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行为心理学(4行为主义背后的心理学原理)
内容
商品特色

导语

本书是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约翰·华生的心理学作品集。

本书内容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对于高级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进行了循序渐进的讲解。

相信经过认真学习,能够让读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科学的认识与了解,从而把握自己的行为习惯,合理规划与安排自己的精神生活,还可以更加健康科学地教育孩子。

而书中对于人格的叙述则能够让人们对自己、对他人进行更好的认识与了解,从而促进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内容推荐

本书内容全面、通俗易懂,它从“行为主义的界定”说到“如何研究人类的行为”,从“人类的本能”说到“人类的情绪心理”,从“言语和思维”上升到“人格解析”,以大量的调研、实验数据为素材,对行为心理学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阐述。本书整合了华生行为心理学著作中所有的思想理论和知识,将完整的行为心理学思想体系呈现在大家面前。
   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行为心理学不仅是实验室里的一门科学,更是能对未来社会的教育、治安等方面产生重要的教化与防控作用的一门学问,还能教给人们如何进行行为解析、自我心理调适,并透过行为更加了解他人。相信《行为心理学4》会令您对心理学产生新颖而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帮助您创造全新的人际关系。

作者简介

约翰·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 1878-1958),1878年1月9日出生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维尔附近的特拉弗勒斯·雷斯特。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25岁担任芝加哥大学心理实验室主任。35岁创立行为主义心理学,引起了20世纪初心理学的一场持久革命。1915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华生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情绪条件作用和动物心理学,他是美国第一个将巴氏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的人。

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主张研究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抛弃内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和观察法。他在心理学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美国心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目录

第一章 行为流派:行为主义的界定

1.当代内省心理学的哲学背景

2.对意识的检验

3.行为主义的出现与纲领

4.行为主义者关于成人问题的研究

5.行为主义的方法排除了心理学吗?

6.行为主义的界定

7.什么是刺激?

8.如何不断扩展我们的刺激范围

9.行为主义者的反应是何意?

10.反应的一般分类

11.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种现实体系吗?

第二章 人类行为:如何研究人类的行为

1.心理问题分析

2.对刺激的条件化的阐释

3.横纹肌和非横纹肌运动反应中的刺激替代:横纹肌反应

4.非横纹肌的反应

5.条件性情绪反应

6.关于刺激替代实验的小结

7.其他实验方法

8.作为一种行为主义方法的所谓“智力”测验

9.社会实践

10.通过常识性观察能学到什么?

第三章 肌肉与腺体:人体各部分的结合及其运作

1.构成人体的不同类型的细胞和组织

2.反应器官——肌肉

3.反应器官——腺体

第四章 人类的习惯:条件反射与人类习惯研究

1.习惯与条件反射的关系

2.有关学习和进步的一些细节

3.习惯形成的最后阶段

4.行为主义者怎样看待记忆

第五章 人性的本能:是否存在人类的本能?

1.成人行为样式的原因在于早期训练

2.发生心理学家的回答

3.结构差异与早期训练差异将导致后来的差异

4.得自飞镖的教训:心理学中不再需要本能的概念

5.本能变成了什么

第六章 情绪心理:情绪领域及其实验研究

1.詹姆斯的下金蛋的鹅

2.情绪的分类

3.行为主义者对情绪问题的研究

4.三种非习得情绪反应的证明

5.是否还有其他非习得反应?

6.情绪生活如何变得复杂起来?

7.条件性情绪反应的泛化或迁移

8.情绪反应小结

第七章 情绪研究:情绪心理的进一步实验与观察

1.试图消除恐惧反应时所采取的方法

2.导致儿童情绪性条件反射的家庭因素

3.我们该不该养成儿童的消极反应?

4.在建立消极反应中使用体罚

5.目前对犯罪的惩罚方式是欧洲中世纪的遗风

6.树立消极反应与预防自杀

7.研究成人情绪行为的实验方法

第八章 嫉妒解析:嫉妒的产生、形式与结论

1.内在的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形式是什么

2.引起嫉妒的情境及其反应

3.对父亲或者母亲的嫉妒形式何时出现?

4.当一名儿童面对他的弟弟时,嫉妒会不会发生?

5.我们能够从嫉妒中得出什么结论?

第九章 言语和思维:行为主义的一些观点和解析

1.什么是语言?

2.替代物体的词语的身体组织

3.什么是思维?

4.对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的一些有利证据

5.“新的情境”是怎样产生的?

6.活动是否有意义?

7.动作、语言和内脏组织的同时获得

8.我们不用言语能思维吗?

第十章 人格主义:人格解析与本性的派生物

1.所谓的人格到底是什么?

2.究竟什么是人格

3.研究人格的不同方法

4.人格研究中是否有捷径

5.心理学骗子在研究人格中惯择的捷径

6.人格研究的小结

7.成年人人格的一些弱点

8.什么是“病态的”人格?

9.是否存在像精神病一类的疾病?

10.怎样改变人格?

附录一:行为主义的理论

附录二: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简介

附录三: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各自观点与理论

序言

译者序

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变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不过一百多年。心理学在走向成熟并且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点:一是由华生在1913年提出的行为主义,二是20世纪60年代之后蓬勃发展的认知心理学。其中行为主义在心理学领域长时间居于统治地位,可以说它是西方心理学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流派。

行为主义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在发展上借助了实证科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有两大特点:一是在研究对象上以外显的行为代替内隐的心理、意识;二是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客观观察和实验,反对内省。这就使得心理学逐渐走向自然科学的道路。

初次接触主观心理学的人可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原本自己身处一个能够把握、操纵、改变的有形的世界,但是触碰到它之后才发现自己又远离了这有形世界的一切,面对的是一个主观上定义的、无形的世界。理解这些心理学内容,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对于内省心理学所讲述的问题,事实上能完全看明白的人很少。在这一点上,行为主义显然与主观心理学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行为主义既朴素又严谨,而且理解起来也十分容易,稍加阅读就会很快明白其论述的问题是什么。除此之外,行为主义心理学所研究的是这个有形的世界,所以在对其进行理解时,也不需要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与之割裂开来。

华生通过实验,从人类的行为以及动物的行为中找出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对人类行为的解释与控制方面。行为主义在实践中发挥出了十分积极有效的作用,很快就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潮流,得到了很多社会力量的支持,从而能够广泛地传播。

20世纪中叶新科技革命兴起,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认知心理学出现,向行为主义发起了有力的挑战。同时,行为主义的内部也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发现通过动物实验得出的结论并不能完全应用到人类身上,人类的言语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无法从通过研究动物得到启示的。尽管如此,行为主义还是对心理学以及其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如今的行为矫正、心理治疗,甚至人工智能等领域,一些行为主义的思想以及实验技术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兴起于20世纪中叶的行为科学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也对动物的行为进行研究,科学的方法论以及经验性质是它所强调的。通过行为科学研究,人们能够从人类的行为活动中得出结论,并对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很显然,行为科学也同样得益于行为主义的思想。

对行为主义进行了解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作为心理学史上的重要学派,行为主义为心理学走上自然科学道路做出了重大贡献。行为主义是一门精妙入神的科学,对它的基本观点、产生的背景以及演变过程进行了解,有助于大家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并且有助于对于心理学的学习。

华生从行为的多个方面展开论述,向大家展示了他一生的思想精华。通过华生的思路和方法,我们可以真正地了解心理学、把握心理学现象,并且可以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很显然,能够自己掌握一些科学方法,对自己的心理健康进行及时的维护和调节,要比面临心理问题困扰时再去寻求治疗要好很多。

华生曾经指出,人们在向心理学家进行心理咨询时,可能被过去的自己所控制,这种情况下心理学家得出的结论和了解到的人格并不一定真实。它所反映的往往都是心理学家从前的习惯机制,折射出的往往都是心理学家自己的人格阴影,暴露出来的也往往都是心理学家自己的喜恶。所以华生强调客观,无论是对待他人还是对他人进行观察时,都要坚持客观主义基本原则。

此外,华生所提出的关于习惯受到环境的影响、消极反应的积极影响,以及后天学习、终身学习等论点,对于我们而言都是非常有价值、并且值得去进一步研究与探讨的。

虽然华生的观点带有时代局限性,但依然能够为我们提供很好的指导,也值得我们阅读、了解。在这里,你总能找到你想要的知识作为生活的参考。本书能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条步入心理学领域的理想途径,相信各位读者在阅读完本书之后将会受益匪浅。

精彩页

1.当代内省心理学的哲学背景   

对于“灵魂”这一概念,没有人知道它是如何产生的,而那些超自然的观念是如何产生的,同样也无人知晓。早在还需要人们使用双手来进行狩猎、取火的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一些人拒绝使用双手,并且能够敏锐地观察到人类的本质了。

树枝折断所发出的声音、滚滚雷声以及一些巨大的响声都会让原始人类感到恐慌,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他们便会停止狩猎并且找地方躲避起来。有些敏锐的观察者发现了这一点,于是他们便想出了一些方法,并且通过这些方法对人的行为进行控制。比如,大人会告诉孩子,如果不听话就会被某些邪恶的人抓走,于是大人便控制了孩子的行为;如果布满乌云的天空雷声滚滚,那些做过坏事的人就会担惊受怕。

后来,原始时代那些敏锐的观察者成为“巫医”,他们对于人类行为的控制不再仅限于大自然的力量,而是通过一些象征、符号、仪式等建立起一些比较复杂的控制。他们之中那些精于设计的人,往往收获颇丰。后来又出现了同种类型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称谓,比如预言家、占卜师等等,于是能够引起人们条件性情绪反应的方式与方法渐渐多了起来。再往后,随着这一类人数量的增加,教会、宗教、教堂、寺庙等应运而生。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是由巫医来主持的。

恐惧刺激往往很容易控制人类的行为,这一点我们从对人类心理史的检验中能够看出。而宗教想要长久存在,就必须依赖于恐惧这一要素。这种恐惧,用他们的说法,就是“恶魔”“罪恶”等。巫医在一个小范围的“家庭”中扮演一个相当于家长的角色,而上帝则是在一个大范围的社会群体中扮演这一角色。这样一来,人们的态度就会变得越来越趋向于权威,并且对那些施加在自己身上的概念从不怀疑。

对于这个概念,有这样一个例子: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灵魂,这个灵魂是可以与他的身体相分离的,而每一个灵魂又都是上帝的组成部分。“二元论”的哲学学说便是由此而来。这也就是说,人类是由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组成的,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心理学之中便有这种说法了。可以说,除了行为主义,其余的心理学都是二元论的。

不过,灵魂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没有人见过,也没有人接触过,更不曾有人与它像跟日常事物那样产生过什么联系。以前,如果有人这对灵魂的存在提出异议,就会被当成异端,还会面临生命危险;即使到了现在,人们也不敢对这种大众的观点发表什么不同的意见。  

自然科学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飞速发展,许多领域中的理论都有了划时代的发展,并且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此时,人们才渐渐开始摆脱灵魂的镣铐,以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天文学、物理学等。早期的科学家虽然也是从虔诚的教徒中走出来的,但是他们已经在尝试着去摆脱他们那个试管中的灵魂了。而哲学与心理学却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它们所研究的仍然是那些非物质的东西。直到19世纪后半叶之前,人们一直都没有摆脱灵魂与心灵的概念。

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首家心理学实验室,他的学生说:“我们不再需要灵魂这一概念,心理学至少已经称得上是一门科学了。”但是从事实上来看,冯特和他的学生只是用“意识”代替了“灵魂”,这只能说是伪科学。然而对于这种伪科学,我们却在过去的50多年里一直维护着。

2.对意识的检验
   意识从冯特时期就已经成为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时至今日,意识已经成为除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外的其他所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不同种类的心理学提出了一个共同的设想,对于这一设想,人们没有找出一个合适的方法去证明它,更不用说实现它了,这就如同人们无法证实灵魂这个旧的概念一样。在行为主义者的眼中,从本质上来看,意识与灵魂是相统一的,都是形而上学的问题。  

威廉·詹姆斯曾经对心理学做出过这样的定义:“对意识形态的描绘与阐释就是心理学。”这个定义事实上非常容易理解,詹姆斯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他的设想,这是他想要设法证明的,而他为了躲避其中的困难而屡次进行解释说明。当人们看到血液觉得那是红色时,当人们产生了某种观念或者是想法时,当人们渴望去做一些事情时,当人们想要做一些事情时,当人们企图去做一些事情时,可以说所有人都是有意识的。是的,我们都知道什么是意识,但是这一概念并不是科学的。同样的,所有内省主义者只是通过假设的方式将意识赋予一些事物,但是他们都没有告诉人们意识究竟是什么,这也就是说,他们的想法事实上并不符合逻辑。所以对意识开始进行研究和分析时,他们自然而然会发现那些曾经赋予事物的意识,最后,人们通过心理学家的剖析找出了许多因素,例如“知觉”与“映像”,等等。  

一个人在同其他人待在一起时,能发现很多东西,有“感觉”,也有“情感因素”,还有“意动因素”。假如与这个人在一起的是一群心理学家,那么他所能得到的感觉就会有成百上千种;假如与这个人在一起的只是一群普通人,那么他所能得到的感觉就只有寥寥几种。人们对意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行为心理学(4行为主义背后的心理学原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约翰·华生
译者 译者:刘霞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1151380
开本 16开
页数 2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22-05-01
首版时间 2022-05-01
印刷时间 202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472
CIP核字 2021227606
中图分类号 B84-063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40
170
21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1:5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