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城崛起
内容
编辑推荐

  《大城崛起》的作者黎笙曾在武汉读书、工作,武汉是他的第二故乡。这本书也是他抒写武汉的专集,共收录了6篇文章,集中讲述了武汉之大、武汉之美、武汉之变,可以说是一部了解“大武汉”的优秀读本。其中,《大城掘起》和《文明武汉》等篇目,是作者受邀市委宣传部而撰写的城市形象宣传片解说词。

内容推荐

《大城崛起》这是作家黎笙抒写武汉的专集,共6篇。其中《大城崛起》以“武汉,每天不一样”的城市口号为贯穿线,表现其內在的城市活力及在改革开放中活力释放所推动的城市面貌巨变。通过感人的典型事例,反映我市12年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不凡历程以书写武汉、宣传武汉为主题的文章,配武汉代表性景物图片20幅。

目录

大城崛起

文明武汉

毛泽东在东湖客舍

长江治水人

史密斯与武汉高度

“带露拾花”昙华林

附录/黎笙印象

试读章节

此文被誉为《大城崛起》的姊妹篇。片成播出后有文化圈友人来电:“题材难度太大,谁写谁找死!没料到《文明武汉》盘活了,生动感人直击心扉!”

文明武汉

当历史走到一个众望所归的节点,特大喜讯飘红了一座城市难忘的一天,2015年2月28日武汉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几天后这块期盼已久的奖牌,正式亮相于为千万市民提供便捷服务的武汉市民之家。

武汉人谁都知道,为迎来这块奖牌,这座在建设中崛起的大城经历了为期12年的“接力长跑”。那支矢志不渝的接力棒由一个荣获“全国时代楷模”的长江救援志愿队集体完成了感天动地的冲刺。2014年那个深秋之夜,64岁的陈忠贵和两位同伴跃人江中救起三名溺水青年,而后他被湍急的江水吞没。他生命中的最后一跃,留给天地间一道最美的弧线,成批的后继者踏上他的起跳点,签下“生死状’’,成为慷慨赴义的救援队员,直到此时,救人上千、“用生命诠释大爱”的长江救援志愿队才广为人知,轰动全国。

这样的情怀,这种“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持续发力。经济建设也不例外,同样“敢”字当头,在“追”上奋发。2014年经济总量过万亿,武汉跃人全国同等城市先进行列。在巴黎签约的武汉东风人股标志雪铁龙;不甘落后的上海通用汽车武汉基地相继投产,出手不凡,仅车身车间就拥有452台机器人;被国内外公认的“石化工业之母”、80万吨乙烯工程在汉顺利投产。

先进的大工业在这座传统的工业重镇并肩而起时,百湖之城便为她佩上一串波光闪烁的项链:连通东湖和沙湖的2.2公里的景观河旁,蜿蜒着一条建成伊始即为中国最长的步行街。汉秀和电影乐园,将这条最年轻的生态景观街镶嵌成世界级文化地标。楚河汉街火了!远道的游客乘地下长龙而来,与当地居民一起争观其盛。

治理城市必须先有好的党风,“敢为人先”的首要前提就是各级领导敢于对自己开刀,率先示范。自2011年推出的“电视问政”,草根成了考官,被问的官员无人敢掉以轻心,称其为“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严格的考试要想考及格并不容易,每年必须解决好10个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当全市12万在职党员走进社区,再次吹响创建文明城市的集结号!把治理工作深化、细化为网格化——这是“根”的哲学,一根柱子和大树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拥有庞大的地下根系,城市文明建设由此而根深叶茂。“一把手工程”则铆紧了各级主要领导不容推卸的责任。当武汉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群众更有信心了,齐抓共管,众志成城,再创国家卫生城市的新荣誉。文明之路上一座座里程碑通向更高更远……

2014年12月1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推出《一个吴天祥,影响一座城》,文章追溯1996年第一个“吴天祥小组”成立,榜样引领着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现在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吴天祥小组已超过一万个。敢为人先的武汉,以追求卓越为导向,卓然而高地崛起为“道德高地”,被盛赞为“一城好人”。这座江城拥有全国道德模范8名,感动中国人物12名,中国好人50名,引领着时代的文明风尚。有一个十几人的小厂,8年亏空80万元,但厂长坚持留下12名智残工人的决心从不动摇。她的名字少有人知,但“犟妈”这个风趣而又让人感怀的绰号却闻名遐迩。方俊明并不犟,而是让。铁打的汉子却又那么多柔情!当年为救伪装落水的顽童而落下高位截肢,备尝艰辛、无怨无悔,方俊明让了28年的荣誉终于感动了神州大地!而“不让”的江家良心秤,容不得商家做手脚,他们制作的秤杆不差毫厘地坚守了200年,串起了10代人赓续不断的手艺人生,纵使漫长的岁月也磨蚀不掉诚信的信念!

沿着这些深深的脚印,走出了一队又一队志愿者,也许你不知道,武汉每10人中就有一名志愿者,百步亭社区的比例更高,12万居民中有4万多在册志愿者,无怪乎社区志愿服务全国联络总站就设在这个洋溢着亲情和关爱的著名社区。

当习近平总书记回信肯定本地大学生“本禹志愿服务队”时,这座城市再也不能平静了。“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当志愿者”成为全市流行语。“时间都去哪儿了”,一首歌这样问。武汉的志愿者回答,“存进‘时间银行’了”。他们把志愿服务换算成时间存储,在需要帮助时可兑换别人对他的服务。时间银行的利息无价,那是心灵的芬芳——“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牵引出追求卓越的城市新表情。广大青少年诵读和书写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一如春风化雨,滋润着他们的精神世界。一位年近七旬的屠大妈,用手机拍下的59张让座青年的笑脸,她没想到这些照片链接了全市老人美好的乘车记忆,并迅速爆红网络。而表隋严肃的城管也在文明执法中亮出了笑脸。不错,微笑已成为武汉的新标志。

“务使首义之区,变为模范之市”,孙中山百年前的期待成为现实时,这座长江中游城市群龙头市、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重镇,没有停下脚步,她深知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武汉,永远在路上!P5-8

序言

收录在这本集子里的都是写武汉的作品。最早的一篇《毛泽东在东湖客舍》写于1993年,最近的《文明武汉》则作于今春。前后时间跨度长达22年,收获的却是这书里的十余万字,只占我全部作品的不到十分之一。

武汉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读书在武昌,工作先后在汉阳和汉口,武汉三镇都留下我的足迹。“第二故乡”只是从俗的说法。要说故乡天津我从未在那里长久滞留过,充其量算“纸上的故乡”——在自小开始填写的无数表格里它都显现在“籍贯”栏中。不错,武汉已是我真正的故乡。

但何以写武汉的文字仅就这些呢?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近20年来远离武汉,终年奔波在旅途上。随着辞去家乡的一份固定工作,名副其实靠文字养家糊口了。时或回到楚地江城,是因为有个家还在武汉。十年前举家迁居广西南宁,却还有年迈的父母居留在此,就这样,武汉始终是我梦牵魂绕之地。近年每次从异地归来,总有一份新的陌生迎我——这座城市的变化之快,让我在寻访旧踪时伴有些许失落以及更多的感动和期盼。可以说,在失落中酵发着感动,在感动中萌发着新的期盼。这些理不清的心绪交织缠绕,直至那个城市口号出现:“武汉,每天不一样。”好像一个手指捅破了窗户纸,一束光穿射进来。

我在2014年清明节接受武汉城市形象片《大城崛起》的撰稿任务。机会得自一个偶然的被推荐,写作却出乎意料地顺利。片成播出后有新闻报道称,“1500字浓缩武汉3500年”,实在说并不是我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能耐,而是这座曾被外界讥为“特大县城”而又快速嬗变为现代化大都市的武汉感动了我。作为对其变化的观察者,我同时兼具了双重眼光,既在其内又在其外,既感受着她分娩的阵痛,而每从外地归来又可以凝视她的新容。

若以篇幅论,本集中最长的是写于1996年的《长江治水人》,约有七八万字。当时深入到坐落在武汉的长江水利委员会,耗时数月采访数百人,有各级领导、专家,也有普通的勘探工、水文工等,然后北上京城采访历届水利部领导,并在长江水利委员会原主任、后任水利部顾问,被毛泽东誉为“长江王”的林一山家中住了半月之久(实际是住在水利部内部招待所一一与林家共一个院子)。与林一山先生朝夕相处,得随时请教之便,我曾玩笑称“开门见山”一一林一山。他亦朗笑为答。在采访期间,查阅的文字资料不下一千万字。其中包括毛泽东对长江治理的批示、讲话等,历年累积起来数量非常可观。发现有着诸多豪言壮语的毛泽东唯独对治理长江、黄河格外谨慎,鲜有大言,他曾嘱咐周总理每年四次过问长江的事。周恩来不止一次强调:“中国历史上,治水往往成为能否安邦定国的重大课题。”在深入钻研资料的基础上,经提炼做了一千多张卡片。实际写作中用的卡片不足三百张。大部分资料只有留待日后有机会再做格局更大的扩充了。目前社会上对长江三峡和南水北调两大水利工程颇有一些质疑之声,这个长篇提供了大量背景资料,相信对廓清认识是有所裨益的。

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武昌读书时,“三层楼”是个对我有几分吸引力的地名,“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彼时的憧憬由那地名激发我有限的想象。谁知短短几十年后武汉已是高楼林立、霓虹探云的现代都市了呢。三层楼毗邻之地将矗立世界第三高的606超高建筑。这座武汉的新地标也引发不少质疑,《史密斯与武汉高度》便是释疑解惑之作。原本同为质疑者的我阅读了大量国外资料、书籍,方知超高层建筑并非只是城市的“面子工程”,其对低碳节能、绿色环保及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等方面均卓有贡献。从一个统计数据可窥它的诸多优势已取得全球共识,正如我书中所写:“从2001年始的十年中,全世界新建了360多座超高层建筑,比以往全球累计的总和还多。这种令人惊奇的现象打破了某种几乎形成主流认识的预言:即美国‘9·11’事件后超高层建筑将会明显减少,甚至由此而走向它的衰落。事实与这种悲观论调正好相反,向高空进军的建筑物在全球范围蓬勃地生长起来。”

以上各篇都写的是作为见证人的我对武汉的观察与思考。而身为武汉人,我的个人生活仅见于《“带露拾花”昙花林》一文。那是一次百感交集的回望,在“文革”前“山雨欲来”的日子里一群华中师大(当时叫华师)中文系莘莘学子创办文学壁刊的经历。在极“左”的阴影下自有其一腔青春热血进溅的斑斓。昙花林目前已是武汉的一张文化名片,在名片背后源远流长的文脉中,这恐怕亦是不容割舍的一段吧。

黎笙2015年8月11日于武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城崛起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黎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095502
开本 16开
页数 1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5-11-01
首版时间 2015-11-01
印刷时间 201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2015259666
中图分类号 I217.2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40
17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6: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