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时光的背影/海风文学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海风文学丛书》收录的作品,从题材而言,或叩问历史,或沉醉自然,或寻找生活里被遮蔽的诗意,或解读社会中人生的底蕴……可谓百花齐放,各有风姿。从风格而言,或清新飘逸,或典雅庄重,或委婉顿挫,或慷慨旷达……亦是春兰秋菊,各擅胜场。

李呆所著的这本《时光的背影》为丛书之一,本书忠实而艺术地描述了20世纪70年代的乡间生活场景,真切表达了作为亲历者的作者本人的浓浓真情,极具文学意义、史料意义和时代文本意义。

内容推荐

《时光的背影》这本散文集大多写的是作者李呆的童年和家乡。那些几乎很平常的事,只有经过岁月的积淀,才会显露,才有醇香。所忆所思、所悲所喜,书写早年的乡村生活,那些长辈族亲们的故事、乡间生活的趣闻轶事、农事经历以及与农具器物的情感、童年少时的温馨细节。

目录

第一辑

 逮油草

 关田了

 放鱼缸

 捉黄鳝

 晒谷

 打炒米

 过年

 吃“八大碗”

 钢笔事件

 打乒乓

 放电影

 剥蔗叶

 文艺宣传队

 名字

 鸡

 鸭

 狗

 蚕

第二辑

 米厂

 砖窑

 鞋机

 房子

 大河

 板凳

 背心与球鞋

 蜡笔

 收音机

 自行车

 口琴和凤凰琴

第三辑

 爷爷

 姑妈

 二叔婆

 外公外婆

 疯子

第四辑

 游戏

 土话俗语

 锦绣

 木杓屿

 怀念一棵树

 传递

 端午

 浪漫七夕

第五辑

 时光的链条上

 时光的背影

 四楼

 1978年那场午夜电影

 乡村教师俞子炎

 那没教过我课的李老师

 我的双脚冻伤在酷热的夏天

 偷着抽

 享受喝茶

 红苹果,你何时离我而去

 岁月划过我们身边

 每一次相逢都应珍重

 相遇张玲玲

 对一幢大厦前身的怀想

 两只铁丝网兜

 两只茶壶

 和王石一起登山

 登山的小姑娘

 鸟儿问答

 后记

试读章节

逮油草

尽管春寒料峭,但天空明亮起来,在田野里、菜园子里,或者在屋后的石缝里,油草伸出了脑袋,长出了个儿,嫩嫩的,绿绿的,闪着光亮,似乎在告诉人们:春天到了。

逮油草,是我们儿时的劳动,也是游戏。

几乎每家都养有一头猪,养猪也几乎是当时农民唯一的副业。养猪踩踏起来的稻草,俗称“猪烂”交给生产队,施到田里.作为肥料。上图画课时,老师就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头猪,相当于简笔画,叫我们在图画簿上学着画,画的旁边竖写着“猪多肥多,促进粮多”。由于写的是美术字,开始我们高声读“猪罗肥罗,促进粮罗”,让老师一声叱喝。养出来的猪,一是农民摇着小船上交小镇供销社,一般农民把猪养到够得上“指标”(应该是110斤)就上交,因为眼巴巴地看着卖猪换钱用;二是请来当地杀猪人(屠夫的俗称)到家来杀猪,那可以留一些内脏,包括猪血,请亲朋好友包括杀猪人,一起欢天喜地地吃一餐“猪肉糕”。

喂猪的就是家里每顿洗碗刷锅下来的泔水拌上米糠,还有就是菜叶和野草了。我家也许是村里唯一没有养猪的,但我奶奶曾经养过两只长毛兔,每过一段时间,就剪下兔毛,送到小镇上的供销社卖了,以贴补家用。所以,我也逮过油草。

小伙伴们提着草筇、竹篮、筲箕等,边逮油草,边撒得欢,到各有了一些油草的时候,就会玩起“来油草”的游戏。“来油草”就是赌油草,方式有多种,比如,“拔长拔短”,一方手里握着长短不一的树枝、稻秆或者就是油草,抽到短的就得把油草输给长的,至于多少油草,那得事先约定。也有滚铜板“来油草”的。

赢了的,自然兴高采烈,提着那份意外之财回家了;输了的挺失落地低着头跟着回家,或者空着篮子回家不好交账,留在田头继续逮油草。

关田了

风逐渐柔和起来,大地也湿润起来。那我很久以后才知道学名叫紫云英,农民叫作“花草”的植物,铺满了整个田畈,绿油油的,开着紫色的花,散发着清新的气息,连蜜蜂都赶来围着“嗡嗡”地叫,我们躺下去会不见身影。

春耕到了。农民挥动着大铡刀把“花草”拦腰斩断,再有人牵着牛,提着犁来了。牛套着轭,甩着尾巴,迈着坚实的脚步向前,那犁掀开一道道黑色泥土,把花草翻了个身,埋下当作肥料了。我们跟着牛跑,会发现圆圆的润润的小洞里有冬眠刚醒来的青蛙。

河边埠头边,架着一部水车。这水车中有一个长长的木匣子架在水里,水车两旁竖立着两根柱子,柱子上方横着一根竹杠,往往二到四个农民身子伏在竹杠上,说着话,脚踩在车槌上,带动那木匣子里长龙似的木板叶子循环滚动,水就哗哗地流进田里。  在中午或者晚上,水车空着的时候,我们小孩也会爬上水车学着大人样子车水,水车启动了,水还没有车上来,但往往脚步跟不上转动的车槌,身子就会从前边掉下来,而手还会拉着竹杠,这有一个“专用”名词,叫“钓鳗”。

车上来的水,漫过那牛犁起来的一垄垄泥土,农民再用类似于猪八戒的耙子,来耙平。农民三五成群站立在水中,推动着耙子,累了,往手掌里叶一口唾沫,继续干活。

P3-5

序言

1995年的春天,东海之滨的美丽小城温岭,吹来了一股清新的文学之风,一本名叫《海风》的文学杂志自此诞生。

风从东海来,带着春的暖意、海的气息、梦的诗情,在温岭文坛激起了一阵又一阵涟漪,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故事。不知不觉中,《海风》已坚实地走过了21个年头,成为温岭创办时间最长、容量最大、影响最广的群众文化杂志,成为展示温岭文学创作成果、折射温岭文化建设成就的窗口。

摭彼芳草,显我英华。温岭的文学创作者们会聚在这片集结文学创作力量的精神高地上,一起咏志抒怀,交织出了温岭文学绚烂多姿的多元化天空,澎湃出了如野草般蓬勃的创作激流。从题材而言,他们或叩问历史,或沉醉自然,或寻找生活里被遮蔽的诗意,或解读社会中人生的底蕴……可谓百花齐放,各有风姿。从风格而言,他们或清新飘逸,或典雅庄重,或委婉顿挫,或慷慨旷达……亦是春兰秋菊,各擅胜场。而从整个历史文化的大背景来观照,他们的作品则往往呈现出一种难得的地域镜像和文化印记,自有一股山水灵气荡漾其中。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海风》一路吹来,播下了一颗又一颗文学的种子,在温岭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摇曳成一片又一片婀娜多姿的文化风景。21岁对于人生来说,正值朝气蓬勃的青春年华,21岁的《海风》亦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愿已过弱冠之年的《海风》随岁月的延伸更加展现风华,更加追求高远,为传播社会正能量、提升市民文化素质、滋养温岭独特的文化生态做出积极的贡献。

是为序。

温岭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后记

这部书稿,大多写于2009下半年和2010年;大多写的是我的童年和我的家乡。2011年已整理成“书”,一直存放在电脑里;至今,五载又过去了,核对了一下,内中文章,几乎全部在报纸杂志上刊登过。

当时,总有一种思绪围绕着,2009年的国庆假期,我终于去了趟家乡。这次回家仅仅是数天,但找到了契合点、爆发点。在写作这“回家”系列的一年多里,往事如泉水般涌上来,敲击在键盘出现在显示屏上,我才觉得自己已经不再年轻了——那些几乎很平常的事,只有经过岁月的积淀,才会显露,才有醇香。谁都经历过童年,只是各有着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没有假设,不能更改。谁都有家乡,我庆幸自己的“家乡”,不仅仅是出生地、生长地,更是祖辈生活的地方,有着血缘关系的地域,更保留了浓郁的农耕文化气息。

我在家乡度过的日子,加上休息日,掐指算算,总共也只有三四年吧,但给了我丰富的生活,给了我深刻的人生印记。在这一点上,我为我们的下一代惋惜:居住在城市的“盒子”里,离开了泥土,离开了庄稼,面对电脑、电视,玩着电子游戏,还有写不完的作业,如何感受得到我们曾经的生活。

童年已经远去,家乡还在,但再也回不到从前的家乡;只有乡情藏于胸中,还有抹不去的乡愁。

本书谈不上如何艺术化地处理和表现我的童年、我的家乡,我只想用质朴的语言、平实的手法,记录下记忆中的童年、记忆中的家乡——20世纪70年代,温岭县泽国区牧屿公社池里大队,特别是那个叫官塘岸的自然村,并深情怀念我的祖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时光的背影/海风文学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7813576
开本 32开
页数 1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5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8
CIP核字 2015256311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10
147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5: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