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李子勋等10位知名心理专家谈为人父母之道
内容
编辑推荐

和谐家庭基金是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的专项基金,于2010年3月成立。致力于通过各种形式的公益教育,使公众能从我做起,从家庭做起,消除家庭中普遍存在的软暴力现象,培养互相尊重、互相关怀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减少对他人有意和无意的侵犯,使家庭成为最基本的人权保障单位,从而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

和谐家庭基金会编著的《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李子勋等10位知名心理专家谈为人父母之道》以目前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就社会转型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如何做好父母、亲子间的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的艺术、单亲家庭如何进行子女教育、如何实施家庭保障等方面作深入浅出的解析与指导。

内容推荐

和谐家庭基金会编著的《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李子勋等10位知名心理专家谈为人父母之道》收入了李子勋、方新、孙瑞雪、刘丹、杨风池、Toddy、蔡敏莉、小巫、徐岫茹、刘秀英等10位中外著名的教育和心理专家的亲子访谈。目前的中国处在经济高速发展形势下的社会转型期,家庭文化、亲子关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独生子女家庭成为普遍现象,离婚率居高不下,父母们面临着家庭教育中的各种难题。《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李子勋等10位知名心理专家谈为人父母之道》主要针对中国家庭亲子交流现状,以及目前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就社会转型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如何做好父母、亲子间的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的艺术、单亲家庭如何进行子女教育、如何实施家庭保障等方面作深入浅出的解析与指导,为广大父母提供科学的家教理论与实践操作指导,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目录

社会转型期,中国家庭面临的冲击(代序)

李子勋:亲子教育必须思考的5个问题

◎不能用我们过去的经验来教育孩子

◎不要让孩子过早地受到“教育”

◎警惕人类文化对儿童自然心智的浸染

◎社会应给孩子更多的福利与关爱

◎如何将东西方文化融会贯通

+专访——李子勋:畅想80后的未来

·80后会使未来社会更和谐

·我们该对80后的孩子说抱歉

·80后坚持三个方面就能获得幸福

·社会应该给80后更多支持

·80后会是好父母

蔡敏莉: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用萨提亚模式来演绎家庭沟通

◎家庭沟通:如何表达爱?

+专访——蔡敏莉:80后父母如何更好地建立亲子关系

·改变,从自己开始

·80后如何抚养“独二代”?

杨凤池:什么是亲子关系中的非言语沟通

◎言语以外的沟通方式有多重要

◎怎样做到有效的非言语沟通

◎走出亲子关系的三大误区

+专访——杨凤池:非言语沟通表达潜意识

·非言语沟通更重要

·给孩子发自内心的信任

·不要对孩子说假话

孙瑞雪:什么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生命的成长,不仅仅是长身体

◎完整的成长包括哪几部分?

·生命的核心叫“自我”

·儿童如何开发自己的身体

·感觉和情绪的成长过程

◎展示:生命中各个部分的连接关系

◎有“自我”的人才是完整的人

◎成为你自己,生命才是自由的

+专访——孙瑞雪:孩子完整的成长需要规则和平等

·孩子完整成长的核心是什么

·如何保证孩子的完整成长

刘丹:新时期亲子关系的重建

◎学习好,就是真的好吗?

◎尖子生的人生风险

◎俞敏洪原来是个什么样的学生?

◎如何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专访——刘丹:天之骄子怎样走出心理困境

·天之骄子也有弱势

·给天之骄子们的建议

徐岫茹:亲子沟通的心理调适

◎亲子沟通障碍原因在哪

◎常见的中小学生心理问题

◎亲子如何进行心理沟通

+专访——徐岫茹:30年案例总结四句亲子教育箴言

·如何说,孩子才肯听?

·四句箴言,改变亲子教育

Toddy:孩子究竟最需要什么

◎如何让孩子变得快乐

◎怎样才能成为更好的家长

◎父母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

方新:社会转型期亲子关系的误区与挑战

◎孩子的哪个时期最关键

◎依恋对孩子为何如此重要

◎父母的心态是怎样的

◎如何处理好亲子关系

+专访——方新:社会转型期亲子关系的误区与挑战

·父母的心态如何影响孩子

·妈妈怎样活得更好

·二人世界,三口之家

小巫:职业女性母乳喂养的迷思

◎母乳比奶粉强100倍

◎给上班妈妈出主意:如何坚持母乳喂养

·别放弃母亲的权利和义务

·重返职场之前的准备工作

·上班之后做“背奶”妈妈

◎成功渡过母爱第一关

◎有关断奶的话题

+专访——小巫:非母乳喂养是拱手相让母亲的权利

·当今母乳喂养难,难在哪里?

·坚持母乳喂养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刘秀英:转型期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途径

◎应该向孩子学习

◎为什么要向孩子学习

◎如何向孩子学习

+专访——刘秀英:父母也应向孩子学习

·父母应该向孩子学习

·学习也是一种尊重

·怎样向孩子学习

试读章节

主持人殷智贤:今天的中国在经过了三十余年的变革和积累之后,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大家也都知道,以GDP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在为自己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的同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所面临的挑战,就是中国人的幸福指数是否跟着GDP的成长速度同步提升了呢?目前由于改革开放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所带来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使我们在对下一代实施教育的时候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大家都知道,中国现在有1.4亿独生子女,5.4亿城市流动外来打工人口,同时还存在着1亿多精神病患,以及几千万的残疾人,中国每年有1800万新生婴儿,其中残疾率是5%,也就是说每年自动诞生60万残疾儿童。所有这些社会问题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的,即使我们本人并不一定遭受这样的困境,但我们身边的朋友、同事、亲戚也可能会遇到类似的困难。即使我们的孩子看起来身体健康,心智健全,但大家知道,升学压力摆在绝大多数家庭面前,对这些孩子的将来将会产生的影响不容乐观。

和谐家庭专项基金自2010年3月成立以来,希望能在家庭关系的建设中提供积极的公益教育,以帮助大家化解诸多的家庭矛盾。事实上,大多数的家庭不一定会发生非常严重的暴力行为,但我们认为那些很习以为常的言词、态度对家庭的伤害是普遍性、持久性的。大家都非常关注中国的人权建设,但人权是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开始的,所以我们选择这个作为我们基金整个公益教育的立场与核心。

此次我们邀请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共同探讨身处转型期的国人如何对待亲子关系。

主持人殷智贤:我认识李子勋老师有十多年了,十多年来我从李子勋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非常宝贵的知识。多年来李子勋老师无论是对公众发表演讲,还是在他日常的临床工作中,给我的感受是,他擅长破除伪命题,就是我们常常把一些问题设置为问题,但这些问题到了李老师那儿都不再是问题。我们现在处在社会转型期,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生所谓问题的时候,家长究竟有什么样的误区,为什么家长会觉得是问题,究竟该怎么做才使这个问题不再是问题。现在有请李老师!

李子勋: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是《亲子教育必须思考的5个问题》,我所讲的内容不是对现行主流思想的否定,而是一个补充。

不能用我们过去的经验来教育孩子

我们成长的方式和现在孩子成长的方式有着巨大的不同。我经常在想,中国这三十年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当今儿童成长的环境与我们当年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做父母的是在陪孩子成长,而不是教育孩子,使孩子受我们的教导而成长。包括我们心理治疗师也是这样,我曾经写过《陪孩子长大》这本书,说到心理治疗,其实不是治疗,而是陪着他。我们心理治疗师无法改变孩子的生活,只是每周两次、三次陪着他,在他艰难的时候陪着他渡过生命中那些困难或危机。这个陪需要心理医生真正付出关怀,而不是治疗,同样,父母也只是陪孩子长大,没有教育。

我曾经在团中央“青苹果启动仪式”上发表演讲,面对中宣部、团中央的领导,我说教育孩子不应该是我们这代人的事儿,因为这项工程是针对200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的。我当时说其实我不适合站在那儿谈教育,原因是我们的年代隔得有点远,所以我倡导让80后参与这个工程。我们只能做顾问,让80后去教育2000年后的人,这样才能一代一代地跟进。

一个孩子的心理结构很大程度上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过去我们过多强调了心理层面或者家族关系层面,但忘记了社会对孩子巨大的影响。其实一个人首先是社会的人,其次才是家庭的人,家族的人。

妈妈往往用自己的方式观察孩子,看到的孩子其实是你自己内心的那个孩子。如果你曾经内心有过经验或体验的话,你在看别人的时候就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但那不是孩子的。就像50~70年代的人评价80、90年代的人一样,用我们的眼睛和感情评价的他们,其实不是真实的他们,而是我们以为的他们。和我们这个年代的人相比,80后的孩子和90后的孩子有明显的不同,所以,我们无法了解他们,更无法了解2000年后的孩子。

家族传承在关系层面的影响也是我们所强调的。我们是做家庭治疗的,所以很愿意从家庭内部来解决来访者的问题。我们从家庭本身找到答案,而不是从心理学、基因分析或者看起来美妙的说法里找到答案。我们不要假定自己懂得孩子,专家和心理学家更不要假定自己懂得每一个孩子,这是不可能的。

拿婚姻来打比方。第一次结婚的人认为婚姻就是这样子,结了十次之后才知道婚姻是搞不定、搞不清楚的事儿,结一次婚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很容易自以为婚姻专家。带孩子也是,多带几个就会发现这不是很容易说清楚的事情,是很复杂的。所以阿德勒说,孩子在每个家庭里的功能都不同。

最理想的情况是,我们家长都能用未知的境界感受孩子,而不仅是努力试图理解他,因为理解是分析和思考的过程,而感受是一个感觉的过程。

教育里我们可能存在一个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我们总在过去的经验和主流意识文化里寻找对孩子的引导。但不要忘记了,孩子将要生活在未来。在我们已知的经验里,在管理学、社会发展学、经济学等领域,我们似乎是在已知的领域寻找着对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但你想想,这些西方的文化或过去的文化并没有涵盖东方和现在的中国这些巨大的发展。P3-6

序言

社会转型期,中国家庭面临的冲击(代序)

杨正泉

当今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期,经济飞速发展,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走上社会。今天我们探讨社会转型期亲子关系的建构问题,实际上也是研究以亲子为核心的新型家庭关系,新时期的社会关系,以及家庭与国家关系的新理念。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国家,在漫长的岁月里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明理念,其中宗族、家庭和人际文化占了很重要的部分,成为稳定家庭、稳定社会的重要基础。费孝通先生所讲的“差序格局”,是建立在家庭伦理基础上的,在宗族、家庭中,按年龄与性别确定长幼顺序与地位,并形成了敬老爱幼等优良的传统。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强烈地冲击着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教育的普及、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外来文化和观念的影响,使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相当便捷,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网民与网络的互动,这一切发展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大,让人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短短十几年强烈冲击了几千年相对稳定的传统理念。

目前中国独生子女已开始进入社会,在社会中发挥作用,生儿育女,承担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中国也正在进入老龄社会,预计15年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3亿以上。另外,流动人口家庭问题、子女教育问题日益突出,离婚率不断提高,婚外情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由此引发的种种问题,直接影响到家庭的稳定、子女的教育和社会的质量,成为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从长远看,更关系到民族的素质、生活的质量、国家的发展和未来的走向。

我想在这里谈几件自己经历的事情:

上世纪70年代,我第一次出国,到罗马尼亚进行访问。那时候的中国正在进行“文化大革命”,“文革”是以“破四旧”开始的,当时我们对生活方式要求极为严格。但我到了罗马尼亚以后,发现他们有夜总会、穿超短裙,人们可以在大街上拥抱,可以度假,生活在与我们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围当中。当时我们代表团提出来一个问题,罗马尼亚是社会主义国家吗?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与我们截然不同。但最后我们讨论的结果还是认定他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原因有二: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实行了公有制。这次访问引起我很多思考:世界上还有另一类国家和另一类文化。

1983年我访问民主德国的一所大学,德国朋友告诉我,这里的大学生可以谈恋爱,可以结婚、生孩子,生了孩子以后分配给房子住,可以延长学期,还有经济补贴。当时我非常惊讶,因为我们那一代明确规定大学生不准谈恋爱,但在民主德国截然不同。而且凑巧在波罗的海附近,德国朋友们请我们去看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那就是裸体游泳场。那是1983年,当时我们看到这种情景,完全傻了,我们想都没有想到世界上尤其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

1984年我在波兰一家医院访问的时候,看到一对对年轻的夫妇抱着孩子在排长队,我问他们在做什么?陪同告诉我,这是他们夫妇对子女的血缘关系问题产生了怀疑,需要进行亲子鉴定。当时我想了很多,我想这里的家庭中竟然会有这种状况,这种家庭还有什么和睦可言呢?

9月份的莫斯科天气已经冷了,我们在那里逗留期间,看到很多老人在公园树林当中,孤独地坐在长椅上晒太阳,或牵着狗走来走去,他们是那样的孤独和悲凉。

1986年我访问美国的时候,遇到了一些更意想不到的事情。吃饭的时候陪同我们的美国朋友说,你们是自己点还是我们统一点?吃什么各人付钱,要贵要贱你们自己定,付钱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每人点的每人付钱,一种是每人点了我们大家合起来平均付。我才知道这叫AA制,吃完饭把钱放在一起,这次你欠了下次补齐。这让我非常惊讶,按照中国的传统当时是难以理解的人际关系。

在国内我们也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我的家在农村,我的乡邻亲友们告诉我,担心孩子娶不上媳妇。为了娶媳妇想方设法盖房子,如果没有房子,要娶媳妇,就把老人搬到厨屋,让媳妇住进堂屋。我很有感触,辛苦半辈子,长辈要把好的生活条件让给晚辈,让自己受这么大的委屈,不然媳妇不进门。

我讲的这些问题并不新鲜,还有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社会保障等问题是更突出的。每个人还会接触到更多、更典型的案例,都会引起很多思索,现在很多问题已经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但这些问题到底是好是坏,是对还是错,是需要讨论的。因为今天的社会、家庭关系当中的这些问题已经被提出来了,而且已经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现象。许多伦理观念突破了传统,充斥着我们的传媒,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我的思索没有结论,在这里只能谈一点我的倾向性意见。

第一,这种变化是一种趋势。今后变化的速度会更快,范围会更广,我们必须学会面对和应对;这种变化的主流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必然会有糟粕,我们必须学会扬弃。

第二,人类社会越发展,全世界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会越趋同。但社会的发展又是分阶段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伦理观念,而又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这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各自的发展应当受到尊重。

第三,中国几千年来形成了适合自己的文明,深人人心,促进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应该立足在神州大地上,传承我们的优秀文化,同时吸收人类的优秀文化,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盲目引进,要适应我国的历史发展阶段。

第四,新的家庭关系和伦理道德是什么?面对客观现实,主动应对,加强研究,明确方向,积极引导,健康有序地促进家庭和谐、社会进步,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

这是关系到每个人、家庭、社会以及相互关系的长期课题。

我们每个人、我们的媒体、家庭、社会也都肩负责任,这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综合性的治理。为此,我们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设立了和谐家庭专项基金,立足于和谐家庭的公益教育。今天我们首次举办以“社会转型期的亲子关系”为题的国际论坛,引起了人们和社会的关注,是很有意义的。我相信,这些海内外专家的发言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这将是一个可以研讨的长期的社会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但问题的解决又是很复杂的,涉及很多学科,涉及许多层面,有文化的、道德的、法治的,而这一切都要以正确地认识和理论为前提,我们将会不断地进行深入研究,尽我们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本文为其在和谐家庭专项基金举办的“社会转型期的亲子关系”国际论坛上的致辞)

书评(媒体评论)

社会对孩子的态度决定30年后孩子对社会的态度。

——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李子勋

我们每一个人的沟通方式都是从父母那里学习的。

——资深萨提亚导师蔡敏莉

亲子间的“非言语沟通”不可少,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信任的眼神。

——首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授杨凤池

教育的核心不在于给孩子灌输知识,而在于支持、帮助孩子能够创造自我。

——中国著名教育家与儿童心理专家孙瑞雪

亲子关系的核心,就是建立稳定的、长期的、没有其他利益的连接。

——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刘丹对孩子要“顺其所思、予其所需、同其所感、引其所动”。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研究员徐岫茹

当孩子内心受到伤害时,我们更应该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

——德国心理专家Toddy

孩子需要玩耍,那是他生存的一个原动力。

——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方新

非母乳喂养是将做母亲的权利拱手相让。

——国际母乳喂养辅导 小巫

父母应该向孩子学习,孩子值得父母来学习。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刘秀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给孩子恰如其分的爱--李子勋等10位知名心理专家谈为人父母之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和谐家庭基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751852
开本 16开
页数 1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30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7:3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