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中国有声电影初期的声音创作研究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并不是对中国有声电影初期历史的重构,也无意过多讨论在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多重影响下电影声音的发展走向,只是希望通过对电影语言的讨论,还原那些作品的真实历史定位;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些研究,总结一些中国有声电影语言形成过程中的真实发展脉络。 作者简介 刘嘉教授,电影学博士,就职于北京电影学院声音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影声音创作理论,同时在电影声音创作实践中也多有尝试,迄今已创作电影10余部,各类电视剧、专题20余部,作品曾多次获得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优秀作品一、二等奖。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黎明前的中国电影声音 第一节 舶来的声音 第二节 技术的演进 第三节 商业与艺术观念 第二章 传统的力量与局限 第一节 影院与观众 第二节 字幕与画面的突围 第三节 现场音乐与音响 第四节 电影解说者 第三章 重谈“有声电影” 第一节 明确的声音嵌入 第二节 有声电影的小高潮 第三节 痛苦的视听协调 第四章 实践的探索与理论的繁荣 第一节 实践的探索 第二节 理论的繁荣 第五章 有声电影创作的成熟 第一节 左翼电影的声音突破 第二节 类型片中电影声音创作的成熟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 1930-1937年中国的有声电影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有声电影初期的声音创作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892010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4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69 |
出版时间 | 2022-11-01 |
首版时间 | 2022-11-01 |
印刷时间 | 2022-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14 |
CIP核字 | 2020016612 |
中图分类号 | J933 |
丛书名 | |
印张 | 9.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重庆 |
长 | 260 |
宽 | 185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