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 | 论亲知(一个历史的和批判的考察) |
| 内容 | 内容推荐 亲知虽在人类知识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由于概念本身的含混性,致使其始终处于研究的边缘地带。本书旨在扭转这一局面。首先,通过溯源亲知观念与辨析亲知概念,笔者阐述了亲知论题中最为核心的困境,也即感觉亲知两难:如果亲知想成为知识,它就必须放弃直接性;如果亲知想保留直接性,那么它必将失去担当知识基础的职责。其次,在考察非推论辩护和索引型亲知理论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新的亲知辩护结构。最后,辨析了亲知理论中“第一手性”与“非推论性”之间的优先性,进而给出新的亲知原则:亲知是认知者基于认知目的,围绕着认知对象所蕴含的特征而形成的认知关系。 作者简介 章含舟,1990年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助理研究员,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认识论、伦理学和美学。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暨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一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一项,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论题由来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进路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章节安排 第二章 亲知观念溯源 第一节 亲知概念的直接来源 第二节 亲知概念的间接来源 第三节 中国学界对亲知理论的接受 第三章 罗素亲知理论:从倡导到放弃 第一节 罗素亲知理论要旨 第二节 亲知的认识论框架 第三节 亲知的自然化解读 第四章 针对亲知的种种诘难 第一节 质疑直接性:亲知无法关联外部实在 第二节 质疑基础性:来自“所与神话”的批判 第五章 亲知的认知辩护 第一节 亲知的概念化方案 第二节 重陷“所与神话”? 第三节 化用最小经验论 第四节 再次逃离“所与神话” 第六章 亲知与外部世界 第一节 亲知作为关联心灵与世界的途径 第二节 改造史密斯的亲知理论 第七章 重构亲知 第一节 厘定亲知标准 第二节 重审亲知原则 第三节 亲知与其他知识的关系 第四节 亲知论的新框架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论亲知(一个历史的和批判的考察)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章含舟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2716985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11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01 |
| 出版时间 | 2023-04-01 |
| 首版时间 | 2023-04-01 |
| 印刷时间 | 2023-04-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422 |
| CIP核字 | 2023052871 |
| 中图分类号 | B842.1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4.2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
| 宽 | |
| 高 | |
| 整理 | |
| 媒质 | |
| 用纸 | |
| 是否注音 | |
| 影印版本 | |
| 出版商国别 | |
| 是否套装 |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