971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12月26日恢复原貌,开放展出,命名为“毛主席旧居”。近年又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名为“革命纪念馆”,尤其是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运动中成为“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此外,修路、栽树包括周围山上的绿化也都是围绕着这一红色景点实施的。“旧居”所在的村庄也因此而获全国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称号。

“新院”变成“旧居”,不独是房屋功能、属性的改变,更是象征和意义的转变。重要的是村民们也已经完全认同了这种变化,他们非常一致地以“旧居”指称那处地方,如果不是那院落大门上镌刻着“新院”二字,这个名称几乎被人们遗忘了。虽然村民们对政府有关部门从这一原本属于村庄的“景点”获取不少好处而这些好处与村民全无关联多有抱怨,但并不影响他们对“毛主席旧居”的认可和景仰。

发生这种功能、属性和象征意义转变的还不止“旧居”,当年马氏家族的祠堂和学校也正在经历这种变化。作为重视教育、尊崇“耕读传家”的名门望族,马氏在辛亥革命后改私塾为学校,马子衡在寨子上最高的峁顶修建三孔石窑,办起私立小学,命名为“讲堂”。办学经费由家族庙产提供,教师伙食由各户上学子弟家中收集的粮油解决。1916年马重光还办起女校,使马家的女儿和年轻媳妇们也能够上学。到40年代,马氏家族的这所“扶风小学”改为县办公属,不仅马氏子女,其他姓的村民甚至一些长工、佃户等穷苦人家的子女也有了上学接受教育的机会。这里走出了诸多的文人、官员(包括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学者、专家、企业家和社会名流。在上个世纪20年代,时任扶风小学校务主任的润书受族长委托,在子衡修建的“讲堂”北面又建起了三楹二进的石结构大开厅作为马光裕堂的祠堂,祠堂内设祭祖供案、神主龛,供奉自先祖嘉乐开始的各门各辈祖先牌位。至此,“讲堂”与祠堂不仅成为马氏家族的物质与精神财产,也是村庄里最重要的人文景观。

1947至1948年毛主席和党中央在此居住时,祠堂曾经作为西北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的会址,毛主席做了重要讲话;宜川大捷后,在这里召开祝捷大会,毛泽东、周恩来等发表讲话并与干部、战士和群众一起扭秧歌庆祝胜利;1948年3月10日,就在扶风小学前的空场上,周恩来向中央机关干部和战士做了东渡黄河转赴河北的动员报告,据说毛主席发布东渡动员令即在此地,因而该地被誉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标志着革命转折点的革命遗址。

当我们在冬日暖阳下爬上峁顶的时候,“讲堂”和祠堂内外都正在大兴土木,往年来这里所感受的荒芜寂寥已经被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替代。问及工程组织者和正在干活的民工,都回答说将建成革命遗址“旧居”一起成为供人们参观学习的革命教育基地。

这里当然是名符其实的“遗址”,但问题是究竟谁是遗址的主人?是专属的遗址还是共享的遗址?这问题具有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含义。近些年我们听闻不少有关遗址的争抢事件,例如有关李自成、诸葛亮之类的历史文化名人的故里之争,而且不仅他们的出生地,甚至他们活动乃至死亡的地点都发生过争夺。我们不禁会联想,骥村的“遗址”会不会有这类争夺呢?答案也很明确,在所有的政治资源、文化资源乃至生存资源都被垄断的情境下,象征和话语的争夺几乎是无从发生的。

我们所看到的是,遗迹的象征和意义被重新生产出来,我们所能想到的是,历史的构建又何尝不是如此?历史的被占领与遗址的被占领一样地发生,历史按照同样的逻辑被书写、被表述和被接受,这样的逻辑正是我们一直苦心探求的共产主义文明的逻辑。

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历史,那里上演着错综复杂的宗族关系、阶级关系、邻里社区关系,以及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上演着无数普通人琐细卑微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那里的人们对亲历的历史有着自己的解说和评价;然而在大历史的舞台上,这些非正式的历史都是隐而不现的,或者因为其零散混乱而根本没有显现的资格。地方史、村落史和普通人的历史构成我们收集和研究口述史的主要内容,在进行这样的田野工作和研究时会经常遇到来自外部和内心的疑问:这些历史是真实可靠的吗?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讲述者的记忆、情绪、心境乃至人格的影响?它们又在多大程度上因为今天的现实而发生改变?

在骥村,一个土改时斗地主的事件为村民们广为讲述,这个“故事”我们也不知听过多少遍了。事情的大概过程是:1947年末骥村土改斗争地主的时候,毛主席正在这里居住。与周边许多村庄的做法一样,为了逼地主交出金银元宝,采取了吊打斗争的方式。当时有三个(另一种说法是四个)地主及地主婆姨被吊在柏树上用麻绳蘸水抽打,有的还压了石板。毛主席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予以制止,并在稍后的中央十二月会议上专门强调,“共产党原则上要主张废止肉刑”,因而实际上这种斗地主的方式在骥村只持续了一天。村民们今天依然说“骥村的财主洪福大得恶(方言:非常大)了”,“财主沾了毛主席的光了”。当时毛主席是从照看小女儿李讷的保姆(另一说是警卫)那里获知吊打地主之事的,村民们对这一细节的讲述极具场景性和生动性:“毛主席一天没看见小女儿,后晌看见李讷就问:‘李讷李讷你哪串去了?’(注意,完全是用当地方言)李讷回答说‘我看打人去了’。”毛主席就此知道了下面发生了什么并且及时采取了措施。

P11-16

序言

在从事20世纪下半期中国农民口述历史的收集和研究工作中,我们常常接触到的是关于苦难的讲述,屡屡体会到的是苦涩的味道——浓重的苦难,日复一日让人们在其持续中麻木的苦难,被密不透风的屏障遮掩的苦难。这些都不免让人感到沉重。

谈及沉重,不由想起一部沉重之作——《世界的苦难》(La Misèredu Monde,1993)。这部由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这位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与22位合作者向世人奉献的表现当代社会普通人生活中种种苦难的著作,为我们记录和研究口述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1999年这部基于对社会疾苦大规模调查的著作英文版面世,名为《世界的重量:当代社会的社会疾苦》(The Weight of the World:Social Sufferingin Contemporary Society)。在历时三年的调查中,研究者们以外来移民、失业工人、无家可归者、公司女职员、失业经理人、农民、中学生、临时工、工头、街头混混、基层管理者、社会工作者、警察等以社会下层为主的普通人作为访谈对象,通过“对社会的疾苦、悲惨的境遇、难以明言的不满或怨恨进行探索性的考察”,向人们呈现了这些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和故事、他们的痛苦和对痛苦的感受。布迪厄等作者以深切的悲悯之心和细致的关注、耐心的倾听走进这些普通人的生活,并由此而承担了社会学研究的政治使命与道德意涵——展现普通人的社会疾苦并通过社会学的解释,揭示其背后深刻的根源。

个体的苦难就是社会的苦难

布迪厄等对“世界的苦难”的研究是从探访普通个体的日常生活故事开始的。通过一个个似乎卑微琐碎的有关痛苦的讲述,研究者以洞若观火般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发现个体遭遇与社会结构及其变迁之间的复杂关系,并试图以此超越社会科学研究中微观与宏观之间的二元对立。揭示个人苦难的社会性,是布迪厄等人重要的方法论主张:个人性即社会性,最具个人性的也就是最非个人性的。个体遭遇的困难,看似主观层面的紧张或冲突,但反映的往往是社会世界深层的结构性矛盾。“许多最触及个人私密的戏剧场面,隐藏着最深的不满、最独特的苦痛。男女众生但凡能体验到的,都能在各种客观的矛盾、约束和进退维谷的处境中找到其根源。这些客观外在的因素到处都是,体现于劳动力市场和住房供应市场的结构之中,表现于学校体制毫不手软的约束之中,铭刻在经济继承与社会继承的机制之中。”(布迪厄、华康德,1998年,263-265页)。

“社会苦难”或“社会疾苦”(social suffering)在医学人类学重要代表人物凯博文(Arthur Kleinman)的研究中也是一个核心概念。他的研究强调痛苦是一种社会经历,并力图打破以往的分隔——将个体从社会层面的分析中分离,将健康从社会问题中分离,将表达从经验中分离,将痛苦从干预中分离。那些标准的二分法实际上是理解的障碍,它阻碍我们理解人类痛苦的形式如何可以同时是集体的又是个体的,经历痛苦与创伤的模式如何可能既是地方性的又是全球性的(Kleinman,1997,ix-xxv)。

在此我们又一次体会和感受到米尔斯(C.W.Mills)所倡导的“社会学的想象力”(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在具体情境中的个人烦恼和社会结构的公共议题之间建立联系、在微观的经验材料和宏观的社会历史之间进行穿梭的能力。米尔斯强调,个人日常生活世界中无法解决的烦恼是他们无法控制的社会结构变迁造成的。在此意义上,影响每一个人的历史乃是世界的历史(米尔斯,1996年,31-43页)。当然,对苦难的社会性理解更可追溯至已成为社会理论经典的涂尔干的自杀研究。在涂尔干看来,自杀是个人行为,但该行为受到人周围社会环境的强烈影响,因而自杀更是一种社会事实(涂尔干,1988年,257-280页)。

通过对普通人口述历史资料的搜集,通过研究者与被访者面对面的交流,特别是通过与历史的亲历者具有深度和密度的互动,我们就有可能在个体的经历和讲述与宏大的社会历史进程之间建立联系,有可能在个人的“苦难”与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之间建立联系,并就此进程获得理解和解释。例如,在《世界的苦难》的描述中,社会疾苦存在于种族问题、邻里关系、黑人贫民窟、基层职能部门、工人阶级命运、教育体制、家庭代际关系等几大领域中。其来源被布迪厄归结为与市场意识形态的扩张和新自由主义政策全球化同时出现的“国家与市场的双重撤退”,它们可以表现为公共物品供给上国家的退出及公共服务的枯竭、国家体制中的“制度性自欺”、由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工人阶级涣散和劳工运动的消解、教育体制制造的社会排斥和集体失望、与所有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的家庭代际关系的断裂等,所有因处于特定结构而感受到的“位置性痛苦”(positionalsuffering)和与集体衰落相伴的个体遭遇都可以归结于苦难的政治根源——社会性的丧失和国家的运作。

苦难的力量

展现不为人知或被人视而不见的“社会痛苦”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但更为重要的还在于通过理解和解释,揭示社会苦难的根源和通常被掩盖的制造苦难的机制。凯博文的研究批判性地揭示了现代化的特定版本建构道德困境的方式以及我们的日常实践如何将社会经历变成了“自然的”或“正常的”,从而模糊了“权力”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由于政治的和专业的过程有力地形塑了对社会痛苦类型的反应,这些过程包括权威性的和经过论证的对于集体苦难的认可。因而研究所要面对的更为有趣和重要的问题在于这些痛苦是如何在社会中产生的,对于痛苦的承认作为一种文化过程又是如何获得和抑制的(Kleinman,1997,pp.1-23)。

布迪厄更是将“社会痛苦”这一充满病理学隐喻的概念转换为社会学概念,并由此阐明自己的研究目的:“把社会上难以明言的病患转化成清晰可辨的征候,从而可以用政治的手段加以治理。”他将政治比喻为医学,认为政治家如同医师:仅仅记下症状和病人的陈述是不够的,必须努力去发现疾病,而疾病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必须着眼于推理从而揭示结构性的原因。社会科学要能够解释社会病患的最明显的征兆,判断和理解导致病患的真实原因,就需使人们意识到被掩盖的各种形式的不幸的社会起源,包括人们最熟悉的和最隐秘的(Bourdieu,1999,pp.627-629)。他要突破各种各样的屏蔽,这些屏蔽背后掩饰的是社会疾苦。他还要动员人们控诉那些使他们变得不道德和堕落的社会运作机制,而正是这些社会机制滋养了人们的反感、苦恼、绝望(布迪厄、华康德,1998年,262-280页)。正是在此意义上,社会学成为一种解放的工具,并因此是一种慈悲(generosity)的工具。从布迪厄等对社会苦难的调查、揭示和寻找原因中,可以体验到“社会学的的确确有着除魔去魅的效果”,亦不难感受到一种博大、深邃、浑厚而且充满悲悯的胸怀。

在我们长期从事口述历史研究的村庄里,农民称自己为“受苦人”。这虽然是从事农业种植业者的自谓,但其包含的意义却远比从业概念沉重得多。对当地农民来说,“苦”既是身体的感受,也是精神的体验;是对客观事物的评判,更是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的表达。“身体之苦”和“心灵之苦”构成的他们日常生活的基础,当然也构成他们的历史的重要内容。可以概括地说,这些普通农民的历史正是一部苦难的历史。

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苦难,农民必须调动全部的勇气、能力和智慧,在其中求得生存。这构成了在苦难中挣扎的历史,而正是在此意义上,这些生活在底层的人们创造和推动了历史,因为他们别无选择。对于这些社会底层的人们来说,苦难构成那个时代他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但这种种痛苦却是弥散于生命之中的,通常是无从归因的,因而他们对苦难的表述常常不可避免地带有先赋性和宿命论色彩。将个体的身体之苦和精神之苦转变为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痛苦,从而激发阶级仇恨和阶级意识,是在革命政权进入乡村社会之后才发生的。正是通过“诉苦”、“倒苦水”、“挖苦根”等权力技术的引导,领导阶级才将农民的阶级意识挖掘出来,从而通过苦难的归因完成革命动员的任务。这从一个方面体现了苦难的力量,即将苦难转变为推翻旧社会的革命力量。

由国家主导的、以革命运动的形式推进的社会工程和社会试验带来整个社会的改变,也带来普通农民生活和命运的变化。革命的目标在于拯救劳苦大众,革命的过程被声言是解除苦难的过程,但救苦救难的革命也有可能造成与其初衷不同的后果,进而带来新的苦难感受。

历史具有一种力量:我们从普通人民的强韧生存中能感到这种力量,我们从导致社会结构性巨变的革命中能感到这种力量,我们从不同时代专制者对历史的惧怕中也能感受到这种力量。看看古今中外的历史,统治者尤其是专制暴君都惧怕历史。无论他们是否真的相信“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这历史都像是盘亘在他们心底的魔影。他们的残暴其实来自恐惧,对历史的恐惧——赶尽杀绝是害怕复仇,封杀历史或伪造历史是害怕留下罪恶的历史记录,防民之口是惧怕在任人评说的历史中遗臭万年。这就是历史的力量!

从农民对苦难的讲述中我们可以感到苦难是有重量的,苦难也是有力量的。底层的表述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而关键在于苦难若能进入历史(被讲述和被记录),苦难就有了力量;否则普通人的苦难便一如既往地无足轻重。历史已向我们显示:对苦难的记录可以改写历史甚至重构历史,这是苦难的历史力量;揭示出苦难的社会根源,苦难便不再仅仅是个体的经历和感受,而是具有了社会的力量;去除了先赋性或宿命论的迷障,揭示苦难的社会根源,苦难就会有颠覆的力量、重构的力量、获得解放的力量。

每个人的历史都不应遗忘

民众的历史一直都无足轻重,如同水滴随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翻不起一丝涟漪,留不下些微痕迹。多年来的访谈和研究工作已使我们对此有清楚的认识。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苦难的社会属性和苦难的历史力量,我们就不难理解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哪怕他/她是普普通通的“受苦人”,都应该在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人,不可以随意地消失!历史,不可以轻易地被遗忘!而历史和现实却一再地告诉我们:无论是谁,只要是作为工具而存在都不会、不必留下历史。普通老百姓在统治者眼中一直就如同沙石泥土、蝼蚁草芥,是“只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工具。普通人在历史中的销声匿迹恰恰因为他们是工具,而工具是不必留下使用记录的;工具甚至还不如统治者钟爱的香车宝马、宠物珍玩。应作为根本的人在历史中消失了,只作为统计数字而存在;在统治的视野中也消失了,只作为工具而存在。这样的现实和历史也让我更加确信,每个有可能记下自己的、家庭的、他人的历史的人都应该这样做,因为人不是工具,而是目的。

苦难在普通人的生存中是主要的内容,在苦难中生存也获得一种力量,就此意义而言,每个人的经历都是历史,每个人的苦难都有历史的力量,每个人的历史都弥足珍贵,每个人的历史都不应遗忘。

有意识地忘却历史特别是苦难的历史是统治权力的一种技术,与之相对应的权力技术则是加强幸福的感受和记忆。难道不是吗?我们屡屡看到,幸福感是可以制造的,微笑是可以练习的。难怪有人感叹“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口述历史研究还是一种探索,其间充满了从思想到方法的种种挑战与困境,也同样不应忽视对历史建构过程中权力关系的思考。正如布迪厄所特别强调的:“如果进行沟通交流,没有什么比同时关注从访问者和被访者之间的互动生发出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更真实也更切实的方式了”。(Bourdieu,1999,p.607)具体而言,在口述历史的尝试中,研究者与读者在面对当事人/亲历者的讲述时,位置应该是同样的;这就是说,读者可以赞同也可以不赞同研究者的分析、解释,而且可以在阅读历史时做出自己的理解和解释。而我们的工作似乎是一种穿针引线,通过口述历史的重构把那些以往发不出声音的人们的声音传达出来。

就此意义而言,底层的历史不是为官方史、精英史拾遗补阙。口述史的任务在于以不同的立场,倾听无声的底层发出的声音,记录普通生命的“苦难”历程,书写从未被书写过的生存与反抗的历史。对于无法书写自己的历史甚至无法发出自己声音的底层人民,我们的口述历史研究并不是要为他们制造一种历史,或者代替他们书写历史,而是力图拓展一方“讲述”的空间,在其中,普通农民能够自主地讲述他们的经历、感受和历史评判。而研究者除了将这“历史”记录下来,还须结合社会理论做出分析、加以表达。就此而言,相对于“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我们的努力将致力于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构建历史(making history from everydaylife of common people),即记录和重现“苦难”的历史,使“苦难”经历的讲述成为一种历史证明,为千百万底层人民的生存作见证。

口述历史如同文字历史,当然也是一种建构,但应该是符合历史逻辑的建构,也是符合生活逻辑的建构,是不违背常识常理的建构。而且不能因为文字历史也同样是一种建构而不顾其真实性——本质的真实。

苦难的经历和对这些经历的讲述当然是个人性的,是许多个体的或者由个体组成的群体的生活故事。正是由于个人的苦难往往是社会世界深层的结构性矛盾的产物,或者简单地说,由于“苦难的社会性”,个人讲述才具有了超越个体的意义。这也是个体性的“苦难的讲述”能够成为历史的原因所在。而以往底层普通人的苦难和他们对苦难的讲述通常被淹没、被遮蔽的原因,就在于历史书写中的权力关系——历史从来就是统治者的历史、精英的历史,而“底层不能发出声音”。

“苦难”的社会属性(socialsuffering)确立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宏观社会历史之间的有机联系,也表明必须从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视角揭示“苦难”的深刻根源。半个多世纪的革命与建设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大规模的社会改造工程,但它绝不仅仅是少数精英的事业,而是关系全体人民生活和命运的历史过程。千百万普通人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与之血肉交融、情感相系。这样一段文明的历史和文明的转型当然应该也可以从普通人民的生活经历和常识常理(commonsense)来理解和分析。将文明落实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他们卑微琐碎的经历和讲述便具有了非凡的意义,可以成为宏大叙事的有机部分。有着共同或不同命运的“受苦人”在社会变革过程中无疑是历史巨轮下的铺路沙石,然而被碾压的沙石难道就不应该被关注、被记录、被表述吗?毕竟那是千百万人的生活和命运,而他们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和推动者。将文明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一命题才真正有意义。

[本文主要部分以《倾听无声者的声音》为题,载于《读书》2008年第6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倾听底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于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07092
开本 16开
页数 3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11-09-01
首版时间 2011-09-01
印刷时间 2011-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5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63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29
16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3:3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