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在陕北延川插队的日子
内容
编辑推荐

邢仪留恋插队生活和陕北的大河大川,不光因为那里有她年轻时走过的土地,她更留恋的是那样的一种质朴生活,那样的一种本真的人生状态,还有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史铁生、路遥、孙立哲……

《我在陕北延川插队的日子》真诚绘制,忠实记录,把历史留在画布上,告诉后人我们曾有着一个怎样的青春岁月。真实记录与回忆知青一代的巅峰人物——史铁生、路遥、孙立哲。万字真实纪录史铁生最后的日子,用情至深,令人无法释怀。

献礼2014纪念上山下乡运动四十周年。

内容推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整整一代人的集体经历和集体记忆,老知青是有着特殊经历的一代人,他们的青春经历也是“史无前例”的,并且后无来者。这代人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去农村插队,留下永生的体验和记忆。《我在陕北延川插队的日子》作者邢仪在陕北延川插队,后来成为了知名画家,她笔下对知青生活和人物的记录与描绘成为了留在画布上的历史。一代人的记忆不应该被遗忘,更值得记述和描绘。

邢仪的画中,充满了对陕北高原情感的浓浓集聚,对知青生活感受的细细抒发,不但真实地再现了陕北的地域生活,而且准确地表现了知青的情感价值。在《我在陕北延川插队的日子》中,邢仪收入了她描绘陕北和知青的画作,也收入了她描写陕北和知青的文字。作为画家,她是在用文字讲解画作;作为知青,她是在以亲历讲述历史。

目录

自序

推荐序

一九六八年冬

陕北延川县关庄公社

清平川

陕北的夏天

秋天的高原

我的同学史铁生

知青窑

我们的同学——赤脚医生孙立哲

他在延川县城监狱呆了六年

做错火车的惊悚经历

老红军泰凤山

初恋祭

理论学习

上西安美院

那个陕北青年——路遥

土豆馅饺子

她嫁给了农民

北京干部老石

高原上的大集、大戏

关于猪的记忆

古老、沧桑、神秘的黄河渡口

黄河边的石碾子

一条走过青春的路

试读章节

神聊、聊神

自4月我们去看望史铁生时邀请他到我们在顺义的画室来玩,我就一直在寻找时机,五六月小院的植物还没长茂,七八月又太热,进入立秋以后,我和王子冀开始策划。子冀给史铁生打电话联系,史铁生很高兴来,但最近他臀部上有一处擦伤,说再好几天他会主动来电。接下来希米与我频繁短信,首先谁去接?希米提议张铁良(校友、陕北“插友”)去接他们夫妇,庞法的车带王子冀。希米的重点问题是:画室是否有床或能躺下的长沙发?史铁生因臀部的伤不能在轮椅上久坐;中午饭是大家包饺子还是去吃农家饭?希米考虑了几天后来电话拍板:大家一起包饺子,事后证明这个决定是英明的。

事情决定下来我们夫妇开始做迎宾的准备。这一天是2009年8月30日,周日,夏末,天公作美,阳光灿烂但已不炎热。画室和居室共四百平米,整理打扫一次就要用大半天的时间。我还拿着剪子特地跑到院子外面去剪各色野生的花,拿回来插在花瓶里装扮房间的迎宾气氛。

他们是上午11点到的,张铁良带着史铁生夫妇,庞沄带王子冀再拉上铁生的电动轮椅。从院子的大门口延伸一条砖铺的小路,经过挂着大葫芦的瓜架可以直接进入画室,再从画室另一个门拐入木廊进入房间,我们这里的通道无障碍。

史铁生摇着轮椅看画。大家都说我为史铁生画的第二幅肖像更好,我解释说第~幅画的有些拘谨,意犹未尽。事后又在一块木板上随手很快又画了一幅,反正也不给谁看,画完就放在一边,后来拿出一看,觉得还不错。史铁生说这就对了,这样才能画出好画。我们纷纷跟史铁生在这幅画前合影。史铁生最喜欢的是我在陕北的写生,尤其是那幅《山桃花》。他回忆说,那时整年在山里放牛,到春天山沟里光秃秃的还没有绿色,但最先是粉红色的山桃花开了,满沟的山桃花真美啊!这幅画让人想起很多……我要把画送给他,他说送他遭害了,只要给一张打印图就好。

画室和居室有木廊相通,大家来到客厅,安排铁生躺在大沙发上休息。我和希米洗菜拌肉馅。这时发现了一个人才——张铁良既会拌肉馅又会煮饺子,于是张铁良负责拌馅,我和希米擀皮,其他男士一起上手包饺子。希米专门擀了十几个小面皮,说这是给“皇上”(铁生)的,他吃的少,只能包小一点,他们在家都是这样。

我抽空跑到院子里摘下几根鲜脆的小黄瓜拿给大家,史铁生咬了一口便举着黄瓜叫希米:“你也尝尝,太好吃了。”

饺子还没下锅,史铁生就摇着轮椅往外走,说他要去晒太阳。不一会儿就听见史铁生和王子冀在外面喊什么,我先生耿铁群进来说,他们要在瓜架下吃饺子,说这么好的地方怎么能不在这儿享受。我端着一盘煮好的饺子走到瓜棚前,哇!太漂亮了,他们围坐在铺着蓝色印花布的小桌子旁,上下左右被绿色的植物簇拥着,阳光将薄薄的叶子照透,又从绿叶的缝隙射进来,长的丝瓜,圆的葫芦,深褐、中绿、浅绿、亮黄,希米穿着一件粉色的T恤衫。我放下饺子转身就往回跑,去拿照相机。

桌子小只能放一大盘饺子,希米一直站在史铁生身边,边照顾他边用手捏饺子吃。史铁生仰脸对希米说:“今天我吃的真不少,把你包的小饺子都吃了,还吃了几个大的。”大多数人不能喝酒,因为这里有三个司机,只剩我和王子冀相互碰了一听啤酒。大家说不去吃饭馆的农家饭太对了,否则哪里会有这等的享受和自在?

史铁生看着周围同伴脸上的汗珠,对我说:“在别人都觉得热得受不了的阳光下,我却感到刚好,我身体里的阳气越来越少了,常感到从里往外的~股冷,骨头里透出来的冷。”听着他的话,我分明知道,阴气正一点一点夺去他的阳体。

史铁生不由又说:“我想过死的三种方式,最好的是突然咔吧完了,第二是有一粒药,也很痛快,第三就只能随它去了。”

庞法想起了一句老话,说:“咳,还是好死不如赖活着吧。”

史铁生感叹道:“你是不知道什么是赖活着呵!”

回到屋内史铁生又得躺下休息,我们大家把椅子拖过来围着他聊天。史铁生调侃说:“你们看,这像不像遗体告别?”

接着我们大家开始神侃(以下摘抄事后笔记)。

邢仪(换一个角度给史铁生提出问题)说:“你认为人在世上只活一次吗?”

史铁生说:“我不这么认为。你看人是从虚无中来的,死后又回到虚无中去,你怎么肯定你只来过一次呢?你如何知道你没有来过两次以上呢?虚无是什么?虚无不是无,虚无是你从这个角度看不见了,只是角度的问题。”

邢仪说:“在网上看过一篇文章,说我们的外面是一个大宇宙,但如果从我们手上的一点看下去,那里面的微观世界也是一个大的宇宙,所以说我们只是站在中间这个点上,站在这个角度上。”

史铁生说:“我们活着就永远是站在中间这个位置上的,死了是不在这里了,但不是无。既然有就不会没,事物是循环的。人也其实一直在变,没有固定不变的你,人体细胞会新陈代谢,每三个月会替换一次,旧的细胞死去,新的细胞诞生,几年以后一身细胞全部换掉。也就是说,在生理上我们每过几年就是另外一个人。最终不变的可能只是你的记忆,人活着只能证明记忆是连续的,人死是记忆的中断。所谓成佛可能是将记忆连接起来。你看藏传佛教的转世灵童怎么找,不是看这个孩子有多聪明,而是看他对前世有多少记忆,或者说看他对佛经的记忆和理解有多少。如果是转世灵童,他肯定与生俱来会对佛经有杰出的认识,他与别人不一样,他也肯定会让入能够在人群中看出来,找出来。”

史铁生说:“这也就可以解释天才、天生的和遗传基因等说法。记得有位哲人说,学习就是回忆。”

希米说:“是柏拉图说的,学习就是回忆。”

史铁生说:“为什么有人聪明有人笨,有的孩子一学就会,一点就通,不是你教会了他,是他想起来了。”

大家会心地笑起来。

庞法说:“刚才你们说的我也有这样的经历,这个地方好像很熟悉好像什么时候来过,但这辈子又肯定是不可能来过的。”

史铁生说:“这就是记忆的连续。现在美国的小学课本教学生两种起源论,一种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一种是创世论。”

邢仪说:“考古学到现在没有支持进化论。”

P52-55

序言

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总是画知青题材的油画?

其实我也常问自己这个问题。

如果抛开现如今艺术界的浮躁、市场经济、迎合、御用和“接轨”等因素,一个画家画什么题材的画,应该是自己最感兴趣,认为最有意义,最放不下,最想表现出来给人看的东西。就像作家写书一样,画家的作品也离不开个人的经历及其对世界和社会的认知。

老知青是有着特殊经历的一代人,如同我们经历的“史无前例”的文革动乱一样,我们的青春经历也是“史无前例”的,并且后无来者。青春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段最重要的生命过程,而我们这代人正是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去农村插队,在城市长大的我们,十七、八岁像朝阳一样的年华,不谙政治,心无城府,但脑中有“神”(人造的神),响应号召满怀雄心壮志,奔赴农村去当农民。从首都北京到陕北农村,生活上和心理上的极大反差,造成了我们永生极深刻的体验和记忆。

我在文革后大学恢复招生的第二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回到陕北工作,前后十年。二十多年后,当我在北京的家中,坐在画布前举起画笔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的全是在陕北插队的生活场景,一幕又一幕,于是我就一幅一幅地画下去,欲罢不能。曾有段时间,我也尝试其它题材,但在我的内心深处总有一种牵挂,使我不安,画着画着,就又回到陕北乡土题材的土油画了,好像这是我的宿命。

有朋友劝我:现在是市场经济,因该与时俱进。

但我作为一名老知青出身的画家,本身就不时髦,老知青是“过去时”,时尚与“老知青”无缘,在历史的人生舞台上每个人只能演好自己的角色。况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和艺术,我们这代人不能没有表现自己的艺术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整整一代人的集体经历和集体记忆,这段历史自会有政治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正确评价。一代人的记忆不应该被遗忘,更值得记述和描绘。作为画家我要对自己的灵魂和艺术负责,真诚绘制,忠实记录,把历史留在画布上,告诉后人,我们曾有着一个怎样的青春岁月。

我庆幸自己后来成为了画家,作为画家,在农村的经历就全部成为了我的财富。我插队的地方有着千回百转的黄河和莽莽黄土高原,那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那里有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根。美好的自然,壮丽的山河,朴实、淳厚的父老乡亲,赋予了我作为一个艺术家最基本的素质。我认为艺术家具备质朴、敦厚、率真的气质比其它一切技术、画法都重要。我留恋插队生活和陕北的大河、大川,不光是因为那里有我年轻时走过的土地,我更留恋的是那样的一种质朴的生活,那样的一种本真的人生状态,越是久居城市越是怀念。  插队生活是我们的青春经历,自然乡土中有我们的根,自然、乡土、青春,是我所追求的绘画要素,也是我永恒的艺术情结。

书评(媒体评论)

邢仪的画里,充满了对陕北高原情感的浓浓集聚,对知青生活感受的细细抒发,不但真实地再现了陕北的地域生活,而且准确地表现了知青的情感价值。她用一百多幅油画,描绘了陕北的民俗生活和自然风光,记录了知青参加春种、夏锄、秋收、基建、学习、开会等日常生活,既表现了“心无城府,脑中有‘神’”的早年知青风貌,也留住了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的史铁生形象。

——作家 王克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在陕北延川插队的日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邢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21222382
开本 16开
页数 1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4-02-01
首版时间 2014-02-01
印刷时间 2014-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8
CIP核字 2013311972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3
19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6: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