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以设计创新作为切入点,将生物学共生理论引入城市转型发展研究中,探索设计与城市共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构建设计与城市共生的理想图式。理论层面上,从城市绿色转型的机理、设计与城市融合发展的趋势,探索设计与城市共生的核心机制;实践层面上,对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的发展经验和典型模式进行总结,对武汉“设计之都”建设的心路历程和具体措施展开回顾,对武汉文化及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展开实证分析,剖析武汉获批“设计之都”以来设计产业与城市共生发展的效果,构建设计与城市共生的理想模型,探索推动设计与城市共生的实践路径和具体举措。 本书主要供设计学、社会学等专业的研究者和高校师生学习使用,亦可为政府制定城市转型发展、推动设计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 魏正聪,女,出生于1981年3月,传播学博士,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传媒与文化产业。 近年来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六项;参与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漆艺青年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古陶瓷修复青年人才培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艺术品鉴证体系建构及市场研究”等多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十篇;获湖北工业大学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二等奖;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省级以上奖项多项。 目录 1 绪论 2 基本概念界定 2.1 设计与设计学科发展 2.1.1 设计的起源 2.1.2 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 2.2 设计产业的概念与分类 2.2.1 设计产业的概念 2.2.2 设计产业的分类 2.3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2.3.1 古代城市的起源 2.3.2 工业化城市的出现 2.3.3 现代城市的演进 3 设计与城市共生的历史形态演变 3.1 从田园城市到文化城市 3.1.1 全球蔓延的新城运动 3.1.2 新城市主义与城市文化复兴 3.2 城市文化形态的多重面向 3.2.1 城市文化的显性层面 3.2.2 城市文化的隐性层面 3.3 创意设计:城市复兴的手段 3.3.1 创意设计介入城市“装饰性复兴” 3.3.2 创意设计介入城市“旅游性复兴” 3.3.3 创意设计介入城市产业性复兴 4 “设计之都”:设计与城市共生的国际经验 4.1 “设计之都”项目概述 4.1.1 “设计之都”发起背景 4.1.2 全球入选世界“设计之都”的城市 4.1.3 各领风骚的中国“设计之都” 4.2 世界“设计之都”形成的常见模式 4.2.1 原发型设计之都 4.2.2 诱发型设计之都 4.3 世界“设计之都”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4.3.1 推进“设计之都”建设的机制保障 4.3.2 世界“设计之都”建设的具体措施 5 武汉“设计之都”建设探索 5.1 政府主导,“设计之都”建设提升到城市发展战略层面 5.1.1 打造“设计之都”成为政府顶层设计重要内容 5.1.2 武汉建设“设计之都”的具体政策保障 5.1.3 落实“设计之都”建设的具体责任单位 5.2 行业协会在申请世界“设计之都”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5.2.1 武汉工程设计产业联盟的成立及系列活动 5.2.2 湖北省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的成立及系列活动 5.2.3 走向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湖北设计产业 5.3 武汉设计双年展:“设计之都”的视觉盛宴 5.3.1 首届“武汉设计双年展”的举行 5.3.2 连续六届“武汉设计双年展”的成功举办 5.3.3 武汉“设计之都”建设的转型与变迁 6 设计及相关产业发展实证分析 6.1 武汉市设计产业发展宏观环境 6.1.1 武汉市设计产业发展宏观政策环境 6.1.2 武汉市设计产业发展宏观经济环境 6.1.3 武汉市设计产业发展宏观社会环境 6.2 武汉市设计及相关产业发展指数分析 6.2.1 武汉市设计及相关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6.2.2 武汉市设计及相关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6.3 湖北省相关产业发展指数分析 6.3.1 湖北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总体概况 6.3.2 中部六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指数对比分析 6.4 全国设计相关产业发展指数分析 6.4.1 2019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数据 6.4.2 2019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分地区横向对比 6.4.3 2015-2019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纵向对比 6.5 武汉市设计产业发展总体评价 6.5.1 武汉市设计产业发展总体态势良好 6.5.2 武汉市设计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7 设计的“疫”义:新冠疫情之下的武汉设计担当 7.1 火神山、雷神山建设:见证工程设计的“中国速度” 7.1.1 火神山医院建设 7.1.2 雷神山医院建设 7.2 “战疫情,武汉能!”主题创作征集全面展开 7.2.1 全国关于抗疫主题创作的征集活动概况 7.2.2 “战疫情,武汉能!”2020抗击“新冠肺炎”公益宣传设计全球征集活动幕后 7.3 以“艺”战“疫”:插画设计建构英雄城市 7.3.1 “大国抗疫”的政治视像建构 7.3.2 富含传统积淀的文化视像建构 7.3.3 万众一心的民族视像建构 7.3.4 多维立体的传播机制 7.4 设计赋能:英雄之城浴火重生 7.4.1 新冠疫情彰显设计的责任和担当 7.4.2 疫情激发各界关注设计的“疫义” 7.4.3 设计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8 共生的设计:设计驱动城市创新发展的理想图景 8.1 设计与城市共生:城市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 8.1.1 和谐共生:城市绿色转型的核心机制 8.1.2 与城共生:设计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8.2 设计与城市共生的PCRTSI系统建构 8.2.1 设计与城市共生的条件分析 8.2.2 设计与城市共生的PCRTSI系统模型 8.3 设计与城市共生的PCRTSI系统推进策略 8.3.1 政府主导:完善设计与城市共生的制度安排 8.3.2 六重赋能:搭建设计与城市共生的融合平台 8.3.3 三方协同:培育城市绿色转型的设计共生体 8.3.4 建立标准:推动设计与城市共生的创新实践 9 结语 附录 附录1 设计产业统计分类(试行) 附录2 2021年度武汉设计之都创意社区名单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