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道家无为管理智慧
内容
编辑推荐

闫秀敏编著的《道家无为管理智慧》紧紧围绕道家无为管理这个核心,从抽象哲学根基和具体管理运作两方面对道家管理哲学进行了细致爬梳和深入阐释。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认为道家管理哲学的核心就是无为管理,它强调以组织的制度完善和管理者的守弱用柔为前提,以遵循事物发展规律为核心,通过群策群力、举贤任能,实现管理过程的清净无为。第二部分主要是对道家无为管理的理论进行阐释。指出无为管理的形上哲学根基包括道法自然的本体论、反者道之动的方法论、见素抱朴的人性论、和光同尘的价值论等。第三部分主要讲道家无为管理的具体运作。从历史上看,这种具体运作主要包括清静型、道德型、法制型、用人型等。

全书集理论性、可读性与现实性为一体,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开掘和现实的管理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内容推荐

道家之无为管理智慧,肇始于老子,历经战国秦汉,在《淮南子》中臻于完善。从实践看,无为管理智慧自西汉初期到当代,走过了兴盛、衰落、复兴之路。闫秀敏编著的《道家无为管理智慧》立足道家经典,对道家无为管理智慧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梳理论证:一方面,寻求无为管理的形上根基,给无为管理提供了高屋建瓴的理论依据和世界观支持;另一方面,阐释了无为管理的具体运作模式,在操作层面上给予管理者指导。《道家无为管理智慧》语言平实严谨,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道家哲学的管理学诠释

 一、道家哲学的政治学解读

 (一)道家哲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二)道家政治哲学的基本内容

 二、道家哲学的佛学格义

 (一)道学与佛学

 (二)道家人生哲学的基本内容

 三、道家哲学的管理学诠释

 (一)对道家哲学进行管理学诠释的理论可能性

 (二)对道家哲学进行管理学诠释的现实必要性

 (三)道家管理哲学的核心内容

第二章 无为管理的理论发展

 一、无为管理理论的产生

 (一)无为管理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老子对无为管理理论的原初构想

 (三)老子弟子对无为管理理论的发展

 二、无为管理理论的嬗变

 (一)黄老学派对无为管理理论的发展

 (二)庄子学派对无为管理理论的发展

 三、无为管理理论的系统总结

 (一)《吕氏春秋》对无为管理理论的初步整名

 (二)《淮南子》对无为管理理论的系统总结

第三章 无为管理的实践发展

 一、无为管理的一度兴盛

 (一)西汉初期无为管理兴盛的时代条件

 (二)西汉初期无为管理兴盛的具体表现

 二、无为管理的渐次衰落

 (一)西汉之后无为管理的间或出现

 (二)元朝以降无为管理的必然衰落

 三、无为管理的现代复兴

 (一)无为管理现代复兴的经济背景

 (二)无为管理现代复兴的初步萌芽

第四章 道法自然——无为管理的本体论

 一、天地母:本原之道

 (一)道的本原性特征

 (二)万物的创生机制

 二、道法自然:客观之道

 (一)自然的本义

 (二)道的客观性特征

 三、道法自然与无为管理的选择

 (一)道物不二

 (二)守道管理原则

 (三)无为管理的必然选择

第五章 反者道之动——无为管理的方法论

 一、反者道之动:规律之道

 (一)道的规律性特征

 (二)道的基本运动规律

 二、无为而无不为:逆向的方法论

 (一)有无之辨

 (二)贵无的方法论

 三、逆向思维与无为管理的选择

 (一)无为而无不为的管理思路

 (二)无为管理的必然选择

第六章 见素抱朴——无为管理的人性论

 一、道性:人性的根基

 (一)人性演化的基本路径

 (二)人性理解的不同意境

 二、素朴人性的三重表现

 (一)素朴之德:人性的本然

 (二)天然之才:人性的应然

 (三)天生情欲:人性的实然

 三、素朴人性与无为管理的选择

 (一)素朴之德与无为管理选择的可能性

 (二)天然之才与无为管理选择的必要性

 (三)天生情欲与无为管理选择的必然性

第七章 和光同尘——无为管理的价值论

 一、和光同尘:道的价值

 (一)道的和谐功能

 (二)和谐:无为管理的价值追求

 二、和光同尘与无为管理的选择

 (一)轻松:无为管理选择的个体价值

 (二)曲成万物而不遗:无为管理选择的群体价值

第八章 致虚守静与清静型无为管理

 一、道性虚静

 (一)管理者心性修养境界

 (二)管理者心性修养方式

 二、清静型无为管理的具体表现

 (一)“不敢为”的无为管理

 (二)“不私为”的无为管理

 (三)“不妄为”的无为管理

 三、无为管理与现代目标管理

 (一)现代目标管理

 (二)清静型无为管理与现代目标管理的契合

第九章 尊道贵德与道德型无为管理

 一、道与德

 (一)德的含义

 (二)道与德的关系

 二、道德型无为管理的原初构想

 (一)合于道的柔弱和谦下之德

 (二)柔弱型无为管理

 (三)谦下型无为管理

 三、道德型无为管理的发展

 (一)儒家仁德思想的吸纳

 (二)示下型无为管理

 四、管理者的影响力

 (一)现代影响力理论

 (二)道德型无为管理对管理者影响力的提升

第十章 道生法与法制型无为管理

 一、道生法

 (一)自然法

 (二)法的生成过程

 二、法制型无为管理的构设

 (一)法家法治思想的吸纳

 (二)正名审分型无为管理

 (三)因道全法型无为管理

 三、管理过程中的制度必然

 (一)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二)法制型无为管理对管理者的要求

第十一章 君臣异道与用人型无为管理

 一、君臣异道

 (一)阴阳学说的起源与演化

 (二)阴阳相分

 (三)君臣异道

 (四)君道无为

 二、用人型无为管理的原初构想

 (一)知不知的能力认知

 (二)车轮毂辐的管理关系

 (三)群策群力型无为管理

 三、用人型无为管理的发展

 (一)儒家无为思想的吸纳

 (二)举贤任能型无为管理

 四、无为管理与现代柔性管理

 (一)现代柔性管理

 (二)用人型无为管理与现代柔性管理的融通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但凡一种哲学,我们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道家哲学亦是如此。面对不同的时代需求,道家哲学的解读方式各有差异。两汉及其之前,道家哲学多被解读为一种政治哲学。魏晋时期,道家哲学多与禅学相比附。时至今日,在社会发展愈益需要管理进步的关键时刻,管理界在借助道家哲学取得了巨大成绩之后,道家哲学的管理学诠释便应然而生。

一、道家哲学的政治学解读

秦汉时期,道家哲学多运用于政治领域,政治哲学的意蕴突出。其时,道家在对现实政治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治国原则,渴望实现小国寡民的国家理想。

(一)道家哲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根据现代考古的结论,道家哲学产生于春秋末期。这一时期,铁器在生产中的应用、耕牛的广泛使用等,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由此,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生产关系趋于解体。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为了取代奴隶主阶级取得统治地位,与奴隶主阶级进行了激烈的夺权与反夺权的斗争,造成了王权衰败、诸侯强盛、战乱频仍。面对政治上的大分化、大变动、大改组,不同的哲学家代表不同的阶级、阶层利益,纷纷提出自己的救世方案,从而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

道家哲学的开创者老子正是在这一政局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立足政治势力的重新整合,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便意味着,道家哲学在其产生之初,便与社会政治的变化发展息息相关。《老子》一书中,许多内容就是对当时政局的直接反应。如其讲:“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①当政局稳定清明时,奔驰沙场的战马也可以回到民间耕地;但是,如若天下无道,政局动荡,连怀胎的母马也要被送上战场,在郊野生下驹犊。

正是基于对现实政治的深刻反省,老子以“道”为逻辑起点,对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提出了诸多建议。这使道家的政治色彩异常浓厚。研究道家哲学颇为精到的当代哲学家陈鼓应就曾说:“老子整个哲学系统的发展,可以说是由宇宙论伸展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政治论。然而,如果我们了解老子思想形成的真正动机,我们当可知道他的形而上学只是为了迎合人生与政治的要求而建立的。”②史学家韦政通也讲:“老子的宇宙论主要目的并不在寻求自然律,他所以要建立自然为宗的宇宙论,主要是为了他的政治及人生哲学觅得形上的依据。”③从这个角度看,老子的宇宙论就是在为政治理论寻求根本上的哲学依据。

道家哲学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不仅体现在其产生的政治背景上,而且表现在其理论缘起上。按照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所言:“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①班固对道家出身的总结颇为后人赞同。依此,道家出身于史官。他们依靠其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深厚的史学功底,渗透在国家政治和生活的各个层面,记录统治者的言行及各种重大政治事件。对通晓古今而又擅长沟通天人之际的史官来说,政治生活的耳濡目染,使其言论必然地会带上浓厚的政治色彩。当然,班固对道家哲学的总结也充满了政治色彩,认为道家哲学就是一种政治权术,所谓“君人南面之术”。

除班固外,我国许多学者都将道家哲学视作一种政治哲学。近代,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魏源在寻求革故鼎新、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对《老子》进行了创造性的政治诠释,写成《老子本义》,以“矫末世之弊”,获取重振国威的政治智慧。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观点,认为《老子》揭露了地主阶级的阴暗面,并总结了《老子》对付地主阶级斗争的主要策略原则。  因此,由来已久的是,道家哲学在形而下的领域中,为人所熟知的观点就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具有丰富的内涵,可谓是道家政治哲学的核心和灵魂。

(二)道家政治哲学的基本内容

按照司马谈在《六家之要指》中的概括:“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六家学说都以政治实践为最终目的,道家亦不例外。综观道家著述,其政治哲学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1)现实政治的深刻批判

对现实政治的批判与反思是道家政治哲学建立的根基。

P7-9

后记

有关中国式管理的探讨已历经多年。在不断的学术争鸣中,儒家的管理思想多得以彰显,成为推动中国式管理发展的强劲力量。而对道家来说,很多学者甚至还在质疑其是否具有管理思想。对此,笔者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管理哲学专业”第一届博士毕业生,在对中国古代管理哲学稍有了解的情况下,颇为道家不平。比较而言,道家管理思想其实并不逊色于儒家。只不过,道家追求平等协作的管理思想,远远超出了着眼于等级控制的社会条件。当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意识和协作意愿不断增强时,道家管理思想便可大展宏图了。正是如此,笔者自甘寂寞于道家管理思想研究的一隅之地,以彰显道家管理智慧为己任,勤奋耕耘。但毕竟智思愚笨,才疏学浅,掩卷之余,总觉对道家无为管理智慧的描述未能到位,各种探讨还仅止于管理哲学的领域。至于如何将各种无为管理模式用之于各种具体的公共管理、企业管理、社会管理之中,促使无为管理向实践飞跃等问题,本书并未涉及。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大量有关道家哲学和道家管理思想方面的著作和期刊论文,在此谨向各位前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同时,本书还得到了河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处提供的后期出版资助。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衷心地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道家无为管理智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闫秀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119724
开本 16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3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8:55:44