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同杜月笙、黄金荣公然叫板;争霸上海滩的斧头帮帮主;誓与蒋介石、戴笠不共戴天的豪杰之士,人称“暗杀大王”。他策划了一系列惊天大案:谋杀蒋介石,枪击宋子文,炸死日军指挥官白川,刺伤汪精卫。他就是王亚樵!
王亚樵为何许人也?他为何要行刺这些首脑人物?
《暗杀王:王亚樵》笔者沈美娟无意褒贬,仅想将其生平经历、政治背景、经济来源以及几次重大暗杀内幕和他本人被暗杀的情况,用纪实文学的手法告诸读者。
图书 | 暗杀王王亚樵 |
内容 | 编辑推荐 敢同杜月笙、黄金荣公然叫板;争霸上海滩的斧头帮帮主;誓与蒋介石、戴笠不共戴天的豪杰之士,人称“暗杀大王”。他策划了一系列惊天大案:谋杀蒋介石,枪击宋子文,炸死日军指挥官白川,刺伤汪精卫。他就是王亚樵! 王亚樵为何许人也?他为何要行刺这些首脑人物? 《暗杀王:王亚樵》笔者沈美娟无意褒贬,仅想将其生平经历、政治背景、经济来源以及几次重大暗杀内幕和他本人被暗杀的情况,用纪实文学的手法告诸读者。 内容推荐 《暗杀王:王亚樵》的主人公王亚樵是一个被畸形社会扭曲了的畸形人物。 王亚樵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上海滩拥有数千门徒的所谓“斧头党”帮会集团的头领。早年,他出身贫寒,具有强烈的爱国激情,同情下层社会的劳苦大众,常以革命者自居,以改造社会为己任。遗憾的是,他满脑子的个人英雄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江湖义气。为寻求出路,为朋友义气,他常常不惜用暴力和暗杀的手段去对抗社会、对抗权贵。他曾组织其党羽,先后策划行刺、暗杀淞沪警察厅厅长徐国梁、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办赵铁桥、安徽省建设厅厅长张秋白、日本侵华驻沪总指挥白川,以及赫赫有名的国联调查团李顿勋爵、国民党财政部长宋子文、拥兵百万的蒋介石、行政院长江精卫等首脑人物。但他自己最终亦落得一个被人暗杀的可悲下场。 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王亚樵其人,或贬或褒,众说纷纭。有人称之为“暗杀大王”、“职业杀手”;也有人称之为“江淮大侠”、“绿林豪杰”。笔者沈美娟以为,“大侠”也好,“杀手”也罢,他毕竟是当时社会孕育出来的一种典型人物。《暗杀王:王亚樵》无意褒贬,仅想将其生平经历、政治背景、经济来源以及几次重大暗杀内幕和他本人被暗杀的情况,用纪实文学的手法告诸读者。若读者能从中了解到当时社会的一个侧面,则笔者心满意足矣! 目录 引子 少年壮志 上海滩结良缘 组建工会声名震 反贿选杀厅长显身手 助北伐险遭杀身 梅溪巧杀替罪羊 图谋反蒋气死老父 暗杀赵铁桥替人消灾 夺江轮杜月笙让步 刺蒋杀宋失败 淞沪抗战刺杀白川 鲁莽行事欲杀李顿 遭围困插翅而飞 欣然受命悲壮别妻 汪精卫负伤蒋介石逃过大难 为救亲人铤而走险 王亚樵中计身亡 后记 试读章节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王亚樵已长成21岁的英俊后生。他浓眉大眼,鼻直口阔,“国”字形的四方脸白皙周正,最特别的是浓眉下的那双黑若点漆的眸子。兴奋时,炯炯有神,深邃温柔,勾魂摄魄;恼怒时,冷漠犀利,若两道寒光,令人不寒而栗。 这一天是王亚樵新婚大喜的日子。农舍内外,披红挂绿,鞭炮齐鸣,鼓乐喧天。尚留着长辫子的王亚樵,身着长袍马褂,胸佩大红绸花,顺从地听从人们的摆布。鞭炮声中,花轿进了庭院。王亚樵在人们的示意下,解去拦在轿帘前的红绸带,两位伴娘掀开轿帘,扶出蒙着盖头的新娘。此时,早有人按乡俗在轿前铺好两条红布口袋,王亚樵即用红绸带牵着新娘,踩着那象征着传宗接代的红布口袋,缓缓向堂屋走去。 这天最兴奋的不是王亚樵,而是他的父亲王荫堂。这个老实厚道的农民,自从有了儿子之后,就发誓要儿子改弦易辙,结束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躬耕生涯,以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当年,他自己只读了几天书,跟人学了3年中医,终因家境贫寒,无力深造而辍学在家种田,兼以行医。他自信凭着自己比父辈多学的一点医术,定能让儿子完成学业,金榜题名。 而王亚樵在这之前确也不负父望。他自幼聪敏过人,7岁人私塾,13岁即能写文章,16岁已通经史、擅法书。清末科试将停之前,他曾赴县城赶考,名列前10名,为士林称道。他18岁设馆教书,因不甘长居乡间而到众兴集团防局当了司书。唯一让王荫堂不放心的是,王亚樵素爱交朋结友,常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自勉,并把什么“宝剑寻头饮,毛锥得墨飞,铁臂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自作诗写成条幅,赠送友人。当然,对这一点,粗通文墨的王荫堂倒并不放在心上,读书人舞文弄墨,纸上谈兵,无伤大雅。但他不该组织什么“正气学社”联络反清人士,从事反清活动,这不是冒杀头之罪,将祸及家门吗? 王亚樵每次从团防局回来,王荫堂即捧着个水烟袋坐在对面,苦口婆心地规劝其专心攻读,将来金榜题名,亦好光宗耀祖,切不可与“乱党”交往,招来不测…… 面对父亲的规劝,他总是点头称是,不予反驳。他不忍让父亲伤心,父亲为了他真可谓是含辛茹苦。何况,他下面还有两个年幼的弟妹,生活的重担对于父亲来说,确实太沉重了。他怎能再让父亲操心呢?可是,素怀飞黄腾达之志的王亚樵,又岂肯坐观风云变幻,无动于衷?‘离开家之后,他即将父亲的话扔到了脑后,暗中依然我行我素。就在这段时间内,他结识了老同盟会员柏文蔚、李少川、常恒芳等同乡。正是这些人以后成了他与上层社会交往的媒介,成了他暗杀生涯中的关键人物。 常言说:“纸里包不住火。”王亚樵与革命党人的交往尽管很隐秘,但其父还是有所耳闻。为了拴住儿子的心,老人使用了老辈们常用的妙计,为其择媳完婚。于是,选中了贤惠温顺的农家女王淑英为媳,欲以新婚燕尔之乐趣将长子困于家中,免其遭到不测。 此时,王荫堂和妻子梅氏分别坐在贴有大红“喜”字的方桌两边,满面春风地接受新郎、新娘的跪拜。当宾客们簇拥着新婚夫妻进入洞房之后,他不禁长长地舒了口气,仿佛心中一块沉重的石头终于落地,无须再为长子的安危担惊受怕了。 然而,事与愿违,老天似乎并不体谅做父亲的苦心。王亚樵新婚不久,辛亥革命爆发。武昌起义的枪声犹如一声惊天动地的霹雳,震撼着被封建帝制统治了数千年的中华大地。面对这场狂飙巨澜般席卷全国的大革命,封建官僚畏之如洪水猛兽,而王亚樵这个农民出身的青年,却如同看到了黎明的曙光,他再也按捺不住那颗不甘寂寞的雄心。P10-13 后记 辛亥革命以后,刚刚挣脱数千年封建帝制枷锁的中华大地,又被新旧军阀践踏在铁蹄之下,达数十年之久。 在这漫漫的岁月里,新旧军阀的权利之争,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致使中华大地战火连连,民不聊生。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不知有多少有识之士纷纷投身于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革命洪流之中。但也有的人既看不到革命的前途,又不愿为虎作伥,而是企图依靠个人和“帮会”的力量,“除暴安良”,以“五步流血”的暗杀手段,来达到其救国、救民的目的。其结果,势必滑人无政府主义的泥坑,沦为当权者权利之争的暗杀工具。 本书主人公王亚樵就是这样一个被畸形社会扭曲了的畸形人物。 王亚樵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上海滩拥有数千门徒的所谓“斧头党”帮会集团的头领。早年,他出身贫寒,具有强烈的爱国激情,同情下层社会的劳苦大众,常以革命者自居,以改造社会为己任。遗憾的是,他满脑子的个人英雄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江湖义气。为寻求出路,为朋友义气,他常常不惜用暴力和暗杀的手段去对抗社会、对抗权贵。他曾组织其党羽,先后策划行刺、暗杀淞沪警察厅厅长徐国梁、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办赵铁桥、安徽省建设厅厅长张秋白、日本侵华驻沪总指挥白川,以及赫赫有名的国联调查团李顿勋爵、国民党财政部长宋子文、拥兵百万的蒋介石、行政院长江精卫等首脑人物。但他自己最终亦落得一个被人暗杀的可悲下场。 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王亚樵其人,或贬或褒,众说纷纭。有人称之为“暗杀大王”、“职业杀手”;也有人称之为“江淮大侠”、“绿林豪杰”。笔者以为,“大侠”也好,“杀手”也罢,他毕竟是当时社会孕育出来的一种典型人物。本书无意褒贬,仅想将其生平经历、政治背景、经济来源以及几次重大暗杀内幕和他本人被暗杀的情况,用纪实文学的手法告诸读者。若读者能从中了解到当时社会的一个侧面,则笔者心满意足矣!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暗杀王王亚樵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沈美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3427718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1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01 |
出版时间 | 2010-12-01 |
首版时间 | 2010-12-01 |
印刷时间 | 2010-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2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7=6 |
丛书名 | |
印张 | 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2 |
宽 | 140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