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汉藏文论比较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第一次将汉族和藏族的传统文学理论做了全面比较研究。中华民族有五十六个民族,汉族是主体,其他少数民族是中华大家庭重要的成员,在历史上都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文学理论上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藏族就是其中重要代表。我们当下的古代文论史没能很好地吸收少数民族的文学理论,实际上成了汉族的文论史,因此,没有全面展现中华文论博大精深的内容,也没有反映出中华文论丰富多元的真实风貌。之前少数民族文论研究一般是各自为阵,画地为牢,梳理总结各自的发展历史和特征,缺乏对中华文论交流融合的整体比较研究。本书把藏族文论和汉族文论进行全方位的比较,是对中华文论整体研究的尝试,是对中国传统文论研究视域的拓展,是对少数民族文论研究路径的探索。 作者简介 马建智,教授,文学博士,现任职于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典美学与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专著《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研究》,参与编著著作教材8部,发表论文60多篇。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藏文论比较研究”等国家省部科研项目多项。曾从事中学教育数年,获得过地市级“教学新秀”奖,1989年获得了甘肃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园丁奖”。曾在两家新闻媒体工作近10年,担任理论评论部主任,发表新闻作品100多篇,5篇获省级以上奖。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汉藏文论的历史发展及总体比较 第一节 汉族文论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 藏族文论的发展流变 第三节 汉藏文论的总体比较 第二章 文原于道与神谕迷狂:汉藏文学起源发生论 第一节 文原于道 第二节 神谕迷狂 第三节 生命体验与生命创造 第三章 言志抒情与载教颂神:汉藏文学内容构成论 第一节 言志抒情 第二节 载教颂神 第三节 言志抒情传统与雪域宗教文化 第四章 因用释体与以形为体:汉藏文学文体论 第一节 因用释体 第二节 以形为体 第三节 体用不二的思维与口传文学的传播 第五章 赋比兴与修饰(庄严):汉藏文学表现方法论 第一节 赋比兴 第二节 修饰(庄严) 第三节 以意为主与语言崇拜 第六章 伦理道德与宗教道德:汉藏文学道德教化论 第一节 伦理道德教化 第二节 宗教道德教化 第三节 宗法制度与宗教统治 第七章 象、境与情、昧:汉藏文学审美创造论 第一节 象、境 第二节 情、味 第三节 内生创造与借鉴发展 第八章 和谐与圆满:汉藏文学审美理想论 第一节 和谐 第二节 圆满 第三节 儒道禅哲学与藏传佛教哲学 第九章 尚文气与崇诗艺:汉藏文学创作主体论 第一节 尚文气 第二节 崇诗艺 第三节 艺术体验与话语生成 参考文献 导语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文明走到今天,是各民族文化长期融合发展的结果。本书把藏族文论和汉族文论进行多层面的比较,比较研究既彰显汉藏文论的共通性和差异性,又追求汉藏文论整体互补的可能性。全书共九章。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汉藏文论比较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马建智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39682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0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96 |
出版时间 | 2022-04-01 |
首版时间 | 2022-04-01 |
印刷时间 | 2022-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98 |
CIP核字 | 2022023415 |
中图分类号 | I206.4 |
丛书名 | |
印张 | 20.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71 |
高 | 21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