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南非野生生活/人与自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南非世界杯刚过去不久,当时看球的时候,你是否对非洲大陆上那些充满自然与野性的人文风光很是向往?

当你踏上那里的土地,空气无比清新,阳光如此灿烂,会不自觉地深吸一口南半球最新鲜的空气,欣然接受南非人热情的拥抱,感受他们独特的欢迎礼。在南非人黝黑而灿烂的笑容面前,你的南非印象开始真实和生动。这一定会是一次考验想象力的旅程:欣赏各民族人种汇聚的彩虹肤色,聆听丰富多变的南非当地语言,一路的鸟语花香,品尝来自两大洋的鲍鱼和鲜虾,感受一次真正惊人的南非味道……

听到如此的诉说和评价你怎能不心动?还不快打开本书,跟随作者的描述和感想一起领略作者在南非2年零8个月时间里所领略的南非的别样野生生活。

内容推荐

《人与自然》是一本引进欧洲享有盛誉的法国自然人文杂志(《蛮荒大》)版权,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图文杂志。

“人与自然丛书”汇集《人与自然》杂志品牌栏目的精彩内容,聚焦蛮荒大地的野生动物及各种生命形态,关注我们共同的生存环境,展示“人类探索自然之旅”中的自然奇观、动物异趣、人文发现、风物民俗。

本书《南非野生生活》为该丛书之一,保证了该书的权威性和可读性,该书作者小豹,本名沈梅华,她和爱人共同参与中国虎南非野化项目,在南非度过了2年零8个月的时间,以亲身经历完成了本书的创作,个中辛酸和所得,唯有在书中诉说。

目录

第一章 野生生活,全方位接触

 初见南非,请深呼吸

 荒野中的家

 警报!昆虫入侵!

 荒野的真面目

第二章 我们的邻“人”与家“人”

 我们的野生动物邻居

 鸵鸟盛衰记

 跳羚之死

 土狼之家

第三章 游览克鲁格不完全攻略

 Struwig保护区的大冒险

 克鲁格的冬季嘉年华

第四章 学者做个“自然人”

 与“鳄鱼先生”做同学

 方舟上的居民

后记

试读章节

如果仅仅因为对“健康”和“时尚”的追求,而去“回归自然”和“支持环保”,那不过是一种自私的想法,只会制造出很多“绿色沙漠”之类的“伪自然”。其实自然像个调皮捣蛋的小孩,在逗你开心的同时,也让人头痛不堪。真正的自然保护,是以“尊重”自然的本来面目为前提的。 也许“自然”这个东西只能作为实体、而不能作为概念出现。在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中呈现出来的大自然,与课堂中的形象是如此地不同。我们越是深入保护区的工作与生活,越见识到大自然呈现出它性格中的不同侧面。

植物的“尖牙利齿”

我们来到保护区后,小虎接到了一个新的任务一调查保护区的土壤和植被情况。调查方法并不复杂,也就是选中几个点,进行徒步观测,做好记录。并且定点拍照。话虽如此,做起来才知道,科学工作原来是个体力活。除了最后数据的统计分析是在电脑前面敲敲键盘之外,第一手资料的采集工作基本上就是个锻炼身体的过程。天气已经逐渐炎热起来,多半时间都要行走在毫无遮挡的骄阳下。在高温下行走十几、二十几公里,实在不是什么乐事。不过,偶尔也会闯入没人探访过的河边密林,体验一下神秘气氛,每逢有这样的机会,小虎就会把我叫上。一起进行一场丛林探险。

这天我们去的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我们把车开到一个树林围绕的河滩上。这个地方充分反映了卡鲁高原荒漠的另一面相——在自然水道附近,往往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林地,有冲击岩构成的壮美河滩,有湿地,有密林。还有颜色青翠欲滴的蒿草丛。简直像个漂亮的植物园。我们走过草地,钻过密林,在长满长草的河边行走,一路听见乌语在耳边鸣啭。甚至兴起了“哪天一起再来这里野餐”的念头。

不过,这里毕竟是南非。非洲所有的生物,经历了漫长的生存斗争,都已全副武装到牙齿了。无论多漂亮的植物、多可爱的动物,看上去多么无害和与世无争,其实却都拥有着危险甚至致命的防御武器。这片漂亮的“植物园”虽然风景秀丽,行走起来却毫不轻松。几乎所有的树木都长着尖锐的刺,即便我们穿着长袖长裤,这些刺也会不屈不挠地穿透衣服、扎破皮肤,甚至有时会“抢走”背包、“抓走”我们的帽子。脚下则是居心叵测的三芒草,这些家伙为了传播它的种子,丝毫不顾别人的感受,看似柔软的三根细毛,毫不留情地钻进裤子鞋子,让我们每走一步路都会被无数的针头扎上一下。相比之下,我们是多么怀念中国那些“温柔”的植物啊。

真正的自然和我们被灌输的小资理念完全不同。她狂野、残酷,毫不婉转,不留余地。我始终怀疑,人们是否能够真正去接受她。

我们早已习惯了的,是城市那些修剪得平平整整的绿地,养护得干干净净的草坪,就连旅游风景区,也尽是一些赏心悦目的、温柔敦厚的植物。人们始终在追求一个符合自己理想的自然世界,但是,真正的自然并不是仅仅为了人类的愉悦而存在的。即便是在生态学的课堂上,我们学到的也往往是被人文化了的温情主义观念。比方说,我们会强调不同的食草动物倾向于取食不同的植物,从而促进草地多样性的健康发展。然而,在环境恶劣、食物紧缺的情况下,所有的食草动物都会不顾一切地取食可以获取的所有种类的食物,从而加速草地的过牧;我们也许知道,食肉动物的存在促进了食草动物的健康,却没有一个老师会提醒我们,食肉动物并不是有节制的捕猎者。在猎物唾手可得的情况下,一些食肉动物也会大开杀戒,杀死远超过自己食量的猎物,这就是为什么牧场主都会对豺狼虎豹恨之入骨。自然本身不带有任何目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也不是真的“为了”另一个环节而存在,所有的生物都只不过是在力求自保的过程中,相互牵制,从而维系了生态平衡。  得意的外来物种

在一次这样的“远足”中,我们发现了意外的惊喜。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棵棵挂满诱人果实的大树。这一排树棵棵都有七八米高,树干的腰围已经超出我的环抱,看来颇有些年头了。呈深绿色的树冠上挂满了红红的果实。咦?看起来像是桑葚?只是以前看见市场上卖的桑葚多数是绛红色的,而这里的桑葚却是鲜红色的,看起来又有点像覆盆子。我的口水一下子就“哗哗”地流了下来。慢着慢着,这不会是有毒的东西吧?我采下一个,也顾不上洗了,先放进嘴里,真的是酸酸甜甜的桑葚味道,再一看下面部分的果实基本上已经被食草动物吃光了,于是基本确定。这就是摆在眼前的美食啊!

我和小虎立刻行动起来。触手可及的范围内基本是没有什么可采的了,我只好爬上树,感觉自己好像成了一个古代的采桑女,心中十分得意。正采得起劲,下面蹿上来一个人!原来是小虎,他竟然把车子停在了树下,然后站在车子上面,轻而易举地采到了果子。不久两个人的手都被桑葚的汁染成了深浅不一的红色,看上去好像魔爪一样。在树木的包围下,根本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等我们这两个贪心鬼摘完了足够量的桑葚,竟然已近夕阳西下。

回到家里,把最熟的都吃完以后,又把一些看起来有点酸的用糖腌了起来,过了一天,又美美地吃了一顿,真过瘾!

后来才知道,原来我们这次徒步的地方,原先也是庄园。这些原产自中国的桑树一定是当时的主人栽种的。后来我们在别的地方徒步,又陆续发现了石榴、梨等果树,也就不再奇怪了。

其实这些给我们带来惊喜的果树,对于南非的自然界来说,都算是外来物种,只不过由于水土的关系,这些树只能生长在少数水分比较充足的地方,并不容易蔓延开来造成生态问题。所以在保护区里,也可以任由它们自生自灭。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具有竞争力的外来物种,比如沿河道两岸迅速蔓延的胡椒木,还有来自南美的仙人掌在南非相似的气候环境下如鱼得水,不论它们能产出对人们多么有用的副产品,在保护区里也需要想办法将其赶尽杀绝。因为它们在以其生存优势排挤掉其他植物的同时,也毁掉了其他本土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

其实清除外来物种就是我们在保护区所做的主要植被维护工作。我们根本不做种树种草这样的事情,因为多数旧大陆的生物都已经锻炼得很顽强了,只要不是特意找来它们从没打过交道的异地生物来进行不公平的战争,让它们在自己的家里生长,根本不需要特别的种植养护,自然的力量会让它们自行成长和恢复。所谓“自然而然”,就是这么回事。

在现代文明入驻了百年之后,非洲大陆无可避免地失去了当年的纯净。各种农作物被引进,观赏植物遍布花园,农场动物和宠物四处跑来跑去,动物园也竞相引进奇禽异兽,可以说。现在已经不存在完全没有外来物种的地方。现在人类所能做的,就是尽量不要再引入新的物种,对本地已经存在的外来物种施以严密的管理和控制。可喜的是,我在南非的书店里,看到一些园艺种植的书,已经开始致力于教导人们用南非的本地物种来装扮自己的花园,这显然是一个良好的开端。P31-34

后记

乔治·夏勒在《最后的熊猫》一书中说:“电视和杂志报道总让人以为,野外生物学家的生活充满刺激,与鲸嬉戏、与猿猴为友。完全没提到很多动物习惯独处、很难见到的事实。我们自甘寂寞,缺乏生活上的种种便利或文化的慰藉,在尘土、燥热、风霜雨雪中,过着苦行僧的生活。野外工作没有浪漫的成分。”我们虽然不能算是野外生物学家,但对于他这段话是完全认同的。这本《南非野生生活》中所写到的一切,也许也会给人“惊险刺激”或者“有趣”的误导,但这只是我们在南非三年的时间里印象深刻的精华,而并非生活的全部。自然界中的生活并非总能博人一笑,只是比城市生活多了一些出人意料的可能罢了;对自然界的理解也并不仅仅靠说说故事就能把握,而是需要科学的态度和深入的思考才能得到。

但我们最终还是尽力把这本书写成了一本充满故事的轻松读物,希望我们的亲身所历所感,能让大家暂时逃离城市生活的轨迹.随我们到南非野生环境当中来一次旅行,把一个不同的自然保护的世界展现在大家面前。因为:

·自然保护不仅仅是科学家的工作,它与所有人息息相关,普通人也能作出莫大的贡献;

·自然保护的内容不仅仅是维持濒危动物的数量.给动物留一块栖息地更为重要;

·自然保护主义者不是仅仅关心动物的人,他们必须关怀社区,理解人类的需求和发展的欲望,用博爱的精神,通过引导和帮助,让每一种生物都得到幸福的权利。

我们去南非,是为了回来保护中国的自然,但南非的经历让我们了解到,如果大家连什么是真正的自然、怎么样才是真正的自然保护这个概念都不清楚的话,自然保护就没有希望。这就是我们决定写这本书的原因。

当然我们也希望,此书能够引起人们对南非及其自然保护工作的兴趣,有可能的话甚至亲身去走走看看,体验一番异域的情调。南非这个国度对于不同的旅行者来说也许有着不同的意味,作为自然保护主义者的我们来说,除了很羡慕、很欣赏他们在自然方面所作的工作以外,总难免还时不时地产生一种“不甘心”的感觉。不知道别人会不会也如是想呢?不过中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和南非不同,因此保护的方法和措施也不可能完全照搬南非的模式,如何找到并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保护模式,以及如何一步一步地实现这一目标,是中国未来自然保护主义者的一个挑战。

我们知道,在中国,自然保护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但我们身边已经有很多人在为此而努力。我们不相信这个目标会遥不可及。希望这本书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我们的行动和选择,左右着我们的未来,只要我们好好爱护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地球,情趣盎然的野生生活,并不一定总是南非人的专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南非野生生活/人与自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梅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张律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39859
开本 16开
页数 1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0-10-01
首版时间 2010-10-01
印刷时间 2010-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5
16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4: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