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凡俗的艺术和思想,有时是——多半是——要经过比较漫长的时间才能被认识和肯定,它们最终化为历史、融进和织入时代的经纬之中。当然,淹没的可能性也很大,因为时间太长,其中经历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习的变动调整又太多。
为了让杰出的艺术和思想存在着,并且被凸显和认识,就需要有人做出非同一般的顽强抵抗。通俗化的浪潮轻而易举就会覆盖一切,形成一种比预想强大得多的力量……”这是来自的《无可隐匿的心史(1993-1995)(精)》张炜的节选部分。
图书 | 无可隐匿的心史(1993-1995)(精)/张炜散文随笔年编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不同凡俗的艺术和思想,有时是——多半是——要经过比较漫长的时间才能被认识和肯定,它们最终化为历史、融进和织入时代的经纬之中。当然,淹没的可能性也很大,因为时间太长,其中经历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习的变动调整又太多。 为了让杰出的艺术和思想存在着,并且被凸显和认识,就需要有人做出非同一般的顽强抵抗。通俗化的浪潮轻而易举就会覆盖一切,形成一种比预想强大得多的力量……”这是来自的《无可隐匿的心史(1993-1995)(精)》张炜的节选部分。 内容推荐 《无可隐匿的心史(1993-1995)(精)》是张炜三十多年里写下的散文和随笔,几乎是虚构作品之外的全部存留文字。更早的丢失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部分文字也找不到了。因为生活匆忙而沉重,人渐渐都像迎风奔驰的老马,背上的一些驮载难免要在路上飞扬四散,再也无从寻觅。 《无可隐匿的心史(1993-1995)(精)》里许多篇目写在青春时段,那时的稚嫩和面红耳赤的冲动,今天看非但不尽是羞愧,而且还引起作者多多少少的钦羡。单纯直撞的勇气与昨日紧紧相连,如今这一切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潜在了心底,只更多在夤时、在倾听扑扑海浪和漫漫市声的无眠之夜,才缓缓地升腾起丝丝绺绺。 目录 一辑 独语 冬令絮语 倾向和积累 时代:阅读与仿制 非职业的写作 八月手记 存在的执拗 感动的能力 谈不沦为匠 一个人,一首长诗 激动人心的真实 再读沂蒙 风雨北郊路 二辑 语言:品格与魅力 纯粹的人与艺术 说“虚无” 冬月访谈 珍品荐: 《手》 守望的意义 感谢 朋友与书与出版社 心上的痕迹 诗人 我喜欢的小说 伟大而自由的民间文学 “多元”与学习鲁迅 三辑 望海手记(上篇) 小路 叹息 野椿与丁香 老渔眼 约会 妈妈·父与子 目击者 小妖精 谋杀 彩色三角 控告 天上的果园 同学·失眠之母 思念 四辑 望海手记(下篇) 河岸·医院 哀伤 歌声 根须相接 活着 一起歌唱 太阳的嘶叫 环形街道 树与花 走开了 会仇十艮 马兰花 城市地理 青蛙 毒蛇 五辑 春天的阅读(上篇) 对美追求不倦 精神的芳邻 水上仙子 满目新鲜 喜欢他们 奇迹发生之地 拽它不动 滋生诗情 猫是经典动物 为吟唱而生 深深地爱着 丹心谱和风情录 原汁原味的民间艺人 有了好的开端 倏然闪过的一念 农事诗 来自区邑的作品 感情和心愫 回忆的芬芳 鲜凉的潮水 生活纪事 在海滨吟诵不息 平原的吟咏 长路吟 自己上路 六辑 春天的阅读(下篇) 诗章引领抵达 半生心事 琐碎隐秘的生活 自然温婉的叙说 艰辛流转于苦难大地 日久功圆 小小一帧 书是什么 山石之爱 源于丈心 出走与归来 不同凡俗的质地 马拉松的胜者 看水浒绣像书 本土诗章 心吟手写的气度 一支坚韧的理性之笔 游走和顾盼之间 被希望之手轻轻叩击 文学的村庄 随海风流传 无可隐匿的心史 一条界限 花乌 心蕾的怒放 七辑 一份实践草图 不合时宜的书 激扬出新的活力 一些怀念和感慨 更多的忆想 我的偏爱 丝绺三章 劳动与安宁 太多的不安和喜悦(代后记) 附:散文总目 试读章节 存在的执拗 不同凡俗的艺术和思想,有时是——多半是——要经过比较漫长的时间才能被认识和肯定,它们最终化为历史、融进和织入时代的经纬之中。当然,淹没的可能性也很大,因为时间太长,其中经历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习的变动调整又太多。 为了让杰出的艺术和思想存在着,并且被凸显和认识,就需要有人做出非同一般的顽强抵抗。通俗化的浪潮轻而易举就会覆盖一切,形成一种比预想强大得多的力量。它可以借助人类的媚俗倾向、文化上的小康要求,迅速地推广蔓延。 人会在不知不觉间背离自己准备坚守的东西。对人的引诱是无所不在的。 生活每一次发生跃进,都是潜在核心的诗与真被开掘出来的结果。它们一直存在着,不过是藏在了深处,如果长久地掩埋它们,生活就会暗淡无光。 不负责任地通俗化,就是一种妥协。通俗化是有价值的,我们人类至今做的许多极重要的工作,就是解释、说明和传播,是普及和实践,只为了将深奥的费解的玄思的化为通俗的、可感的、可以触摸的。真理会在这个过程中突发它所蕴含的力量。但通俗化的过程不是歪曲和遮掩的过程,那样就走向了真实的反面。 现在令人担心的是,我们的不少报刊广播电视刊物,即一般的新闻媒介和某些专业性刊物,在对待思想与艺术方面,不仅仅是止于“不负责任地通俗化”,而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地传播低俗和谬误。即他们不仅是轻率地解释“存在”,而且还要将糟糕的覆盖物指定为“存在”。 这样做的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几乎都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里放声呐喊,唯恐淹没了自己的声音。但这声音都是大同小异的。找们并没有沉着地发出自己的见解。不停地追逐和标榜时髦,将其当成了“见解’’本身。“时髦’’本身只是一种“通俗”,而不是“通俗化”。真正的“见解”从来不会是时髦的,一部文化史可以说明这一点。 一个批评者如果没有抓住“核心”的能力,而又勤于发言的话,那就有百害而无一利。一种功率较大的传播工具如果抓不住“核心”,也同样糟糕。“核心”即一个时代的真与诗之核,是深埋地下的矿藏,是岩石和泥土包裹之物,有着稍稍的隐蔽性和陌生感。 批评者或智识阶层的全部,他们的一个重要工作和责任就是挖掘和扩大——将角落里的声音复制仿真然后送到街头。这是一种责任。如今有人做的一切恰恰相反,就是跟上街头的声音喧嚷,将凡俗之声进一步通俗化和扩大化。这样做没有自尊。 诗与真之核仍然存在着,它不会腐烂,而将永世长存。 尽管这样,我们也不敢让其永远深埋地下。因为人世间需要它的光。迄今为止,我们的一切快乐和幸福都是来自它的光的照耀。 它是存存的。 那么我们呢?我们也是存在的。我们如果不倦不悔地寻求和传播,如果如此执拗,也是光荣和有意义的。 它的存在是神灵的事情,而我们的存在是人间的事情。 我们如果顽强不屈地寻找它表述它,就有可能极大地靠近它。 不是为了让人听到自己的声音、显示自己才发言,而是为了真实才发言。长期地存在一种朴素无华的求真之声,这个声音是无私的,所以它不会劳而无功;它的质地坚硬,消磨不掉。 我们梦想抓住“核心”,并一生坚持开掘和扩大。 1994年9月12日 序言 这是我三十多年里写下的散文和随笔,几乎是虚构作品之外的全部存留文字。更早的丢失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部分文字也找不到了。因为生活匆忙而沉重,人渐渐都像迎风奔驰的老马,背上的一些驮载难免要在路上飞扬四散,再也无从寻觅。 从头看这大大小小的篇章,让我时而激越时而黯然,难以平静。这分明是树的年轮,是旅痕和足迹,也是由远及近的心音。比起用力编织的那些故事作品,这些文字好像更切近现实生存也更有灼疼感。 许多篇目写在青春时段,那时的稚嫩和面红耳赤的冲动,今天看非但不尽是羞愧,而且还引起我多多少少的钦羡。单纯直撞的勇气与昨日紧紧相连,如今这一切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潜在了心底,只更多在夤时、在倾听扑扑海浪和漫漫市声的无眠之夜,才缓缓地升腾起丝丝绺绺。是的,我仍然为当年人和文学的承诺而激动不已。 我的出生地在半岛地区,即那个东部海角。那里曾经有无边的丛林,有大片的松树,离河的入海口不远,又在重要的古港之侧,于是被命名为万松浦。一个人由此地起步远行,就近的比喻是一条船从这里启航,缓缓驶入了风雨之中。如果留有一部长长的出航志,那么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都必定连接着万松浦、开始于万松浦。 人是一条船,并且始终是独自一人的水手兼船长。这部出航记录未免颜色斑驳,腥咸汗洇,但唯其如此,也才称得上一本真实的书。 记得有一次回到故地,一个辛苦劳作的下午,我疲惫不堪地走入了万松浦的丛林。当时正是温煦的春天,飞蝶和小虫在洁白的沙土上舞动蹿跑,四野泛绿,鼻孔里全是青生气息。这时我的目光被什么吸引住——那是正在冒出沙土的一蓬蓬树棵嫩芽,它们呈深紫色向上茂长,四周是迎向春阳的新草与灌木……我一动不动地站定。大野熏蒸之气将我团团笼罩,恍惚问又一次返回了童年。置身此地此情,好像全部人生又在从头开始,兴奋与感激溢满全身。我仿佛接受了冥冥中的昭示,在心里说:你永远也不要离开这里,不要偏移和忘却——这就是那一刻的领悟、感知和记忆。 那是难忘的瞬间感受。也就是类似那个春天下午的一种莫名之力、一种悟想,时不时地在心底泛起,提醒我,并用以抵御生命的苍老、阴郁和颓丧。多少年来,万松浦一直伴我吟哦,伴我长旅——它的意义,它与我、与我一生劳作的关系,若以传统诗歌中的比兴手法而论,那么更多的是“兴”,而不是“比”。它总是明亮着和激励着我的整个劳动。 这些文字是系列的短章编年,更是一部丝绺相连的心书,一部长长的书。它们出生或早或晚,都一概源发于万松浦的根柢之上。 2012年3月9日 后记 太多的不安和喜悦 会议开到这会儿,就到了被讨论者致辞答谢的时候了。不过我想,自己按程序说一番感谢的话,还不足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大家到了年底,各自有多少事情要做,用胶东的一个说法,即各位都是“一等一的大忙人”,来参加会议实在太不容易了。最好的感谢,还是说说心里话吧。 我从很早就开始写作,挚爱文学,不可救药和没有来由地爱着,爱得很深。以前我也说受过哪些影响走上了文学之路等,但知道那是找个他人可以理解的话头而已,实际上更多的是没有来由地爱着。从1975年就开始发表作品,到现在已经写了快四十年,累计发表字数到了一千三百多万字,还不算练笔的几百万字。 仍然由于特别爱文学,对与之关连一起的事物就要求格外高、格外严,有放不下的牵挂。我自己缺点和弱点很多,却对人性、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自然环境、道德状况,要求很高,甚至还有点苛刻。对黑暗的东西不能容忍。我在许多时候是忧虑和不满的,有时竟然非常愤怒。情绪激烈时,表达上常常是冲动的。同时也深深地热爱着一些事物,对自然,对友谊,对各种美,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柔情。因为童年的艰辛,我特别不会忘记并且一直感激着来自他人的善意和帮助。 最近因为要编辑虚构作品之外的文字,这才仔细统计了一下,发现竟然积下了四百多万字的散文及其他言说类文字。这个字数太大了一些,让我觉得十分突兀甚至不安。发现自己说得太多,这并不好。从一般规律上看,一个从事虚构的作家,最聪明的做法是少说一点,因为说得多了,一方面会莫名地得罪人,另一方面自己作品可诠释的余地就越来越少了,整个作家也就变“小”了。形象总是大的、多解的,作家自己说多了,就会局限解释的空间。 那会儿一度想改变这个状况,就是以后尽可能地少写散文。可是心里又有太多的不安、喜悦和愤怒,只想看到什么赶紧提醒一下。我知道这样做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责任感的驱使。当然还要想到生活和写作的意义,并且知道自己作为一个写作者,并不仅仅是为了写虚构作品。结果后来还是决定让一切自然而然地下去吧,尽自己之力,能做多少做多少,真实地一路走去。面对这个危险的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不必因为服从什么文学策略而硬性地改变自己。 说到运用文学策略,一个作家还是小作了。一个人写了那么多,苦心经营如此,又大多来自艰辛的底层,怎样对待社会、读者,怎样对待评论家、汉学家,怎样对待外国人,心里都该是十分明白和熟练的。做好这一切并无更大的难度,起码比用心写好几部长篇容易得多。这一类聪明和机智,差不多人人都不缺乏。但这样做就要迁就许多,违心许多,天长日久必会造成内伤,说到底这与从小对文学的深爱是相抵触的。 人的文学志向是不同的。如果努力用写作来换取一些世俗利益,比如赚钱、获取地位、获得更多赞誉和奖项,都是可以理解的,也不是什么坏事。但比较起来,还有另一些目标放在那里。如果是一个基督教作家,要他来回答为什么写作,他可能回答是‘‘为了荣耀上帝”。我们大多没有这样的信仰,但我们却会明白这回答中包含了怎样的深意,是很高的志向和境界,是很了不起的要求。 那么我是怎样的?总结一下,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名利心在一点点淡去。回忆刻苦写作的这些年,许多时候只是受没有来由的一种深爱的力量支配着,写个不停。做文字工作的都知道,将一一篇几百字的东西在纸上落实好,让其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尚且还要费不少的工夫——如果这样较真地写上千万字,不能不说是一种辛苦。可是这种辛苦也有更多的欣悦在。人在生活中,如果不是一个傻子,只要活到了四十多岁,就一定会深刻地感受到绝望。所以也就是这种没有间断的写作,这种劳动,安慰了我激励了我,让心灵维持在较好的状态,能够向上提升而不是往下沉沦。就因为不停地思索和阅读,让我知道了人世间还有这样一些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情怀。我必须说,写作无论如何令自己不满意,还是让我变得比过去善良了,比过去好了。文学既然对我有了这样的意义,就该感激文学,它是多么重要。 除了文学使自己成长、帮助了自己,还觉得留下的这些文字虽然谬误不少,但其中的多数还是有助于这个世界的,就是说它们有助于这个世界道德的提高、人的素质的提高。它这方面的作用哪怕只有一点点,但因为是良性的,所以也还是有点意义的。 从如上来看,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看,文学之于我既是这样,也算很好地走向了、实践了一种志向。可见这并不需要文学策略,而只需依照从一开始就发生的爱的初衷走下去就行,是很自然的一个过程。我的成绩微不足道,但这个过程,对我的意义不可谓不大。 爱文学是很重要的,一个“爱”字可以解决很多棘手的问题。现在看来,文学人士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好的念头,比如机会主义倾向、虚荣心,都是不爱造成的。现在一些刊物的问题、写作的问题、出版的问题、评论的问题,常常出现一些让人大不如意的状况,也大都是不爱造成的。如果真正爱、深深地爱,也许整个情形就会好得多。 随着写作历史的延长,年龄的增长,会变得比过去宽容。我渐渐知道不宽容的主因,就是太以自己为中心了,不愿离开自己的经验去理解他人外物。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或许比人和动物的差异还要大,只是让差不多的眉眼衣着和语言方式给掩盖了罢了。人太多了,人群当中真的会有各种不同,甚至充满奇迹。要理解一个人,就得知道他的出身、绝然不同的经历,包括一些生活细节,甚至是神秘血缘等。我愿意努力去体会别人的行为,找到自己的方向。宽容的结果当然不是变得更圆滑、更没有原则,而是变得更加逼近真实,更加有立场。 我越来越怀疑“线性时间”,不再简单地相信人类社会能像生物界那样进化,如达尔文主义。人性决定的社会绝没有那样简单和机械,而是十分复杂。如果不能打破“进化”的观念,无论对生活和人性的批判或赞誉,都可能不中要害,肤浅简略。可是我们的文学表达,就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陷入这种进化论的思维。 能够始终保持对文学热爱的初衷是很重要的。这样才会朴素,才会找到真实。一个人相信永恒的真理,相信这种寻找的意义,就是信仰。这个过程是缓慢和持续的、不能间断的,这看上去就必然有些笨拙。我以前引用过他人的一句比喻:“大动物都有一副平静的外表。”这样说,丝毫也不敢隐喻自己是一个“大动物”,而只是表明了对大动物的力量、自信和专注的喜爱。是的,只有黄鼬一类小动物才那么机灵跳跃,窥视多变。在这方面,大动物是做不来的。 已经写了近40年,27岁左右动手写《古船》,后来被要求反复改动,出版时已是两年以后了。30左右岁还写了《九月寓言》,以及大批中短篇小说和散文。现在共写了19部长篇、几十部中篇和一百多部短篇。可是今天却不见得比当年写得更好——写作就是这样,一边前进一边后退,获得就是丢失。对一个创作者来说,并不一定是越写越好。但仅就工艺和技术层面来说,或许应该有起码的清醒。记得画家毕加索说过,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拉斐尔的能力,绘画技艺十分成熟,可惜后来一辈子努力做的,就是怎样才能画得像小孩子一样。 这样说,当然也不会被误解成狂傲到自比毕加索的地步,这儿不过是说赞同这样的看法,即艺术技法和工艺层面的东西从来都不是最难的,在艺术这里,一直有比技艺重要得多的东西,是它决定一个人将来能走多远。 《你在高原》写了22年,有四五百万字——它最初长达五百多万字,应出版要求缩为今天的长度。但长度并不说明更多,好才是目的。不过它毕竟呈现了相对长的一段生命河流。时间给予的一些认识,难以靠其他方法比如能力之类弥补。出版后有人担心它太长无法阅读,只是朴素的担心,总归不是文学争论。说到阅读和理解,以前的八部长篇不太长,都是在心里煎煮多年、用钢笔一个字一个字刻在稿纸_上的,有点像刻钢版的感觉。那些长篇让我倾尽心力。可是阅读它们的时候,难道会更容易吗?事实并非如此。那些作品对我的重要性来说,像《古船》《九月寓言》《外省书》《丑行或浪漫》《剌猬歌》等,仅就个人所能达到的完美度和深速度而言,丝毫不比《你在高原》差。所以文学作品对读者和作者全都一样,它从来不是一个长度问题,而是一个心灵问题。 今后会一直缓慢而有耐心地写下去。无论如何,这样写到最后,或许会拥有自己的一个文学世界。也只有这样,朋友们才会高兴。 (2011年12月10日,标题为整理时所加)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无可隐匿的心史(1993-1995)(精)/张炜散文随笔年编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炜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0461232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44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3-05-01 |
首版时间 | 2013-05-01 |
印刷时间 | 2013-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9 |
CIP核字 | 2013068554 |
中图分类号 | I267 |
丛书名 | |
印张 | 11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南 |
长 | 217 |
宽 | 156 |
高 | 2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