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藏古代科技简史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论述西藏古代科学技术简略历史的专著,其主旨在于对西藏古代科学技术产生、发展的历史作较全面、系统而又简略的论述。从本书中可以看到西藏古代科技发展的历程和全貌,了解到西藏历史上曾经涌现的科技人物、发生的科技事件、创造的科技成果、积累的科技经验。就某种意义上讲,本书是对西藏过去科学技术的总结。其突出特点有二:一是首次全面、完整而系统地介绍了西藏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及其所取得的成就;二是所用资料相当部分出自藏文典籍,弥足珍贵。

内容推荐

科技和文化是一对孪生兄弟。西藏各民族的先贤和劳动人民,不但创造了独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藏文化,而且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漫长岁月里,通过反复实践,创造和积累了不少与西藏高原地理环境相适应、对西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大有裨益的西藏科技知识。本书的主旨在于对西藏古代科学技术产生、发展的历史作较全面、系统而又简略的论述。西藏古代科技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西藏古代科技简史》根据现有资料,按学科分七章论述。内容包括有西藏的农牧业生产技术、医药学、天文历法、古代建筑、数学、工艺等。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农牧业生产技术

第二章 医药学

第三章 天文历法

第四章 古代建筑

第五章 数学

第六章 工艺

第七章 其他

主要参考文献

再版后记

附图

试读章节

聂赤赞普为藏人,他是悉补野王统世系的第一代。“赞普”是藏语的译音,意为“部落首领”,也意译作“王”,部落聚居之地已有原始农业。“聂赤”是藏语的译音,意为“颈座”,《西藏王臣记》、《汉藏史籍》、《王统世系明鉴》、《红史》、《新红史》、《雅隆尊者教法史》等都说“聂赤”是被12位聪明的放牧少年放在一个木头座位上,然后驾在颈上抬回,拥立为王的,故名“聂赤赞普”,意为“颈座”王。12位放牧少年放牧一事,说明此时已有牧业。传说聂赤赞普在位时,贵族“衣饰华美,出入开始乘马,有了牧马奴”。迄今仍在沿用的放牧工具“乌尔朵”的出现和使用也始于聂赤赞普在位之时。“乌尔朵”是音译,一般意译为“投石带”,也可译作“投石器”或“放牧鞭”。它是用毛线编织而成的长约一米半的绳状物,中腰部位成一小兜。其用法是:先将“乌尔朵”对折,再将根端套在手腕上,末端(鞭梢)捏在手中,然后在小兜放上石子或土块,最后挥舞“乌尔朵”,趁势松开末端,把石子或土块投向目标,以驱赶牛羊移动。

布代贡甲是悉补野王统世系的第九代,其辅政智勇谋臣为茹莱杰。《贤者喜宴》在载述茹莱杰的聪睿之业绩时说:“……钻木为孔,制作犁及牛轭;开垦土地,引溪水灌溉;犁地耦耕;垦草原平滩而为田亩;……由耕种而得谷物即始于此时。”《汉藏史籍》则说:茹莱杰“驯养了黄牛、牦牛、山羊、绵羊,在夏天将草割下成捆收藏以备冬天饲养牲畜,将草滩开垦为农田,在山上设置守卫。在这以前吐蕃没有采集草籽、收割庄稼之事,从这时起开始有了畜牲和农事。”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布代贡甲在位期间,农牧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其突出特点是:制作、推广了犁和牛轭等新的耕作工具;采用了新的耕作方法——耦耕,就是把两头耕牛并联耕地,即通常所说的“二牛抬杠耕地”;兴修了水利;开垦造田,扩大了耕地面积;开始了由耕种而得谷物,与藏人形成之初食用“不种自生的谷物”相比,简直是极大的飞跃。

P16

序言

藏区,唐、宋时代称“吐蕃”,元、明时代称“乌思藏”,清代始称西藏。它位于伟大祖国的西南边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地域辽阔,山河壮丽,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条件都有很大特点的区域,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一块美丽富饶的宝地。

千百年来,在这块宝地上繁衍生息的民族主要是藏族,此外还有门巴族、珞巴族等少数民族,以及未识别民族的夏尔巴人和橙巴人等。他们勤劳、智慧、朴实、勇敢、善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在开拓西藏高原、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过程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创造西藏文化、共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建立了值得称道的功绩。

科技和文化是一对孪生兄弟。西藏各民族的先贤和劳动人民,不但创造了独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藏文化,而且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漫长岁月里,通过反复实践,创造和积累了不少与西藏高原地理环境相适应、对西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大有裨益的西藏科技知识。

西藏科技包括古代科技(或说传统科技)和现代科技。关于现代科技,当有另外专著论述。关于古代科技,我们编著《西藏古代科技简史》,其主旨在于对西藏古代科学技术产生、发展的历史作较全面、系统而又简略的论述。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有不少问题必须认真对待、科学回答。

《西藏古代科技简史》之“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时间概念。我们依据西藏社会发展的实际,界定自西藏人种(主要指藏族)形成(即所谓由观世音的化身父亲猕猴和至尊度母的化身母亲罗刹女结合所生猴崽演变而成)起,至1959年原西藏地方政府被国务院下令解散以前止,这段很长的历史时期为西藏的古代。西藏的古代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农奴制社会三种社会发展形态。《西藏古代科技简史》论述的就是这段时限内的科学技术的简略历史。

西藏古代科技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西藏古代科技简史》根据现有资料,按学科分七章论述。

第一章,农牧业生产技术。这方面的资料最为缺乏,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有限,多是经验和发展情况的叙述。从这些叙述中能够了解西藏古代农牧业概貌。

第二章,医药学。资料丰富,分为4节叙述。第一节,叙述医药产生、藏医药学体系形成及其发展的略史。第二节,叙述藏医学的理论、技术及特点。第三节,简介《月王药诊》、《四部医典》、《晶珠本草》等几部著名藏医药学著述。第四节,简介董格托觉、新老宇妥·云丹贡波、钦绕诺布等几十名著名藏医学家生平及其对藏医药学的贡献。

第三章,天文历法。资料相当多,分为4节叙述。第一节,天文历法的形成与发展。讲述古代物候历、汉族地区天文历法的传入、印度时轮历的传入、独具特色的藏族历法等四个问题。第二节,叙述天文历法思想。第三节,叙述天文技术。第四节,简介土华那波、布敦·仁钦竹、卧宗·洛桑金巴等几十位著名天文历法学家生平及其对天文历法的贡献。

第四章,古代建筑。包括住宅、宫殿、寺院、塔、园林、城堡、城市、庄园、陵墓、桥梁等类。有的类中又有细别。列了十节,分别叙述各自的建筑工艺、风格特点。

第五章,数学。资料不少,列8节,分别叙述藏族数学的产生、记数工具及方法、数词及表数方法、藏文数词异名、乘法九九表、进位制与数位、几何图形的出现与发展、量词。其中有的产生很早,有的为藏族所独有,足可见藏族先哲和劳动人民创造力之强和智慧之丰富。

第六章,工艺。藏族古代工艺,按照藏文典籍记载和藏族习惯说法,是指制造日常所需一切工具、器物等的技术,种类繁多,计有金属、毛织、泥塑、摩崖造像、石刻造像、木雕、瓷碗制作、木碗制作、制陶、文房四宝制作、雕版印刷、木器家具制作等。其中有的又分若干细别。列了12节,分别对各自的工艺进行叙述。

第七章,其他。叙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西藏人民对地震学的贡献。在许多藏文古籍和档案中记述了丰富的地震史料,从中可见西藏记录地震次数之多、地域之广、发生现场情况之形象和真实、震害损失之详细和具体都是少有的。这些史料为研究我国西部地区(包括西藏)地震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乃至藏学、民族档案学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二是叙述了对珠穆朗玛峰的考察、记录和命名。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人所共知。中国人(包括西藏人民)最早正式发现,并对其进行了考察、记录和命名。在这方面,中国人(包括西藏人民)对人类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西藏古代科技产生于西藏高原,是以藏族为主体的西藏人民所创造,具有突出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这里不妨略加考察。

在医药学方面,藏医学是一个独立的医学体系,它既有完整的理论,又有长期的实践经验。藏医学对人体胚胎发育的研究远远早于外国学者,所提出的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要经过鱼期、龟期和猪期三个不同阶段的认识,在生物进化论上是相当宝贵的资料。“三因学说”为藏医学所独有。’藏医学有自己的一套疾病病因观和分类法。藏药基础理论,及分类、采集、炮制、服用方法等与众不同。门唐即藏医药学挂图,是稀世之宝。

在天文历法方面,西藏天文历法,自成体系。最古老的天文历法——物候历,具有西藏高原的特色。后来,西藏天文历法在体系形成过程中,虽然大量吸收了内地汉族天文历法的成分,但是又与之不同:内地汉族历法是阴历,西藏历法是阴阳合历;公元七八世纪,各地(包括汉族地区)历法大都以栗特语命名“七曜”,而西藏历法则以至今通行的藏文命名“七曜”,其特色十分明显。同样,藏传时轮历也不等同于印度时轮历,它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原理、数据系统和计算方法,用以测定日、月,推算天象,预报日食、月食,以及二十八宿、五星的方位等,适宜、准确。西藏天文历法思想,即关于宇宙起源、结构及其运动的认识,在佛教传人以前,源于西藏原始的宗教——苯教的宇宙观;在佛教传人以后,又接受了佛教宇宙观的影响。西藏天文技术即测时仪器和方法,取材于西藏,为西藏人民所发明创造,用在西藏地区测时,简便、精确。

在古代建筑方面,无论是住宅、宫殿、寺院、塔、园林建筑,还是城堡、城市、庄园、陵墓、桥梁建筑,都是因西藏特有的气候、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条件而制宜,从生产、生活、宗教事务的需要出发而修造,突出了西藏的高原特色和藏民族特色。

在数学方面,西藏有从西藏“实际需要上产生的”、不同于世界上其他数学的数学——藏族数学。藏族数学在记数方面,由低级到高级,有实物记数、符号数码记数和文字数码记数之分。实物记数的工具取材于人体自身(手指)和当地实物(木棍、绳子、羊粪蛋、石子、沙盘、佛教徒念经用的念珠等);符号数码产生时代久远;文字数码为藏文。它们有自己的记数方法及加、减、乘、除运算规律。藏族数学的数词及表数方法非常特殊,尤其是表次序先后,用序数词不足为奇;而用序数代号则堪称奇特。这套序数代号,以藏文辅音字母为序(加元音符号)编排,共lO组,计300号,专为藏区寺院查阅卷帙浩繁的佛教经典之用,是藏族别出心裁的创造。藏族数学在多位数中的“零(0)”,以及“一半”、整数、小数、分数、倍数、概数、虚数、集合概念等的表示方法上都有其独特之处。数词中有22个可以用形象的具体事物表示。这些形象的具体事物就是这部分数词的异名(也叫藻词)。异名还可表示年、月、日。数字异名为藏族人民所独创,唯西藏地区(也包括其他藏区)使用。藏族乘法九九表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乘法九九表:从大数始,至小数终;乘数与被乘数双向相乘得同一积数,如“九一、一九皆如九”,余类推。有些量词颇为奇特,如一组表示长度单位的量词——微尘、发尖(头发尖)、虮子(虱卵)、虱子、青稞、指(指宽)、柞手(卡),恐怕在其他民族的数学中不会见到,它是应西藏(包括其他藏区)宗教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要用于画像、造像实践。

工艺是指制作日常所需一切工具、器物的方法和技术,包括金属、毛织、泥塑、造像、木雕、制碗(木碗、瓷碗)、制陶、制作文房四宝、雕版印刷等方面的工艺。有些方面又分若干细别。它取西藏之材制作,具雪域高原风格,是藏族人民衣、食、住、行、宗教活动、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其中有的工艺及产品,如藏毯、藏刀、藏碗(木碗)等还享誉国内外。

西藏古代科技与宗教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佛教从印度和中原传人西藏,通过与苯教的斗争与融合,形成了藏传佛教。此处所说的宗教主要指藏传佛教。西藏古代科技与藏传佛教的关系,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藏传佛教是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科技又是藏传佛教文化内容的重要部分。藏文化大体分为“大五明”、“小五明”。“大五明”中的“工巧明”相当于工艺学,“医方明”相当于医药学;“小五明”中的“星算明”包含丰富的天文历算知识和繁杂的占星技巧。“工巧明”、“医方明”和“星算明”基本上属于科学技术的范畴。

科技教学和研究是寺院的主要功能之一,寺院是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的重要场所。寺院由札仓组成,少者一二个,多者可达七八个。不少藏传佛教寺院都有门巴札仓(医药学院)和推科札仓(时轮学院),前者是讲授和研究医药学、培养和造就医药人才的地方,后者是讲授和研究天文历法学、培养和造就天文历法人才的地方。此外,许多寺院都有相当规模的印经院(也称印书院),除了刻印大量宗教经典和著述以外,还刻印一些科技著作和普及读物。

科技几乎全部掌握在僧侣手中。在寺院众多僧侣中,有一部分被称为“贝恰哇”(译言读书人)的专门学习佛经。他们沿着学经的阶梯,一步步上升到宗教上层学位,其中极少数可上升为“执事僧”或“从小被认定为活佛”。这部分僧侣大都学富五明、著书立说,许多重要的科学著作出自他们的手笔。第二部分僧侣是具有某种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工艺僧人。他们通晓佛学教义,遵守出家教规,专门为寺庙佛殿从事雕塑、铸像、绘画、刻板、印刷等技术工作。第三部分僧侣是医学和天文历算人才。他们在寺院门巴札仓和推科札仓接受专门培训,学成后专事医学和天文历算工作。

科技中渗透着宗教思想。以发展比较成熟并且自成体系的医学和天文学为例,公认的藏医学名著《四部医典》包含着浓厚的宗教成分,重要的藏族天文历算著作《时轮历精要》的宇宙观并未离开佛教的天文理论。

总之,在藏传佛教形成以前,科技与宗教没有多少干系,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在藏传佛教形成以后,科技受到佛教的巨大影响和制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佛教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但是,在某种情况下,科学的火花被唯心主义的精神所泯灭,佛教又阻碍了现代科技的发展。

科技的发展同社会的进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又受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宗教,以及统治阶级实行的政策等各种因素的制约。

纵观西藏古代科技发展的历程,曾经出现过两次繁荣,一次是吐蕃王朝时期,另一次是封建农奴制社会前期。吐蕃王朝时期,社会由部落联盟发展为奴隶制,这无疑是一大进步,而且是奴隶制处在上升和全盛时期,又由于松赞干布、赤松德赞等赞普,对内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制度,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政策和措施,对外加强了同周边地区和民族,特别是同祖国内地强盛的唐朝的交往和联系,使西藏形成民族统一、政权巩固、社会安定、诸业兴旺的环境。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下,科技蓬勃发展,成就辉煌。封建农奴制社会较之奴隶制社会显然又是一个进步。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特别是它的前期,其中又特别是从公元14世纪中叶到公元16世纪中叶的两个世纪里,封建农奴制处在上升和全盛时期,萨迦、帕竹等地方政权具有权威,社会相对稳定,加之明、清两代中央政权对西藏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施政措施,科技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取得了一些成就。

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后期,科技无多大发展,有些方面甚至停滞不前。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制度落后所致——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后期,三大领主在政治上利用官印、法鞭等进行野蛮的压迫,在经济上利用乌拉差役、高利贷和不等价交换进行残酷的剥削,加之帝国主义(主要是英帝国主义)大肆侵略西藏,清朝中央政府腐败无能,签订不平等条约,使西藏社会更加动荡不安,人民灾难更加深重,生产发展更加缓慢,因此,科技无多大发展,有些方面停滞不前,都在情理之中。

西藏古代科技的发展及其成就的取得,主要是西藏人自己辛勤劳作和智慧创造的结果,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西藏人中,各阶层所起的作用和所做出的贡献并不等同。应该说,人民群众(许多行业的劳动者)是主力军,他们生活、战斗在第一线,直接参加生产和科技活动(例如农牧业生产、建筑、工艺等),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创造了多方面的科技成果。科技人物是重要力量,诸如新老宇妥·云丹贡波、噶玛·让穹多吉、克珠·诺桑嘉措、唐东结波、仁钦桑波等医学家、天文历算学家、译师、学者、高僧,学识渊博,其中一些人通过参加实践活动,直接创造某些历史上重大的科技成果,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他们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把人民群众的丰富经验进行总结和提高,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并且用文字、图画形式记载下来,将周边地区和民族先进的科技知识和技术进行翻译和引进,使之地方化、民族化,成为西藏科技的组成部分。统治集团中的某些人,诸如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桑杨顿、聂·达赞冬斯、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第司·桑结嘉措等为代表的赞普、大臣、政教领袖、摄政王等,他们权力至高,号令至上,治下臣民莫不俯首帖耳,恭顺遵行,因此,提出某些主张,采取某些措施,兴办发展某些科技,都比较容易收到预期的效果。我们无需评说他们在主观上如何如何,但在客观上,他们的所作所为,的确对科技发展起到了某种扶持和推动作用。对此,应该给予实事求是的肯定。

科技无地域和民族界限。学习和借鉴他地他族科技之长,补本地本族科技之短,是西藏古代科技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西藏古代科技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以走出去(例如松赞干布、赤松德赞选派聪明有识的吐蕃青年到祖国内地学习医学和天文历算学;老宇妥·云丹贡波赴祖国内地五台山求学)、请进来(例如松赞干布、赤德祖甸、赤松德赞等从印度、尼泊尔、祖国内地迎请唐朝医学家和天文历算学家,到吐蕃交流经验,传播医学和天文历算学知识)等多种形式,积极主动地向他地他族科技学习,因此,在西藏古代科技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在农牧业生产技术、医药学、天文历法、古代建筑、数学、工艺等几乎所有方面(学科),都吸收和融合了周边地区和民族,特别是祖国内地汉族科技的先进成分。同时,西藏古代科技的某些优秀成果,也通过各种途径.在祖国内地和世界其他地区传播。

《西藏古代科技简史》是一部论述西藏古代科学技术简略历史的专著,从中可以看到西藏古代科技发展的历程和全貌,了解到西藏历史上曾经涌现的科技人物、发生的科技事件、创造的科技成果、积累的科技经验。就某种意义上讲,《西藏古代科技简史》是对西藏过去科学技术的总结。

总结过去是为了预示和指导未来。虽然历史的卷页不停地翻过,但是科学技术本身却是永恒的。西藏历史上曾经涌现的鲜活的科技人物、发生的生动的科技事件、创造的辉煌的科技成就,都将影响西藏未来科技事业的进程;不少科技经验,都可以成为西藏未来科技工作的借鉴;许多科技知识(诸如医药学、天文历算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都可以在西藏未来的科技实践中继续发挥效应。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西藏要实现现代化,就要抓住科学技术这个关键做文章,包括发展现代科技、继承古代科技的有用成分,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质。果如此,西藏的崛起便指日可待。在这方面,《西藏古代科技简史》若能发挥某些作用,将是一件幸事。

后记

1999年,在我行将退休之时,完成了《西藏古代科技简史》的编著,并得以付梓出版,了却了我的一桩心愿。

这是一部关于西藏古代科学技术历史的书,其突出特点有二:一是首次全面、完整而系统地介绍了西藏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及其所取得的成就;二是由于本人早年专攻藏文,熟谙藏汉互译,所用资料相当部分出自藏文典籍,弥足珍贵。有鉴于此,初版后反响良好,学术界曾给了实事求是的评介——旺杰(藏族,时任西藏科委成果处处长)、高原松的文章是《严谨的专著珍贵的史料——读(西藏古代科技简史)》,发表在《西藏日报》(汉文版)2000年6月4日第3版;于乃昌教授(时在西藏民族学院任教)的文章是《雪域高原上的科技之光——评介(西藏古代科技简史)》,刊载于《中国图书评论》2000年第7期(总113期)。这些评介不仅是对我所付出的劳动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对所有从事西藏科技史研究的专业人员工作的肯定和鼓励。

书虽出版,但仍觉得还有一些遗憾。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首先,西藏古代科技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有的书中已经述及,但还不够充分;有的尚未述及,需要加以充实和完善。希望有人继续来做此事。其次,原来书稿中的不少章节,尤其是“数学”一章,行文多是藏汉文对照,这既能凸显该书特色,又有益于确切表达语意,但因排版上有一定难度等,后来没有保留藏文,实在可惜。愿日后能有著作弥补这一缺憾。

值此再版之际,写了如上话语,是为后记。

张天锁

2006年3月1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藏古代科技简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天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723292
开本 32开
页数 2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8
出版时间 1999-07-01
首版时间 1999-07-01
印刷时间 200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图书小类
重量 0.2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N092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2
出版地 河南
203
139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2: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