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南水北调梦--北京南水北调奉献者纪事
内容
试读章节

让制度管理让分值说话

2014年7月,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工程磨砺后的冯启,来到东干渠任管理处主任,并挑起了密云水库调蓄工程永久供电项目的重担。

北京市南水北调东干渠管理处位于亦庄。

整个辖区从亦庄调节池到第八水厂;沿线共设5个分水口、6个排空井,全长44.7公里。管辖范围,从主干渠终点团城湖到第九水厂输水管处末端的预留接口至南干渠配套工程末端:沿线从关西庄连通节点,经第八水厂联络线、第十水厂联络线、通州水厂联络线、亦庄水厂联络线,最终到亦庄调节池。

2015年底,冯启将率领新组建的团队,迁入东干渠管理处的新居——亦庄调节池辖区。

在建中的亦庄调节池占地33公顷,岸边的建筑极具现代感,它以一组交错的平行四边形临水而立,线条分明、层次清晰,与12公顷的水面相映成辉。在静动之间,恰到好处地呈现出线和空间的张力和活力。

冯启说,亦庄调节池由进水建筑物、调节池、分水口和管理设施几部分组成。

不打无准备之仗,历来都是人类恒古不变的定理。亦庄调节池作为北京南水北调东干渠的重要枢纽,冯启和团队们为此早已做好人员、制度、设备、技术和环境的储备;冯启还规划了一个岗位管理、科学运营的网络,精确实效,一目了然。

走进东干渠管理处临时租住的石各庄办公区,这里设施尽管简单,却处处窗明几净、干净整洁,就连厨房都收拾得锃光瓦亮、一尘不染。

据司机讲,以前也到过其他单位开车,只有这里需要每天填工作量,你一天都干了什么……最后都会打出分值,按劳取酬。这就是制度的力量。冯启在管理上很有一套,当年干线工程56.4公里PccP管涵项目,就是在他的指挥调控下顺利按期竣工的。如今管理东干渠,50多页的管理纲要、近200页的岗位制度,在他的直接参与审改下,白纸黑字,整整齐齐地汇编成册。用他的话说,凡事都有规章制度管着呢。

他们的管理制度仅仅草案,拿出来,足足就有一大摞儿,好几大本。“法治中国,制度东干”被冯启印在了每一本规章制度上,“国家要用法来治理,东干渠要以制度管理”这是冯启一直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细细揣摩,不难发现,冯启对东干渠的管理看似波澜不惊、按部就班,实则滴水不漏,处处有章可循。

内容包括各个岗位:党团、廉政、行政、人事、财务、工程调度、运营维护……就连车队、食堂都有详细的管理办法,条文明细到“厨师长出库要填《食品出库单》,后勤管理员负责办理出库”等等。

说实话,在冯启眼里,管理一个工程、管理一个团队、管理一处设施机构,就像管孩子一样,从小养成了好的习惯,以后做什么事都有规有矩,忙而不乱,必成大器。

如今很多单位定制度,都会请专业的策划公司。但东干渠的几本制度,完全是冯启领着他的团队,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出来的。内容不仅成体系,而且全面清晰,最重要的是适合本单位的实际需求。

“将来任何人来了,依据他的岗位,参照制度内容,就知道怎么做,什么时问做,做什么。”冯启就是要让奸滑懒惰的人没饭吃,让勤恳做事的人有钱花,杜绝工作中的相互推诿,、溜须拍马。这是他的一贯主张。

下一步,冯启还打算与信息中心联合,把规章制度落实到电脑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中;所有制度内容都可以通过电脑查询。做到事实跟进,实时记录,所有人工作如何?干的好坏?全靠数字计算机定论,而不是靠领导一拍脑袋说话。

这就是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冯启运用的游刃有余。

衡量一个领导的视角、能力、水平的好坏、优劣,就看他能不能公平公正、科学管理,一心为公地引领团队走在时代的前列。

冯启做到了!大家自然拥戴他。

记得2012年,冯启就制定过一个“管控办法”,初衷就是要求所有参加工程建设的人,保证质量、保证安全、保证工程各个环节的程序规范。

这个“管控办法”的内容,上至施工单位,中至监理单位,下到业主,所有人的行为准则都要依据此办法实施;并根据本人的工作性质和内容进行量化考核。

这就逼着所有人,都要一清二楚、自觉自愿、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地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否则,就有被处罚的可能。

那时,有的人调侃冯启是傻子,是疯子。工程期间,已经累得半死,就不说了;如今,好不容易到了管理阶段,搁着好好的清福不享,搞哪门子制度建设啊!不仅累自己,还搅了别人的自在和清闲。

但冯启并不介意,他觉得用制度管理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这样做,不仅对国家好,对集体好,对管理者好,对被管理者同样公平公正。当然好!

制度建设无疑是一个企业团队的根基。

现在冯启把“管控办法”写进了招标合同;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合同文本,被法律化了。

冯启的潜在能力不可小视。

在群众眼里,冯启是个坦率耿直、不徇私情的领导,只要他认为对的,一定会坚持。

面对坚持,冯启说,他最敬佩北京市南水北调办主任孙国升、何凤慈,还有他的老领导王晓华。南水北调工程那些年,工地上经常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特别是孙主任,作为局级干部,他的敬业,对质量的坚持,不是靠说的,而是真正地干出来。”

如今,作为东干渠的主任,冯启同样决心把“坚持”进行到底!把管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坚持”到底。

翻开北京市南水北调东干渠管理处制度管理汇编和纲要,他把自己的岗位一处级干部职责,首当其冲放在最前列,供大家监督参考。

一个单位的“一把手”把自己放在制度管理对象的首位,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来自底气。冯启如此,下面的员工自然是耳濡目染、毫不敢怠懈。

如果人生可以重新选择?冯启说,他还会选择水利工程。“说句心里话,这工程,我干的越来越起劲了。”以至问到他的业余爱好,冯启的回答很简单:“没有!只要呆着,就无聊。说到工程、工作,就来精神。”

原本采访冯启,是做人物个体的一个写实,结果冯启却掰着手指头,从东干渠工程的运行管理,讲到设备设施的调试、运行、维护、保养,从工程沿线的安全巡查和检测,一路讲到辖区内水资源的保护、配置与水环境的维护,以及汛期的防洪抢险……几乎是无一疏漏,面面俱到。

P7-9

后记

匆匆交稿,感觉很对不住这些奉献者。因为采访和写作的时间太短,所以担心不能把他们的事迹写好。好在,他们的感人事迹已经印在我们心中,有机会、有时间的话,我们会进一步挖掘的。

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公室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并给了采访便利,表示感谢。稿件中的序言、采访手记以及文稿后未署名的稿子皆由赵学儒老师及其创作团队提供,柴红丽、刘艳飞、贾君洋、许安强、李娟、万同文、梁丽、孙雪、孙开才、王建贞等对稿子亦有很大贡献,一并感谢!

本书创作团队

2015年10月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建设篇

 冯启:敢啃硬骨头的勇士

 王晓华的光荣岁月

 穿越暗涵的英雄儿女们

 尚秀荣:平凡的力量

 周文军:传承甘于奉献的水利精神

 调动南水的操盘手张国宇

 工程征迁的“清道夫”

 刘晓音:从阳光男孩到男子汉

 刘剑琼:九年建设到坚守

 柴红丽:用激情记录建设者的足迹

 杨建军:视工程质量为生命

 工程上了, 体重下了;跟着李建强, 值了!

 刘勇:一丝不苟的监理

 刘秋生:一腔热血注水利

 历史铭记——卢沟桥暗涵的建设者

 武警水电官兵的英雄本色

 向管理要效益——南干渠项目部的制胜宝典

 惠南庄泵站——亚洲之首的铸梦人

第二部分 管理篇

 丁凯:伟大工程中的平凡人

 仇文顺:东北的汉子不怕难

 张大成:耕耘十载无怨言,一路风尘一路歌

 巧绘蓝图添引擎的王建宾

 化全利:心的抉择,新的担当

 桑亮:让管理插上智慧的翅膀

 樊博的花样年华与勤廉人生

 执法——让生命之水常清

 以行动激励人 以作风感染人

 李熹:甘当水务融资的急先锋

 魏臣学:为供水,为安全,为爱情

 建管中心书写配套工程新精彩

 忘不了,那些应急调水巡查员

 供水调度一个“稳”字好生了得

 财务坚守,几百亿的精打细算

 生命之源的守护使者王学英

 京石段有个多面手王怀英

第三部分 科技篇

 石维新的京城水系梦

 韩建河山:因南水北调而兴的企业

 孟维:从“扫盲班”走来的工程师

 创造PCCP 运输奇迹的专家贾世河

 房彦梅:对南水北调情有独钟

 邵娜:信息化建设的骨干

 技术部:做支撑工程交叉点的螺丝钉

 “设代”不可或缺的那些事

 马建政:“十八般武艺”降伏PCCP 工程

 PCCP 工程是这样炼成的

第四部分 奉献篇

 王雷:无悔的青春

 王可:立项不负有心人

 李月梅:誓将坚守进行到底!

 刘峻伟:用生命谱写东干渠的精彩

 毕波:征迁10年,迎难而上10年

 赵晓霞:事业在当下,女儿在远方

 刘瑞云:水里有我们的命

 李秀丽:“零排放”是我们的目标

 王明伍:呵护绿色的人

后记

序言

水旱灾害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中国大部属于亚洲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影响,在区域间、季节间和多年间分布很不均衡,因此水旱灾害频发,灾情严重。

因为水旱灾害,历史上有多少人葬身鱼腹,有多少人命丧荒野,有多少家庭卖儿卖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我们虽然无法统计,那悲惨的水旱灾害之记忆,却深深刻在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上。

为了规避、驱除水灾旱灾这两个魔王,为了除害兴利造福人类,历代优秀儿女治水兴水前赴后继,接力前行。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治水史,她是由历代优秀的中华儿女用智慧和生命写就的。

我们能够说上名字的,诸如古代的大禹、楚国孙叔敖、战国西门豹、秦朝李冰、东汉王景、北宋范仲淹和王安石、明朝潘季驯、清朝的康熙、近代李仪址等。

元代郭守敬,为北京的水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北京人为了纪念他,在北京后海北岸建立了郭守敬纪念馆,以纪念他的功绩。

郭守敬提出重开金口河,以引浑河(今永定河)之水入大都,兴漕运与灌溉之利。至1266年,全面整修了金口河,使这条旧渠道起到了既能灌溉又能漕运的作用。

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朝廷开始修筑京杭大运河,郭守敬奉命勘察了今山东西南的泗水、汶水、御河等主要河流,设计了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河道线路,为运河全面沟通奠定了基础。

我们钦佩,郭守敬等人就像璀璨的星星一样,在中华民族治水历史的天空闪烁。我们同样佩服,那些默默无闻在治水中做出奉献的人们,他们犹如一滴滴水,汇聚成历史的长河。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治水事业蓬勃发展。千山万壑间,一座座水库建成,一座座水电站发电;广袤的大地上,水渠就像一道道血脉,主次有序,网络密布;江河得到治理,水旱渐渐从人。

南水北调是中国治水史上的又一伟大奇迹。从1952年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主席提出这梦想,经过半个多世纪数百名专家大论证和十余年数以万计建设者的努力,现在终于梦想成真。

我们当向所有南水北调奉献者致敬!

南水北调北京段,旨在解决北京的水资源匮乏问题。目前,北京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约100立方米,是世界上最少的国际大都市。这个数字听起来让人后怕,如果北京有一天断水,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缓解水危机形势,北京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积极实施南水北调北京干线工程和配套工程。其中,设计、施工、管理、监理、设备供应等等,数以万人参与了南水北调建设。

和历史上的治水英雄一样,他们是可敬的。每个参加南水北调建设的人,都有一段不会忘记的记忆。他们为参与世界最大的调水工程而骄傲,他们为这项工程尽心尽力尽智慧而欣慰,他们为亲手建成这一宏伟工程而自豪。

这里,有运筹帷幄的管理人员,有匠心独具的设计大师,有自主创新的科技尖兵,有敢打硬仗的建设健儿,有捍卫生命的质检卫士,有任劳任怨的劳动模范……他们是一个英雄集体。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草根”英雄。在写这本书之前,北京南水北调办有一个原则,凡是办领导都不入选,只写那些工作在一线的人。这本身就是一种姿态、一种品格。我们谨以此书,向所有南水北调奉献者表示感谢!

“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写作《血脉——中国南水北调北京纪实》和这本书的时间只有4个月,笔者们凭借对南水北调的感情,冒高温酷暑,舍节日假日,昼夜奔走在采访的路上或伏案疾书。

因为我们写的是南水北调奉献者集体的故事,也是北京又一段治水历史。

是为序。

赵学儒

内容推荐

史无前例的中国调水工程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受到世界瞩目。北京南水北调则是全部工程中的核心部分,其难度之大,遇到的问题之多,时间之紧迫,都是无可借鉴的。面对这种种硬仗,北京南水北调从领导到每一个建设者,表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他们在设计、施工、管理等过程中勇于科技攻关、管理创新、苦干巧干、舍小家为大家、严把质量关,表现出令人惊叹的南水北调人的精神。俞晓兰等著的《我的南水北调梦--北京南水北调奉献者纪事》真实记录了其中五十余个个人或团队,通过他们的点点滴滴,精彩展示了南水人的优秀品质和可歌可泣的精神风貌,使北京南水北调团队的光辉形象在祖国人民心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编辑推荐

南水北调北京段,旨在解决北京的水资源匮乏问题。

俞晓兰等著的《我的南水北调梦--北京南水北调奉献者纪事》真实记录了其中五十余个个人或团队。这里,有运筹帷幄的管理人员,有匠心独具的设计大师,有自主创新的科技尖兵,有敢打硬仗的建设健儿,有捍卫生命的质检卫士,有任劳任怨的劳动模范……他们是一个英雄集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南水北调梦--北京南水北调奉献者纪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俞晓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69584
开本 16开
页数 3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25
出版时间 2015-12-01
首版时间 2015-12-01
印刷时间 201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52
CIP核字 2015272410
中图分类号 I253.7
丛书名
印张 2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3
165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