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歌声中的祖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国歌)(精)/政治现象学丛书 |
内容 | 内容推荐 文化象征的设置与应用是政治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国家建构的重要内容,国歌是历史和现实中现代国家必不可少的文化象征。本书以类型学为视角,以国歌为研究对象,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具体考察西方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五个国家的政治发展脉络、政治现代化与国歌创作和确立的互动历史,以及国歌对各自民族国家建构的影响,继而在挖掘和还原五国国歌历史的基础上,探析以国歌为代表的文化象征在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功能与作用,反思西方民族国家在建构过程中的文化经验和实践与理论问题。 作者简介 罗宇维,1988年生,四川人,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欧洲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中国法国史研究会理事。南京大学法学博士,伦敦玛丽女王学院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心青年访问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近代欧洲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在《中国社会科学》《江苏社会科学》《南京大学学报》《学海》等杂志发表论文数篇,译著有《政治理论的本质》等。 目录 绪论 民族国家、音乐与国歌 一、民族国家——国歌的情感渊源 作为政治概念的“民族” 民族、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 民族国家与文化象征符号 二、歌曲——民族国家情感的表现方式 并非绝对艺术的音乐哲学 另一种音乐分析传统 音乐与政治 三、国歌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 国歌的历史溯源 国歌的现实范例与理念类型 国歌的政治功能与实现途径 四、本书的写作思路与安排 作为民族国家象征的国歌 作为研究对象与叙述线索的国歌 五个国家五种国歌 第一章 《天佑吾王》:从王朝体制确立到君主立宪的危机 一、爱国歌曲与民族的音乐精神 自我意识与音乐:英国人在音乐问题上的民族意识 内部认同与音乐作品:保皇派的流行歌谣 国王加冕礼与音乐的政治功能 二、《天佑吾王》之创作的罗曼司 作为事件的国歌:乔治二世之治 作为神话的国歌:火药桶阴谋与“神佑吾王” 历史与官方记载中的国歌及其首演与改编 三、“天佑吾王”的口号与立宪君主制的现实 “王冠”与君主制的“精神维度” 诗歌、时代需求与国歌争夺战 传统的编织与国歌的政治效应 四、“不列颠没有未来”:传统价值的惯性与时代变迁的冲击 《天佑吾王》的演奏传统与传播效应 帝国的扩张、收缩与国歌的适用 “没有未来”:性手枪金曲与摇滚乐的改造 认同的分裂与被质疑的象征 五、国歌范式的确立与调整 第二章 《马赛曲》:法国大革命狂飙下的弑君与爱国 一、法国政治中的音乐传统与大革命初期的歌曲文化 旧制度与音乐传统 革命进程与流行歌曲 二、从《莱茵军团战歌》到《马赛曲》 弑君、共和国的奠基与《马赛曲》的流行 从民族国家战歌到第一共和国国歌 革命需求的变化与成为国歌的《马赛曲》 三、《马赛曲》的对战与衰落 《马赛曲》与《人民的觉醒》 《出征曲》与《帝国的救赎》:第一帝国的两首国歌 革命之歌、政治宣传与象征的双面性 四、不断反复的革命与永远在场的《马赛曲》 革命的绵延与《马赛曲》的扩展 从爱国到爱世界:《马赛曲》与《国际歌》 共和价值的再临与爱国主义的复兴 五、示范性的革命与流动着的国歌 第三章 《德意志之歌》:民族主义驱动下的国家创建与重构 一、德意志与德意志音乐 德意志民族命名的关键概念 浪漫主义的兴起与德意志民族主义 德意志音乐及其特性 二、民族统一、帝国幻梦与政治歌谣 反抗法兰西与寻找德意志 皇帝颂歌与奥地利国歌 《德意志之歌》的创作始末 三、“德意志高于一切”的隐喻与现实 帝国的建设与俾斯麦的国歌选择 战争的洗礼与第一首德国国歌 帝国国歌与纳粹党歌 四、传统的扬弃与统一理想的追寻 再次分裂的命运与民族情绪的再生 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国歌选择 恢复传统的继续尝试与德意志的再次统一 五、传统资源的利用、现实政治的困境与歌曲象征意义的调适 第四章 《星条旗之歌》:合众国的自我奠基与认同建构 一、独立的成果与传统的遗产 独立战争、独立宣言与美国革命 音乐与早期美国政治 从《华盛顿进军曲》到《哥伦比亚万岁》 二、第二次独立战争与《星条旗之歌》 第二次独立战争 《星条旗之歌》创作始末 宗主国的文化遗产与美利坚的爱国热情 三、分裂之家的危机与民族共同体诉求的弥合 分裂之家与立国之本 废奴音乐与《美利坚》的改编 南北战争与战歌的选择 四、争夺国歌与《星条旗之歌》的获胜语境 谁来代表美利坚?美国国歌之争 作为符号的星条旗与《星条旗之歌》 新的爱国主义与美国国歌的确立 五、新的国家与教育民族的音乐 第五章 《神圣的祖国俄罗斯》:帝国的梦想与变革的困顿 一、东西之间的俄罗斯帝国 沉睡帝国的西化之路 “东正教、专制制度、俄罗斯民族性” 俄罗斯人祈祷“天佑沙皇” 二、帝国之后的国歌更替 《马赛曲》《国际歌》与年革命 苏联音乐:“民族的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 制造《牢不可破的联盟》 三、联盟的破碎与认同的延续 何去何从?后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国歌 爱国主义音乐家格林卡与俄罗斯联邦国歌 新国唱旧歌———普京的决断 四、坎坷的民族国家之路与纷杂的国歌历史 结语 为民族国家立法的音乐:再谈国歌研究 一、国歌的本质内涵与生成逻辑 二、国歌的分类方式与评价标准 三、国歌与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的互动关系 四、国歌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与解释方式 五、后现代背景下符号内涵的空洞化与国歌作用的新探析 附录 五首国歌曲谱、歌词与歌词译文 1.《天佑吾王》 2.《马赛曲》 3.《德意志之歌》 4.《星条旗之歌》 5.《神圣的祖国俄罗斯》 序言 现象学传统的滥觞可溯 至康德和黑格尔两大哲学 巨擘,他们的“一般现象学” 和“精神现象学”为探寻澄清 事物本质之道提供了重要 理论资源。但是,现象学 成为一场哲学运动,是与 胡塞尔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的。百余年来,现象学的 影响力已传至哲学之外, 以其特殊的方法论助力诸 多学科杜弊清源、开疆拓 土,其中人文和社会科学 领域内的葳蕤者有“语言现 象学”“现象学美学”“现象学 心理学”“历史现象学”和“现 象学社会学”,等等。与这 些学科交叉的硕果相比,“ 政治现象学”长久以来一直“ 含苞待放”。胡塞尔在初创 时期就敏锐地意识到,建 立“一门关于人和人的共同 体的理性科学”是现象学的 未来任务;德国现象学学 会前主席黑尔德(Klaus Held)也强调,设立“一门 相应的政治世界及其构造 的现象学”乃众望所归。这 种来自现象学大师的意见 并未有效催生出政治现象 学之花,也许有两个主要 原因:在主观方面,无论 是现象学哲学家还是政治 学家,或因忙于各自学科 的主流任务而无暇旁顾, 或因学科之间差异巨大而 临渊兴叹;在客观方面,“ 政治”无疑是迄今为止人类 世界中最难测度的现象类 型,对以“澄清”为目标的现 象学来说是一个过于复杂 的对象。但是,晚近出现 的一些新情况,为政治现 象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 利契机。 近年来,在现象学哲学 家集中关注政治生活中的 伦理状况同时,政治学家 们也致力于广泛而深入地 反思政治学科的建设。实 际上,亚里士多德早在两 千多年前就曾指出:“我们 如果对任何事物,对政治 或其他各问题,追溯其原 始而明白其发生的端绪, 我们就可获得最明朗的认 识。”这不仅是一种具有政 治现象学特征的“技术”,更 是一种具有政治现象学意 味的“思维”。不过,生长了 两千多年的政治学之树, 在20世纪以来迅速分化出 了政治科学和政治哲学两 大枝干,时至今日俱是枝 繁叶茂、遮天蔽日,但也 各指青天、罕相闻问。两 者在知识体系、理论、方 法乃至逻辑上日积月累, 各自形成了若干特殊的偏 好和设定,以至于有政治 学者将其戏称为“政治算术” 和“政治几何”。从某种偏好 出发意味着未能直面现象 之本质,而诸多设定的堆 集则可能会造成概念的冗 余和重负。以回到生活世 界为旨归的现象学或能为 开拓政治学研究的新路提 供一些启示。由此,政治 现象学的基本追求就可简 单归结为两点:一是“补缺” ,它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朝 向实事本身”的现象学原则 ,以尽可能恰切地把握对 象的种种属性;二是“减负” ,它借用和改造“悬搁”“还 原”等现象学方法,归置和 验证存在于对象内外的种 种定见。 政治现象学处理的对象 与现象学大相径庭,因此 必须对现象学方法论进行 一定程度的择取和改造。 现象学主要研究人类经验 如何在意识中得以呈现, 面对的是意识构建的方式 和状态;而政治现象学旨 在描述、分析和解释人类 的政治行为,面对的是丰 富、生动的公共生活,要 对之进行现象学式的悬搁 和还原,难度非常之高。 政治现象学方法的构建, 除灵活借鉴现象学方法论 的精髓和充分尊重政治学 研究对象的特性之外,还 需考虑到其在政治学领域 内的可操作性——对于很多 政治学者来说,现象学精 深博大、晦涩难懂,似非 学科交叉的良伴。但一些 现象学家的意见帮助我们 打消了这种顾虑,例如索 科拉夫斯基(Robert Sokolowski)就认为,在使 用现象学术语时不必拘泥 于经典现象学家们的思考 ,也不要将这些术语束缚 在僵死的文本中。恩布里 (Lester Embree)从另一 个角度指出,自称为现象 学家的人应该记住“反思性 分析”这一方法才是现象学 之根,不要被所谓的“文献 学”和“辩论癖”这两种“假冒 物”所拖累。实际上,胡塞 尔和海德格尔等现代现象 学奠基者也曾多次强调, 现象学在根本上是一门用 于澄清和揭示事物之本质 的“方法”。有鉴于此,我们 认为,在政治现象学方法 的构建中,应在三方面深 虑远议。一是如何将“悬搁” “还原”和“本质直观”等现象 学方法运用于政治学研究 ,以增强对公共生活的描 述精度;二是如何将现象 学的意向性与政治学的实 践感紧密结合,以提升对 公共生活的质感体验;三 是如何将公共生活中的对 象置于“周围世界”进行“情 境式”查探,以把握其意义 建构的内容和方式。 “政治现象学”(political phenomenology)有两副面 孔:一是现象学哲学领域 中对于政治生活之伦理和 逻辑的思考,2016年以来 西方哲学界在此方面的研 究有勃发之势,我们择要 编入“政治现象学译丛”中予 以介绍。二是政治学领域 中借助现象学方法论对政 治理论和实践展开的研究 ,本丛书的作者们便是在 此道路上以不同的程度或 方式运用现象学的思维、 方法或理论等,对公共生 活中的各种具象或抽象的 对象展开研究。这些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未 竟”的成果,指向了更为广 阔的空间。这种永在其途 的研究态势也合乎现象学 方法的根本要求,恰如梅 洛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歌声中的祖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国歌)(精)/政治现象学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罗宇维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14274458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69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340 |
出版时间 | 2022-10-01 |
首版时间 | 2022-10-01 |
印刷时间 | 2022-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742 |
CIP核字 | 2022138737 |
中图分类号 | D621.6 |
丛书名 | |
印张 | 15.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18 |
宽 | 152 |
高 | 33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