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孔子思想的德育阐释 |
| 内容 | 内容简介 《孔子思想的德育阐释》为思想政治教育类研究专著,作者以“孔子及其开创的儒家思想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孔子及儒家思想的精华,不断赋予其新的涵义”这一重要论述为统领,秉持“古为今用”的理念,总结孔子德育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其突出人的尊严与宝贵,强调人性待教而善,彰显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倡导人要践行“为仁由己”而自由、自觉地意义性存在,凸显了鲜明的人本色彩与朴素的人学意蕴。新时代是对人格外关注和高度彰显的时代,应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对孔子德育思想时代化的拓新。孔子德育思想彰显了人的尊严、突出了人的宝贵、涵育了人的性情、塑造了人的人格、支撑了人的精神而具有重要的人本价值。孔子德育思想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的暗合性、与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的相通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对树立文化自信的承载性决定其具备当代转换的可能。 作者简介 李健,湖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主要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近年来以主持人身份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市厅级项目两项,以第1参与人身份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各一项,在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七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德育与孔子:思想政治教育本源论视阈内的省察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前形态的生成——原始宗教下的社会生活 第二节 教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早生成形态 第三节 德育——作为专门性教育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四节 孔子德育思想——中国德育思想之发端 第二章 由天道媾人性:孔子德育思想的形上依据 第一节 孔子论“天” 第二节 孔子论“性” 第三节 “性”和“习”对德育的确证 第三章 仁礼之道:孔子德育思想的主旨精神 第一节 孔子对“仁”的创造性建构 第二节 孔子对“礼”的改造性诠释 第三节 孔子“仁礼之道”蕴含的德育理念 第四章 举善而教:孔子德育思想的实践向度与历史评价 第一节 孔子德育实践的原则 第二节 孔子德育实践的方法 第三节 孔子德育实践的特点 第四节 孔子德育实践的人格目标 第五节 孔子德育思想的历史评价 第五章 贞下起元:孔子德育思想的人本价值及当代转换 第一节 孔子德育思想的人本价值 第二节 孔子德育思想当代转换的可能性 第三节 孔子德育思想当代转换的若干面向 结语 参考支献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孔子思想的德育阐释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李健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9049503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156 |
| 版次 | 1 |
| 装订 | |
| 字数 | 169000 |
| 出版时间 | 2021-09-01 |
| 首版时间 | |
| 印刷时间 | 2021-09-01 |
| 正文语种 | |
| 读者对象 |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G41-092 |
| 丛书名 | |
| 印张 |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