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阿来研究(第18辑)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为现当代文学领域学术研究论文集,收录文章30余篇,围绕阿来及其文学创作技巧及创作观、阿来作品的传播,以及与阿来相关的作家作品展开研究。如研究阿来文学创作中的博物学写作特色,阿来对藏族史诗《格萨尔王》的再创作,研究其“山珍三部”对物的书写。传播方面,以阿来作品的国际传播为中心,探索我国文学作品国际传播的特点、规律,反观海外接受情况,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具体策略提供理论支持。也有文章研究阿来《尘埃落定》舞台剧改编的特点及成败得失,为文学作品的多形式融合传播提供思路。所选文章均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目录 名家视域 隐秘·隐痛·隐忧——罗伟章《隐秘史》的人心叙事及其文化意蕴 破碎的与完整的,隐秘的与日常的——罗伟章“三史”中的乡村书写与乡村问题 创作研究 神话的重构与神性的呼唤——评阿来小说《格萨尔王》 浪漫空间的历史形塑与精神重构——从阿来小说《格萨尔王》看“非遗”史诗的传承与传播 阿来“山珍三部”的拜物书写 阿来及民族文学在海外 从民族文学到世界文学——阿来小说英语世界译介效果研究 时间的重新配置和风土的人间情境——海外中国文学史中的当代少数民族叙事 罗伟章小辑 “隐入尘烟”与“藏进别人”——论罗伟章小说《谁在敲门》的反类型化写作 “后乡土中国”如何讲述?——论罗伟章的《谁在敲门》兼及乡土小说的范式转型 中国乡土社会的精神观照及其审美蕴示——罗伟章长篇小说《谁在敲门》的理论观察 实录、后史诗与乡村书写的当代性——论罗伟章《谁在敲门》的文学价值与意义 文学的扶贫:《凉山叙事》的在地性创造 贫困与反贫困记忆:“第二次民主改革”与凉山历史新跨越——从罗伟章《凉山叙事》谈起 论作为人类学深描的《凉山叙事》 直面凉山生活的思与诗——罗伟章非虚构文学《凉山叙事》小析 文学民族志实践下的新时代报告文学——以《凉山叙事》为中心 墙上的窗子——谈《凉山叙事》的几个意象 在地化书写、地方性知识建构和理性思考——《凉山叙事》读札 非虚构作品《凉山叙事》中的叙述者与真实问题 伟章“三史”:为生民立传 历史眼光·时代之问·现代隐喻——论罗伟章的小说创作 罗伟章近年来文学创作的三个特点 转向与坚守——罗伟章小说论 陈人杰小辑 陈人杰诗歌的藏地书写及其艺术策略 流溢着源自“心”的辩证性——论陈人杰诗歌与“心”意象 美在身体、行动与性灵中间——论陈人杰《山海间》的“生灵化”书写 索南才让小辑 “德州草原”的悲悯书写——索南才让及其《荒原上》 文明转型与草原叙事的现代性面孔——索南才让小说论 边地小说的生活美学与生态叙事——评索南才让中短篇小说集《荒原上》 理论探讨 “社会主义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理论话语演进史考(上) 青年论坛 视觉经验承续与周克芹的小说创作——重读《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整合·深入·出新——话剧《尘埃落定》的再民族化探索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阿来研究(第18辑)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陈思广 |
绘者 | |
出版社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906120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03 |
出版时间 | 2023-05-01 |
首版时间 | 2023-05-01 |
印刷时间 | 2023-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88 |
CIP核字 | 2023082213 |
中图分类号 | I206.7 |
丛书名 | |
印张 | 16.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四川 |
长 | 261 |
宽 | 186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