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世界的中国(海外中国学研究回望与前瞻)/世界中国学系列丛书 |
内容 | 内容推荐 全书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从汉学到中国学”,集中探讨海外中国研究的典范转移,梳理从汉学到中国学衍变的外在因缘与内在理路,以及这种衍变所引发的研究典范、知识伦理和方法论意义上的种种变化;中篇“多元视域中的中国”,则从不同视角对中国当代的变革实践进行深度解读,并从这些具体的解读中揭示欧美智库、“中国通”及媒体的中国观所发生的转变;下篇“新作解读”,选取近年来在海外较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10部中国研究著作,并逐一做出富有针对性的评论。总括而言,这是一本融理论探讨与专题研究为一体的中国学论集。 目录 总序 前言 上篇 从汉学到中国学 西方汉学和中国学 学术汉学与实用汉学之争 汉学新动向的三个例子 域外中国学研究方法论检讨 西语世界中国研究的典范转移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与俄罗斯的中国学传统 中国研究文献中的知识伦理问题:拼凑、累读与开展 中国研究的国际视野与本土意义 跨界亚洲视野下的“中国道路”与中国学研究 西方范式与中国学研究:以“民间宗教”的历史学反省为例 中篇 多元视域中的中国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的经济、政治变革 从地缘文明透镜看中国持续发展的秘诀——试论“中国模式” 论中国模式 中国以推动国内需求应对全球经济失衡 中国叙述:文化发展与文化外交 关怀和承认的辩证关系:关于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讨论 儒家传统如何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实践的资源?——海外学界围绕儒家传统与民主关系的新看法 美国学者对中美关系及中国发展的新看法 英国顶尖智库最新的中国观 西方“中国通”中国观的历史演变及其思考 上海世博期间美国精英报纸上的新闻框架与中国形象 世界中国学论坛和中国理念的国际传播 下篇 新作解读 中国如何成为方法——沟口雄三《作为方法的中国》读后 世界体系理论视野下的“中国模式——以阿瑞吉和《亚当·斯密在北京》一书为中心的探讨 “后现代抱负”与教科书写法——评《世界之中国:域外中国形象研究》 解说历史中国:矛盾、复杂和永久的魅力——评《大分流之外——中国和欧洲经济变迁中的政治》 历史与历史之外——评滨下武志《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区域和历史的视角》 “抒情中国”何以可能——读陈国球《抒情中国论》 “中国”:悬浮的“能指——评韩瑞《假想的“满大人”:同情、现代性与中国疼痛》 更好地了解中国——基辛格《论中国》读后 从中国领导层出发看中国——读兰普顿《跟随领导人——治理中国:从邓小平到习近平》 历史·传媒·政治:“中国形象”在西方——读马克林著《我看中国:1949年以来中国在西方的形象》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世界的中国(海外中国学研究回望与前瞻)/世界中国学系列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周武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202894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3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52 |
出版时间 | 2019-09-01 |
首版时间 | 2019-09-01 |
印刷时间 | 2019-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658 |
CIP核字 | 2019169850 |
中图分类号 | K207.8 |
丛书名 | |
印张 | 27.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