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媚
“娇”和“媚”这两个字都用来形容漂亮的女子。有个词叫“千娇百媚”,形容女子实在太漂亮了。
“娇”字从“姣”字发展而来。“姣”字指的是美好的事物,多用来形容漂亮的女子。“娇”字也是一样,用来形容美女,而且多用来形容身材小的女生,如“娇小”。
“媚”字有意思。“媚”字的甲骨文写作“”,是一个“女”字,但是这个女人的眼睛特别大,眼睛上还有长长的睫毛。金文写作“”,表现得更清楚。甲骨文里,放大的结构是表示强调的意思。“媚”字画的是一个有大眼睛和长睫毛的女人。《说文解字》云:“媚,说也。”“说”即“悦”,“媚”字的本意是取悦别人,如“谄媚”。古代重男轻女,女子的生存方式是取悦男人,就像“媚”字画的那样,瞪大眼睛,打扮出长睫毛,都是为了取悦男人。大眼睛长睫毛的样子,又称为“媚眼”。
“娇”和“媚”都是古人用来形容漂亮女子的词汇,按照这两个字的标准选出的“娇媚”的美女,那就是娇小玲珑,有着大大的眼睛,还有长长睫毛,很喜欢抛媚眼的类型。
诶?这不和咱们现代的美女标准很像吗?现代的女人也都以娇小为美。女孩高可以,但都要盈盈弱弱,楚楚可怜。大眼睛、长睫毛更是美女必备的条件。按照“娇媚”的标准,现代的美女如果穿越到远古时代,仍旧是美女。
为什么几千年美女的标准都不变呢?
这是因为,这几条美女的标准都和男人的本性有关。在远古时代,公猿只有打败了其他雄性同类,才能有资格和雌性交配。我们人类的每一代祖先,都是经过这样残酷的斗争竞争出来的,因而每一个男人的身体中,都流淌着“英雄”的基因。娇小的女性可以激发男人的保护欲,让男人的英雄欲爆发。
大眼睛长睫毛的女孩呢?那意味着女孩的基因在进化中有优势,她拥有更好视力,也就能在残酷的原始时代更容易生存下去。人们喜欢长睫毛,是因为长睫毛可以显得眼睛更大,有点类似于胸垫对于胸围的作用。
为什么都男人好色,再老实的男人见到美女也会走神呢?就是因为“娇媚”的美女符合男人基因的需要,男人的生存本能就会让他们对美女们一见动心。良家妇女们不理解这点,怪男人没一个好东西,又怪外面的姑娘不正经,全是小“妖”精。
“妖”字怎么写?一个“女”一个“夭”。“夭”字的甲骨文写作“”,是一个舞动着的小人。所以“妖”字是一个扭动着身体的女子。为什么男人喜欢女人扭来扭去?因为女子舞动身体可以向男人展示自己的身材曲线:胸大意味着能哺乳,腰细意味着行动灵活,臀部大意味着骨盆大容易生孩子——“妖”给男人展现的,还是进化优势。因此男人们一见“小妖精”就走不动道,良家妇女们怎么能竞争得过呢?
良家妇女们也委屈,她们说:我们也精心打扮啊,我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我们打扮得很“美”,男人为什么就不看我们一眼呢?“美”字怎么写?甲骨文写作“”。“羊”字甲骨文写作“”,“美”字是一个人头上戴着羊角的人。远古人认为这么打扮是美的。但是,现代人不认为这样是美了吧?这即是说,“美”字的本意,是和进化无关的装饰,有时代审美的局限。化妆也没有用。“妆”字从“装”字而来,“装,裹也”,是包裹在外面的装束。化妆化得再漂亮,那也不过是外在的装扮,不是身体本身的优势。小妖精们“娇媚”可是用基因来吸引男人,通吃上下五千年,这哪里比得了呢?
P66-69
曹寇
在我有限的交往中,符马活是一位大能人。所谓大能人就是干过并干成许多事的那种人。
就我所知,他少年成就诗名,然后是中国最挣钱的出版商,再后,他种过几百亩桉树,收集、整理、出版过《中国雷歌集》,以及镌刻雷歌碑林、营建中国雷歌馆……事迹种种,令人咂舌。2010年,我到北京,发现此人在书法和绘画上亦有进境。大概是研习书法的缘故,最近几年他对汉字的构造、义理及其文化内涵又进行了研究,遂成此书。
虽然我们操持的是汉字,但对汉字并不了解。这种不了解不仅包括不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五种写法,亦包括它背后的东西,诸如起源、演变和指意的繁复、博大。在我看来,我们对汉字的不了解“受益”于两点:一、汉字在使用中主要和中国古代文明或文化有亲戚关系,而中国古代文明或文化在这一百年间几乎彻底断裂;二、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汉字简化不仅使汉字在形体上脱胎换骨,在价值意义上也天翻地覆。或者可以说,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汉字,更接近于其符号功用价值,其固有的文化魅力是没有的。作家们写文章,中小学生作文,往里面塞成语可以提高其“文采”,由此可知文化魅力的稀缺程度。
当然了,政治集权的古老风度天然需要形式各样的“复古运动”。大到官方建筑和盛宴上的古代符号,小到村巷间的“读经”和“汉服”行径,都试图将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和忠孝节义之类的玩意儿给重新搞起来。可惜的是,恢复“王道乐土”是一项大工程,是一个民族性格的成长史,一般很难再造,决非朝夕可蹴,更非党校博士们可以操控。所以近年的“复古运动”往往以其不伦不类和“活见鬼”的方式对世人惊吓再三,此不足道。
符马活的《活字纪》倒不见这一时髦的政治思想方向,而更像家居修养教材。它的章节可见一斑,诸如正心、修身、齐家、治国、观天和问道。虽然这一编篆体例源自儒家经典,不乏儒家天下己任的老态度,好在行文中都是对汉字词汇的详尽述说,委实没有什么“野心”。比如“舍得”一词,符马活告诉你的是“舍”和“得”这两个字的原始形象和基本意义,再告诉你“舍不得”为什么叫“舍不得”。这种老实是好的,好就好在我们需要听汉字的故事,而不是汉字的伟大,符马活基本满足了人们这一需求。
“古风”悠悠,冷饭热炒,想从汉字角度做书挣钱之士,这年头固然不少。符马活也弄了这么一本,这个嫌疑是甩不掉的。符马活的述说方式和编篆体例也不能说就无比高明。以我愚见,他的最大长处是摆脱了《说文解字》的文字训诂学调调,而是从我们当代口语中撷取至今使用的“活字”展开描述,奥妙和有趣是不容置疑的。读一读未必真的提高了个人修养,起码能满足一个“知道分子”的知道欲。另外,就是告诉我们一点真相:虽然汉字、汉语、汉文化、汉文明劫难重重,致使我们都成了一些“不识字”的家伙,但汉字确实是活的,不是死的,“识字”是一个可以终生为继的事情。
2013-11-24
汉字是活的。
作为最古老的一种文字,汉字至今仍活跃在现代生活中,在以其象形的身姿启发着人的思维,诉说着某些哲理。
《活字纪》作者符马活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观天、问道六章,选取57组使用至今的“活字”,诙谐述说其起源和演变。《活字纪》让读者在汉字的故事中感受中国文化的精妙所在。
“闺怨”说的不是女子,而是古代的士大夫?“娶”字中带有血腥味?
汉字中我们有太多不了解的东西,如今我们更多的是将汉字作为一种书写符号,而忽略了其中深远的文化内涵,并不能称作是真正的“识字”。在《活字纪》这本书中,作者符马活深入浅出,将现代生活中常用的词语进行了拆解和延伸,详尽述说其起源,让我们在这些有趣的汉字的故事中,感受中国文化的精妙。
本书的内容是汉字活说。书中每篇拆解一个词语,结合作者的独到见解,阐释汉字的由来和演变,以及时下赋予的新的用法和涵义,在汉字的故事中悟人生。由汉字生发,将历史、地理、文学以及人生都涵盖在其中,阐述了汉字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