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当代儿童戏剧研究/中国儿童文学博士文库
内容
内容推荐
“中国儿童文学博士文库”丛书共21本,包括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专业五位博士生导师王泉根、梅子涵、曹文轩、朱自强、方卫平的理论专著以及2000年至2017年即新世纪以来培养的十六位优秀儿童文学博士的博士论文。
“中国儿童文学博士文库”集中展现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学术成果,正本清源,以专业的学术理论姿态解答当下儿童文学、童书出版及青少年阅读中的问题与困惑,以理性之光为青少年儿童的阅读未来保驾护航。纵观“中国儿童文学博士文库”,既可以从中看到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崭新面貌,也能够理解到儿童文学艺术的深邃核心,还能够了解到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异同与儿童文学的跨学科发展,视野开阔、角度多元、内容扎实、资料丰厚、辨析通透,充分展现出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发展的学术成果。
《中国当代儿童戏剧研究》为“中国儿童文学博士文库”丛书的一种。本书从比较戏剧的角度,运用影响研究和接受美学的批评方法,将中国当代儿童戏剧发展过程放置在整个世界儿童戏剧发展历程中,探讨中国儿童戏剧的核心命题:如何在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的关联与冲突中,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儿童戏剧。
导语
“儿童文学博士文库”的出版,既是对儿童文学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有力支持,同时也是促进新时代儿童文学理论发展的有力举措。我们欣喜地看到,新世纪以来我国自主培养的这一大批儿童文学博士生,正在成长为新一代儿童文学理论工作者,他们中的拔尖人才,已成为当今知名的理论批评家、作家、出版家与阅读教学专家,是中国儿童文学新一代的理论批评、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的接力者、领跑者。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儿童文学理论家 王泉根
精彩页
第一节 比较研究:中国儿童戏剧的原生诉求
早在上世纪初,马克·吐温就曾宣称:“我确信,儿童戏剧是二十世纪最最重大的创造之一!”儿童戏剧与孩子天性的完美契合,使得它在登上历史舞台伊始就听到了孩子们朝夕不绝的欢呼声。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戏剧迎来了非常关键的发展期,形成了国有儿童艺术剧院(团)与民营儿童剧团并立,成人剧院(团)、传统戏曲院(团)纷纷加盟的喜人局面。伴随着文化产业改革逐渐深化和亲子文化消费市场日益升温,儿童戏剧的观众数量、演出场次、票房收入、演出团体全线保持快速增长。
然而,市场火热却难掩原创匮乏、同质化严重、质量不高、鱼龙混杂的尴尬。儿童戏剧的“问题”“困境”“缺失”“忧虑”等词频繁见诸各大报纸杂志,反映了对中国当代儿童戏剧发展的焦虑和困惑。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颇多,但有一点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即中国儿童戏剧创作者对儿童戏剧艺术本体认知的薄弱。这与儿童戏剧理论研究长期粗疏有着直接的关系。长久以来,专门从事儿童戏剧研究的学者很少,有见解、成体系、专业性的理论专著极为罕见。侯颖指出儿童戏剧理论研究的长期缺席已反向制约了儿童戏剧创作的良性发展。概略说来其造成的后果如下:“1.儿童戏剧基础理论研究非常薄弱,观念更新滞缓。艺术本体难以得到充分揭示和探讨,进而阻碍了中国儿童戏剧美学品格进一步提升。2.儿童戏剧批评多为媒体配合宣传的应景之作,难以有效追踪中国当代儿童戏剧创作,及时总结艺术经验和成果。3.中国儿童戏剧发展史研究单薄,世界儿童戏剧发展史研究一片空白。不利于中国儿童戏剧民族化和现代化发展。4.不利于儿童戏剧艺术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一线教师或从业人员缺少相关资源支持,尤其是造成可供儿童校园演出的剧本极度匮乏。5.不利于从事儿童戏剧创作人才的可持续培养。”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名誉院长方掬芬曾恳切地提出:“我还有一点真诚的希望,那就是我们亟待加强儿童剧的理论建设。中国专业的儿童戏剧的历史还很短,队伍也不大,过去偏重于表演和演出,涉足于这个领域的剧作家不多,它更是一个经常被文艺理论家忽视的角落。我们应该看到这种情况,改变这种状况。创作和理论,是中国儿童戏剧奋起腾飞的两个翅膀。”
在学理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如何展开儿童戏剧理论体系的建设?哪些问题是当下中国儿童戏剧发展的核心命题?从哪些角度来探讨这些关键问题?儿童戏剧是以“少年儿童”为服务对象的独立的戏剧艺术门类。它既受成人创作者“儿童观”的制约,又依从于“戏剧”艺术的发展规律。然而,现代中国人认识儿童和儿童戏剧都是从学习西方开始的。1920年,周作人谈道,“儿童的游戏中本含有戏曲的原质,现在不过伸张综合了,适应他们的需要”,“不过这类著作,中国一点都没有,还须等人去研究创作;能将所讲的传说去戏剧化,原是最好,却又极难,所以也只好先从翻译入手了”。1922年,郭沫若指出,“儿童文学采取剧曲形式的,恐怕是近代欧洲的创举”。郑振铎也认为,“儿童用的剧本,中国还没有发见过”。这就决定了儿童戏剧在中国的发展路径:既要借鉴学习外来儿童戏剧,又要不断地探索实现民族化和现代化。那么,这个过程在当代中国是如何发生的?这是个极有张力的学术生长点:中国当代儿童戏剧受到了哪些外来儿童戏剧观念或创作的影响?如何内化或排斥?又是如何在民族化历程中,融入或不融入世界儿童戏剧潮流的?是否为世界儿童戏剧提供了新的审美创造的可能性?如果有,是什么?如果没有,为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其美学品质和嬗变历程是什么?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了戏剧的比较研究视角。
在中国现当代戏剧研究中,戏剧的比较研究方法早已引起了学者的关注。1992年,田本相谈道,“话剧作为‘舶来品’,它为中国人接受并融入中国戏剧文化系统,其本身就成为比较戏剧的研究对象”;“在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话剧发生发展的历史,即是一部接受外国戏剧理论思潮、流派和创作影响的历史”;“也是把话剧这个‘舶来品’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国现代的民族话剧的历史”。2009年,胡星亮在《当代中外比较戏剧史论(1949—2000)》)中强调中国当代戏剧的三大根本问题需要通过比较研究来深入探讨:“如何对外来影响进行基于主体选择的汲取和借鉴;如何对民族戏剧传统进行现代阐释和创造性转化;如何在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创造具有人类普适价值的现代民族话剧。”
儿童戏剧作为引进品种,在当代中国与话剧有着非常类似的发展历程。这些比较戏剧的观点对中国儿童戏剧的研究也具有莫大的启发价值。更为复杂的是,纵观中外儿童戏剧史,最根本的问题始终聚焦于儿童观和儿童戏剧观。这不是一个概念性的认知,而是体现在儿童戏剧审美创造的每一个环节和具体的发展历程中。按照田本相和胡星亮的逻辑分析,儿童戏剧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就具备了双重比较性质:一是“儿童观”层面的古今中外碰撞和交融;二是“戏剧观”层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当代儿童戏剧研究/中国儿童文学博士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亚琼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1207002
开本 16开
页数 2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20-12-01
首版时间 2020-12-01
印刷时间 2020-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308
CIP核字 2019199125
中图分类号 J827
丛书名
印张 7.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6: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